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资源的战略布局(一)_极限_新浪博客

钾肥资源对有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意义何其重大,不言而喻。但反观国内该行业之现状及作为,不能不让人痛感国内对该行业战略定位的缺失,不得不让人感慨为什么我们总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企业家,却不乏目光短浅和唯利是图的小商人。从铁矿石谈判到钾肥价格谈判,为什么失败的总是中国?几篇小文,献给关心此事的相关人士,愿你也一同思考。愿下一次失败的不是我们。

 

 

 

统计显示我国钾肥缺乏成农业发展瓶颈

日期:2008-03-21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耕地却普遍缺钾,南方尤为严重,以贵州为例,全省有1/2的土地缺钾,导致粮食产量增产困难、烤烟“无味”、玉米矮小。

中国{zd0}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农业{zd0}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钾肥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

全国80%钾肥依赖进口

据统计,我国的钾资源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6%,“但在察尔汗盐湖里,却聚集了1.45亿吨液相钾、3亿吨固体氯化钾,氯化钾资源占到了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

但这个“能产多少就能卖多少”的行业却有着自己的危机:“氯化钾产品受制于进口,价格和量都是这样,去年俄罗斯涨40美元,进口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谈到去年8月份才谈下来,刚商定好只涨25美元,没几个月,今年又涨了。毕竟我们缺这个东西,市场上80%钾肥都依赖进口。”

“市场上谈论说盐湖钾肥这几年发财了,这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主动的,更不是我们故意要提高价格坑害农民。我们的产品定价目前是跟踪市场价格在走,但是由于大量进口,定价权并不在我们手中。”

没有定价权,在市场上永远只能做追随者,所以扩大产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了盐湖人的梦想。

在从格尔木市通往厂区的道路旁,盐湖人的这个梦想用一块硕大的标语牌展示着:“国家西部开发标志性工程——青海百万吨钾肥项目”。

2000年,该项目作为西部大开发xx工程之一上马建设,到去年全部建成达产。新生产线的建成,使整个盐湖钾肥的钾肥生产能力占全国钾肥产量的80%,“盐桥”牌钾肥纯度(品位)达到95%—98%,与国际钾肥接轨,成本却比进口钾肥降低了1/3。

“百万吨工程建成,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

{dywe}的生产工艺

记者在盐湖钾肥的生产作业区看到,十几个长方形的盐池依次排开,小的一个3平方公里,大的一个有5平方公里多,正在作业的工人打趣道,“一个盐池等于一个西湖大,我们这里有十几个西湖呢”。

由于水中所含氯化钾浓度不一,这些“西湖”或黄,或绿,或蓝,色彩纷呈。“西湖”岸边,则是一片片纯白的“盐”滩,在水不深的地方,时不时还长出一些像蘑菇一般的盐结晶。

“察尔汗盐湖说是湖泊,其实是看不见湖水的,因为湖的表面结成一层厚厚的灰褐色的盐盖,盐盖下是卤水。工业上要大规模提取钾肥,就必须把这些卤水通过渠道抽取到眼前的这14个盐池中,然后通过采矿船抽吸。”技术人员介绍道。

“卤水中含2%氯化钾,经过蒸发结晶,盐池底下会长出光卤石矿,含氯化钾达20%,等采盐船采出送到车间,再进行浮选、结晶,产品将达到95%纯度。”

可记者却发现“池”多船少,“那没有船的盐池怎么办呢?”记者向工作人员询问。

“把你站的路挖开就可以了,这些分割盐池的‘田埂'也都是盐结晶。”难怪人们要把察尔汗盐湖称为“盐的世界”了,这里连路都是用盐铺就。

“国内现在只有察尔汗这么一个盐湖工业,生产工艺也非常特殊,和国外的技术也都不一样。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就像我们国内采煤矿一样,取光卤石;而约旦和以色列是直接把死海的水抽上来进行分解;我们则是把地下的卤水抽上来,再摊晒,形成光卤石矿后再分解。”对于公司{dj2}的技术工艺,郑长山十分自豪。

“中国{zyx}的盐湖专家和钾肥生产技术工人就在我们盐湖钾肥”,盐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安平绥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盐湖钾肥及其前身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各类技术人才在无条件引进的情况下,通过师带徒、父带子等传统的培养形式和一大批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把企业相当一部分优秀员工培养成了钾肥生产领域内具有{dj1}技术才能的高级技师和盐湖专家。”

有了人才保证,技术创新才有可能。盐湖钾肥氯化钾生产工艺主要经历了土法制造、冷分解—浮选法和冷结晶—反浮选三个阶段,目前使用的冷结晶—反浮选工艺是多次与国外先进企业寻求技术合作无果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盐湖专家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该项技术在2000年获得国家技术专利金奖。

综合开发VS单一经营

察尔汗盐湖除了钾,还蕴藏着钠、镁、锂、硼、溴、碘、铯、铷等多种宝贵资源,其中钠的储量达500多亿吨,可供全世界人口食用2000多年;镁的储量为16.5亿吨,是全国{zd0}的镁资源地;锂的储量有800多万吨,占全世界锂资源储量的60%。据专家估测,察尔汗盐湖各类矿藏资源可供开发的经济价值高达12万亿元。

