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定义大同小异,归纳起来,经济学就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和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结合卫生服务领域,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首先是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程度的高低是相对于需求和供给关系而言的,与其自身的重要性无关。比如卫生资源对人的生命而言,其本身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而其目前稀缺性的凸显则取决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下的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预防保健意识和健康支付能力的增强,这种资源稀缺性会越来越突出。当然,这种稀缺性不仅体现在卫生的经费投入、医疗物资、诊疗技术等资源方面,还包括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医疗卫生服务诊疗过程的复杂性和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周期长等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的稀缺性。
其次是选择行为。没有选择就没有经济学。选择意味着存在一定的自由度,意味着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选择又总以放弃另外机会作为代价,机会成本又某程度上限制了选择的自由。当前新医改进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各地甚至全国面临着不同的行动方案来推动工作目标实现的方案选择,比如卫生投入选择补供方还是补需方,公益性体现在基本医疗还是特殊医疗,公立医院改革是抓大放小还是抓两头放中间等等,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即使是多套方案兼顾、多种利益妥协,其本身也是一种选择,也意味着医改机会成本的存在。
再次是资源有效配置。它是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有效不是单有效果的,而且是有效率、有效益的。比如各地新医改的推动,如果某地地方医改方案实施机会成本过高,即使达到医改的最终目标,但由于缺乏效率与效益,与当前卫生资源的稀缺性也是格格不入的。
卫生资源有效配置涉及到以下四大最基本的问题。
一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生产)什么与多少的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的少数计划者们根据自己对社会卫生需要的判断来决定。而市场经济下,则取决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部门与医疗服务需求者通过市场实现相互作用,同时,政府在规范诊疗行为等方面发挥着“管”,而不是“办”的作用。由于卫生服务的特殊性,政府还应决定和解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的问题。
二是如何生产的问题。同一种医疗服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比如肿瘤,手术、放疗、化疗等途径多样;又比如结石,碎石、外科手术、内科xx、自行锻炼等方法多样。循证医学考虑到{zj0}的诊疗方式,还考虑到成本、患者是否接受等多种因素。如此,如何生产提供{zj0}医疗服务本身也是典型的经济学问题,它也引导了卫生资源的配置。
三是为谁生产的问题。卫生资源的稀缺性不可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按照他们的希望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医疗卫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分配,当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不明显。而近年来,医疗服务的获得往往与个人的经济条件联系越来越显著。一边是医疗机构每年收入的迅猛增长,一边却是低收入者有病不敢进医院放弃xx的现象。政府如何设计医药卫生体制帮助穷人最起码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必须考虑的经济学问题。
四是谁做决策,做什么决策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部门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包办,不但基本医疗服务政府统一安排,甚至特需、特殊医疗服务政府同样买单,这不但不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提供的效率与效益,对一个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方面都需要财政的国家而言,也决定是不现实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作用应限制在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上;而此外的至特需、特殊医疗服务产品由消费者个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根据他们自身利益的理解做出最终决策。
本文经济学原理参照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卢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