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2006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回顾

事件一:阜阳奶粉事件2004430日,新华网披露:在安徽省阜阳市,由于被喂食几乎xx没有营养的劣质奶粉,13名婴儿夭折,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20040510日《解放日报》报道,淮安涟水也惊现大头娃娃,2名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导致营养缺乏而死。
  阜阳奶粉事件因此浮出水面,继而全国各地媒体都重点报道奶粉事件,甚至在广东等地也发现了“毒奶粉”,全国人民对奶粉的反应已到了“谈粉色变”的地步,人们几乎不信任任何奶粉,他们害怕受骗,对奶粉行业产生怀疑。
    事件二:四川彭州毒泡菜:59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四川成都新繁、彭州个别生产泡菜的企业使用了敌敌畏、工业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生产泡菜。此事一经曝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成都市的泡菜生产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成都市许多正规的泡菜生产企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而这一事件也无可避免地打击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信心,事件被披露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敢乱吃泡菜。
  事件三:广州毒酒事件:
2004511日这{yt},对于从湖南来广州打工的刘砍山来说,是黑暗的{yt}。因为他成了“散装有毒白酒”的{dy}个受害者。这{yt},他因为喝了有毒白酒而导致双眼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从511日开始,在不到3天的时间内,共有40多名因饮用散装白酒而中毒的患者住进了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入院患者普遍出现了抽筋、呕吐、走路不稳和视觉模糊等症状。医务人员经诊断发现,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甲醇中毒。在随后的几天里,广州其它地区的医院也陆续有因喝了有毒的白酒而入院接受救治的人。
  广州特大毒酒事件由此暴露在了社会大众的视线里,政府部门也迅速查出了毒酒来源,得出的结论是——毒酒是由工业甲醇兑出来的。
  {zh1},这些有关用工业甲醇生产白酒和销售甲醇的犯罪人员都一一归案。据统计,在这起散装酒中毒事件中,共有50多人中毒住院,其中导致9人死亡。(甲醇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体摄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的甲醇可致人死亡。服用甲醇后,836小时表现出发病症状,一般表现为xx、头晕、乏力、步态不稳、嗜睡等。重者则表现为意识朦胧、xx样抽搐、昏迷、甚至会导致死亡等。)
  事件四:陈化粮事件:20047月,全国10多个省市粮油批发市场陆续发现一种被称作“民工粮”的大米,其价格比一般大米便宜逾三成,深受一些工地老板、学校饭堂的青睐。这种大米其实就是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能引起肝癌,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试验显示其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按规定只能卖给酿造、饲料等行业,绝不能当作粮食销售。据介绍,这些“毒米”主要源自东北,不法商贩通过关系从专营企业买来这些毒米再转售,牟取暴利。
  事发后,央视《时空连线》派出四路记者,分别到河北廊坊、黑龙江哈尔滨及北京、天津的粮油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都有“民工粮”出售。廊坊市的朝阳市场,过半粮油摊位都出售民工粮,但不是明摆出来,大多藏在后库房。与其他大米相比,“民工粮”颜色发黄,捧起来闻,有一种发霉气味。一位老板称,一般的米每袋最多能赚1元多,但“民工粮”价格便宜三分之一,每袋纯利至少在78元以上。一些粮贩表示,这些米主要卖给工地和学校,因而称为“民工粮”。食堂在加工时会采用特殊办法,浸泡揉搓后对米原有的黄色进行漂白,也消淡其发霉的味道。
  时报时评:用良知善待生
  安徽阜阳奶粉事件、广州假酒中毒事件、四川彭州的毒泡菜、天津的假鸡蛋、“敌敌畏”金华毒火腿、糖精水巧妙勾兑的劣质葡萄酒、香港毒鱼刺事件、“非食用冰醋酸”的山西老陈醋……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据卫生部发布的公报,今年第二季度我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激增。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132起,中毒4700人,死亡97人,与{dy}季度相比,报告起数增加了80.8%,中毒人数增加了188.5%,死亡人数增加了64.4%
  上面罗列的是一排发生于2004年里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部分名单和一组关于“2004年前两季度”的食品中毒、死亡人员以及安全事件升幅比例的统计数字……
  我们生活的世界,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的不安全?想想我们时刻被有毒食品给包围着,生命在那些“利欲熏心”的人面前竟然显得如此的“脆弱和不值”,人性的沦丧已经到了让人无法相信的地步。我们不得不发出如此感叹——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是否已经被扭曲?
  如果说战争造成死亡,我们能理解!因为在战争巨大的破坏力面前,人的生命真的显得太过脆弱和渺小;如果说生命止于大自然的灾害里,我们也可以接受,因为天灾的力量也确是人力所无法抗衡的……
  但是,如果生命是消逝于我们周围的日常食物环境中,对于这样的现实,你将作何感想?我们又怎能理解和接受?!
  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经动摇了社会大众最基本的消费信心。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生活的周围布满着“危险食品”?有专家指出,这要归咎于法规的不完善;业内人士则说这有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不严的原因;学者们说这是“利益趋势”所致;也有人说这是社会诚信缺失的恶果……
  诚然,导致今天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与上述说法肯定有关。但是,笔者认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里,一股金钱和利益至上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并侵噬着许多人性和道德的东西。
  一些不法商人的良知已经沦丧殆尽!正是因为良知的“泯灭”,所以,生命对于这群“利欲熏心”的人来说,还不如那一叠“或多或少的钞票”!
  所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已经开始着手重点整治食品市场,对那些生产和销售“危险食品”的不法份子将会予以更加严厉的惩治和打击。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祝愿政府的行动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
  2005年食品安全六大事件回顾