面对这个聚宝盆,是单一发展钾肥业务,尽快做大做强;还是多元并举,综合开发各种资源?在盐湖钾肥内部,这曾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钾肥资源的独特性、盐湖产业的独特性和国内市场的独特性,这三个独特性本身就限制了盐湖钾肥的发展方向,它必须朝尽快做大做强钾肥业务的道路上发展!”郑长山斩钉截铁地说。

除了继续加大察尔汗盐湖钾资源开发力度,盐湖钾肥也正在积极接触境外的钾资源,“盐湖钾肥的远景规划是要利用境外资源来开发氯化钾。今后利用察尔汗满足国内三分之一需求,利用国外资源再满足三分之一需求,从而逐步降低纯进口比例。这等于再造了一个盐湖钾肥。”

从五年前开始,盐湖钾肥就开始与老挝、泰国、越南等国的钾资源储地联系,因为东南亚地区钾肥是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地下,与察尔汗盐湖的情况很不一样,因为技术问题,国外开发项目一直还没有实施。

走出去客观条件是成熟的,方向也是明确的,现在要解决的一个是技术问题,另外一个是要协调相关各方的分歧、矛盾。

面对察尔汗盐湖丰富的资源,盐湖钾肥的大股东盐湖集团则在通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发展非钾肥产业。

该项目一共分三期,工期将横跨整个“十一五”和“十二五”前三年,包括甲醇、氯乙烯、PVC、合成氨、尿素、金属镁,无水氯化镁等各种子项目。虽然有极高的技术难度,但这一庞大项目xx实施后,盐湖集团将以石油天然气、盐湖无机盐为原料,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良好的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太阳能、风能等)、盐湖无机盐资源配置,建成中国{dy}个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结合的新型石油天然气盐化工基地。

 

 

国内企业联合将是提高钾肥话语权重要途径

 

 

 

  在氮肥、磷复肥行业陷入产能实质性过剩的时候,本来供应一直偏紧的钾肥行业在今年也遭遇了供应过剩,销售价格持续低迷。但是相对于氮肥、磷复肥行业来说,钾肥行业的过剩只是特殊时期的现象,价格的下滑只是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整个行业将在短暂的调整之后步入理性轨道。通过对国内{zd0}的钾肥生产企业——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长山的采访,我们了解到钾肥行业仍有巨大的市场机遇,国内企业的联合将是提高国内钾肥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钾肥价格下滑

  促使需求理性回归

  郑长山分析认为,2008年钾肥价格的快速上升和需求的大幅下降是一种市场偏激行为,属于短期的恶性现象,就像中东石油一样,会炒到148美元/桶,也会跌到40美元/桶。所以目前价格的下跌是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属于正常的市场调整。

  2008年国内出现钾肥价格过高,在于国内钾肥供应有限,而有定价权的国际钾肥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的{zd0}化不断提升价格,使价格偏离价值较多。作为民族工业,国内钾盐生产企业也不愿意看到钾肥价格的过快增长,但是由于国内的产能有限,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非常有限,只能跟随进口钾肥进行定价。

  虽然国内钾肥生产企业也在尽力控制价格,但在之前对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当进口钾肥价格达到5000元/吨的时候,盐湖钾肥同质的产品销售价格为4500元/吨,由于国内生产企业的供应量在市场的占有率并不能占{jd1}地位,在价格制定方面就显得非常被动。

  但是国内农业对钾肥价格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在2008年高价钾肥严重破坏了农民的需求,使得在年底的时候有500万吨左右的库存转移到了2009年。2009年以来价格不断下降,其实是一个正常的价格调整过程,价格逐步回归理性将促使需求也回归理性,但需求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2009年的需求将维持在700万吨左右,而正常年份我国每年的钾肥需求在800-900万吨。

  现在国内钾肥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了2500-2600元/吨,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市场需求也开始出现恢复,在今年库存消化之后,市场信心将恢复,2010年有望实现市场需求的理性恢复。  未来钾肥市场 供需缺口仍大

  郑长山预测,2009年钾肥价格实现理性回归后,钾肥的需求在2010年也将回归到正常状态,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15年要达到1300万吨,所以钾肥需求的增长空间非常大,缺口将长期存在。

  他分析说,钾肥在平衡施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要真正实现平衡施肥,钾肥的需求增长空间还很大。钾不仅能调节土壤,还能够提高作物茎秆的生长,提高其抗倒伏性,直接影响着粮食的稳产增产,还对作物品质有较大的影响,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及社会对作物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毕竟促使钾肥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被重视。

  我国的大部分耕地中严重缺钾,平衡施肥的概念应该是氮:磷:钾为1:0.42:0.42,我国农业部门提倡的是1:0.42:0.3,调低了钾的比重,然而实际操作中,我国肥料的应用情况是1:0.42:0.1,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的钾肥需求还能维持在800-900万吨。

