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_贾金龙博客_百度空间
     一、质朴的追求激发名师动力
    人生是需要自我规划的,从事一种职业要追求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水准,这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有了这样一种规划,人就会不断追求,而追求不息,才能向着xx不断奋进。南师大附中的王栋生老师是一位“感时忧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位“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的教育工作者,他代表着“社会的良心”教书育人,他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多少年来,王老师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跪着教书”,“默默地,默默地冥心孤往——跑得动就跑,跑不动就走,走不动就爬,爬不动了,目光也一直朝着前方”。现在,人们都仰慕王老师的思想和才气,但我们必须记住,给这种名望作铺垫的,是他那一颗执著的心!
    做了教师就要注重专业发展,定好专业发展方向就要不懈追求,这几乎成了名师成长的普遍规律。“万念俱灰存一念,孜孜不倦求发展”,既然我们身为语文教师,就要有不一样的抱负,就要去不懈冲锋。通州石港中学的丁卫军是一个从田野中走来又在农村学校默默耕耘的语文教师,无论是研究的条件还是探讨的视野,他都不可能拥有都市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孜孜以求地要做一个语文名师。于是,他从实际出发,确立了自己“简约语文”的独特理念,矢志探讨洗尽铅华的生态课堂,摒弃功利的朴素阅读,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他的课堂教学,设计真实,布局细致,安排巧妙,实施从容,简约有致,韵味十足。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去读书,又从读书中读出问题,读出困惑;他让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打开尘封的记忆,整理自己的生活,整理心中的难忘瞬间,写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小丁教语文》,就是那样实在、简洁,而这,正是被业内人士啧啧称赞的“简约”风格。小丁还很年轻,但有了这样一份追求,相信他的名师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二、涵养的持久涌动名师智慧
    任何名师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获得成功,长期的积淀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名师的成长之路其实是一条不断学习、不断积淀、不断实践的汗水之路,在这条路上,不断钻研会使自己不断丰满,而“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蓄积会使自己充满教育的智慧,涌动教育的灵感,充分彰显教育的魅力。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校长孙汉洲从教30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读书,认真搞研究,甚至搞创作,并且注意留心生活,放弃了多少潇洒的宴游,把浪漫的青春岁月都寄寓在书香世界。为了做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普通话的水平,他不顾自己的一腔土音,硬是把《新华字典》从头至尾诵读了三遍;为了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他读了大量的中外教育学、心理学名著,中外文学名著,时文选刊甚至科普小说,正因此,他的教学才点拨得宜,而且能引经据典,探幽发微,成一家之言。是啊,“厚积水负大舟”,孙汉洲把自己不懈涵养的功夫说成是“备大课”,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形成了他“鲜、活、趣、导”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智慧越来越成为学生的向往,他的教学业绩也越来越被同行们所艳羡。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日积月累的积淀功夫,哪来教学中的挥洒自如?更何况语文教师的脚下是一片汪洋大海呀!南京第十三中学的曹勇军倡导“智慧教育”,而对老师来说,实现智慧教育必须要有独特的学科素养和职业气质,使自己既成为行家又成为杂家。是呀,行家要求教师才、学、识兼备,义理、考据、辞章皆长,思维敏捷,激情洋溢,能说、会写、巧读、善听;杂家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百科杂学知识,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哲不分家,兼收并蓄;国家大事,个人见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老师就是这样的不懈,往行家上努力,朝杂家上用功,手不释卷地狂读,饥不择食地乱读,不拘一格地杂读,从而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界域,实现了知识学习与生命发展的并举,让课堂流淌着生活的活水,让师生共享着语文的甘甜。
   
三、规律的探寻积蓄名师后劲
    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他们定下心来、沉下身去无怨无悔所做的努力,就是致力于教育规律的探求。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熟谙和掌握了语文教学内在的富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在学科领域居高临下,从容若定。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苏州第十中学的徐思源老师从事语文教学几十年,在以辛勤的汗水不停浇灌的同时,虚心向同教研组的语文教师学习,从他们那里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归纳和演绎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一直都要备课,既备“有形的课”,从教材、学生两方面入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备“无形的课”,注重文学修养、文化视野、人文情怀的养就,具体到每一篇课文,就是指教师对作品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见解,对作品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学习水平、学习心理等等的了解。这种备课,其实就是在不懈地探寻着语文教学的规律,努力使自己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开阖自如。