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发展的思考_弘扬财富文化的空间_百度空间

更新时间:2010-07-09     文章来源:中国保险报    

  2004年,随着信托制企业年金制度的确立及一系列配套法规政策的出台,一个基于企业年金制度而产生的企业年金市场在中国开始逐渐形成。5家应企业年金而生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以下简称“5家公司”)在中国保监会批准下先后成立,即平安养老、太平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并经批复同意后向原劳动保障部申请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资格。

  发展现状

  (一)市场占有情况

  根据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5家公司占78.13%的法人受托市场份额;4家公司具有账户管理人资格,账户管理业务较少,工行、建行和招行占了账户管理数总量的70.35%;3家公司具有投资管理人资格,平安养老和太平养老约占24.73%的投资管理市场份额。仅两家公司具备3项企业年金管理资格。

  (二)经营发展模式

  《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养老保险公司在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展业,不受分支机构的限制。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经营发展模式,一种是“分公司”模式,即设立分公司,除企业年金外,还经营其他业务。另一种是“区域中心”模式,即设立企业年金中心或者养老保险中心,拓展企业年金业务。

  (三)产品设计供给情况

  目前企业年金计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基金规模较大的单一计划,另一种是针对基金规模有限的集合型计划。所谓单一计划是指由委托企业发起的,根据企业自身需求选择受托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建立单独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集合型计划是指由受托人发起设立的,事先确定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形成统一管理、规范流程、固定管理费率的标准化产品,集合两个以上企业的基金财产进行运行管理。据不xx统计,目前企业年金市场有30余种集合型计划产品。

  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年金发展的助力器和牵引力。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现行中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企业缴费部分税优比例低

  企业按照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缴费可以进入企业成本税前列支,而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比例都在10%-15%。根据计算,企业年金要达到20%的工资替代率,企业缴费部分起码要达到8%。

  2.个人缴费部分不享受税优

  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大大降低了职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美国401K计划发展历史显示,个人缴费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促进了401K计划的发展。

  3.税收优惠模式有待改变

  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可分3个环节,即缴费、投资收益和领取。对这3个环节分别采取征税T(Taxing)或免税E(Exempting),形成了多种税收优惠模式。世界上大多数实行企业年金的国家都采用EET税收优惠模式,即在企业年金的缴费、投资收益两个环节免缴税款,仅在领取时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这种递延纳税,使职工以较低的成本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极大的鼓励了职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中国现行的是TEE税收优惠模式,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二)企业年金发展不及预期

  由于政策不完善、市场环境不佳、企业和职工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企业年金发展不及预期。据2009年度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只有3.35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533亿元,参加职工人数为1179万人,仅约占同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5.47%。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阶段性,央企占据了90%以上企业年金市场,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年金基金主要还是2007年、2008年移交出来的存量,近两年的新增客户及基金规模较少。

  (三)企业年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现在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俨然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各家机构竞相争夺的“香饽饽”,竞争异常激烈。对于上百万的基金规模,可能要惊动总部领导亲自带队做营销工作。竞争异常激烈带来两个严重问题:一是营销费用大幅上升;二是管理费率大幅压低。在有些项目中,甚至出现零收费、低于成本的价格或者赠送服务项目等现象。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曾于2009年3月8日下发《关于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实现有序竞争。另外关于集合型计划投资的相关法规没有出台,部分投资管理人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基金,投资收益不理想引起企业的不满,有些企业不缴纳账户管理费、暂停缴费或者合同到期更换投资管理人等。目前企业年金业务属于高投入、低产出,供给大于需求,部分公司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四)两难矛盾:基础建设与业务开拓

  由于企业年金业务目前处于“僧多粥少”状态,使得5家公司不得不将工作中心放在开拓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上,将包括人员、费用、精力等资源的分配倾向于市场一线,对包括制度创新研究、产品设计、组织建设等基础建设问题重视不足,投入不多。而基础建设的不足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战略规划不明确、市场定位不清晰、营销策略缺乏、产品单一、应有服务不到位、投资收益不理想等,这些问题又制约公司业务开拓和可持续发展。由于{dy}批获得资格的公司已经先获得一部分业务,可以在这“严寒的冬天”艰难“过冬”,所以这种矛盾在第二批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公司上表现更为明显。

  发展方向

  在严峻的市场环境及对未来的市场预期下,5家公司都在思考、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模式,例如: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都已将传统的团险调整为重要业务线,加大了对团险的投入和考核,期望通过团险创造利润来反哺企业年金,支撑公司发展,企业年金业务在营销终端甚至被边缘化。

  但是,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相比其他传统业务,5家公司的差距不大,在今后的企业年金发展中如果能取得{lx1}地位,将有可能提升公司在法人业务市场的地位。企业年金运行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规模性可以为公司未来带来可观的收益,长期经营成本也较低。较团体保险的短期性和充分竞争性,企业年金业务将有可能成为公司新的战略利润增长来源。鉴于此,笔者对中国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出以下大胆思考:

  (一)公司战略定位和规划

  1.企业年金业务定位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年金是一款养老金融产品,借鉴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企业年金,当前5家公司的主要目标不是通过企业年金业务本身来赢利,其主要任务应该是推广企业年金,营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企业,树立企业年金成功案例,扩大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品牌和美誉度,乃至其母公司、兄弟公司的知名度。

  2.建立“三位一体”的专业化养老金公司

  受托竞争较激烈,受托管理费率已被压低,账户管理系统的前期开发(引进)投入较高,业务又较少,而投资管理业务盈利性较好。对于单一计划,投资管理收费一般采用基础费率加浮动费率的模式,投资能力较强的公司可能获得投资管理费率上限1.2%。另外,国外养老金管理公司发展表明,受托人资格与投资管理人资格捆绑在一起,更能发挥公司的核心作用和优势。建立“三位一体”的专业化养老金公司,既符合中国目前的企业年金市场特点,又可以降低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公司的综合影响力。

  (二)拓展企业年金业务价值链

  5家公司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市场,不仅要获取管理费,而且要通过对客户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拓展公司(集团)的其他保险业务,实现利润和价值。对存量企业年金客户和没有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或能力的企业进行深度分析,在公司(集团)业务范围内推出符合其需求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短期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尽可能地提供“一站式”多元化金融保险服务。

  (三)加强与银行的深层次合作

  5家公司要提升现有的银行渠道合作营销模式,通过加强与银行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共享客户资源和互惠共赢。凭借渠道优势和对企业的信贷资金控制力,银行是目前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所急需的销售渠道和合作伙伴。

  (四)建立企业年金行业协会,加强与监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5家公司应牵头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和采用理事会受托的企业等单位成立企业年金行业协会,行业协会通过督促会员自律、加强行业研究、建立由各监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积极发挥独特的优势,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作为企业年金市场的先行者和生力军,经过近6年的发展,我国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急需突破的困境,更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笔者立足于中国企业年金的现实制度和市场环境,分析5家公司近6年的市场表现,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大胆思考。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中国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发展的思考_弘扬财富文化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