  郑长山认为,目前对于钾肥的不科学施用,使得其市场潜力很大。除了农民对钾肥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现在国内一些复合肥生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导致钾肥的用量不够科学,在钾肥价格较高的时期,一些复合肥企业竟然生产出来不含钾的二元复合肥,这样的操作将对农业生产非常不利。所以,如果相关的质监部门和监督部门加强对生产企业的配方进行监督,对农民科学施肥进行引导,钾肥需求的增长空间将会非常大。

  一方面是土壤缺钾,另一方面我国钾肥资源较为紧缺。目前青海的钾肥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95%以上,现在钾肥的实物量为420万吨,加上罗布泊的产能,国内钾肥生产企业的产能在500万吨左右,能够满足国内钾肥需求的50%左右,随着国内钾肥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部分的钾肥仍需要通过进口解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在国家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两缺”状态又难以得到改变,国际钾肥供应商之所以将进口钾肥价格提高到将近1000美元/吨,就是抓住了中国国内钾肥供需缺口较大的特点。

  所以对于目前的形势只能判断为暂时的恶性循环,钾肥出现较高的库存量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但是价格的理性回归和需求的恢复都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到年底,在库存量消化差不多的时候,价格也将回归稳定运行状态,需求也将在2010年恢复到正常状态。

  赢得话语权

  需联合提高竞争力

  针对国内钾肥发展现状,郑长山分析说:现在国际钾肥供应商之间的高度联合形成了高度垄断,而国内产能虽然在最近几年发展的比较快,但相对比较分散,国内生产企业没有真正联合起来;现在国内企业也开始开发国际资源,靠一个企业单枪匹马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不管是从提高国内企业的话语权还是进行国际资源的开发,都需要对国内钾肥企业进行联合。

  随着国内钾肥产能的不断增长,在国内钾肥供应方面所占比重加大,但需要通过联合才能有效与进口钾肥进行竞争。目前国内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相对比较分散,各有各的想法,所以在进口钾肥谈判的时候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力。为此,郑长山提出,如果国内几大生产企业和几个大型贸易企业联合起来,谈判的效果就能好一些。

  郑长山认为,在钾肥的供给方面,有必要坚持3个“1/3”,也就是1/3靠国内资源生产,1/3靠进口钾肥,1/3靠利用国外资源进行生产。现在最难实现的就是靠国外资源生产的1/3,而要实现的xxx途径就是国内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就我国企业进行国际钾矿资源的开发方面,比如在老挝和泰国等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运输距离比较短,技术和资金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些国家对于环保问题要求非常严格,靠单个企业的话成本就比较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钾肥企业就有必要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集团,无论是在国际贸易还是在国外资源的开发方面,都能够提高自身的话语权,从而在1/3的进口钾肥方面有更多的定价权,在1/3的国际钾肥资源开发方面能尽快地实现。

 

 

俄罗斯钾肥与中国市场

 

■ 张春华

 

  俄罗斯钾肥从低价倾销,到联合起来与国际市场对接,体现了一个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家所经历的过程。这与我国农资产品出口历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提供的资料来看,全球钾肥资源带有浓厚的垄断性,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储备。北美集中在加拿大的萨斯克省;中东地区集中在死海附近;俄罗斯的钾矿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拉尔的彼尔姆地区,谢尔维尼特也是在其边缘;白俄罗斯集中在索里戈尔斯克附近。

  前苏联有着丰富的钾盐出口经验,但当时钾肥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在配额时期,很多企业都可以轻松面对国外市场。于是,前苏联国内一下子涌出大批廉价矿物,其中就有钾肥。只要能换来美元,合作社、集体农庄以及众多小贸易公司,都按照很低的价格把货物卖出去。他们甚至认为,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钾肥生产足以供应欧洲市场的需求,实行降价促销也是一种手段。这就造成了国内钾肥市场价格的混乱,并影响到国际钾肥市场的秩序。无奈之下,欧盟实施了反倾销法,对从俄罗斯xx进口的货物征收附加税。

尽管当时欧洲市场占全球钾肥总需求量的20%,欧盟还是采取强硬手段,关闭了自己的市场。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与此同时,前苏联国内市场陷入崩溃。在俄罗斯,化肥使用量锐减到以前的20%以下,以往每公顷需要施用10公斤的钾肥,现在降到1.5到2公斤,钾盐变成了国内最不需要的原料。以往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的钾盐被人们四处堆弃,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1992年,俄罗斯被迫把工作的方向改为以出口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整体经济合作关系处于分裂状态,有趣的是,两国的钾盐生产者却成为分裂中{zx0}走到一起的联合体。为了打入国际市场,需要专业的熟悉国际化肥贸易的专业人才,而在前苏联对外贸易系统工作过的人屈指可数。另外还需要建立统一的销售网络。于是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钾肥联合体共同商定,组成了国际钾肥公司,共同支持两国的钾盐生产和对外贸易。国际钾肥公司——IPC1992年成立于莫斯科,在国际钾肥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占有欧洲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这种联合使得白俄罗斯的钾肥市场趋向稳定。

