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验车一年损失50亿!-马宇的博客-搜狐博客
马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人员
(mayu1994@vip.sina.com)

个人参考资料:

从事中国外经贸政策研究工作20余年。1998年获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外商投资政策。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实地调查了30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企业,涉及食品、饮料、日化、纺织、服装、家电、玩具、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建材、化工、内贸、外贸、金融、电信、酒店、房地产、农业等数十个行业,就中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农产品贸易、行业发展、企业合资、招商引资战略等撰写了百余篇(部)研究文章、著作及经济评论,共计400余万字。

主要作品有:《中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农业外商投资问题调查研究》、《恶意并购的道德判断之谬与实际应对之忧》、《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研究》、《中国WTO报告2003》、《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问题》、《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要素分析》、《自贸区中的投资自由化问题研究》、《广东省加工贸易研究》、《我国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招商引资战略创新》等。

 

管制不当无异于谋财害命

马 宇

 

 

这几天有点郁闷。不是因为批评电信的稿子不能发表,也不是白天干活晚上喝酒看球害得嗓子发炎,而是被电子眼抓拍啦:上北京交管局网站查询是否有交通违章,赫然发现名下写着“违法未处理”,罪名是“驾驶未按规定期限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机动车”,罚款200元、扣3分,才想起年检这回事--又撞枪口上了。

甭管多忙,我得拿出时间来去交通xx执法大队办理罚款通知单,然后再去工商银行缴费,然后再去车辆检测场验车{yt}时间不见得能做完。

说起来,这是我的不是:谁让咱违法了呢。政府可是为了我好,若不年年车检,要是我开着辆病车上路,自己懵然不知,出了事咋办呢?所以,排队领了罚单缴了罚款,再乖乖跑几十里地去验车,满心眼里还得感激政府爱民如子。

但再转念一想(咱中国的事怕就怕“转念一想”,就跟以前举国朗诵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一样),又觉得有点问题:年年验车,是否必要?比如我这车,虽然我自己5000公里一小保养,2万公里一大保养,比验车那里做得细;但还是得去那些“社会化”(《道路交通安全法》语)的车辆检测场走过场(如尾气检测程序居然是先给合格证再检测,确乎善解人意但又莫名其妙),顺便推销些车载用品,如停车警示牌、灭火器等,没有这些验车过不了。而一块铝制牌子20元,可一点不便宜,但你总不能再开车跑出十里地去买?

还有一疑问:验车这样的事,需要政府强制着过段时间来一次吗?政府当然有充足理由:一要为环境负责,排放不达标不能上路;二为你的生命负责,灯不亮还上路危险大大;三要为道路安全负责,为民众负责,你开不合格的车,那就是安全隐患哪,你不顾忌自己的命还好说,你不顾忌别人的命就得政府出面了。

这些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有点站不住脚。如尾气检测,汽车出厂,不都有排放标准吗,不达标能出厂吗?既然都达到了有关质量标准,为何新车还要再验车,岂不是重复检验吗?无论如何,验车场的技术、设备,不会比汽车厂和质量监管部门的更齐全、更先进。至于安全性,相信绝大多数驾驶者自己不会不对自己及他人的安全负责,该检修就检修,该保养就保养。若还有人存心违规,现行检测制度又管什么用?

或许有关人士会说:质量监管部门管的是“汽车质量”,而交管部门管的是“安全技术”,那我就又搞不懂了:这两者有何区别吗?汽车质量中难道不涵盖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可以独立于汽车质量?世界上哪个国家是如此监管的吗?唯恐我孤陋寡闻不清楚,又询问了几个人,在国外待过的或正待着的,也没听说有这种管理方式。