1、“苏丹红一号”掀起全球食品安全警报:2月,英国食品标准署就食用含有添加可致癌物质苏丹红色素的食品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一号的359个品牌的食品。此消息一经传出,全球哗然,并引起中国的高度xx。223,中国也对苏丹红一号下达了追杀令,揭开了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拉网式围剿行动的序幕。
   2、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击破国外大企业光环:5月,浙江省有关部门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其中知名的“雀巢”奶粉赫然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在经历了消极应对———公开道歉———只换不退之后,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终于在退货问题上有所松动。雀巢表示,消费者如有退货要求,公司可予以办理。68,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婴儿配方乳粉中碘含量”问题正式表态:按照《标准化法》第三章第十四条“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的要求,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婴儿配方乳粉应禁止生产和销售。
    3、不实报道导致国产啤酒被妖魔化:7月,因为某报纸一篇未经证实的“95%啤酒加甲醛”的报道,中国啤酒业一下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韩日紧急回收并检测今年进口的中国啤酒。但是,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查结果却显示,国内啤酒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甲醛含量上xx符合国家标准。事实证明,国内啤酒甲醛含量超标根本就是一条虚假新闻,国内企业无端被“妖魔化”了一把。这件事不仅为媒体如何正确报道食品安全事故敲响了警钟,也锻炼了国家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
   4、“丙烯酰胺”引发对快餐食品的担忧: 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对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宝洁、百事集团下属的菲多利休闲食品公司等超过10家的xx连锁快餐店和食品制造商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强制他们用警告性标签标明其炸薯条、薯片中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油炸薯条薯片因而又成了被质疑的对象。而麦当劳中国在“关于丙烯酰胺的声明”中表示,“所有生产和销售食品的人和场所,无论是在家里自己做饭的人,还是面包房、咖啡店、食品商店、饭馆、球场、沿街的摊贩或xx餐厅,都会无一例外地受到这个议题的影响。”其他厂商如肯德基、宝洁等的表态与麦当劳如出一辙。
    5小包装果冻成为儿童“杀手”:9月,湖南7岁女孩杨某吃果冻窒息而死,成为公开报道中果冻“xx”的{zx1}例证。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统计资料显示,在最近四五年中,全国每年至少有超过10例以上的孩子因食用果冻造成气管堵塞,死亡率在90%以上。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果冻有增稠剂,不容易化开,也很难吸出来”。果冻xx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果冻的尺寸,80%以上的死亡事件,“凶手”都是直径3厘米以下的小果冻。2006101,国内将施行新的果冻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对果冻的尺寸做了新的要求。
   
6PVC保鲜膜的致癌性吓坏老百姓:10月,一则关于日韩致癌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膜转道中国的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xx。据悉,PVC食品保鲜膜对人体有比较大的危害,这种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容易析出,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特别是干扰人体内分泌,引起妇女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甚至精神疾病等。国家质检总局为此发布公告要求:禁止含有DEHA等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或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PVC食品保鲜膜进口、出口;禁止企业在生产PVC食品保鲜膜时使用DEHA;禁止企业经销含有DEHA或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PVC食品保鲜膜,禁止用PVC保鲜膜直接包装肉食、熟食及油脂食品.