  据国际钾肥公司北京代表处人员介绍,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两个国家纷纷联合国内的科学力量共同研发、共建数据库、联合化验钾肥含量。如国际钾肥公司还与白俄罗斯无机化学科学研究院合作。他们通过不断完善市场价格检测、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来方便客户;并加快付款给工厂帮助其资金周转;在国际金融中心获得低利率的资金支持;并在各个大陆建立了自己的销售体系,xx了不同国家因为用肥季节不同造成的销售不稳定。完整工作体系的建立,使整个俄罗斯钾肥拥有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即便是在经济危机时期,也运行正常。

  如今,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钾肥客户遍布近六十个国家,无论是大颗粒的还是粉末状的,抑或是粉红还是白色的,生产厂家都可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随着他们的努力,两国的钾肥生产逐渐接近世界水平,占据了南美、东欧和非洲市场。各生产企业纷纷加入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的国际钾盐研究会—IFA,对促进钾盐在全球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人口众多、粮食需求严峻的亚洲市场也是他们业务发展的重点之一。如乌拉尔钾肥公司将他们业务的1/3放在中国市场。

  尽管欧洲市场的订单一般比较分散,单张数量也不是特别大,目前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钾肥供应商仍然全力以赴,希望重返欧洲市场。十年前的降价倾销使得欧洲市场关闭了对俄贸易的大门,并对俄罗斯钾肥产品有很深的成见,认为其产品质量不过硬。而欧洲本土(主要是德国)的钾肥产品又不够满足需求。随着东欧国家加入欧共体,使得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钾肥占有量正逐步增加。

  据了解,目前欧盟逐渐感觉到俄罗斯钾肥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至开始考虑钾肥生产商提出的申请,有可能的话,会取消对钾肥的限制。欧洲钾肥市场大门正逐步被打开。俄罗斯的国际钾肥公司和乌拉尔钾肥公司等相继打入欧洲市场,如欧洲市场现在占到乌拉尔钾肥公司业务的15%—20%的份额。正是这种紧密的合作,使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钾肥产品xx了分裂时期的影响,保证了原有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其影响。

  目前,世界钾肥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南北美洲及西欧。中国、印度、日本、法国、德国、独联体、英国及美国都是钾肥的主要消费国。其中美国是世界{zd0}的钾肥消费国,其钾肥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其次是巴西和中国。

 

  

 

  据俄罗斯乌拉尔钾肥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司元功先生介绍,2004年全球肥料市场呈现普遍的资源紧张局势,由此带来肥料价格普遍攀升,钾肥价格更是由以前的3—5美元的增幅窜至40美元。于是人们纷纷猜测,是否钾肥生产所需要的钾盐矿石资源也有紧张趋势。事实上,这并不是由于钾盐矿石资源紧张所致,而是由于全球钾肥供求关系调整导致的。全球的钾盐矿石储藏,按目前的水平,足够开采300年。以前由于全球的钾肥需求量不是特别大,为了保持供需平衡,不至于造成价格下滑,生产上一般采取的是以销定产,开工率并没有达到全负荷。如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钾盐矿石一般都维持在开工率65-70%的水平,有的地方的圣诞节年假甚至能有两月之久。这样全球的钾肥供求关系基本是平衡的,甚至是供略大于求。

  近两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全球的钾肥需求量有所增加。如2002—2004年两年间,许多地区的钾肥需求量是呈跳跃式递增的。FMD和IFA当时预测的是5%的增长需求,事实上远不止这个数。如巴西的增幅在38%,由最初的500万吨上升到690万吨;中国的需求量也以10%的速度在增长;东南亚地区更是以每年11%的递增速度在增加他们的钾肥需求量。

据司元功先生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球总的钾肥需求量在4572万吨左右。排在{dy}位的美国有900万吨的需求量;第二位是巴西690万吨;中国紧随其后,是680万吨;其他国家印度280万吨,法国180万吨,俄罗斯126万吨,德国113万吨,印尼95万吨,比利时90万吨。总计这些国家的需求量就有3200万吨,占到全球钾肥总需求量的70%左右。

  而在2004年,全球总的钾肥供应量只有4200万吨,这就造成了至少372万吨的供需缺口。这种供求关系的失衡,必然要造成钾肥价格的上涨。如果说最近几年钾肥的价格上涨了,并不是因为钾矿资源紧张了,而是由于短期内供不应求造成的。

  针对这种情况,钾盐供应商可以通过加大开工率来增加产量,尽量满足需求。原来70%的开工率,现在可以提高至80%、90%,甚至是全负荷运转。但同时,新增加的这部分开工量需要新添置新设备和人员投入,还需要加大水煤电油等的能源消耗,以及流通中的物流费用,而这些又恰好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范围内。与以往相比,加大开工率显然要投入比以往更高的成本。如俄罗斯乌拉尔钾肥公司在2004年就从欧洲开发银行xx7500万美金,用于成本追加和包括铁路和港口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当然最终要转嫁到钾肥产品的终端价格上。所以说,除了供求关系的失衡,全球性的能源紧张也是导致钾肥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这种供求关系失衡的局面,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据司元功先生说,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全球钾肥需求增长将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4900万吨;2006年将达到5032万吨,2007年5152万吨,到2008年更可以达到5300万吨。同期全球钾肥的供应量却有限,未来几年北美和乌拉尔地区都将新增产能200万吨。这种供应增幅显然是跟不上需求增长的,所以说,未来几年钾肥的供需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自去年,中国政府曾经出台文件,强制性限制肥料价格高位运行,但同时规定,钾肥市场暂时不受限制。即便是没有政府文件的限制,钾肥市场价格也不会无视市场规律,无限上涨。具体到中国的钾肥市场价位,还是要取决于全球的供需情况和海运费用的变化。

