第六章我眼中的清华和同济

第六章 我眼中的清华和同济 来源:

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我眼中的清华土木和同济土木”。因为清华太大太复杂,离开土木远的好多我都还没领略过说不来;而同济又太单纯,几乎全校就是土木建筑(得罪众兄弟院系了,但是我那会儿真老有这感觉)。

为了“同济土木和清华土木谁更牛”这个问题,各种争论早已不可开交:有的从规模条件、学术水平、师资力量方面逐一打分,有的从参与工程、知名校友方面盘点评价,有的从经费方面比财大气粗,还有很多不靠谱的相互间人身攻击……

同济的学校排名和清华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可是平心而论,要说土木气氛,同济{jd1}全国{wd}。一个只要是土建专业的人应该去同济转一转,你会觉得宾至如归唯我独尊。不说“远东{dy}楼”——我们的老系馆文远楼,也不说遍布校园的采用各种新造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筑,有哪一所大学会在安放孔子像的半山坡上陈满从振动台下来的缩尺模型?你能从中找到全国各地的知名建筑。有哪一所大学拆掉一个老食堂后会在原地专门保留它的木桁架结构?又有哪一所大学会在百年校庆的新建标志大厦的正对面杵上它的裸结构缩比模型?

不过我对两校的看法远不只这些。我在同济待了四年,在清华待了五年,都是做学生,我下面要说的这些全是我的亲身经历和真心想法。。

我知道你或许有xx不同的版本。我相信你说的都是事实。我也请你相信我说的也都是事实。因为本来,真相对每一个人都不同。

如果从我自己的角度找一句话来概括,我会说:同济是一个让人安心成长的地方,清华是一个让人快速长大的地方。

在同济的四年,我不知道什么是辅导员什么是助教。所以确实,清华的学生在能力上超强,而在同济,这些事都是老师们亲力亲为。我保留的各门基础课的作业本上(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同济的学生都像高中生一样,每人每门课准备一个像样的“练习簿”专门写作业,而清华的学生从来作业是交两张纸),都是身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教师亲笔批改的勾勾划划。结构力学作业上老师把我每个内力图出错的地方都重新红笔画一遍,一丝不苟到连阴影线都密密填满,中间再端端好好好画一个圆圆的小圈,标上“+”或“-”。我做了助教后才知道,这是多单调不易的体力活儿,可是对了解学生的情况又是多么重要!从作业里能看出学习情况、各人的大概习惯风格、谁和谁住一屋、甚至谁和谁是一对儿……不要惊奇,你来改两三次作业,你也会知道我说的这些其实有多容易!只要你认真些。

我四年本科的基础课课堂上对PPT也几乎没有印象。老师们几乎统统板书——教混凝土原理的Q教授的板书习惯是一行行的推公式,边推边讲,把“η”读作“亨特儿”还一边说“我知道它不读‘亨特儿’,我习惯了不改了你们别跟我学就行了”;教钢结构的M教授则是一打上课铃就啥话不说背过身去先吭哧吭哧埋头写满一黑板字,写完转过来慢慢讲完,然后刷刷刷全擦掉再吭哧吭哧埋头写第二板……

清华的老师则对学生充分信任,基本上是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活动很少看到老师们的身影,知名的教授们更难出现。所以我在同济习以为常的事和清华同学说起来就显得不可思议:系里结构赛交模型前夜,老师半夜去食堂买空所有包子点心,拎来系馆给我们连夜在一起加班的50多组百来号人加餐;系里{dj1}的钢结构专家、教授和博导每次兴致勃勃地像解说球赛似的给我们结构赛加载作现场解说,xx的老师们都到齐在前面坐成一排,在主解说的撺掇下对每个参赛模型的预期位移值竞猜,要求xx到小数点后一位;在浙江大学参加全国结构赛,70岁的范老师(范立础)自己从上海跑来坐在观众席里看我们加载,因为有别的事,看完我们加载成功,跑来夸奖鼓励我们两句就又自己走了……

前年冬天清华的师弟妹们准备参加亚洲结构赛。我因为之前有类似经历,跟他们唠了唠嗑。看到他们一切都xx在自己摸索、自己准备,我一下抑制不住激动起来,我想到我自己结构赛那会儿系里一位教授(是钢结构优势学科团队的带头人)每天在办公室工作到夜里12点,这样我们在楼下的模型室里做方案做试验碰到问题就可以随时上楼去问他;我想到他专门自己开车到浙江大学买来和正式比赛一样的铜版纸给我们用,回到上海把大捆纸一卸下转身上机场飞北京开会;我想到上一届师兄师姐说去国外比赛忙得满手木屑没空吃饭,他买来点心挨个儿喂……我于是很感慨,给老师发了一个短信。老师回复我:“同济有慈父,清华有严师。博采众长,……”。我眼泪立时就要下来了。也是知名的教授专家、也是推研考研被争抢的最热门老板,在学生面前能这样大方自然地自比慈父,这是多牛和多么骄傲的事啊!

