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消耗资源,只要有“资源”,不依赖于相互间的服务的交换也可以生存,假如只有相互间的服务的交换没有资源,人人都要饿死。简单的例子:住在原始森林的人,有森林里的大量自然资源,靠狩猎为生,不与外界往来也不会饿死!大城市里的人,没了电力供应,就是说缺了电力,服务交换以及服务与资源的交换就会受到极大的抑制,长期缺电生活就会混乱甚至饿死人。从事各种行业的人,依靠服务来交换必须的“资源”生存,靠相互间的服务交换服务得到生活的享受!
封建社会,地主拥有土地这个主要的可重复利用“资源”,农民没有资源,只好通过种植服务来交换生活必需的资源和服务,而地主因为有资源,就可以不劳而获,通过出租土地资源获得农民的部分种植服务!再用种植服务交换其他资源或服务,表现为通过出售粮食获得钱,再用钱获取其他东西,在所有交换中,钱只是交换的媒介。
在全球资源能满足目前人口需要的情况下,交换越充分,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就国家而言能提供比较高级别的服务,可以换取较多低级别的服务,国家就越富裕。现在讲的“知识经济”,指从事脑力劳动服务能更多换取手工劳动服务或资源。例如: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粮食,矿产,石油等资源都依靠进口,但其全民的知识水平很高,通过提供知识型服务,如:专利,精密仪器,各种新型电器,汽车,摩托,船舶等,其国民生活水平明显高出我们很多。我国用自己的低水平的产品加工服务及种植服务与人交换,往往是人家出口我们一台精密仪器就能交换到整船的衣服,粮食,矿石等。国家需要致富需要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个人要致富,无外乎: ①通过对资源的占有。②在组织服务或资源的交换中赚取(截留)其中的部分服务,交换越多则截留越多。③提供某种特有的服务。{dy}点:通过对资源的占有致富,刚才已经讨论过了。第二点:例如作为品牌服装花花公子的中国总代理,把服装批发给各省的经销商,服装从你手上流到经销商手上越多,你能截留到手上的就越多,表现为你手上的钱越来越多。第三点:提供别人没有的服务或与别人有所区别的服务,拥有核心竞争力。比如拥有某项专利,某图书或应用软件的版权等,比尔盖兹就是拥有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的所有权,其提供的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为全球大多数计算机用户所需要,他个人想不富裕都是不可能的。再比如作家金庸,靠作品版权能不断拥有收入。所以说,提供某种特有的为多数人或特定人群所需要的服务(不容易模仿的服务)也是致富的不二法门。如果你提供的服务很容易被人模仿,那么这个服务短时间内就有大量的提供者,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好做,人多了以后就讲实力,没有实力的就很难在市场中分到一杯羹了。第四点:直接用钱赚钱,列如索罗斯,巴菲特等大师!!
