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 Riley在西方先锋古典乐范畴内名声很大,被誉为"极简音乐(Minimalist Music)之父","极简音乐"也称为"极微音乐"或"简单音乐",是低限主义在音乐层面的反映,这种将短小的旋律片段不断重复,再佐以平缓合声来调和结构的调性音乐,在1964年Terry Riley创作的"In C"中首次亮相,对当时新古典派流行的复杂的无调式编曲模式堪称一场颠覆。随后几十年中,他改换过几次创作范畴,却从没有放弃"极简音乐"的根本模式,而在这张"The Cusp Of Magic"中,"极简音乐"失去了踪影。
其次,自1970年代迄今,Terry Riley一直探寻着印度音乐与西方古典乐的融合之路,特别在他与Kronos Quartet超过25年的合作历程中,爵士乐与欧洲严肃音乐也一并汇入他的创作意图中去。然而,他一直仅取其意,不取其形,希望从这些风格范畴的编曲法或结构安排里得到启示,却不会将人家的器乐构造或既成曲目拿过来用。没想到,这张"The Cusp Of Magic"里他竟抛开了先前的一切禁忌,甚至将一些异域曲目大段挪用。
没错,一件艺术品是否由艺术家内心来创造,是决定其品质优劣的根本。我这里插一个例子,最近一份"2007文化原创榜",以"从Made in China到Cultured in China"为口号,基于"中国、原创"之评选原则,从六个文艺范畴选出六个代表。别的不说,音乐类他们竟选了萨顶顶的<万物生>——真不知道这张唱片从哪一点上体现了"原创"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