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xx时期上海居民的衣食住行——资料形象(食)
4. “食”
这个实在牵涉太广,说来很难 面面俱到,难免挂一漏万,看来要随时补充。
首先是粮食定量供应,一般每人每月27-31斤。最近才听到说,当年全国只有上海发行过“半两”的粮 票。“半两”的粮票用处甚多,可以买一根油条(据说 当时全国{zd0}的油 条是武汉的,一根油条要收二两粮票);或者一碗小馄饨;或者一碗鸡粥(广东的朋友千万注意了:上海的“鸡粥”{jd1}不 是广东的那种。它只是 一碗白粥,给浇上一点鸡酱油!当时每碗5分。要吃鸡得另外买);或者一块“奶油”蛋糕(其实是蛋白蛋糕)……
要购买米,光有粮票不行,还 得带购粮证,到家里附近指定得粮店才能购买。每人每月27-31斤得定量中,规定了供应大米和籼米的比例,这个比例每月在粮店公布。粮食不够吃的,会把自家的大米定量 让给别人,交换得到对方的粮票。比如一斤大米可能掉换一斤半籼米。 基本上,一切点心类食品,包括饼干,都是要收粮票的。
买肉凭票,是七十年代末才取消的。此前,上海每人每月“配给”猪肉1.50元(在全国看还是比较高的了),当时猪肉均价约每斤1元。认识卖肉的,让他在 操刀的时候有所“倾斜”,{jd1} 是当时上海人无上的荣耀。而当时对于猪肉的这些“执行总裁”们,气势之盛,也{jd1}不亚于水浒中的郑大官人!
购买熟食的话,0.50元的一张肉票,可以买到比如说0.80元的熟肉(红肠、叉烧之属),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熟肉经过加工,售价里含有加工费,应该“折”成“净肉”收取肉 票。熟食店里的鸡头鸭脚不收票,可以买来下酒 ―― 如果经济许可的话。当然,也 可以托人到山东买来“便宜”的花生,炒炒下酒,但是香烟和老酒也都要票。 买鱼要鱼票;买蛋要蛋票,买豆制品要豆制品票……只有蔬菜和酱菜不要票。 鸡鸭鹅每年大节日(春节,国庆)供应一次。按照户口分“大户”和“小户”,供应 的份量不同。每到这等时候,小菜场里半夜三点钟开始排队,也有用菜篮子当作人参加站队的。要买到这个可怜的禽类过节,大致得花6-8小时, 脚也要冻僵。
家中人多的,还可以替换。排队过 程中,当然争吵难免。整个菜场人头潮涌,兴旺繁荣,谁能不过节?谁能不抓住这个一年一度难得的机会比较好地打打牙祭? 这种肉食供应状况,终xx十年,还延伸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逐渐好转。
所以,一般人都识相,非不得 已,绝不到别人家里吃饭。 然而,自家人就不同。从外地回家,家长疼惜自己地孩子,往往把肉 票用到刀口上。看到大家都不去碰那肉,家长作主,用筷子夹了肉往归来团聚的孩子碗里拣,同时也不忘记拣给家中的小小孩 ―― 小孩子不懂事的,瞪着眼睛看,不能让他们向隅啊。大人们自然都相让。
而外地归来团聚的孩子呢,长 者赐,不敢辞,嘴里含着肉也不知肉味,眼里噙着的泪水,禁不住滴落到喉咙里,倒是咸咸苦苦的。这肉,是长亲和家人嘴巴里省下来让自己吃的啊,吃着,就有点 像吃着亲人的肉 ―― 不是他们身上的肉,而是能够让他们身上长肉的“营养”物质。 多年以后,长亲墓木已拱。当年“推食”时的慈爱笑容,伴随着血缘中的遗传信息,在后人的心底和身上,就一样留到了永远。
饭店不需要肉票,只是,不会有太多的人有足够的钞票。 “女孩儿永远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不是”最小“,也要”偏怜“,更何 况从小体弱多病,显得特别的娇。尽管家境不大好,父亲兜里只要有点钱,会带上女儿,来到 淮海西餐馆,叫个汤 和牛排,坐在一旁看着女孩儿吃的甜。终于,小女孩哭着撒娇:”爸爸, 你不吃,我一个人怎么吃得下去?你不吃,我也不吃了,咱们就耗着 “。没 有办法,爸爸老大不情愿地为自己叫了个汤,才看到孩子破涕为笑……父亲 去世多年后,当年这一顿顿的西餐,还老挂在女儿的嘴上,说个没完……当年 的上 海,逛街,逛公园,妻子给丈夫和孩子买冷饮,自己欣赏着亲人吃的;或者丈夫买了好吃的单给妻子和孩子品 尝而自得其乐的,不在少数。君子固穷,伤哉贫也!你 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自己的经济环境,别说努力了,要卖命也没有地 方好卖(也有卖血的,自然得不偿失)。想做生意?那叫”投机倒 把“,走资本主义道路?那是找 死!
