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与浙、冀、鄂、川四省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省与浙、冀、鄂、川四省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2010-07-09 14:34:41 阅读1 评论0 字号: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对河南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浙、冀、鄂、川四省,从经济效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比较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分析河南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以及制造业产业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明确其优势与不足,从而把握促进河南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着力点,对河南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建设经济强省具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制造业;河南;比较研究
    从产业结构来讲,制造业目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河南具体情况看,2005年,河南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0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6.24%,而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又高达78.53%。制造业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对河南具有决定性意义。2005年,河南GDP达到10587.42亿元,位居全国第5名,基本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然而,河南制造业实力在全国的排名仅居第15位,这与河南的资源优势和工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有必要比较和分析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认清发展的优势和差距。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东部的浙江省和河北省、中部的湖北省以及西部的四川省作为比较对象,主要是由于这四省GDP排位均列全国前10位,与河南经济发展实力接近,而在制造业发展中四省许多指标排名优于河南,对河南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一、河南省与浙、冀、鄂、川四省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比较
(一)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比较
    制造业产值状况反映出河南制造业的基础薄弱。2003年,河南制造业总产值占中国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7%,居全国第9位,低于浙江(9.76%)、河北(3.88%),稍高于湖北(2.90%)、四川(2.31%)。而河南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70.02%,仅居全国第25位。2003年河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3.61%,排名第9位,低于浙江(8.25%)、河北(4.01%),但高于湖北(3.46%)、四川(2.71%),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1位。河南制造业增加值占地方GDP的比重为17.48%,居全国第20位,略高于四川(16.93%),低于浙江(29.87%)、河北(19.23%)和湖北(21.81%),在中部排至第4名,处于落后地位。
    制造业的利润、市场和就业状况反映了河南制造业经营效益、市场竞争力、吸纳就业能力现状。2003年,河南制造业利润占全国制造业总利润的比重为2.69%,居全国第10位,低于浙江(11.12%)、河北(4.14%),高于湖北(2.07%)和四川(0.86%),在中部列第2位,高于西部各省。制造业效益指数为4.84%,排在全国第19位,高于四川(4.40%),但低于浙江(6.10%)、河北(6.53%)和湖北(4.87%),在中部位居第4。而河南制造业的对外贸易依附度仅为7.10%,在全国居末位。河南制造业在岗职工人数占地方总在岗人数的比重为23.08%,全国排名第15位,低于浙江(29.56%)、河北(25.69%)、湖北(30.19%)、四川(24.12%)等省。
    (二)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制造业R&D经费投入状况反映了河南制造业R&D投入强度。2003年,河南大中型制造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比重仅为2.11%,居第14位,低于浙江(5.59%)、河北(2.56%)、湖北(2.67%)、四川(2.63%),在中部居第2位。同时,R&D经费投入指数仅为1.09%,居全国第23位,虽高于浙江(0.70%),但低于河北(1.14%)、湖北(1.69%)和四川(3.12%),在中部居末位。2003年,河南固定资产软化率为14.16%,居全国第18位,虽高于河北(10.50%),但低于浙江(16.98%)、湖北(14.41%)和四川(20.70%),在中部居第4位。
    制造业科技活动及新产品开发状况反映了河南制造业科技转化效果与技术创新程度。2003年,河南科技活动项目数占全国比重为3.66%,居第8位,高于河北(3.50%),但低于浙江(5.77%)、湖北(4.04%)、四川(8.00%)。2003年,河南制造业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在全国均列第12位,但人均专利申请量仅为70.96件/万人,排在第23位,虽明显高于河北(10.82件/万人),但远低于浙江(223.91件/万人)、湖北(112.36件/万人)和四川(88.75件/万人)。同年,河南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0.6%,居全国第11位,低于四川(11.2%),但高于浙江(8.4%)、河北(3.9%)、湖北(9.8%),在中部居第2位。制造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全国比重仅为2.37%,居第14位,低于浙江(7.09%)、河北(2.92%)、湖北(2.80%)和四川(9.41%),在中部居第3位。河南制造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指数较高,达到9.08%,居全国第7位,虽低于浙江(12.46%),但远高于河北(2.85%)、湖北(5.07%)、四川(5.36%),在中部居第2位。
