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人居环境日益优化。记者 张波 摄 “2009年,我市遇到困难比往年大,取得成效比预期好。”在中共西安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这一点成为全体人员的共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呈现经济较快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建设水平提高、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的良好态势。 【增长篇】 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 西安市2009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确保13.5%、力争14%,在过去一年里,面对严重困难和挑战,西安经济最终交出了漂亮答卷,预计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20亿元以上,增长14%以上。 部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市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近3000个,其中235个市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初计划,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亿元左右,增长31%左右。 保工业促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40亿元左右,增长24%左右。工业经济由下滑变为企稳回升,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10亿元左右,增长16%左右。 把消费作为保增长的着力点,全市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5亿元左右,增长20%左右。特别是旅游、房地产、汽车消费持续旺盛。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预计五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1320亿元左右,增长22%左右。非公经济预计实现增加值123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48.7%左右。外向型经济发展,预计全市招商引资额803.41亿元,增长20.17%,其中实际利用境外投资12.19亿美元,增长6.2%。预计西安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70.47亿美元,略高于上年水平。农业形势较好,粮食总产218.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年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 财政支出过半用于民生 “经济形势越是困难,越要高度关注民生”,2009年全市在民生方面总投入145.1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2.4%。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显著变化,让西安市民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与温暖。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以上,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增长15%以上。 就业创业成效显著,预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5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22万人,动态xx了“零就业家庭”。全民创业工作受到了中省的充分肯定,被国家确定为“创业型试点城市”。 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204.92万平方米,竣工157.8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累计达到16928户。二手房交易完成201.26万平方米,增长25.8%。 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预计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达170.02万人,失业保险达127.78万人,医疗保险达352.48万人,工伤保险达104.11万人,生育保险达82.53万人,全市参加新农合人数达382.39万人,参合率达到96.77%。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年支出约14.5亿元。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2009年全市社会事业总投资173.55亿元,增长22.3%。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广播、电视以及慈善和老龄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信心篇】 建人民满意城市超九成市民有信心 2009年,西安市还收获了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社会治安、居住环境的切实改善,来源于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活力,也来源于执政者与老百姓之间公开透明的真诚对话。这一切都是西安今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去年我市集中开展了治安混乱地区、“六类”场所和突出治安问题的专项整治,打掉黑恶势力团伙19个,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zg}奖项“长安杯”。2009年,西安市民群众的社会治安满意率达88.85%,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 预计2009年全年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235亿元。地铁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35.2亿元。全市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投资36.4亿元,我们居住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城区冬春两季共植树54.77万株,新增绿化面积486万平方米,新建改造绿地小广场66个,全年造林19.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99%。天蓝了、水绿了,人们可以自由畅快地呼吸。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培育壮大区县经济,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09年我市全面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减至41个,清理规范171个议事协调机构,市本级保留审批项目105项,19个市级部门109个审批项目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群众办事更方便了。全市政风行风测评总满意度达80.06%。“网络公开日”和“听政声、察民意、献良策”活动,架起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真诚对话的桥梁,也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 据市统计局调查,94.8%的我市群众对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目标充满信心。2009年,我市先后荣获“中国xx{zj1}软实力城市”和“中国{zj1}幸福感城市”称号,有专家称,这是市民对城市发展充满信心的{zh0}注解。 本版稿件由记者崔晓刚张瑾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