上海人上班路远,中午一般都吃食堂。单位食堂不必交肉票(上面有计划供应,这一点条件会比外地好得多),但要交油 票。油票是每人每月半斤(也比不少地方 多),到外地出差,要掉换全国粮票,也得按比例交油票。在那食品 贫乏的年代,肚子里缺少“油水”,每月半斤油是不够用的,只好处处留心节省着用。比如煎带 鱼,锅子里只放一点点油,慢火,不时把锅子挪移,让油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一位长亲说,她至今不舍得把用过的油倒掉,虽然现在这么点油实 在值不了什么钱,比起倒掉的剩菜价 值差远了。这可能就是当年“油票”在潜意识中的影响。
食堂里一顿饭大概0.15――0.20元。标准配置为:一块大排骨,0.1元,一盘素菜0.03元, 一碗汤0.01元;米饭3两约0.05元。
客亦知乎“汤司令”否?“汤司令”来源于 当时流行的一部描写解放战争的电影,是国军将领。他亮相时,卫兵立正高喊:“汤司 令到!”给人印象深刻。而现行的“汤司令”们,则 是男大当婚的小伙子,为了省钱,食堂里每顿只吃一碗汤(0.01元)
下饭。下班以后,还得自己动 手,奋力打制结婚用的家具,营养和体力,自然都大大透支。若干年后,听到时代精英“英年早逝”的报道,总不由想到“汤司令”,一声 叹息。
说到营养,当时牛奶是凭医生 证明订购,每天早上送来或者自取。奶粉则凭婴儿xxxx。 看望病人,可以买听装“乐口福”,这是 当时一种有点像阿华田的冲服饮品。 上海人走亲戚,看朋友,流行买“蛋糕”,有下 列品种: “小方盒”,每盒一元。一个半软硬板纸白色方盒子(价值一角),里面可以放:一整块的方形素蛋糕,或者10个心形蛋糕;或者10块蛋 白蛋糕;或者10块“干点”,如“椒盐袜底酥”之类。
方盒或者园盒整个奶油蛋糕, 大小不等,价格不同。过年用的,多数园形,直径较大,盒子也高。 水果蛋糕:这是一种高密度的蛋糕,咖啡色,很实在,油水也足, 价钱最贵,形状像枕头面包,每个3――5元。
早餐,一般都知道,上海人习 惯吃泡饭,过饭的,可以是隔夜剩菜,或者酱菜。
有时想开荤,买两根油条(每 根4分,粮票半两),煎开成段放碗里,加点酱油,一家人尝个鲜。 破费点,外面吃的,有: 大饼:3分,甜的4分;糍 饭团(里面包一根油条,加红糖粉少许)约一毛几分,按糍饭团的份量而异(1两,1两半,2两……);肉馒头5分;豆 沙馒头5分;白馒头3分……
点心店里坐下来吃的,有: 生煎馒头,每客4个,0.12元;咖喱牛羊肉汤:2角(清汤,无肉的5分); 大汤团,每个4分;煎锅贴;豆浆:淡浆3分;咸浆5分,甜 浆5分…… 小馄饨0.12元; 大馄饨0.20元;阳春面8分(2两); 排骨面2毛…… 热天供应冷面,清冷面,每两6分。加浇头有各种品种,另计。
可以带走或买回家吃的 ――-糕团 双酿团9分(里面包有酥糖盒豆沙两种馅子),黄团7分;豆沙条头糕6分;方 糕5分…… 小小孩总是嘴馋,母亲最会体谅,不时示意给孩子买块糕团。买到家里,孩子一看,欢喜雀跃,父母看着,当 然都笑得灿烂,甜到心底……
