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药企的责任实践

□肖纯/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为基础。然而企业在加速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全面承担社会责任,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云南省玉溪市维和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和制药)的经营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维和制药成立于1996年,集科研、生产、销售、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化制药企业,依托云南丰富的中药材和民族药资源,致力于生物健康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在名贵中药材三七的研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技术方面达到国内{lx1}水平。维和制药目前拥有“国药准字号”品种75个,其中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品种27个。在近几年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中,维和制药通过自强不息、艰苦扎实的拼搏,建成了两个通过国家GMP认证的药品生产基地,分别占地43亩和52亩。为进一步服务于患者,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又于2008年投资8660万元,新增年产200吨三七总皂苷的现代化植物提取车间。维和制药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

从三七涨价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七是云南特有的中药材,是心脑血管类xx的主要原料,在中药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有1300余家制药企业以三七为原料生产药品,含有三七的国药准字号中成药制剂3207个,药品品种324个。去年云南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三七主产区灾情严重,更加剧了三七市场供不应求的势头。三七受灾减产,个别企业和药商对三七囤积居奇、人为炒作,三七价格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疯狂上涨,不到一年时间价格上涨了十几倍,严重影响了药企的正常生产和百姓用药。

  作为云南三七产业的重点企业,维和制药并没有依靠自身优势在灾难面前借机囤积居奇、参与到“炒三七”的热潮之中,而是从维护三七产业健康发展的高度为出发点,以实际行为承担起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早在2009年3月,云南省境内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霜冻袭击,导致三七主产区严重受灾,有可能大面积绝收之时,维和制药一方面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文山等地慰问三七种植农户,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三七种植农户重塑信心;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研发中心专家的研究和论证以及对玉溪市内各县均进行了实地勘测和对土壤、大气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证明玉溪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三七的生长和规模化种植,维和制药因地制宜,创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三七产业化合作模式,引导种植户以科学地方式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种植,有效避免了以往因小规模分散种植带来的高成本、低品质、价格波动大、农户风险多的弊端。到2009年12月,维和制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导三七种植大户成功在玉溪引种三七3000亩。在云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发生时,维和制药身先士卒,捐赠抗旱资金50万元人民币,为干旱最为严重的文山邱北灾区群众带来了希望。此外维和制药一方面和政府部门接洽调配水资源,为玉溪干旱地区群众和三七种植户送去生活和生产用水,解决了人、畜饮用和三七种植等用水需求;一方面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基地给予“七农”旱期种植技术指导,目前基地三七种苗已顺利度过旱期,三七长势喜人。

产品质量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维和制药励精图治10余年,始终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维和相伴、健康平安”既是维和制药对每位患者所寄托的美好祝愿,也是维和人始终不敢忘却的社会责任。

  患者对药品的认可靠疗效,疗效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体系进行保障。维和制药已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并在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下,使生产上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在质量监控中,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在严谨、专业的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队伍,完善的检测手段,共同确保了维和制药所有产品的质量。

  作为现代化中药生产企业,中药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疗效。维和制药始终将中药原材料的采购和检验,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dy}道防线。在采购领域,维和制药创立的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合作模式,把中药材种植基地作为维和制药的{dy}车间,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合格的药品原料流入生产线。

  在生产领域,维和制药注重从点滴抓起,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隐患,通过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体系,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把住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关。维和制药确立了“不合格的物料不入库、不合格的中间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让产品质量问题或事故发生在我身上”的“三不”质量管理准则,确保产品质量责任到人,杜绝了不合格产品在生产线上流转。

  在质量监控领域,维和制药通过QA按管理文件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并结合QC检测结果,分析决定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使用或发放,实现了对生产全过程严格的质量控制,严把质量关,保证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方能出厂。

  维和制药就是通过这样层层的严密监测和质量控制,向社会上每一名患者忠实地履行着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

  

诚信为先是企业发展之源

维和制药从创业之初,就把 “讲诚信、守诚信”贯穿于发展的每一阶段,在诚信为本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谋发展。

  2004年、2006年维和制药两次被云南省消费者协会评为“云南省工商企业诚信单位”;2006年维和制药被玉溪市人民政府授予2003—2004年度“守信用、重合同”企业的称号;2008年维和制药被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2006至2007年度云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9年10月维和制药被玉溪市人民政府授予“玉溪市非公有制经济公益事业先进企业”、“玉溪市非公有制经济优强企业”、“玉溪市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大户”,维和制药董事长王维和被授予“玉溪市非公有制经济优秀企业家”称号。

  维和制药取得的这些荣誉,是社会各界对企业诚信经营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首肯和褒扬。总结维和制药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维和制药始终恪守制药人的职业道德,始终秉承诚信为本的信念,始终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

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之魂

维和制药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维和制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回报社会、回报患者。2008年起至今,维和制药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用于建设4500㎡的研发中心和购置科研器材。设立了生物技术研究室、新产品开发研究室、质量标准研究室、中药与民族药研究室、现代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室、生物医药信息中心、中试车间等职能部门,配备了气质联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仪、超声波提取仪、热回流提取仪、薄膜蒸发浓缩仪、旋转蒸发仪、CO2超临界萃取仪等现代化仪器设备100余台,创建了由知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导师领衔的研究开发团队。

  目前,维和制药研发中心已被认定为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同时,中心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加拿大维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国国家xx产物研究中心以及法国Bayer健康事业部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并成为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及开发基地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孵化器。中心作为滇中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专业技术平台,以中药和民族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为主要方向,通过生物技术、提取分离技术、标准化技术以及现代制剂技术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对已有的中成药产品进行技术提升,从丰富的生物资源中研究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的xxxx与健康产品,为中医中药的复兴,云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馈社会是企业义不容辞之责

维和制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地方经济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等方面,全力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2002年至今,维和制药累计上缴税金近7000万元。为带动云南“三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维和制药除了运用新的三七产业模式,带动广大七农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标准种植三七;还投入大量科研资金针对三七种植连做障碍、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恢复、三七{tx}有机肥料开发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坚,为三七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维和制药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造效益,坚持对现有的600多名员工“不裁员、不减薪”;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关心员工的学习和再教育,使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不断地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协助政府的社会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解决了部分来自玉溪及周边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公司在省外市场的业务拓展中,提供了2000多个营销就业岗位。此外,维和制药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率先自愿申请成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申报接纳2000个就业见习岗位。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民营企业,维和制药从2004年至今,共向社会公益事业和灾区捐赠款物达4058.26万元,在社会上树立了维和制药急公好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维和制药始终秉承“世间万物,以人为尊;人才济济,以和为贵”的经营理念,始终恪守 “产品质量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诚信为先是企业发展之源、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之魂、回馈社会是企业义不容辞之责”,为企业如何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郑重声明:资讯 【一个优秀药企的责任实践】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