(三)制造业环境保护能力比较
    “三废”排放量情况说明河南制造业环境污染状况有所缓解,但废气、废水排放方面仍须改进。2003年河南制造业污染排放量较2002年相对减少,制造业对水、大气和空间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应减轻。其中,2003年河南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79982万吨,居全国第11位,低于浙江(161182万吨)、河北(93029万吨)、湖北(87722万吨)、四川(103592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减少了26.8%,达到8397亿标立方米,居全国第8位,低于浙江(10003亿标立方米)、河北(13542亿标立方米),但高于湖北(6097亿标立方米)和四川(5719亿标立方米),在中部低于山西,但高于西部各省;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2.514万吨,居全国第22位,远低于浙江(4.261万吨)、河北(39.695万吨)、湖北(8.623万吨)和四川(114.550万吨),在中部仅高于安徽。
    制造业单位产值污染排放量反映出河南制造业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2003年,河南制造业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为21.29万吨/亿元,居全国第20位,高于浙江(13.07万吨/亿元)、河北(18.98万吨/亿元),但低于湖北(23.94万吨/亿元)和四川(35.47万吨/亿元)。单位产值废气排放量为2.2350亿标立方米/亿元,居全国第20位,虽低于河北(2.7621亿标立方米/亿元),但明显高于浙江(0.8109亿标立方米/亿元)、湖北(1.6642亿标立方米/亿元)、四川(1.9584亿标立方米/亿元),在中部仅低于山西。单位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003年为6.6913吨/亿元,排在第10位,除略高于浙江(3.4542吨/亿元)外,明显低于河北(80.9659吨/亿元)、湖北(23.5366吨/亿元)、四川(392.2440吨/亿元),在中部仅高于安徽,有较大改善。
    二、河南省与浙、冀、鄂、川四省
    制造业产业发展情况比较
(一)制造业产业效益结构的国内比较
    利润额反映河南制造业各行业创造效益的状况。2004年,河南制造业创造利润最多的前三位行业是非金属矿物、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创造利润总额203.71亿元,占制造业总额的42%。同年,全国制造业创造利润最多的前三位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创造利润2717.06亿元,占制造业总额的33%。河南排名前5位的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浙、冀、鄂、川四省及全国范围内也位居前列,但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却不是浙江等四省制造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也不在全国前10位之列,这说明河南省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具有优势,同时也凸显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特点。而全国排名第3位的通信设备业和排名第10位的医药制造业,在河南均排在10名之外,分别是第23位和第18位,这说明河南制造业还是以传统型为主,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还很落后。
(二)制造业产业就业结构的国内比较
    制造业各行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反映河南产业就业结构。从2004年制造业各行业就业人数来看,河南排在前3位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吸纳就业人数为295.99万人,占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42%。同年,纺织业吸纳就业人口能力在浙江、湖北及全国范围内均排在前2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湖北、四川及全国范围内均排在前3位。相比之下,河南农副产品、木材、工艺品以及食品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重均高于浙江等四省及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南通信设备计算机类高科技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少,占总数的2.49%,在30个行业中仅排第28位,而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浙江、湖北、四川三省制造业中吸纳就业人口能力的排位分别为第11、19、9名,在全国更是排至第3名。可见,河南省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而高科技制造业非常薄弱,人才极为缺乏。
(三)制造业产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的国内比较
    R&D经费内部支出反映河南制造业各行业科技创新投入状况。从各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来看,河南排在前3位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制造业R&D经费总投入的40%。同年,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其科技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占制造业科技总投入的25%,其中通信设备业占制造业的21%;通信设备业R&D经费占制造业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在浙江、四川省分别高达22.7%和36.4%,排名均为第1位,在湖北省为16.5%,排名第2位。而该行业在河南省占制造业科技总投入的比重仅10%。医药制造业在浙江等省中均列前7位,而在河南省却在前10名之外。农副产品加工业的R&D投入在河南省制造业中排名第8位,而在浙江、湖北、四川三省的排名分别为第23、17、10位。制造业各个行业由于行业本身对科技创新要求的不同以及行业规模不同等原因,各行业之间的科技投入存在较大差别。河南科技投入前5位的行业聚集了制造业科技投入的58%,而经费较少的21个行业仅占制造业科技投入的22%。