下面说说“糖烟酒”,当 年,这是一个“系统”,另一个类似的“系统”叫“五交化”,留待下文另说。
食糖凭票每人每月供应半斤,比较宽裕,因为亲邻常有买不完的,可以问人家要来买。 糖果凭证不凭票,前面注注兄已经说过好多。一般的,有各种“什锦糖”,就是 不同品种糖果的混合。上海人最喜欢的,是到淮海路和陕西南路交界处的哈尔滨食品 店买的糖果。该店是 上海糖果西点“{dy}块牌子”,前店后厂,食品都是自己制造,很有特色。路过“哈尔滨”附近, 远远就能闻到香甜的气味,是挡不住的诱惑, 脚,会很自然地迈进去。
哈尔滨的蛋糕、西点、巧克 力、糖果,都有本店牌子的包装,糖果的纸头也书明“哈尔滨”字样。吃起来,和市面上的“大路货”有明显的不同,高下立判。
价钱,也就稍稍贵一点点。那 年头,任谁也不敢“脱离工农兵广大群众”啊!
从这里的跟帖惊喜地发现,竟 然还有这么多大白兔奶糖的同好。我本人是每年过年必买的。
香烟是每户按月配给,每月供应的品种不同。一般是: xx:牡丹、上海选一包,都是0.50元; 中端2-3包:可选大前门、光荣。大前门三角七分,有锡纸的0.39元;光荣三角四分,有锡纸的0.36元;低 端:飞马两角八分,有锡纸的0.30元。海鸥0.32元。 可能免票的:劳动0.19元;勇士0.13元;经济0.08元。 免票的香烟可以拆零供应。比如给 一分钱,拿一支“劳动”。
中华牌香烟一般节日才“放”出。有 三种,最贵的一种1.35元,{zpy}的0.70元。
一般的零拷酒有时也不须凭 票。节日市场的长白山葡萄酒之类,大多敞开供应。
瓶装上海牌啤酒,有黄啤酒和 黑啤酒两种,是按户凭证供应的,每瓶一毛多钱。
散装生啤每斤几分钱,有时排 队买。
关于“食”,{zh1} 说说水果。水果大致总是凭证限量的。当时不少人都会有一个愿望,但愿有朝一日,能把水果吃个够!直到xx后期,水果店有厄瓜多尔香蕉敞开供应。不过这种香 蕉个头大,卖相好,价钱也高些,没有香味,中看不中吃。
大体说来,当时上海的食品供 应,都是凭票或者凭证。比如糖果,尽管有充足的货源,但还是凭证。我猜测是怕大量外流吧。应该说,从外地走进上海,到南京路看看,还是会觉得商品琳琅满 目,供应充足的。一打听,才知道这也凭票那也凭证,有钱也不能买。
不时会有重要外宾到上海或者 其它大城市参观。一般都安排好要参观的市场。
这里面鱼、肉、水产、蔬菜自然供应充足,顾客不多,购物者也都是有关部门安排好的,假装挑选购买,事后再退还市 场。一般上海人都“懂经”“识相”,哪敢 去买?甚至走近市场门口就有人出来“挡驾”了,弄不好还得担心事后会不会遭受“调查”。关于当年这种“市场秀”,台湾 xx女作家陈若曦于xx后写过一篇短 篇,描写生动真切。陈若曦于1965年随丈夫从美国到南京大学工作,好像是1968年离开的。xx后,她写过有关xx的短篇小说集《尹县长》,起初被认为 是“反动小说”。后来她回国访问,受到胡耀邦总书记亲切接见,耀邦同志当场赞扬《尹县长》写得好,反映的是真实情况。
关于“食”,拉拉 杂杂就说这些了。
已投稿到: |
|
---|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