我觉得清华的老师们比较学者气,而同济的不少老师则有挺浓的工匠气质——结构赛加载试验台出了故障,教授博导拎着锤子上去叮咚一阵敲,“好了,继续吧”。确实,清华的老师基本是国内外知名院校一条线上来的,而同济几个强的老师原来或是木工或是瓦工。所以和同济老师在一起,我有时候会感觉自己是跟老师傅学手艺的小徒弟。

跟清华学生比起来,同济学生真的是高中生。同济学生真的没有清华学生聪明,但是也因此简单很多。我到了清华才知道作业是有模板的,考试前是要到BBS上搜一搜的,有些难的课是可以考虑放到大四再选而不影响学分绩的……几乎在一切地方清华同学都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寻找到{zg}效最省力的方法。我在同济时大家天真得xx没有这些概念。我的清华同学说:那是你那会儿,现在未必。于是前年我一个同济还在读本科的学弟来清华,我小心翼翼地问他现在学弟妹们会不会这样这样还有这样,听得他一脸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原来还可以这样”,我才放了心了——有些地方我觉得还是不用太聪明的好。但是大家都高智商,就你一个傻乎乎的就很吃亏。所以我很怀念当年同济系内结构赛加载前夜的氛围:虽然系里比赛的成绩决定着谁有资格去参加全国赛,几十个参赛组100多人仍然其乐融融一起挤在文远楼大房间熬通宵{zh1}冲刺做模型,一个组发明了牢靠的基础做法,于是一家家地教,第二天一半上交的模型都用了这种基础。

我的清华同学跟我说,因为每个人能力都很强,所以男生女生很多时候互不相让。我觉得这么比的话我在同济几乎就是被当作半残废(其实现在大学同学聚会还是这样!)——男生们做好所有事,女生们只用等现成的。集体出去玩儿女生决不被允许负重,上公车首先要照顾宝姐姐林妹妹们全坐下了;即便我做了学姐,和两个低一年的学弟组队结构赛,白天做模型,晚上我留在模型室通宵做毕设(宿舍拉闸),他俩在走之前也会帮我买好半个西瓜或者打瓶热水。去浙大比赛的两天两夜我们一道制作完所有构件后我负责上部拼装,他俩一个做基础一个加固节点,按步骤我先完成了我的内容,他俩让我到隔壁抓紧打个盹儿,说你安心睡我们保证把后面的干得漂亮,帮我点上电蚊香搭上毛巾被带上门……一直以来,男生们理所当然地照顾女生,女生们都一个个甘当弱智理所当然地接受照顾。毕业后我的同济兄弟们不少回了老家,还有的去了施工单位下工地。前两天回上海毕业五周年聚,我们班30多个人从全国各地(最远的从云南、陕西)回来了22个,好些还带上了家眷~~~

所以我说同济是让我安心长大的地方,因为有家的气氛。我们本科班长老辛说:原来火车到了哈尔滨,觉得踏实了,到家了,现在火车进了上海,觉得踏实了,到家了。

即便在{zh1}那不太寻常的九个月里,同济仍然给我这种感觉。我的亲友和很多同学以为我从着手准备推研清华开始到毕业离开同济的这一大段时间里一定过得挺憋屈的。可是,一点也没有,我没有感受到院系给我的丝毫压力。尽管别人跟我说院系开会还专门严肃地谈到了我的问题,但是当时,真的,没有一个老师用哪怕带有一点质询和责问的口气来问过我——你为什么要去清华?这里难道还不好么?或者类似的话。有的都是像这样的——“小江,你家是在哪里?那还是离这里近嘛!”或者“北京风沙大的,女孩子还是南方舒服些”或者“小江你去清华读完两年硕士再回来读博士吧!……噢,你是去读博士呀……那你读完博士再回来做博士后吧……”,我耳闻目见的真的全是鼓励、加油和宽慰:一门课成绩出得晚,院系教务直接找了任课老师,任课老师先批了我的分,教务去学校单独给我一个人输了成绩使我能打印一份完整的成绩表;一位老师问我愿不愿读他的研究生,我很难为情地说我想麻烦您写推荐信,他写好推荐表要署当天日期“9.13”,突然说“林彪摔飞机,不吉利,我写912吧,双数,两个6(后来知道钱老师生日竟然就在这个9.13,世事难料~~);副院长从会场抽身出来帮我写推荐意见,我说就“同意”就可以了,她说我帮你多写一些;系里老师帮我联系清华的师兄,还喊知道些面试要求的力学系老师头天来给我培训一下;就连我来北京面试的火车票也是系里老师帮忙买的……