孜孜的追求结出了硕果,语文园地的辛勤耕耘终致于形成“读写听说齐抓,重视能力培养;感悟训练并行,致力素养提高;工具人文一体,追求立言立人”的教育风格,这一风格基于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又为她实现更高目标的追求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是一个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纵横驰骋的先决条件。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靳贺良老师几十年一直在探究课堂教学的本质,经历了课堂教学从“序列化、综合化、课型化”到“审美化、人文化、人本化”的过程,他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激发学生审美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高尚人格双重xx。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注重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着力打造这种课堂的五个支撑点:一是“情”,课堂上的激情,对学生的柔情,对知识的深情;二是“趣”,讲究趣味性,创造兴奋点;三是“理”,教学中体现做人之理、生活哲理、科学原理;四是“术”,教学的艺术、阅读的技术、解题的方术等;五是“德”,良好的师德、学术的品德、研究的人格等。我们说,语文教学将这五个支撑点打造好,确确实实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有这样的路径实施语文教学,肯定会使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是呀,从事一项职业必须“入行”,不善于去探寻规律,东突西冲,很可能劳而无获,到那时,受损的就不只是教师的付出,学生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
   
四、独特的路径彰显名师个性
    名师的成长要遵循一般的规律,但从哪一个路口“出道”还是颇有讲究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同时,要注意选准自己的研究视角,定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走出一条富有个性特征的成功之路来。扬州中学的蒋念祖老师在概括自己取得那么多成就的经验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体会:边缘地带是创新的沃土。他认为,理论和实践的边缘地带是开展教育科研最适宜的空间,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边缘地带是创新的沃土,功利与超功利之间的边缘地带可以获得科研的动力,而在“自我意识”与“社会、群体”之间也应该寻找到合适的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蒋老师的语文教育就是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他十分重视语文学科的思维教学,阅读、写作教学都在思维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他十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将审美内容有机渗透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中。这样,秉承“文道合一”的传统精神,以思维教学和审美教育为两翼,蒋老师的语文教学就真正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注意虚心学习,博采众长,但同时他们更注重根据自己所长,发挥自身优势,在融他人之长的同时,把自己的个性特点充分地张扬出来,从而干得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形成鲜明个性。泰兴洋思初中的刘金玉老师对作文教学很有研究,他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作文难,难作文”现象一直萦绕在心,探寻着突破的路径。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关注形成了他研究的动力,作文教学的改革促使他不断探求,从一个高度攀向另一个高度,终于形成了自己作文教学上的“独树一帜”。他的作文教学改革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上好作文欣赏课,二是开好活动型作文课,三是把习作课上成讲读课的实践课,四是用作文纸誊写作文,五是鼓励自批、互评作文,六是用比较法进行作后评讲,七是拓宽作文发表的途径,八是课后以实践性作业为主。这里,一、二、八侧重于提供、积累,三、四侧重于实践、运用,五、六侧重于普及、提高,七侧重于反馈、品尝,形成了相对的系统,也体现出刘老师的独特创造。应该说,刘老师定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又持之以恒地去实践,所以才成果斐然。他的成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五、自觉的反省促使名师完善
    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都有一个周期,但这个周期的长短却是因人而异的,在反思中进步肯定比顺其自然的成长要缩短周期。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他们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后不断进步。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唐江澎就是这样一位特别善于反思的人。他认为,师生关系,正如“人”字的结构,靠相互支撑构造出“人”字的结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对教师职业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挚爱,而正是这样一种挚爱,促使其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反思,完成了“体悟教学”策略方法体系的构建。唐江澎以高考文科状元的成绩本可进入xx大学,可因为身体的原因未能踏进大学之门,他抗争,自学,并当起了几位高考落榜生的辅导老师,结果那几位落榜生同时考上大学。领导看重他了,让他做民办教师,从此他便与教育结了缘。初始阶段,他关注的是“考”,以练代教,满足于“把怎样学的告诉学生”,但随意的教法暴露出功底的严重缺陷。他反思,感到“不断培根固本,是我专业发展中最急切的任务”,于是拼命自学大学课程,电大、夜大、函大、刊大,什么大学都上;同时,练嘴功、手功、眼功,教学追求诗歌般激情、相声般幽默、小说般结构、戏剧般冲突,关注“教”,以教促学,陶醉于自我才学、特长的展示,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大的提高,似乎也偏离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于是,再反思,感到只在语文的圈子里打转不行,必须接受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评价学等理论的支撑,必须搭建教育科研方法的平台。于是,有了与教育名著的相拥,有了与教育大家的亲密,研究的视角发生了变化:由研究分几个步骤来形成模式,用什么材料来构建体系,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显示特色,转向研究学生能否在这些形式中真正获得内部体验,能否对所教的内容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创设了用问题的创设、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参与,以设问与理答为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的“导向”使学生“定向自悟”,通过教师的“启悟”使学生有所“体悟”的“体悟教学”。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表明,促使一个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途径是“自省意识”的强化和学会自省,唐江澎的成功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只有将反思与自己的实践结缘,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和飞跃。