 

  当前国际钾肥的贸易,具备极其明显的国际贸易的特征。凡是生产钾肥的国家,几乎都不太需要钾肥,而需要钾肥的地区,基本都不生产钾肥。如俄罗斯的80%的钾肥产品要用于出口。白俄罗斯即便是在政府下令增加本国钾肥使用量的情况下,其出口量也占到其产量的70%-80%。

  这样说来,全球的每一个地区都不是孤立的。具体到中国的钾肥市场价位,还是要取决于全球的供需情况和海运费的变化。为了平抑自去年以来的肥料价格上涨幅度,中国政府曾经出台文件,强制性限制肥料价格高位运行,但同时规定,钾肥市场暂时不受限制。中国目前70%的钾肥需要从国外进口,即便如此,没有政府文件的限制,钾肥市场价格也不会无视市场规律,无限上涨。钾肥市场的涨价,不是人为的,也不是因为政府重视“三农”问题后,大家投机造成的。不论什么肥料品种,都要遵循市场规则进行。

  由于中国的钾肥价格是以FOB价为基准的,所以海运费用的变化对钾肥市场价格会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从温哥华到中国的海运价格已经涨到40美元/吨,俄罗斯到中国的运费涨到60美元/吨,而仅仅在两年前这两个数字还分别是10-15美元/吨和20美元/吨。运费价格的上涨也将体现在钾肥的终端市场价格上。

 

  取消配额,是中国政府越来越按照市场化规律办事的标志之一。配额时代的结束,市场准入登记制度的开始,意味着中国以前对进口肥料的数量限制也随之取消,更多人可以直接参与到钾肥贸易中来,这对中国市场显然是利大于弊。国际钾肥供应商对依靠市场杠杆的自我调节能力来平衡中国钾肥市场,显然非常有信心。因此,未来几年的钾肥市场不会出现太大的波折,大起大落都不太可能。

 

  据司元功先生说,中国以往实行肥料进口配额制度,肥料进口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每年由原国家经贸委在年初和年中两次发放进口配额,依据是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提供的统计数据,比照当年肥料供需比例,来决定每年进口数量。然后将这些配额分配给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各个复合肥工厂以及各省级农资公司。拿到配额的单位到经贸部办理进口许可证,就可以申请进口。但是这种手续有很强的人为因素在里面,有时候提前预测的需求量可能会与实际需求量有误差,有时候配额的发放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季节规律。用肥旺季明明已经到来,可是许可证还没有发放下来,港口明明有货,可是报不了关,也拿不到肥料。这样就延误了组织农业生产用肥的{zj0}时机。

  加入WTO,中国政府的承诺之一就是五年内逐步取消一些石油、石化产品的配额和其他进口数量限制,恢复进口。这其中就有化肥。五年过去了,商务部规定,从今年起,四家公司——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华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可以经营氯化钾进口经营。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工厂联合体,也可以直接参加对外谈判进口,直接成交。他们是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北企业集团、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联油),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等。其他厂家可以对外购买,但需要经过这几家单位代理。

  配额时代结束了,实行市场准入登记制度,意味着对进口肥料的数量限制也随之取消。如在中国取消对进口氮肥的限制后,进口量{zd0}的“硝酸铵”类产品,仅2002年,俄罗斯就向中国提供了价值7970万美元的89.085万吨。因为取消了人为的规定,更加遵守市场规则来办事,对中国肥料市场显然是利大于弊。人们预想中的进口肥料一哄而进、导致中国肥料市场供需平衡的局面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据司元功先生介绍,国际钾肥供应商也希望市场稳定,因此他们会慎重对待获得市场准入的单位的进口要求。比如他们会严格论证合作对象的市场竞争力,只有达到预期标准,才能放心与之合作。另外,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市场混乱对谁都没有好处。国际市场也希望国内的钾肥供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至引起失衡。另外,司先生还说,正常的贸易,中间环节不应有太大的暴利,而应控制在终端用户(也即普通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事实上,在市场杠杆的调节下,只有在有利可图也就是供求平衡的情况下,经销商才会有经营的需求。如果经销商有强烈的合作意向,说明当时当地的供求关系还没有xx饱和。虽然不排除有囤积的因素存在,但他们对依靠市场杠杆的自我调节能力来平衡中国钾肥市场,显然非常有信心。未来几年的钾肥市场不会出现太大的波折,大起大落都不太可能。