畸形的管制必然导致畸形的产业,这是观察和研究我国所有不当管制行为的{zh0}视角,同时也是判断是否是不当管制的标准之一。网上有不少公司广告代办验车,这个行当大概是全世界{dywe}的。北京每个检测场旁边聚集的“验车虫”,更在生动地证明着这一点。据不xx统计,北京现有40多个验车场,“验车虫”多达400来人--而我估计应该不止,我这次去验车就看到了十多个“车虫”。每次去验车,离验车场还有几百米的路上就有人举着牌子“代办验车”了,进了验车场也会有人动员你:“帮你验吧!40分钟搞定所有项目,不用排队”。尽管验车场里到处贴着标语“警惕车虫,小心上当受骗”、“如发现有人在验车过程中徇私舞弊,请打举报电话XXX,本场将按场规场纪严加处置”(其他方面的一般经验告诉我们,这几乎相当于为车虫做免费宣传广告,也是这一畸形现象的官方广而告之),但却经常可以看到验车者和检测员说说笑笑,勾肩搭背,明显是老熟人。这些“验车虫”每人每年代为验车数百辆,多的上千辆。而这其中,很多是不合格车--或许有人是为了节省时间而让“车虫”代为验车,但更有人是明知不合格为了通过而找人代办验车。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北京的大街上,时不时就有喷着浓黑烟雾的车子驶过,车窗上也都无一例外地贴着绿色环保合格签。

“验车虫”可以让不合格的车合格,同样的道理,检验员也可以让合格的车不合格。不时会有人遇到麻烦,说刹车有问题、灯光有问题,交了钱就没问题了。我也曾经遇到过这类情况,反正钱不多,几十块钱,顶多一、二百块钱,不可能去维修厂修了再回来验,也不可能去跟检验员较劲说我这车是新车好车,怎么会有问题?于是就交钱过了。

管制不当,自然滋生贪腐,并制造出一系列扭曲现象。在我国目前的政府管理中,无论哪个领域,都往往普遍存在着多头监管与监管失位的双重现象--看似矛盾实际却是相辅相成。车辆年检这一不起眼的小事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交通xx,本来是不能管理车辆质量的,只能维护交通秩序,但他们却在“运输工具的质量是交通安全的一部分”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管起了车辆质量,进而有了汽车安全技术检验这一管理模式;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本来是监督管理车辆质量的,但他们似乎却又疏于管理,以至于刚出厂的新车都要经交管部门再检验一遍才能上牌照岂不说明前一环节的质量管理形同虚设?最起码也说明某些该纳入监管的标准尚有缺失?

而质检部门,对于车辆质量管理,确实从来不能让消费者放心。如国际通行的缺陷车辆召回制度,就迟迟不能在中国实施,理由竟然是“中国汽车生产落后,若实施缺陷车辆召回制度,则民族汽车厂家难以承受”。意即宁愿让中国消费者承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也不能让国内汽车生产商破产;宁愿让国人购买、驾驶、乘坐民族企业生产的可能有设计缺陷的车辆,也不愿让国人使用国外生产的合格车辆(正式说法是不能让外国汽车占领中国市场)。于是我们看到:中国某品牌汽车在国外碰撞试验中表现很差,我们说那是外国人居心险恶,是为了阻止中国汽车进入国际市场,实际那是国际上xx的汽车检测机构独立做的,且它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阻止一个国家生产的汽车进入国际市场--随便转转就知道,欧洲大街小巷里跑的美国车、日本车、韩国车并不少;国外某品牌汽车因设计缺陷在其他国家实行大规模召回,而在中国市场却没有动静,我们又指责该厂商实行双重标准,是在歧视中国消费者--我们居然都没有想想,这个双重标准是不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我们的汽车质量标准是跟国际标准一致吗?我们的产品召回规定是跟其他国家一致吗?天道循环,我们在放纵自己的汽车生产企业的同时,却又把自己置于了尴尬境地。

平心而论,我不相信在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丰田本田等国际汽车巨头都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汽车召回事件的情况下,我们自己的汽车新秀们居然款款合格。国外汽车生产商研发一个新车型需要花费数亿美元和几年时间,而我们仅需几千万甚至几百万人民币和几个月时间就能研发出个新车型;那些实力雄厚的国际汽车厂商一个车展只能发布一两个新车型,而我们年轻气盛的民族汽车厂商却一次能发布十个八个,并且成功率百分之百(只考虑技术设计角度,不考虑市场角度)。我作为一个消费者真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在哪儿,我作为一名经济研究人员也不明白其背后的逻辑依据是什么。但这都不妨碍我们不同的政府部门,继续对汽车质量进行各方面的监管。