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知道有一些全国xx高校(学校综合排名比同济高多了)是怎么对待成绩靠前想保外校的学生的!不说大学,就是初中,我也因要考别的高中被取消了蔡元培奖的评选资格。可是在我铁定保送清华以后,我还能代表同济参加了全国结构赛(我是{wy}一个大四毕业生);90年院庆叫我当出发火炬手,从范立础老师手里接过{dy}棒;叫我代表全体在读学生在庆典大会上发言……,在同济的{zh1}日子,我经常激动,并因激动而生疚:我一个心安理得被照顾了四年的人!我一个一直任性地猫在自己的世界,遇上计划外的事就觉得被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顾不上考虑别人,什么也没为别人做过的人!想得简直快哭出来了。我没有申请毕业生设计院大奖,系里老师还到处说我风格高——无地自容,我实在是觉得我总这么光吃光拿太过分了!我妈至今一提同济念念不忘:同济是大气的,同济是有胸襟的!我想社会上的人、工作了的人更能感受到这有多么不易!

所以我的眼里心目中,同济是简单的、温暖的。老师简简单单的为他学生好,同学之间简简单单的帮助被帮助。我晓得别人有很多别的说法,可是我的经历告诉我,同济师友的包容心是简单和无条件的。

所以在大学最初两年的假期,我妹在返回清华前的几天里会慌张烦躁,而我是期待。她觉得离开了安乐窝又要一个人面对大世界,我觉得从家又要到另一个像家的地方。

可是就像人总要长大,人恋家又必须离家。安安心心其实永远不能真正长大。我刚来到清华就了解了为什么那两年在我盼着开学时我妹却数着在家的日子过{yt}少{yt},以我比当年的她大四岁的年龄,初入清华还是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应。

清华比同济大了很多,复杂了很多,成人化了很多。这是必然的,在一个龙凤成群的地方,所有人都很聪明、很有能力、很有个性,每个人都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

很多问题我是到了清华之后才开始真正思考的,原来不大需要,因为还可以任性还可以被照顾,还感受不到该长大了……也是因为自己增长了年龄。最初的不适应其实正是不能接受更多成人世界里的东西,心底深处一个声音——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因为是在清华,陆陆续续遇到了很多一开始难以接受的东西;也因为是在清华,陆陆续续想通了,接受了,开朗了。这时候的开朗和原来小P孩儿的没心没肺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来症状相似,但是我心里知道,不一样了。

所以我也非常感谢清华,在这里就像拔节的竹子刺啦作响,我听到了自己生长的声音。

清华有各路神仙。在同济不会碰到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人。很多人和你的风格大相径庭,一开始我真的很难接受,很难接受。我总想躲,想抗议——为什么不能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做我想做的事!我和你们不是一路人!谢天谢地,他们锲而不舍地拉拢我,而我也没有那么决绝。所以我没有继续任性地猫在自己的世界,几乎是半推半就打开了我自己的心和考虑问题的态度与方式。我没有xx改变自己的风格,可是我渐渐开始能接受他们、由衷欣赏他们,他们真的都是很有才华、很有想法、很有个性的人!只是风格不同。当我能自在地和各路神仙相处并和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朋友之后,我感到自己的心变大了,成长了,活得比以前自在了。

而且他们的很多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以及各人在各方面不同的才华,真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和他们为伍,常常看到他们的一些做法会让我觉得奇怪、觉得新鲜、让我震撼、让我思考,然后我又会看到——这样的做事态度和方法,最终出来的结果确实是不一样。我慢慢放下了我的固执。我相信了——人生就是碰到的人和遇见的事——为什么要又怎么能把自己从中隔离开呢?

所以我真的非常非常荣幸,非常非常开心,非常非常珍惜,能和你们,各路神仙们作朋友!

