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2010年07月07日16:53  来源: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灾害使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如不采取对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可能减少5%~10%。有关专家认为——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前不久,在北京召开低碳农业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认为,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灾害使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如不采取对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可能减少5%~10%,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草地潜在荒漠化趋势加剧,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专家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从提高农业自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农业温室气体碳汇、提高农业效益及农产品产量等问题的入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低碳农业生态补偿技术体系,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政策制定和行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专家指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将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减缓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减缓温室气体方面,我国将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开发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煤炉的升级换代,推进农业机械节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耗;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农田和畜禽养殖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和禁牧、休牧、退牧还草等措施,增加农田土壤和草地碳汇。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种植结构,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监测预警,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介绍,农业部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多措并举积极提升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一是专门制定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二是组织实施了以农村沼气为重点,配套太阳能、风能、水电、省柴节煤炉灶等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减少甲烷、二氧化碳排放。按照目前350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计算,每年可以替代近2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600多万吨。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提高科学施肥水平。目前,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10亿亩以上,项目区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150多万吨(折纯),减少了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四是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畜禽及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以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突破5300万亩,应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和青贮技术,降低动物甲烷排放、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推广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有效处理利用畜禽粪便,减少了甲烷排放。五是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力度。针对日益严重的气象灾害,围绕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提高农田整体排灌能力,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六是培育并推广优良品种。培育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度。七是推广农田节水技术。解决干旱缺水地区农村饮水和部分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提高了应对旱灾的能力。


郑重声明:资讯 【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