    反省促进创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对自己的教学不时地进行反思观照,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创新,不断前进。通州高级中学的秦志强老师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总结出三重境界:刚开始教语文,停留在利用的境界,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语文,只是思考语文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于是以考定教,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怎样教,把学生按在题海里,丝毫不关心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淬炼、习惯的养成、视野的拓展、素质的积淀。教了一段时间,发现学生全没有了生气,语文全没有了意趣,便调整修订,进入了使用的境界,目光聚焦于语文工具性的功能方面,把语文作为一种生活技能,作为帮助学生立足社会和谋求发展的一项本领,虽同时关注知识和能力、课内和课外、特长和潜能、主导和主体,却忽视语文学习中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陶冶。这样的教学缺少了灵气,失去了诗意。反思后,秦老师努力去追求享用的境界,着眼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终身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xx作用,语文教学的过程有对话、有启迪、有感悟、有分享,不仅帮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自由感与成功感,还让他们享受愉悦感、满足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崭新层面。秦老师的不断反思,促使他不断超越,这种超越创造了他的诗意教育,实现了他的诗意人生。
    六、生本的意念催促名师发展
    新课改倡导师生共同发展。事实上,优秀教师是由学生造就的,一个教师从稚嫩到成熟到成为名师,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学生,是学生给了他灵感和智慧,是学生为他铺平教育实践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确立牢固的生本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基于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他的研究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他的名师之路才能越来越豁亮。南京第十三中学的王军老师非常反对语文课程离开生命之本异化为知识力量,对“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技能训练场,充满生命之光的语文课程内容变成了以知识训练为主线的绳索,充满丰富情感的语文读本变成了枯燥的知识证明分析材料”的现象十分反感,他对语文课程本质作了这样的思考:语文课程是“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教育,是“敬畏生命、尊重个性”的教育,是“提升生命、促进发展”的教育,所以,从“学堂·主人·实践”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到“一主两翼”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模式的实践,再到“语文教学整体观”的构建,王老师都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逐渐形成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正因此,王军的语文教学从思想到观念,从目标到方法,都建立在一个比较高的思想层面,或者说,他超越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一个很高远的境界。
    是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时,都把学生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常熟中学的彭尚炯老师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课内精读,课外拓展,读写联动”的教学思路,以及“激发兴趣,注重审美,鼓励质疑,适时点拨”的教学风格,这种思路和风格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对教材产生亲切感,由教材产生想象力,凭教材养就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创造激情,调动学生参与探讨研究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视野、价值取向、文化胸襟、审美情趣。
    成为名师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但成为名师也绝非易事。读《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我们的心灵应该有所震撼。名师需要锻造,锻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懈追求、不断反思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的是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不断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在不断积淀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有品位、名副其实的名师来。



郑重声明:资讯 【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_贾金龙博客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