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搂柴》(原刊>2005年第9期)

搂柴

                                         辽宁·李广智

   小时候,我家周围的矿藏还没有正式开采,家家收入不高,大人总也舍不得在取暖问题上增加开销。许多人家都是自己动手割柴或搂柴,维持日常生计。搂柴,乡人喜欢称作:搂柴火。其实,就是在后面故意加个尾音,这柴偏只用作取暖,尾音便只落儿在柴上,这音有时就真的长了。
   秋柴被割至落叶时,便渐愈停止了。那个时候,搂柴在小村就开始火了起来。我家那些大梨树,在风中摇摆着它巨大的身躯,经霜的梨树叶猝然脱离树枝,像一群灰麻雀一般,在风中飞舞,落下,聚拢在一起,扑向某个角落。这些院子周围最不安定的活跃分子是不归我搂的,它们只是在奶奶或母亲临烧火前,匆匆地用耙子或笤帚草草地搂聚在一起,然后被送入灶内,化为灰烬,热回大炕。
   我是要到外面去搂柴的。在那个草木枯黄败落的季节,只要有草有树,便能搂到柴火,不像割柴,要到数里外的山上,汗流浃背地扛回一大捆柴,压得我们这些小人儿像得了xx病一般回气,让人难受。搂柴轻,老人常说:搂柴是草柴,过火快。虽不禁烧,可也一样热炕,不收了,满地都是,怪可惜的。乡下人过日子,靠的是勤快。咱种田人有的是力气,不能睡了凉炕,给人留下话柄。这也使得我和我的伙伴们被大人驱使着时无话可说。
   搂柴时,家乡都用挑筐和耙子。耙子是用铁丝揻的,固定在一个长木把上。挑筐有些特别,底和圆筐篮一样,只不过需要四根手指粗的细木棍一端襻在筐底,另一端两两相连,形成一个底大上细,中间粗,一米多高的筐。这筐两只成一对,中间用一条扁担挑。现在在家乡已经极少见到了。我的个子还没挑筐高时,便用它搂柴了。
   搂柴,是在放假休息不上学的日子。人不兴多,人多搂不到柴。三两个伙伴事先约好了,其中一个站在另一家门口或几个伙伴能听见的地方喊一声:某某,搂柴——火去了。几个细手细脚的小人儿齐个头,一人一只挑筐,一起背了,一路嘀嘀咕咕、摇摇摆摆地奔一处山坡地边,放成几个散人,一起用耙子在上面搂。其实和梳头没什么两样,只是梳头是理顺头发。搂柴是为了把枯黄衰败的柴草用铁丝耙子拽下来,聚在一起,放入挑筐里,背回家去烧炕取暖。这比将生长中的柴草齐齐地割下来,似乎少了某种残忍。几个小人精自以为捡了便宜,在心里受用。
   山坡地边放了这么几个小人儿在那上面,便生出些热闹让地看,让山看,让天看,让闲眼的俗人看,看不够。几个小人儿在那上面分地段,分山头,分只是为分个平等,不是为争地盘。几人看好了,勒勒裤带,吐口吐沫,一起猛劲地搂,看谁搂的多。庄户人凡事讲究争口气,日子比着过,小人儿不甚懂,比谁的手脚快。铁丝耙子便哗哗地在草地上来回地走,走得紧了,柴火在挑筐里起堆,让搂慢的人眼热。在心里急,只好在手底下加劲。
  搂柴时,最享受的事情,便是在搂柴的间歇,找一处背风、向阳的墙根或沟底,几个小伙伴斜倚在一起晒一回太阳了。想想在乡间,蓝蓝的天空下,空旷的大地上,没有了夏日草木生长的压力,周围一片空寂,我们这些小人儿眯着双眼,像几只小懒猫一样绻在那里,太阳的光线柔柔地抚在身上,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亦或,哪一个伙伴从怀里摸出带着体温的地瓜或水果,几个伙伴不分彼此,像享受阳光一样,慢慢地分享。你一定会知道童年的那份天真。
  柴,总是要搂满的。搂满柴的挑筐中间略显粗些,像个柴球,放不好放,拿不好拿,几个小人儿只好把耙子把儿插入挑筐尖儿,背了。家乡风多,乡人喜欢用“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来形容那风。风多,亦给搂柴带来了许多的麻烦,特别是背着装满柴火的挑筐回家时,柴草体积大,风阻就大。走着走着,不知哪一股风讨人的闲,突然掀来,小伙伴们身子骨弱,一下被吹得歪歪扭扭散了架,风便将背在肩上的挑筐从耙把处拽了出去,倒在地上,几个小人儿一阵慌忙,张张狂狂地按住挑筐,一起捂柴。风大,小人儿抵不过,被风一东一西的吹歪,小人儿越发使劲的摁,怕风真的把柴火刮跑。好容易挨过风的骚扰,几个小人儿急急忙忙地一阵紧手,收拾停当,背了挑筐急急地往家追。柴草体积大,左看、右看、后看,不见人,一个柴草团顺着一条黄亮黄亮的土道向家滚。
  如今,搂柴已经和家乡的挑筐一样极少见到了,乡人的院子里再也见不到往日的搂柴垛了。或许,一个古老的生活习惯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而对于经历过生活的那一代人,她们真的会遗忘一个古老的生活习惯吗?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搂柴》(原刊>2005年第9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