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二红的淳化羊汤饸饹_三秦茶座_百度空间

一黑二红的淳化羊汤饸饹

   

陕西省淳化县的饸饹有两个特点:一黑,二红,又黑又红。荞面制作,颜色偏,因为是連皮一起磨了吃的;不像陕北人吃的荞面那样白,因为是去了皮的。大量调辣椒,油泼辣椒,因而又是红红彤彤的,红得发紫。

淳化的羊血饸饹主要用来招待客人。红白喜事待客,早餐必吃饸饹;然而过年时自己不吃;正月初二以后有客来,人多时吃饸饹,人少时不吃,不过此地习惯,至亲好友,一般都预先约好互相拜年的日期,每每一来便是十几二十人,所以过年待客大半还是吃饸饹的。有歌谣说:“你看我黑是黑,我还能待客。”

淳化人吃饸饹,多浇羊肉汤,习惯的名称叫“羊汤饸饹”。那羊汤大有臊子面之风。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大体如下:

先做羊肉臊子。生羊肉切成小丁,豆腐及红萝卜等也切成丁,并备葱花。锅中烧清油,油红后泼制辣椒面,然后下肉丁、菜丁及葱花,下调料,熟后出锅装盆待用。

同时制作羊汤。用羊尾及羊油煮一锅汤,即为羊汤。

吃饸饹时,将臊子放入羊汤,作为浇头。可一次放入,也可边吃边放。

饸饹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机器压的。一般每碗有饸饹约一两。羊汤应该多于饸饹。无论客人主人,吃饸饹均须注意一个规矩:每人所吃{dy}碗,那碗便应该是他一吃到底的碗;再吃时须将新碗中的饸饹倒入自己的碗中,而不可以直接换用新碗。岐山县则不同:吃一碗臊子面,换一个新碗。

在调料上,以辣椒出头。陕西人、关中人都爱吃辣椒,淳化人似乎更胜一筹:不仅制作臊子时用了大量辣椒,调成羊汤时又放了许多辣椒,还在吃的过程中不断地给锅中加辣椒,而且吃者自己也再往碗里加辣椒。这叫做层层加码。所以那羊汤饸饹的碗里就是一层厚厚的鲜红鲜红的辣椒油。人们说:“讲究的就是这一口吹不透的辣椒油!”

陕西人吃辣椒,多是先碾碎,再用清油泼成辣椒油,叫做“油泼辣子”。油要多,至少要盖住辣椒。辣椒碾面,有两种不同规格:一种是略微粗一些的,不是粉面状态,呈小片形,说小片形不十分准确,有那么点意思而已;一种是粉末状,几乎与面粉一样。对于辣椒籽,有的弃而不用,有的专门碾碎了吃,那其实是很好吃的。我的感受,呈小片形,即不是极细极碎如面粉状的,更好,更香。但若是要做到满碗“一口吹不透的辣椒油”,便必须制作成粉面状。淳化人正是这样制作辣椒油的。

吃羊汤饸饹,热冷皆可。淳化人热吃冷吃都放生香菜,都用蒜泥。以热吃为主,讲究辣椒,讲究蒜泥和香菜,不用醋。荞面性凉,吃时多用辣椒,多用蒜泥,有其科学的道理。陕北人吃荞面饸饹,也讲究用羊肉汤,有歌谣唱道:“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这是情歌,将情哥哥和情妹妹譬喻为荞面饸饹与羊腥汤,不可以分离。

荞麦,杂粮中上品。虽说产量低,但倒茬需要,农民还是喜欢种一些。已经有了新的品种,产量高些,磨出的面粉也白些,但吃起来口味较老品种为差,农民不十分喜欢。老品种的{zd0}长处是味道长、浓、香。看来,这也为科学家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又要产量高,又要品质好。

饸饹又名“河漏”,虽系民间食品,也由来久远,为文人墨客和学者所喜爱。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 荞麦》中说:“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这也证明,用荞麦作饸饹,是北方山地人的一种饮食风尚,同样由来久远。

喜欢吃羊汤饸饹,淳化人与陕北人略同。这也是相同物产地域有相同饮食文化的一个例证。



郑重声明:资讯 【一黑二红的淳化羊汤饸饹_三秦茶座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