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书的知识(转)

引用 书的知识(转)

2010-07-06 16:32:51 阅读2 评论0 字号:

 

引用


 

引用


  书的知识                               

  开本:开本指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即一张全开的印刷用纸裁切成多少页。常见的有三十二开(多用于一般书籍)、十六开(多用于杂志)、六十四开(多用于中小型字典、连环画)。  

 版式:即书籍的规格式样,包括开本、排式、版面、插图等。 

 版本:指某种书不同的本子。有的书一出版就有几种形式;有的书在出版后,由于进行修改,再印时改变了原来的版本。 

 版次:{dy}次出版印刷的书写有“某年某月{dy}版,{dy}次印刷”,这叫初版,如内容不变动,第二次印就注明{dy}版第二次印刷,这种书叫重印书。如第三次印刷发行时内容经过重大修改,版次就要重新算,要称为:“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版权:即版本的所有权,印于书籍的正文前后或封底。其它出版社不可随便翻印。

   字数:不管书中标题多大,插图多少,都按横格字数乘每页行数乘总页数求出全书字数。若全页都是照片或插图,则不算字数。  

 印张:它说明印这本书需多少纸张。因为一张纸可以两面印,所以两个印张才算一个全张。一令纸是五百张,一千印张就是一令纸。 

 印数:指一种书所印的累计数。如某种书在第三次印刷时,印数为“27001—47000'’即表明前两次已印过27000册,这次从27001册算起,又印了20000册,累计数是47000册。

 

    什么是珍本、抄本和孤本

   读书(特别是古书)要懂得一些版本知识,如了解什么是珍本、抄本、孤本……读者可少走弯路,多获成果。

   珍本:即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如罕见的革命文献、极有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等。珍本贵在“难得”。如汉译《共产党宣言》的版本很多,但20年代党在上海建立的人民出版社印行的版本,已非寻常可见,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从版本学角度看,当推为“珍本”。 

 抄本(写本):手抄的书籍。现存最早的抄本书是西晋元康六年写的佛经残卷,因为当时尚无印刷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卷帙浩繁,一时难以刊刻;小说《第二次握手》曾因十年动乱不得发表而传抄一时。 

 抄书常因系名家手迹,接近原稿,保存完整等原因,十分珍贵。如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保存篇章较多,原稿却散失一半,因而它成为今天刊印该书的一种主要依据。 

 孤本:是仅存一本的图书。也包括仅存一份的某书的某种碑刻的旧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现存世界最早的印刷品——我国唐代(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卷子,就是孤本。又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说《后水浒传》,就是以大连图书馆藏孤本整理刊印的珍中之珍,因其极其稀有而价高百倍。 

 

  书的几种版本 

 影写本--覆在原书上影写成的书本。用质薄而坚韧的纸张,蒙在所据底本上,照其点画行款,一笔不苟地描写,酷似原本,非常精细。 

 套印本--几种颜色套印的书本。最早为朱墨两色套印,明代以后发展至三四色,乃至五色。

   百衲本--用不同版本的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的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

   原本--{dy}次写成或刻成的书本。是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的复本;同书同一来源的另一本子,亦称副本。是对正本而言。过去藏书家得一罕见图书,依样重写,也作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对外的文件的正式签署本的复本。  

 别本--同书的另一来源的本子,也称“异本”。 

 节本--指图书经删节后印行的版本。  

 洁本--某些有参考价值的书刊需重印,但其中有些淫秽、荒诞的词句或章节,在重新审订时,将其删去后印行的版本。 

  

   古人写作的体例

   古人写作的体例,大致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专指创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dy}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才算是“著作”。 

 所谓“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文章,这便是“编述”,有如现在的“改编”。 

 “著作”,古称“作”;“编述”,古代称“述”。孔子的“述而不作”的话,就严格区分了这两种体例。

  “抄纂”是资料的汇编,古人叫“论(LUN)”。“论”的本字应是“仑”,是排列、编纂成辑的意思。

   

    史书的种类 

 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五种。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私家编写的史书。  

 稗(BAI)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史书的体例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等。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裁 

 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谱写人物和事件。

 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编。 

 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  

 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什么叫“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中国书籍装帧的演变 

 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是漫长的,不同时代的书籍装帧和名称也不同,按历史顺序,可分如下几种:  