什么是富人,这个概念应该是这样的: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相比,明显要高出他们一大截的人才能称为富人。既然富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真正的富人就{jd1}是少数。举例说明:相对于原始社会,那时候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就是富人了,现在人人解决温饱问题,那人人都是富人了,不是。七十年代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共产主义了,现在城市居民连电脑都有了,是富人了?也不是。即使按现在的生活水平在以前是富人,在现在来说还是普通人,富人永远是相对的,那么也就是说:真正的富人永远是少数。
第二章:周转是一切商业的核心。
当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周转方式和周转周期。房地产几年才能交差,保暖内衣以一年为期,餐饮业则要求每天达到多次翻台率,以月为周期的行业更是数不清楚。你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如格兰仕;可以提高品牌含金量刺激购买实现周转如海尔;你可以扁平化如美的;可以零库存如戴尔;也可以像联想用ERP。总之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必须殚精竭虑,必须食不甘味,必须为改变资金周转率有所作为。
但事实上,施振荣后来讲述经验说,卖鸭蛋远比卖文具赚得多。鸭蛋虽然利润薄,但最多两天就周转一次;文具虽然利润高,但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都卖不掉,不但积压成本,利润更早被利息腐蚀一空。鸭蛋利薄多销,所以利润远远大于周转慢的文具。施振荣后来将卖鸭蛋的经验运用到宏?,建立了“薄利多销模式”,即产品售价定得比同行低,虽然利润低,但客户量增加,资金周转快,库存少,经营成本大为降低,实际获利大于同行。
何伯权时代的乐百氏,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灾难。1997年何伯权决意从果冻市场分一杯羹。8月份乐百氏果冻上市初期市场反应果真热烈,销售渠道一片急呼:要货!要货!1998年春节前后,市场似乎到了疯狂的顶峰,一个省区往往几十个车皮地要货。何伯权头脑发热了,马上扩大产能,生产线从2条增加到4条、6条、8条。等生产线上的48台机器全部安装完毕投产之时——终端突然全面宣告滞销!原有的乐百氏果冻全拥挤在渠道里,并没有到消费者手中。正常的资金周转没能形成,乐百氏很快掉进了甜蜜的“果冻漩涡”,市场迅速垮掉。数亿资金,血本无归。
零售商发现一种“情人啤酒”好卖,于是加大了每周一次的报给批发商的要货量。但批发商向制造商要求增加发货,要4周以后才能得到满足(因制造商扩大生产需要时间)。于是,零售商在这等待的5周里,不断地心急火燎地增加要货。此时,批发商会误认为终端热销,于是他会头脑发热成倍地放大向制造商的要货量,此时制造商也会躁动不安地认为终端旺销,于是他也极大地放大产能,扩大产量。整个产业链被一种逐级放大的错误信息刺激得热火朝天。{zh1}货大量压到终端之时,零售商才会发现市场的实际需求,竟然只有自己堆积如山的库存的一小部分!此时他会突然停止要货,但批发商的库存早已多少倍地增加,而制造商还正在日夜不停地加速生产呢!
与此相类似,戴尔公司直销个人电脑,顾客必须在订购电脑之后、收到电脑之前用信用卡支付。戴尔公司的库存最多只保持6天,也就是它在收到供应商的配件、组装好顾客所需要的电脑并发送出去,只需要6天时间。但是戴尔公司通常却在收到电脑配件30天后才向它的供应商支付货款——这样,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戴尔公司的现金流入就会大于它的现金流出。公司规模增长得越大,产出的现金就越多,所以有人把戴尔公司叫做现金机器。1999~2000财年,戴尔的资本收益率高达243%!
关键是第三点,第三点使前两点成立。这一点上他们共同的方式是,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非常快,而应付账款的周转速度却相对较慢。快速地进和慢速地出,手里便源源不断地累积起了大量的现金。其实他们的利润率都非常低,甚至没有利润,手里的现金绝大部分是要付给供应商的。但在短则30天,长则90天的账期内,他们却可以合法地支配这些现金——难道他们应该将这些数以亿计的现金死死地在手里捏出汗来,等待着付出去的那{yt}吗?
[周转点评:这个案例成功地解决了现金流问题,尤其可贵的是让“沉沦资本”重新流动了起来,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小生意人常遇到这样的难题:旺季已过而货却没卖完,下一单生意却缺乏足够的现金来操作。这个案例,一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二是提醒人们不要简单地将卖不完的货存在仓库里不动,这不是一个可以“奇货可居”的时代;三是只要能合法地让库存变成现金,什么方法皆可一试。]
[周转点评: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商战案例。没有人会想到竞争对手竟然会在无形之中操纵自己的库存,而自己蒙在鼓里还心甘情愿地跟着对手的指挥棒转!可见,商业竞争已无秘密可言,自己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反而可能成为对手的武器。这个案例中,雨花石被牢牢地“钉”死在经销商的库存里,一次周转都不能实现,企业焉有不败之理?]
转自潜意识赚钱之道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