(四)制造业行业能源消耗结构的国内比较
能源消耗比重反映河南制造业各行业能源消耗情况。河南及其他各省制造业耗能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2004年,从河南制造业各行业能源(煤炭)消耗状况看,消耗量较大的前5位行业占制造业资源消耗总量的85%,而前10位能源消耗大户占了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的93%。与同期全国制造业各行业能源消耗的结构相比,河南省煤炭消耗量排名前5位行业消耗煤炭比重均高于全国相应数值。2003年,河南省制造业煤炭、电力消耗量同比分别增长29.3%、13.7%,而制造业总产值同比仅增加了11.2%。相比之下,浙江、河北、湖北、四川制造业电力消耗量分别增加21.9%、13.8%、12.0%和15.0%,同时其制造业产值增幅分别达到35.3%、34.2%、11.3%和23.9%。河南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2%,除低于河北省外,比浙江、湖北、四川三省分别高169.8%、14.9%、14.2%,河南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在中部地区仅高于山西排在第5位。
三、河南省与浙、冀、鄂、川四省
制造业企业发展情况比较
    (一)河南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2004年,河南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达8509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86.9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增加值为1720.99亿元,占当年GDP的19.5%,增加值{jd1}数在全国居第7位。2003年,河南制造业企业单位产值在全国仅为4711.76万元/个,列第27位,甚至低于中小企业众多的浙江(4951.32万元/个)。从企业资产、利润及就业情况看,2004年,河南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5183.41亿元,占工业企业的63.66%,比全国低13.2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为292.72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72.52%,比全国低0.69个百分点;而同期,河南制造企业从业人员为152.10万人,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8.30%,比全国低10.90个百分点。
    河南2004年制造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12.3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浙江(13.25%)、河北(13.50%),高于湖北(8.87%)、四川(8.83%),在中部排第4位。资产负债率为64.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3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23次/年,排至第7位,高于浙江(2.20次/年)、湖北(1.80次/年)和四川(1.62次/年),但低于河北(2.51次/年),在中部与湖南持平排在第3位。成本费用利润率仅为5.7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2个百分点,仅高于四川(4.66%),低于浙江(6.00%)、河北(6.80%)和湖北(5.96%)。
    从科研状况看,2004年,河南制造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单位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4%,高于河北(10.4%),但低于浙江(15.5%)、湖北(15.6%)和四川(15.2%),在中部居第4位。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51.9%,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也低于浙江(53.7%)、河北(61.4%)、湖北(60.5%)和四川(56.0%),在中部居第4位。2004年,河南科研活动经费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比重仅为28.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2%,低于浙江(57.1%)、河北(39.1%)、湖北(43.6%)和四川(30.6%),在中部仅居第5位,且低于西部各省。R&D投入强度为0.38%,略高于河北(0.30%),但远低于浙江(0.48%)、湖北(0.54%)、四川(0.60%)和全国平均水平(0.56%),在中部居末位。
    (二)河南与浙、冀、鄂、川四省制造业大型企业发展状况比较
    1.河南进入全国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规模50强情况。河南2003—2004年进入前50强的均为安阳钢铁和双汇发展两家企业。其中,安阳钢铁主营业收入增幅为39.0%,排名虽由全国第30位上升至第26位,但在同类企业中却由第13位降至第16位;双汇发展主营业收入增幅为40.1%,排名虽由全国第34位降至第36位,但在同类企业中却升至第1位。2004年,浙、冀、鄂、川四省进入规模前50强的企业数分别是2、4、1、1家,平均主营业收入除浙江外均高于河南。在中部地区,河南入围制造业企业规模略大于江西排第5位。
    2.河南进入全国制造业企业效益{zy}50家企业情况。2003年,安阳钢铁净利润居全国第10位,在前50名内同类27家企业中居第6位;但2004年安阳钢铁却退出50优行列,排在第80位。代之的是新乡化纤,排至第28位,但其净利润在前50名内36家同类企业中仅列第20位。而规模居前50强的双汇发展,其净利润仅列全国第144位。2004年,浙、冀、鄂、川四省进入效益前50强的企业数分别是2、2、5、4家,其平均净利润除河北省外均高于河南。在中部地区,河南入围制造业企业效益低于安徽、湖北,排第3位。
    3.河南制造业企业进入全国制造业成长最快50家企业情况。2004年思达高科以70.0%的成长率排在全国第16位,低于前50名内同类企业86.9%的平均成长率,在进入排名的同类18家企业中列第8位。2004年,浙、冀、鄂、川四省入围企业数分别是3、1、4、4家,但其平均成长率均低于河南。可见,河南制造业企业在机械、设备、仪表类制造业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能够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说明,河南应针对性地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在其他制造业行业中进一步发现产业新的增长点。