  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耕地是世界上严重缺钾的地区之一,长江以南地区及华东普遍需要施用钾肥。但是,中国钾资源却非常贫乏,国内钾肥产量很低,钾肥自给率约为20%,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70%以上的钾肥需要依赖进口,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化肥使用越来越重视以及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从国外定购钾肥的数量越来越大,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钾肥供应商的重视。目前,俄罗斯乌拉尔钾肥公司{zd0}的市场就在中国,占其总交易量的1/3。每年大约可以通过海路运输100万吨钾肥,陆路运输50万吨,具备明显的运输优势。他们新开发的优级大颗粒,于2004年9月份开始生产,由于质量过硬,市场反响非常好,去年在巴西就有70—80万吨的需求量。由于中国的BB肥生产发展很快,对优级大颗粒的需求量很大,从今年1月份开始,中国进口量开始加大。

  以往中国农民直接用的都是加拿大红钾,主要用于长江以南地区的水稻,甘蔗,荔枝,香蕉,蔬菜等作物。经过调查发现,中国缺钾情况不止南方,于是俄罗斯红钾将推广的重点瞄准中国北方市场。

 

 

(自《中国农资》2005年第3期)

 

 

 

 

钾肥行业敲警钟 对外开采钾资源十分迫切

    2010年1月底,必和必拓以每股8.35加元总值3.41亿加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的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据保守估计,目前,必和必拓的计划产能至少已经达到了1000万吨,占现在全球钾肥产量的1/4,是我国整整一年的钾肥需求总量。

    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位于全球钾肥资源最富集区加拿大的萨省,是加拿大第二大钾肥勘探开采权益的拥有者,目前拥有约380平方公里钾盐储量区勘探开采权益,并拥有其他多处勘探开采权益区块,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这片土地将每年可产出近800万吨钾肥,可以供应全球1/6的市场消耗。此次必和必拓对该公司进行收购,进一步昭示了其在全球布局钾肥市场的野心。同时,也折射出我国钾肥行业在对外开采钾资源方面的努力程度不够。

    必和必拓从2006年开始在全球进行钾肥布局,目前,已经在加拿大拥有了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钾资源开采权,在埃塞俄比亚拥有17000平方公里的钾资源开采权。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化肥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6年,必和必拓采取联合投资的方式与加拿大萨省安各罗钾矿公司(AngloPotash)合作,开始进入世界钾肥最富有的矿区。2008年7月,必和必拓完成对安各罗的收购,xx拥有在萨省7338平方公里的钾矿勘探权。 2009年,市场传出消息必和必拓有意收购全球目前{zd0}的钾肥公司,位于加拿大萨省的PotashCorp,该公司市值接近350亿加元。此后不久,必和必拓又向世界第二的钾肥巨头Mo-saic公司抛出收购价。此外,必和必拓还正在接触Boulder、Young钾矿项目,并积极开展钾肥运输和港口仓库方面的建设。由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短短的3年时间,必和必拓在全球范围内对钾肥进行布局的成就已经非常显著。

    转看我国,我国的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由于现在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钾资源缺乏的情况难以改变,钾盐已成为我国大宗紧缺的七大矿产品种之一。目前,我国钾肥的自给率仅为30%左右,对外依存度高达70%,国际钾肥市场的价格直接决定我国钾肥的市场状况。自2005年我国国开始钾肥谈判以来,钾肥价格便开始一路上涨。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化肥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进口钾肥的合同价格高达565美元/吨,现货价格一度高达1000美元。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钾肥行业进口化肥的总额就已经超过1000亿。因此,我国对外开采钾资源的需求十分迫切。

    然而,我国钾肥行业在对境外资源的开采方面,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努力程度明显不够。 以此次被必和必拓收购的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为例,据有关消息显示,在2008年,加籍华人周丹元曾两次回到中国为开发一个钾矿寻求帮助,但是我国企业并没有重视,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前往加拿大具体考察周丹元的钾矿。现在该公司已被必和必拓收购,我们失去了这个绝好机会。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钾资源与我国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钾肥价格的高涨将会直接带动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飙升。假如我们对这些基础资源不能实现自我控制,在将来,整个粮食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状况都会有被他人控制的危险。

必和必拓争夺世界钾肥 中国或再陷高价泥潭

两年前,当加籍华人周丹元两次回到中国寻求帮助时,没有引起任何一个中国人的爱好。眼下,她似乎已经不需要帮助了,由于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1月28日公布斥资3.41亿加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收购她的钾肥公司。

中国的钾肥入口企业也许会有些后悔,但一切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周丹元掌管着加拿大第二大钾肥勘探开采权益的拥有者——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 (CanadaAthabascaPotashInc)。这个公司位于全球钾肥资源最富集区加拿大的萨省,目前拥有约380平方公里钾盐储量区勘探开采权益,并拥有其他多处勘探开采权益区块,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

当中国与周丹元擦肩而过的时候,必和必拓正在全球展开它的钾肥布局。在收购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之前,必和必拓已经投资2.4亿美元,开发加拿大萨省另外一个Jansen钾肥。

必和必拓旗下钻石及专门产品分支总裁克尔对此曾明确称,“Jansen项目是我们预期能在钾肥业拥有强大业务发展的{sg}阶段。”

