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参考消息》(2010-07-08)上看到一篇《鱼有鱼语》的报道。 报道说的是,新西兰研究人员发现,海底世界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沉寂,一些鱼类也会“说话”,或为呼朋唤友,或为吓唬敌人,或为导航。比如,鲂鱼会表演独特的声音节目,可以咕噜咕噜唠叨一整天;鳕鱼信奉沉默是金,只在产卵时才开“金口”;一些岩礁鱼类譬如小热带鱼,会发出声音来吓退具有威胁的鱼或潜水者......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海洋科学家沙赫里曼-加扎利7日在新西兰海洋科学协会年会上这样介绍道。 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先前发现,鱼不仅会“说话”,鱼类的“聪明才智”超过人类想象:鱼能够记住猎食对象类型数月时间,一旦它们遭捕食者攻击一次,之后就知道躲避这类捕食者,这种记忆也可以维持数月时间;鲤鱼上钩被抓后,至少一年都会躲着鱼钩;鱼还会落井下石:两群暹罗斗鱼争斗,落败一群会遭到其他同类更猛烈的攻击;澳大利亚北部的炮弹鱼,会使用工具和其他花招骗捕猎食对象...... 好像该为鱼类高兴吧?既有自己的语言,又那么聪明伶俐,甚至还有“超强的”记忆,这一切应该不亚于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吧? 原以为韦氏xxx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提供的“语言”定义,应该是最xx、最常见的了: [1](a)人类的言语;(b)通过言语来交流的能力;(c)用来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感觉的一套声音及这些声音互相结合的系统;(d)系统的文字表达;[2](a)表达或交流的任何方式,如手势,标记,或动物的声音;(b)符号,字母,数字,规则等的特殊集合,用来传达信息,比如用在计算机中等。 然后也相信,语言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交流方式的合目的性,证明了语言的实用性;语言的社会符号性,表明了语言的社会性。所以人类说,“语言比其他任何动物的交流系统都要复杂得多,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 然而,捡拾人类所有过往的历史,或者可以预见的来者,我们的语言不也仅仅是用于“吸引同伴,吓唬敌人,或者替自己导航”吗?除此之外的所有语言的载体——所谓的文字等,不是垃圾,还会剩下什么呢?漫漫的时空里,在这个星球上活过的和正在活着的我们——人啊,你就是那尾鲂鱼,我就是那尾鳕鱼,而他呢,就是那尾小热带鱼或炮弹鱼了...... 曾经也相信一种说法:鱼的记忆只有7秒钟,7秒之后它就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一切又都变成新的;所以也曾像那些年轻男女一样,以为在一个小小的鱼缸里,鱼儿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因为7秒一过,每一个游过的地方又变成了新的天地,它可以永远活在新鲜中。 尽管我不曾奢望自己因此就变成了一尾鱼,然后也自怨自怜地宁愿自己是尾鱼,等到7秒一过就把什么都忘记,曾经遇到的人、曾经做过的事就都可以烟消云散。然而我也曾为那些渴望成为一尾鱼的饮食男女们感动过,因为他们无法忘记所爱的人,无法忘记牵挂的苦,无法忘记相思的痛;感动过他们那种痴傻的纯真:如果我是鱼,我可以爱你7秒,7秒之后我又爱上了你,就这样爱你一辈子——用鱼的方式。 可是,如果上天真能给他们一次做鱼的机会,他们就真能爱对方8秒吗?因为8秒对鱼的记忆来说,就是一辈子? 可是,鱼的记忆真就是7秒吗?而且,我们真能就这样幼稚地不去怀疑:比如鱼类回游,如果记忆只有7秒,它们怎能游得回去? 就像人一样,不同的鱼也应该会有不同的智商吧?海龟每年总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鲑鱼总能把出声地周围的气味、位置等记住一辈子,以致当它们xx成熟后,还会不远万里回到那里去产卵......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发现会让谁开心,又会让谁绝望呢? 文学的说法总是让我们忽视最简单、最基本的事实:而科学的说法却又总是那么冷酷无情......“它们怎么能游得回去”?为什么江河湖海洋的“丛林法则”总是生生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