多年前在国外有次修车体验。刹车坏了,去维修店修,检查后报价500多美元,几乎相当于我一个月生活费,跟他们讨价还价,说零件不用换啦,简单修修能用就行。对方断然拒绝:要么你不修,要么就修好,否则你出了车祸我们也要承担责任。至今我也没查这个规定出自何处,但起码让我知道:靠法规就能解决汽车质量问题,让所有相关的个人、企业都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同时让市场力量来制约各自的行为(如车祸后的保险理赔等),并不一定要政府事必躬亲。

目前,北京市汽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预计2011年突破500万辆,现在每天新增1300辆左右。虽然验车间隔根据不同车种、用途、年限等有所不同,但平均差不多每辆车一年一检。全年按24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就要验车约1.8万辆。根据北京某验车场的检测流程,验车共有十一个步骤,要经过十来个窗口办理手续,即使一切顺利,每辆车检验需要至少花费1个小时,而车主花在验车上的时间平均至少3个小时(验车加送车路途时间),如此,则北京市每年验车花费时间将达至少1600万小时!若按北京市人均劳动生产率计算(大概在每小时70元上下),意味着减少了11.2亿元国民财富!

我国今年汽车保有量将突破7000万辆。即使国内其它地方验车时间比北京少、劳动生产率比北京低,粗略估算我们全国每年花费在验车上的时间也要超过1.4亿小时,因此而减少国民财富50亿元左右。若按每次验车需行驶10公里计算,则至少耗油5000万升,浪费国民财富近4亿元。

考虑到为了验车增加的车辆出行、精神痛苦、市场扭曲等等造成的间接损失,则更为可怕。北京交通脆弱,时时堵处处堵,以至于要限制五分之一的车辆出行,可每天居然有近2万辆车是因为验车而不得不上路。而如果这1600万小时用于休闲,也还可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呢!

鲁迅先生似乎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套用这样的逻辑,管制不当,比浪费别人的时间可更严重,谋财害命程度更高。比如我这次,罚了我400元(去缴罚款时发现前晚又被抓拍了一次)、验车花费132元事小,可还要拿出半天时间来去验车啊!那就是我们一年的1/730呢!这还仅是一个验车。各位可以随便梳理一下,看看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多少不合理的类似管制?我们得拿出多少时间来应付这些不当管制?

曾经有机构做过专门调查:国内民营企业家,只把30%左右的精力用在企业管理上,而60-70%的精力要用来跟政府打交道!这其中,固然反映了我国经济市场化、法治化还远远不够的弊病,同时也说明政府对于企业、对于经济活动管制太多而且有所不当。我们的企业家再聪明,恐怕也难以如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企业家那样专心管理企业,领导企业与那些如狼似虎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家们还要拿出多半精力应付政府,哪还有时间去考虑市场问题、管理问题?哪还有时间去学习、提高?哪还有时间去休息、锻炼,延长自己的职业生命?

当然,所以会如此,绝不是我们的企业家的本意,不是他们下贱到喜欢天天去拍官员们的马屁,而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不得不然。如我们所知,政府管制、官员好恶,甚至比消费者、比竞争对手更能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尤为糟糕的是,越是不当管制,杀伤力越大,越需要企业家们去打点、去应对。在这种结构中,不当管制的谋财害命,就不是简单的对于某一个个体,而是对于全社会谋了社会的财(减少了全社会的财富产出,浪费了全社会的财富),害了国民的命(伤害了全体国民的生命健康)。

多年前,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现在依然有效吧?

 

(注:此文部分发表于《南方xx》201078“原富”版)    

郑重声明:资讯 【全国验车一年损失50亿!-马宇的博客-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