在清华,我身上很多几年来处于休眠状态的本领被唤醒并得到了大力发展,一些个性的东西也开始复苏。原来这些也不大需要——我专心于自己的学习,其他的事样样心安理得有现成——不得不说,这种单纯舒适的状态很容易让人的很多方面在心甘情愿中退化,至少是停步不前。可是在清华,你在各方面的能量会被挖掘、甚至是被压榨!我发誓我是褒义。而且如果愿意被“压榨”,是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个具有相当水平的多面手。因为你一旦尝试做一件事,你周围所有人都会调用他们所知道的{zg}水平案例来启蒙你、培训你、要求你。我周围的很多清华同学变态地追求xx,决定了要开始做什么事就直接卯着专业水平{zg}标准去。所以不要脸地说,在这种环境下我的一些纯副业和荒废多年的原特长呈现出遍地开花的长足进步。在最初科研进展缓慢的两三年,我就开玩笑地和别人说:那我也没有白过这几年,我虽然没有炼成科研的宝剑,我至少打下了一堆旁门左道的暗器。

确实,清华的生活有比同济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挑战,在各方面老师的作用大大削弱,学生的主观被大大激发。当然和年龄增长也有关,总之我似乎越来越不像大学时那样长长的安静,或者像别人说的那样“心如止水”,我发出越来越多的大笑声,在神仙朋友们的撺掇下,我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从而又结识了更多的神仙们。

我不再像一根绷紧的发条,为自己制定各方面迈进的计划,而一旦计划被打扰就会很沮丧。浪费时间——我改变了对浪费的看法。能力的提高很重要,但是心灵的成长更重要。在清华,我身边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他们愿意为别人费心张罗,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尽力,并且不吝惜拿出自己成把的时间和智商操心尽力。我一开始被硬拉着跟着忙活,说实话是不乐意不情愿的,可是在接二连三的忙活中我开始反思——我想起我同济的老师同学们,我真被他们惯坏了——他们是怎么对我的?我{zh1}又是为了什么才老觉得内疚?——当慢慢真的明白该长大了,轮到自己发光发热了的时候,生活就一下涌进来了很多很多的乐趣、敞亮和内心的充实。

我不再把“有工夫自己多背点英语单词也好”当作重要的事。我花大把时间改作业,不厌其烦在每份作业上重复一样的订正;我投入很多精力参加像一二九这样的事;我带着越协的妹妹们唱戏聊天;我开始愿意去尝试没有做过的事,不再觉得这些事对我来说可有可无,比如去支教。从“准备生活”的状态变成了“生活着”的状态,从需要被别人包容渐渐试着去包容别人,从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到开放自己、适应并喜爱群体活动(甚至有时矫枉过正有人来疯之嫌)。是清华,清华的朋友,清华的人和事帮助促使甚至是逼迫我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种转变。

当然我也发现我再也做不到像大学时那样xx专注地用功读书了。精力总是有限,分出去关注别的事,做自己一些事就总是力有不逮——我又在为自己科研上的平庸和不拼搏找借口了。可是这真的很难避免,就算我有时挺沮丧,我怎么就做不到了呢?我也回不到那时的状态了——要长大的,要工作、要成家、要有孩子……不可能做回只顾自己埋头的小孩儿了,虽然在那个时候那个年龄,这种单纯的状态被赞赏、被鼓励——而且现在想起来也真挺留恋的。

所以我说,清华是让我快速成长的地方。我在这里开始了开拓自己的生活,从不自在到自在。

五年里,自己感觉明显变化了。从最初扭扭捏捏总是夹着生的“枣儿”,成了开朗了许多放得开了许多的“枣姐”。顺便说一句,我真的非常喜欢“小枣儿”“枣儿”“枣子”“枣姐”“枣子姐”“枣姐姐”……这所有称呼!这些北方味儿的肉麻称呼让我这个南方人从最开始就觉得我是这个群体里亲切自然的一员。希望我清华的朋友们永远这么叫我。

我回想起同济百年校庆回上海,走的时候大家到机场送我回北京的场景,真的很有意思,也很说明问题。兄弟们说:下回再见面就真的该是送亲了。兄弟们又说:一定叫你男朋友去机场接你,不然这落差太大,你该受不了了。

看看,像不像一群大小舅子?

所以我会永远带着对同济家的温暖记忆,在清华努力快乐的生活。

(完)

   欧了!这下彻底结束!!



郑重声明:资讯 【第六章我眼中的清华和同济】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