 编:秦汉时期的书籍主要是简策,材料是竹片或木板,用牛皮索编串成册,名之为“编”,或叫做“篇”。

   卷:比简策稍后一点的书籍叫帛书,是写在纺织品上的,每一篇帛书加轴后卷成一卷,用细丝绳捆扎,故而取名为“卷?。汉末至唐代,纸写的书籍的装帧仍然是“卷”。  

 蝴蝶装:宋、元时期出现了活字印刷,装帧也向前跨进。这种方法是,将印好的书页反折,字面相对,再把中缝的背口粘连,外面包上硬纸皮。这样装帧的书,打开时犹如蝴蝶展翅,故而得名“蝴蝶装”。 

 线装:这是明朝中叶出现的书籍装订方法,即“将印页以中线折正,理齐书口,前后加封面,切齐毛边后,打眼,用线穿订。这样装钉的书叫“线装”。  

 平装、精装:近代,随着机器印刷的传人,外国的书籍装订方法也为中国人所仿效,这种书籍装帧被称之为“平装”、“精装”。现在,除了若干古书再版或影印采用“线装”,以表示其古朴,其他的书籍多是采用“平装”或“精装”。  

 

    什么是轶事、轶文、掌故? 

 轶事,也写作“逸事”,一般是指人们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不少轶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丰富、加工,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有的出版社出版的《中外作家轶事》、《中外艺术家轶事》都属于这一类。  

 佚文,是指失传或散存于古籍中的文章。如我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原本早已散失,现在编辑的《古书竹书纪年辑证》一书,是把古典书籍中关于《竹书纪年》的文章辑录在一起,从中可以了解夏代到战国时期的史实。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什么叫“序”和“跋”? 

 放在书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请别人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写的称“自序”。 

 放在书的正文后面的是“跋”,主要叙述书的内容或作补充说明。“跋”实际上就是“后序”,一般都由该书作者自己撰写。 

 为文章或书籍作序,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序”在古代一般是放在正文后面的,到了晋代、南北朝,“序”才被移至正文的前面。到了宋代,苏东坡讳“序”字而改写作“叙”,所以现“序”与“叙”通用。

   

   我国古籍“{dy}部” 

  {dy}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 

  {dy}部词典是《尔雅》(汉)。 

  {dy}部韵文书是《切韵》(隋·陆法言)。 

    {dy}部方言词典是《方言》(西汉,扬雄)。  

  {dy}部字书是《字通》。  

  {dy}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dy}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dy}部神话小说是《山海经》。  

  {dy}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dy}部论语体著作是《论语》。 

  {dy}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dy}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西汉·司马迁)。  

  {dy}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东汉·班固)。  

  {dy}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史通》(唐·刘知几)。 

  {dy}部兵书是《孙子》(春秋·孙武[一说孙膑])。 

  {dy}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唐·杜佑)。  

  {dy}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  

  {dy}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dy}部茶叶专著是《茶经》(唐·陆羽)。  

  {dy}部植物学辞典是《全芳备祖》。 

  {dy}部药典书是《神农本草经》(秦汉)。 

  {dy}部中医学书籍是《皇帝内经太素》。  

  {dy}部地理书是《禹贡》(战国)。  

  {dy}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宋)。 

  {dy}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dy}部{zd0}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清·彭定求等)。  

  {dy}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  

  {dy}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dy}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清·李渔)。 

  {dy}部图书分类目录是《七略》(西汉·刘歆)。  

  {dy}部文艺理论书是《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dy}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永乐大典》(明·解缙等)。 

    

     我国古典xx悲剧和喜剧 

  由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同志主持的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编辑组,经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我国xx古典悲、喜剧。  

  xx古典悲剧是: 

  《窦娥冤》(元)关汉卿  

  《汉宫秋》(元)马致远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琵琶记》(明)高明  

  《精忠旗》(明)冯梦龙  

  《娇红记》(明)孟称舜 

  《精忠谱》(清)李玉  

  《长生殿》(清)洪升  

  〈桃花扇》(清)孔尚任  

  《雷峰塔》(清)方成培  

    xx古典喜剧是:  

  《救风尘》(元)关汉卿  

  《墙头马上》(元)白朴  

  《西厢记》(元)王实甫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看钱奴》(元)郑廷玉  

  《幽闺记》(元)施惠   

      《 中山狼》(明)康海  

  《玉簪记》(明)高濂  

  《绿牡丹》(明)吴炳  

  《风筝误》(清)李渔  

      

        什么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四书”是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的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一书中,提出《大学》、《中庸》两篇独立成书,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也叫“四子书”。 

  《大学》阐述儒家的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战国初哲学家子思所作。书中肯定“中庸”是人们道德思想的{zg}标准,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和各种条件下,都不偏不倚地走“中庸之道”。它是儒家思想和伦理的一部教科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书中记录了孑L子和他的一些弟子在政治主张、教育原则、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言论。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亦说是孟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记录。是关于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孟子的哲学思想的记录。  

