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杰:铜管世界远征者_商业2_0豫商_新浪博客

李长杰:铜管世界远征者

| 本刊记者  李曼曼

 

20年的岁月,李长杰和金龙集团的命运时刻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濒临破产到起死回生,成为全球{zd0}的精密铜管企业,金龙完成了历史的飞跃;

从平凡无奇到年富力强,再到老当益壮,李长杰笑傲世界铜管江湖。

20年的岁月里,这位闯将、铜管世界的远征者,随着企业国际化的进程而一波三折,伤痕累累。

就是这样一家出口业务占到其全部销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在河南引以为豪、为数不多的外向型企业,近期,因为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调查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闯”与“伤”,似乎是金龙和李长杰难以摆脱的命运和主题。

 

布局“反倾销”

作为全球{zd0}的铜管加工企业,金龙现在正遭遇美国对华铜管反倾销的打击。面临新的困境,李长杰开始了新一轮艰苦卓绝的抗争。

2009年9月3日,李长杰接到美国商务部一份反倾销的调查,申请反倾销调查的是美国的四家生产铜水管的企业。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企业,每年金龙铜管出口美国的产品占美国铜管市场的42%。

金龙集团十分重视此事,遂召集专门的律师、顾问、经济学家前来应对,在美国和墨西哥两地迅速成立了反倾销小组。

“原来税率只有1.8%,现在原有基础上再征10.26%,这种做法不公平,我们宁愿不出口。再则,凡是反倾销,都是国内的产品受到国外的重创,而美国市场没有受到我们重创,在价格上面我们也没有低于他们,为什么说我们倾销?”李长杰痛斥道。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ldz},在面对危机到来的时刻,李长杰没有乱了阵脚,反而理性冷静地去调整企业的战略思路:一方面加大内贸的力度,细化一二三级市场的订单分配;另一方面,全面启动于2007年在墨西哥建造的分厂的三条铜管生产线,加大对欧洲和南美的出口,且力保美国老客户。

金龙铜管于此次危机到来之前提前消化了危机,“金龙铜管从今年1月份起,截至3月销售总量是16.7万吨,6月底可能会超过19万吨,2009年我们销售了20.6万吨,2010年我们定的任务是30万吨,目前看来,任务应该会超额完成。在经济危机和反倾销的双重压力下,我们膨胀性地发展了。”李长杰十分自信目前的处境。

“官司”依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方面利益“受害者”——美国四家铜管制造企业和美国商务部开始对金龙铜管进行近乎苛刻的调查和审核,另一方面“金龙方”冲锋陷阵想要打胜这场反倾销战役。

故事的发展有点戏剧化。美国商务部没有想到,反倾销的结果,却是伤害了当地的企业。

不久前,李长杰欣喜地收到美国一家大型空调制造商全球采购副总裁的信,信中表示要继续{bfb}采购金龙铜管的产品,并主动提出由他们来承担因反倾销产生的额外费用,全额支付反倾销税保证金。

为了省去和其他铜管企业的“磨合期”造成的损失,这家企业只有为这多出的关税保证金买单。由于极度不满,他们还通过地方议会、《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发表心声,希望改变美国商务部的这一决定。

金龙铜管在美国最主要的两家空调制造商,一家采取了xx承担反倾销税的方式;另一家则利用在墨西哥的工厂采购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后再进入美国。“美国政府只想到保护铜管企业,但没有想到反倾销也损害了他们的下游空调生产企业的利益。”李长杰表示,目前金龙铜管的产品相对xx,而且部分是拥有国际专利的,其实与美国的铜管企业直接冲突并不大。

5月24日,美国商务部3位官员来到金龙铜管总部所在地河南新乡,对金龙铜管之前的回复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核实。调查结果支持了金龙铜管之前对反倾销调查的回答。美商务部官员表示:我们对李先生的看法深有同感。

一句话,让李长杰顿觉暖意。

“我们只有和美国的用户联合起来,向政府证明他们反倾销的结果是反到了美国的头上,美国商务部才会改变决定。”李长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根据惯例,2010年9月底之前,美国商务部将会做出终裁。然而,国际竞争历来都不只是经济势力上的斗争,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时候结果怎样,仍存在很大的变数。虽然现在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并没有失去信心。”李长杰坚定地说。

 

国际化野心?