必和必拓成功收购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后,在加拿大已经拥有超过一万平方公里的开采权。另外,它在埃塞俄比亚还拥有17000平方公里钾盐开采权。

另有传言称,必和必拓还有意收购加拿大市值接近350亿加元的PotashCorp.。这是目前世界上{zd0}的钾肥公司,此外,必和必拓还在接触加拿大Boulder、Young钾矿项目。

必和必拓方面表示,将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来进步在世界钾肥领域的地位,除了开发已有项目,将继续寻找其他钾肥资源,建立出口导向型钾肥业务板块。

中国钾肥行业人士做的 “守旧估计”说,假如算上{zx1}收购的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必和必拓的计划产能至少已经在10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钾肥产量的25%,是中国整整一年的钾肥需求总量。而中国的钾肥需求逐年快速增长,已有超过50%的份额需要从国外入口。

坏孩子再抢资源

2009年岁末,中农团体副总经理朱联终于松了口气,前不久他刚刚代表中国与俄罗斯地区钾肥同盟公司BPC签署合同确定CFR(到岸价)为350美元/吨。而对方最初的报价是600美元。这是中国2010年钾肥谈判的一部分结果。目前,中化与加拿大钾肥公司的谈判仍在僵持。

和铁矿石一样,中国需要每年派出谈判代表与位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几个钾肥巨头进行艰苦的价格谈判。根据 中国石化协会的分析,中国目前钾肥自给率尚不足30%,每年需要入口500万吨—700万吨钾肥,为此中国每年支付至少2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在钾肥谈判中由五矿商会组织,中农、中化等10多家企业参与联合谈判。对手主要包括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钾肥巨头。尽管中农已经代表中国签订了350美元的价格,但是加拿大并没有跟进。加拿大钾肥企业以为350美元的价格太低了。

自2005年中国开始钾肥谈判以来,钾肥价格便开始一路上涨。在2008年,入口钾肥合同价格高达565美元/吨,现货价格一度高达1000美元。中国市场由此步入高价钾肥时代,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一路飙升。

偶合的是,必和必拓对钾肥业务布局,几乎与中国开始钾肥谈判同步。2006年,必和必拓与加拿大萨省安各罗钾矿公司(AngloPotash)合作,采取联合投资的方式,开始进入世界钾肥最富有的矿区。2008年7月,必和必拓完成了对安各罗的收购,通过此项收购xx拥有在萨省7338平方公里的钾矿勘探权。

2009年,市场传出消息必和必拓有意收购全球目前{zd0}的钾肥公司,位于加拿大萨省的PotashCorp,该公司市值接近350亿加元。此后不久,必和必拓又向世界第二的钾肥巨头Mo-saic公司抛出收购价。

据悉,必和必拓目前还正在接触Boulder、Young钾矿项目,且着手钾肥运输与港口仓库方面的建设工作。

短短3年时间内,必和必拓已经在加拿大拥有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开采权,在埃塞俄比亚拥有17000平方公里钾肥开采权。中国钾肥行业人士做的“守旧估计”说,必和必拓的计划产能至少已经在10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钾肥产量的25%,是中国整整一年的钾肥需求总量。

中国人又慢了一拍

中国钾肥行业已经留意到了这个正在成型的钾肥巨头,中国磷肥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说,必和必拓的意图已经非常清楚了,从2006年开始着手布局钾肥业务,现在已经逐步成型,最重要的是,它未来的雄心很大。

在中国政府部分发布的公告中,中国目前大宗紧缺的七大矿产品种中,铁、铜、铝、钾盐均位列其中。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中国钾肥对外依存度过高,国外钾肥市场过于垄断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无机盐产业协会钾盐分会副秘书长亓昭英说,中国严重缺少钾肥,即便是在未来几年国内钾肥产能再次扩充,但是也需要大量入口。我们必须要学会在海外布局,不能再落入铁矿石的泥淖里了。

一个月前,亓昭英刚刚完成工信部交办的一个关于钾肥的调研报告。在这份报告里,亓昭英向政府部分建议,为了防止钾肥巨头的垄断,政府需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但中国钾肥企业显然并没有对走出去做好预备。2008年,加籍华人周丹元两次回到中国为开发一个钾矿寻求帮助。但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前往加拿大具体考察周丹元的钾矿。

过去几年间,中国企业错过的机会不在少数。1999年,中国与蒙古{zd0}的铜矿擦肩而过,{zj2}被力拓团体曲线拿下;2002年,必和必拓曾派人游说中国相关政府部分和钢铁企业,邀请参与开发旗下矿山,{zj2}无果而终。

曾担任中国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总工程师的刘益康直言,“与这些大的矿业巨头相比,中国企业明显缺乏长远的目光。而{zh1}吃亏的总是我们。”

不过眼下,中国钾肥行业对必和必拓的钾肥战略仍不担心。中农团体副总经理朱联说,必和必拓在钾肥领域能否成为另外一个巨头现在还很难说。

一般来说,一个成型的钾肥矿,投资需要上百亿元,建设周期需5-7年;同时,修建配套的铁路和码头也需要不小的投入。武希彦说,尽管必和必拓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布局,但是离真正的形成规模尚需时间,同时中国的自有产能在不断进步,在老挝等地也在进行积极的收购。而再过几年,世界钾肥产能将会过剩。