  “五经”始称于汉武帝时,是《诗》、《书》、礼》、《易》、《春秋》五本书的合称。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因此称〈诗经》。《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首诗歌。《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经济制度和劳动生产等情况。

  《书》亦称《尚书》、《书经》。“尚”即“上”,意指上古时代的书。它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选编而成。 

  《礼》有《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收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仪礼》,亦称《礼经》、《士礼》,是春秋战国时部分礼制的汇编,一说周公制作,孔子编订的。《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所以又叫《小戴记》、《小戴札记》。 

  《易》亦称《易经》、《周易》。这本书通过八卦形式来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成分。 

  《春秋》是我国{dy}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修订而成的。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xx和戏曲。有{dy}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zg}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zg}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进行读书、藏书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中国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xx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dy}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为我国{dy}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编成《资治通鉴》,为编年史{dy}部巨著。 

 袁枢宋代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清学者,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竹林七贤”是那些人? 

 “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的七个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这七个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竹林七贤”中,值得注意的作家是嵇康、阮籍。其他五人,只有山涛、向秀、刘伶有作品留至现今,而且数量很少,成就远不及嵇、阮。嵇康、阮籍两入神交契合。他们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上的业绩,都与对司马氏的政治斗争密切关联。 

 嵇康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他的xx散文之一。阮籍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他有《咏怀诗》82首。嵇、阮在作品中,着意宣扬老庄的虚无思想。

  

  “笔”之十八种 

  提笔撰文叫“命笔”;

  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

  写作中断叫“辍笔”;

  别人口授写成的文字叫“代笔”;

  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

  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

  特别精采的文字叫“妙笔”;

  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

  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

  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

  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

  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

  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

  作品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叫“败笔”;

  写作造谐很高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笔”;

  无拘无束地写作叫“信笔”;

  对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随笔”;

  正文结束后的补充性文字叫“余笔”。 

 

   诗人的五个别称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诗风雄奇豪放,人称“诗仙”。 

 诗圣明清文人把杜甫称为“诗圣”。叶燮的《原诗》中有诗名“诗圣推杜甫”。  

 诗豪指诗人中的英豪。《新唐书·刘禹锡传》曰:“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  

 诗魔指酷爱做诗的人好像着了魔一般;也指做诗的癖好、兴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诗囚指苦吟的诗人。元好问在《放言》诗中写道:“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郊,指孟郊;岛,指贾岛。 

   

   什么是“二十四史”与“二十五史”? 

 清朝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诏定二十四部史书为正史,称二十四史。这二十四史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引日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 

 1921年,徐世昌以大总统的名义,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于是就又有了“二十五”史之说。   

  

   信尾问“安”十种 

 给父母及长辈的信称:金安、钧安、崇安、颐安。 

 给夫妇的信称:双安。  

 给女戚的信称:坤安、壶安。  

 给病人的信称:痊安。  

 给旅人的信称:旅安。. 

 给士人的信称:道安、文安、善安、撰安。  

 给教师的信称:铎安。  

   给商人的信称:筹安、财安。  

 给明友的信称:(随时令变化)春安、夏安、秋安、冬安、暑安、大安、时安、迁安、台安、炉安。 

 官场问信彼此称:升安、勋安、觐安、轺安。  

  

    十四种“言” 

 名人说过的话——名言; 

 含有教益的话——格言; 

 告诫规劝的话——箴言; 

 预见未来的话——预言; 

 临走留下的话——留言; 

 诚恳劝告的话——忠言; 

 应允别人的话——诺言;  

 开玩笑说的话——戏言; 

 抱怨别人的话——怨言; 

 虚假不实的话——谎言; 

 无中生有的话——谣言; 

 动听骗人的话——甜言; 

 鲁莽粗野的话——粗言; 

 挑拨离间的话——xx。 

 

    “别”有十五种 

 分手辞行曰:“告别”; 

 握手告辞曰:“握别”; 

 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 

 亲吻离去曰:“吻别”; 

 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 

 致谢告辞曰:“谢别”; 

 临别赠礼曰:“赠别”; 

 前往送行曰:“送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 

 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 

 长久分别曰:“阔别”。  

 

    二十个“之交”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

  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

  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

  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

  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

  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

  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

  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

  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

  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

  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

  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

  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

  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

  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

  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

  交友不嫌贫贱的称“杵逆之交”;

  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书的知识(转)】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