 

即使是面对将对反倾销案最终裁决有着重大影响的美国商务部的官员,李长杰也不讳言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无论是否遭遇反倾销,我们都要进(美国市场)。反我们,我们要进(美国市场),不反我们,也是要进(美国市场),我们志在必得。42%的市场份额不是初衷,我们还希望能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如若这场“官司”打赢,全世界铜管市场的大氛围将极可能由金龙铜管来决定。李长杰将这次事件称为“金龙{zh1}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企业,原来我们认为很神秘,我们总想从工商学院的课堂上找到什么叫做国际化的企业,教授们从哈佛的课堂上拿一些案例给我们,我们也觉得很神秘。其实回忆起我们走的道路,20年前在与芬兰铜管冶炼、加工的商业巨头合作时,交很多的钱买他们的设备,把他们不当回事的技术当成宝贝来学习,尽管我们那么幼稚和懵懂,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那时就已经开始国际化了。”李长杰不无感慨地说,“一进入国际化就满身是伤,我们的国际化是带伤的国际化,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受着伤的。”

上世纪90年代,金龙铜管厂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自1998年以来,靠着技术创新和企业艰苦卓绝的苦干精神,李长杰把金龙集团带上了快速扩张之路,并一步步走向了国际化:

1998年,金龙收购山东的新龙铜管厂,又在青岛建立管件厂,产品直供海尔、海信等xx企业;

1999年,金龙投资1.5亿元在新乡本部建成两条生产线,增加了对新飞和国外知名制冷企业的铜管供应能力;

2001年,金龙收购山东曹县新宇铜管公司;兼并中科院七一三所,跨行业重点发展动力型锂电池;与日方共同投资2.5亿元,在浦东建设上海龙阳复合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金龙兼并日资无锡川村毛细管企业;又投资2亿元,在新乡本部建成两条国际{yl}的生产线;为延伸产品深加工,与日本合资1740万元创建金乡精密管件公司;

2003年,金龙又把投资的视角转向家电生产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

2004年8月,金龙全面控股国内最早生产精密铜管的xxxx江苏太仓铜材厂有限公司,产品就近主供春兰、奥克斯等长江三角洲企业;

2005年1月,金龙公司借助新投产的珠海龙丰公司,其在制冷精密铜管领域超过世界{dy}大铜管厂德国KME公司,跃居世界xx。

这期间,打响了金龙铜管与日本、马来西亚铜管的一场大的争夺战,凭借着质量和技术的{lx1},以及步步为营的扩张战略,金龙铜管逐渐拿下了长虹、格力、科龙、约克、古桥、华凌等一批xx空调厂家客户,赢得了市场的xx和青睐,把所有的外国铜管(如日本、马来西亚)挤出中国,确立了其在中国的{lx1}地位。这也为以后产品进驻韩国,取得在亚洲决定性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金龙历史上的第二大战役是“金龙和芬兰的专利之争”,这场长达五年的官司,金龙虽伤亡无数,但在李长杰看来却另有一番收获。

金龙曾经和芬兰奥托昆普公司有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数年前,金龙引进和学习芬兰奥托昆普的“内螺纹”生产技术,多年后,金龙铜管已经掌握了芬兰的技术,并且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又超越了芬兰人,实现了技术创新,成功研发被誉为“工业微雕”的内螺纹铜管,并且企业扩张和发展势头愈来愈猛烈,这引起了芬兰的不满,以“专利官司”为导火索,师生决裂,“对簿公堂”,金龙以“700万美金的学费”兼并了对方的技术中心,芬兰以退出美国市场为代价。

“芬兰技术中心副总裁和技术人员来到我们金龙,这个事情的结束,为我们在美国的长驱直入开辟了一道宽阔的门。”

第三场国际战争,是韩国市场的确立,1995年,金龙铜管{zx0}在春兰公司全面替代了日本铜管,韩国的铜管也从格力退出。{zh1},连韩国LG也主要使用金龙铜管产品。“我们在韩国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为我们在亚洲取得{lx1}地位,打下良好基础。

“这三件事情的发生,对我们的销售与生产,对我们在亚洲,在北美取得{lx1}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今又是美国反倾销来袭,“这是决定金龙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个大事件,一旦胜利,将决定我们的实力,我们在全世界都能取得胜利,虽然现在胜败只有天知道,但是我们很有信心,金龙这样做也是为了{zh1}的国际化。”他坦言。

 

鹅蛋和鸽子蛋

 

李长杰身上有着“闯王”的气质,年少拼搏,老当益壮,但是不同于闯王发端于野路子,揭竿而起的江湖气息,他有更多的理性思维和正确的决断,并且在一路向前“闯”的同时,也灵活变通地“闯入”其他的行业和领域。

就在人们对生产电动汽车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习惯“大事可以做,大话不可以说”的李长杰最近宣布:金龙生产的电动汽车7月1日下线,{dy}批下线的有公务员汽车和出租车。

而在金龙集团办公楼大厅内,陈列着的是已经上市的款型时尚、轻便耐用的锂电池电动车,据介绍,这种车可以一次性行驶70公里以上。

是否金龙铜管就此将“闯入”新能源领域,或如外媒所说,“将鸡蛋放入两个篮子里”?