中国钾肥行业对于必和必拓将要收购钾肥巨头PotashCorp.和Mosaic的市场传闻,也并不担心。武希彦说,这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两家公司都 不太可能会同意被收购。

但必和必拓的做法却经常出乎中国的预料。2008年5月,必和必拓忽然抛出针对力拓的千亿美元收购计划,尽管{zj2}失败,但是在一年后却成功击退中铝,继续谋求与力拓的合作。

铁矿石和钾肥,这两个中国需求量巨大的原材料,过去几年间,在不停的谈判和争吵中,价格跌宕攀升。

粗略的估计显示,自中国开始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钢铁行业为此付出了超过7000亿的代价,而钾肥行业5年间入口化肥的金额也已经超过了1000亿。

 

中科院山发寿:肯定钾肥资源储量 担忧经济效益

2008年08月01日08:17  来源:  

 

  山发寿,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以来从事盐湖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参加完成了青海湖、新疆、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盐湖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并参加编著了《新疆盐湖》、《察尔汗盐湖首采区钾卤水动态及其预测》等著作,是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方树泉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在媒体关于滨地钾肥“卤水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之际,记者带着在滨地钾肥矿区所拍的数十张照片,来到青海盐湖研究所,就滨地钾肥卤水的储量、品位、采掘方式、资源优势是否等同效益等问题,专访了山发寿研究员。

  



  根据山发寿介绍,滨地钾肥所处的大盐滩钾矿床 ,是一个固液并存、以液态钾矿为主,共生有钠盐和镁盐的大型第四纪盐湖矿床,存储其间的卤水俗称“空隙水”。

  “大盐滩矿卤水储量肯定是有。”山发寿明确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大盐滩钾矿床自下而上可分为五个卤水层,其间被较为稳定的隔水层分开,其中第三层至第五层分布在地下65米到200米之间。

  对于钾盐资源的品位,山发寿表示,大盐滩矿的钾盐资源和目前正在开发的东台吉乃尔盐湖、西台吉乃尔盐湖同属硫酸根性矿,各方面特性比较接近,由中信国安(,)投资的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就是利用上述盐湖资源进行硫酸钾镁肥生产的。

  详解卤水开采

  在卤水的开采上,山发寿告诉记者,地下卤水的开采方式主要有渠道开采和钻井开采两种方式,渠道由于受挖掘设备的限制,只适宜开采浅层卤水,渠道{zj0}开采深度为8—10米左右,对埋深超过10米的卤水层,一般情况下以钻井开采为宜。

  但山发寿也点出了钻井开采的两大短板:一、成本高;二、设备、井孔结盐问题目前从技术上未解决。从目前来看,全球的钾肥价格处在高峰期,井采所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可能会被相关企业忽略掉。但结盐问题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井孔的报废、抽取设备的故障,目前,在海西州,卤水井的成本大概是500元/米。

  “效率低、成本高”———这是山发寿教授在对两种采掘方式作出比对后,对“井采”所下的结论。

  根据记者在相关部门的了解,目前青海大多数的盐湖类开发企业,基本上都是以渠采为主,井采工艺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山发寿介绍,特别在青海当地盐类资源储量{zd0}的察尔汗盐湖,因为卤水基本储藏在浅层,当地的企业基本上都采取了渠采的形式,有些卤水采渠已经挖到15米左右。

  山发寿在讲解过程中,还向记者了解了滨地钾肥的地下水补给问题,因为随着卤水的不断开采,补给水跟不上的话,地下水会持续降低,卤水抽采的难度会继续增大。

  记者在滨地钾肥采访时得知,该公司在距离厂区57 公里的阿尔金山脚下打了四口淡水井,并铺设直径为315mm 和250mm 的PE 管线各一条,引阿尔金山的雪水供应厂区,但是否能保证地下水的补给,还需要进一步求证。

  矿产资源经济效益

  大盐滩矿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处于青海、甘肃和新疆的交界 ,周围无电网通过,远离水源地,距离最近的铁路有400公里,距离最近的城市也有300公里以上。

  山发寿认为,薄弱的基础设施也将影响到滨地钾肥的发展速度,矿产资源要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

  山发寿研究员的观点也得到了青海当地一家矿山开采企业高管人员的印证,该企业的有色类矿山,就位于大盐滩附近。在评估机构的报告里,该矿床潜在价值达到210亿元,但该企业自2003年通过资产置换取得该矿的采矿权以来,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得到xx扭转,并于2005、2006年连续出现账面亏损,2007年虽勉强实现盈利,也是因为大股东免去公司2500多万元债务,使公司获得收益。

  对于滨地钾肥正在实施的磷酸钾镁肥项目,山发寿研究员还表示,青海当地已经有一家钾镁肥生产企业,因工艺不成熟,产品中水分含量超标、肥料板结问题不能解决,正在考虑转产,对于滨地钾肥的磷酸钾镁肥项目,山发寿表示出了一丝担忧。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钾肥资源的战略布局(一)_极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