    4.河南制造业企业进入全国制造业最受尊敬前30家企业情况。2003—2004年,河南各有1家企业入选,且在总排名中均位于前10位,在同类企业中均位于前3位。2004年,浙、冀、鄂、川四省入围企业数分别是2、1、0、2家,而在中部6省中,只有河南的安彩高科1家电子类企业进入前30名。这说明,河南部分制造业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解决就业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有利于培育河南市场的信用基础,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
    四、结论
    (一)河南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产销衔接较为通畅。但从产值状况看,河南制造业对工业发展的贡献较小,对河南经济的影响力相对不大。同时,河南制造业企业的规模太小、行业集中度低,不容易产生规模效益。此外,河南制造业的外向化程度极低,制造业产品严重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并且,制造业对河南就业的贡献程度较低。总体来看,河南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效益较差。因此,河南应促进制造业大型企业集团化和集群化,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多做贡献。
    (二)河南比较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制造业企业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强,且科技活动较为频繁。但河南制造业科技经费投入量过少,R&D力量极其薄弱,且科技转化效果差、技术创新程度低。河南制造业企业对于新产品的投入强度较小,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科技实力比较薄弱。总体来看,河南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消化吸收技术经费投入较高,但科研人员密度低,未来竞争能力不强。因此,河南应下决心加大对制造业R&D活动的投入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自主创新型制造业,尽快提高河南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河南制造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利用率高于浙江等四省,在全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在对废水、废气的控制和处理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河南制造业生产付出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代价较大。而且,河南制造业原煤、电力的消耗量依然较大,仍停留在高耗能的传统制造业发展阶段。河南制造业单位产值污染排放量较大,煤炭和电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非常低。总体来看,河南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在全国居第18位,处于落后水平。因此,河南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减轻制造业对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四)河南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农副食品加工业创造利润较多,实力较强,且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与浙江等省相比,这些行业创造增加值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能耗和污染问题。而且,河南制造业中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非常滞后,通信设备业、医药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效益极低,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极为落后,更缺少具有竞争力的相关大型企业。因此,河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造和提升优势传统制造业,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大力发展通信设备等高科技产业,培植和壮大高科技企业。
    (五)河南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落后,对工业发展的贡献低。河南制造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较低,说明其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一般,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尚居中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说明河南制造业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弱,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同时,成本费用利润率很低,反映出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低。与浙江等四省相比,河南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科技创新环境较差。与浙江等四省及中部各省相比,河南制造业大企业在规模、效益和成长率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因此,河南应在放手发展制造业民营企业的同时,着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5[R].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河南统计年鉴2005[R].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dy}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河南省统计局信息网.

    作者简介:甄杰,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引文来源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河南省与浙、冀、鄂、川四省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