他的回答却毅然决然:“不可能,我们的主业还是在于铜管业,有人说金龙搞第二单元了,主业转移了,不重视铜管了,他不了解我们的内心力量,我们要把铜管做足,做好,做强,做到无处可做。”  

他向我们打起比方,“我们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面,这个说法在表面是对的,但是我们的鹅蛋始终在那个篮子里面没动,我们只是拿一个鸽子蛋放在另外一个篮子里面,如果那个鸽子蛋慢慢也长大成为鹅蛋,那是好事,如果它死亡了,对我们的大鹅蛋也没有影响。”

在他看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好好看看企业有哪些缺点,有哪些敌不过人家的地方,哪些会是在经历过程中失败的东西,提前做一些工作,做好一些,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而金龙进军新能源的优势在于:金龙铜管填补了国家在这一块的空白,生产的膈膜比别人的好,现在的汽车都是用他们的膈膜,这是其优势,做这些谈不上是盈利,但是一个亮点。

 

远征者的利器

 

在古代,英雄可以吸引一大堆的兄弟,甚至是敌人,这不仅在于他们身上的精神气概和义利并具的江湖气息,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提供身边人好的生活,安定的环境,使其确立一种相同的人生价值观。

李长杰经常思索的事情是:我来自哪里,要做什么,去往哪里?他想得很清楚,自己的来来去去都和这个企业有着不能割舍的关系。

“维护员工利益,是我一辈子的目标,企业可以不盈利,但是员工不能不保护,这个话是我的感悟,一个员工失去自信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企业对外要满足客户需求,对内要满足员工需求。和平年代满足不了员工需求谁跟着你去做事?”谈及企业管理的核心,他一针见血。

每天金龙员工的几百辆轿车从新乡四面八方驶向厂区,停在两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停车场上,一眼望去,蔚为壮观……集团下属各公司的工段长、文员以及在金龙工作五年以上的员工,在集团的补贴支持下都买了车。

金龙花园是金龙集团投资近5亿元建成的,现在还有170套员工住房,工作六七年的中层干部还可以低价买到别墅。

金龙集团有自己的酒店,有自己的生态园,有自己的游泳池、羽毛球和足球场地。员工生日时,李长杰总会宴请所有员工。员工的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年底还会有分红。

“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提出来的口号,不是保住我们企业的发展,而是保住我们的员工,坚持工资不降。员工听到这个口号的时候,很感动。”

人心换人心。在充满血腥的市场竞争中,成败的筹码说到底是生产的技术、产品的质量。而产量、质量、销售、服务,乃至收入分配都掌握在员工自己手里。员工才是真正主宰企业命运的力量。

“是产品在危机中帮我们扛起了半壁江山。如果这次我们在美国市场的只是一般的产品,这次反倾销肯定不会有这种结果,人家肯定很快就会把我们抛弃了。这家美国大客户之所以高价买这个管子,是因为他们走遍全球,除了金龙,没有一家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尤其是金龙铜管的一种专利产品,加工起来难度相当大。

“我们提倡创新,每年都有新产品。今年增加新产品10%,没有研发力量你做不成的。我们还拓宽了产品结构,大的管子也出来了,用于水道管和建筑用管,明年就投产了。这就是金龙的未来。

“人人是老板,天天在创新”,金龙奉行的让员工主宰自己的那份工作,也主宰自己命运的企业文化,是金龙在国际市场上所有自信与豪情最为坚硬的支撑。

李长杰经常跟员工说:一个企业,一个人,只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只要愿意学习和思考,就会拥有汹涌澎湃的力量。在一帆风顺时,这种力量使企业更胜一筹,当危机来临时,它又凝聚在一起,是冲也冲不垮的最为平实但最为坚固的城墙。

“在企业前进的过程中,风险到来的时候,不在于风险大小,在于企业主体在于组织,能不能把克服风险的路找到,能不能动员所有的力量来抗击风险,因此我们说一个灾害把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人压垮,可以被理解,但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也能理解。”李长杰说。

“美国市场怎么能不是我们的?别人总是说河南人不行,不是也行起来了吗?都说河南人傻大笨粗,金龙集团在世界上不也骄傲起来了吗?现在金龙再逢危机,而集团又关涉几万人口,我们不能丢人的,太没面子。”话语至此,他情绪激动起来。

谈及自己是技术出身,他开玩笑地说:“我觉得我这个人当总裁可惜了,我该给人做饭、搓背。我这种材料是干活用的。”

我们笑谈这是做总裁的{zg}境界。

这何尝不是一名远征者的{zg}境界?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李长杰:铜管世界远征者_商业2_0豫商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