2006xx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福寿螺致病 :6月份,北京{dy}例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截至821,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达到70例。“蜀国演义”酒楼因此出名,因为大多数患者都是食用了该酒楼的福寿螺后发病的。
   2人造蜂蜜事件 :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自此,所谓“甜蜜的事业”也变得苦涩。据报道,现在蜂蜜xx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用白糖加水加硫酸进行熬制;有的直接用饴糖、糖浆来冒充蜂蜜;有的利用粮食作物加工成糖浆(也叫果葡糖浆)充当蜂蜜。xx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假蜂蜜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而且糖尿病、龋齿、心血管病患者喝了还可能加重病情。
   3毒猪油事件 :82晚,浙江省台州市卫生局执法人员根据有关举报,在某油脂厂内查扣原料油38600公斤、成品油5300公斤。经台州市和浙江省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猪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严重超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检出内含剧毒的“六六六”和“滴滴涕”。
  4“口水油”沸腾鱼 :8月,媒体曝光南京某沸腾鱼乡将掺有客人的口水、收桌扫进去的剩渣、纸巾、甚至还有烟头的油,简单过滤后再给人吃的“口水油”沸腾鱼事件。据报道,这样重复用油可以为饭店一个月节省数万元的成本。
   5瘦肉精中毒 :913开始,上海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截至916已有300多人到医院就诊。917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中毒事故为瘦肉精中毒。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平喘药,添加到饲料里,可提高猪的瘦肉率,现已禁用。如果瘦肉精含量过高,可能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
   6大闸蟹致癌 :1018,台湾卫生部门发布消息,称从昆山阳澄湖水产公司进口的约3吨阳澄湖大闸蟹验出致癌物质硝基呋喃代谢物。后来证实为夸大其词,国家质检总局1020对外表示,今年以来,内地大闸蟹出口743吨,没有发生质量卫生问题。
    据了解,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的可能性。而且,蟹体内有大量的xxxxx残留,会使食用者产生耐药性,降低此类xx的临床效果。
   7“苏丹红”鸭蛋 :1112,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Ⅳ号。1114,北京食品办又检出六种咸鸭蛋含苏丹红,大连等地也陆续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初级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和邻甲基苯胺均列为二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
    8“嗑药”的多宝鱼:红心鸭蛋的红色还没有褪去,“嗑药”的多宝鱼又席卷而来!1117,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而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9有毒的桂花鱼:内地的多宝鱼事件还没消停,11月底,香港地区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对15个桂花鱼样本进行化验,结果发现11个样本含有孔雀石绿。有问题的样本含孔雀石绿分量并不多,多数属“低”或“相当低”水平。尽管如此,香港食环署仍呼吁市民暂时停食桂花鱼。
    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xx剂,可致癌。它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可用作治理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xx或xx感染。现已禁用。
     10陈化粮事件121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因为部分媒体报道北京等地相继发现万吨“陈化粮”,并称这些“陈化粮”均是“东北米”。
     长期储存的陈化粮中的油脂会发生氧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醛、酮等物质。储存时间过长的陈化粮,会残留一定量的农药,而且陈化粮会感染黄曲霉菌,继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会致癌。
     谁来保卫餐桌安全?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不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但频繁的食品安全事件,却让消费者陷入了“食”面埋伏。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在媒体没有曝光的领域,还有多少不安全食品?对此,有关专家也指出,我国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原因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一是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标准缺失,特别是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出台一部食品安全法,这使得从农田到餐桌的一长串生产链中的诸多环节还缺乏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二是在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部门职责重叠、管理职权紊乱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三是政府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戒机制,未能形成一张涵盖和统领食品安全整个生产流程的监督管理网络;四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还未建成,加之制假、xx、售假的违法成本较低;五是由于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作为食品传播链的终端,消费者仍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维权成本相对偏高,无法起到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十一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从xxx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解决食品安全等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据了解,《食品卫生法》正在制订,加强食品监管的问题也在逐步解决。
   面对任何食品安全问题,从政府监管部门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者,从媒体到社会大众,大家必须保持一种清醒而理性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必然出现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和谐社会的建立,我们餐桌上的食品会越来越安全。



郑重声明:资讯 【2004、2005、2006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回顾】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