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作用转_张化兵_新浪博客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导学案”应该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实质上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它一方面要能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的作用关键在于“导”,即“导学”。我认为“导学案”应该具有“导向、导忆、导法、导读、导问、导记、导思、导议、导听、导做、导练、导测”等方面的作用。  

1.导向 即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导向。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作为学习者,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同时,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能使学生明确方向,减少学习的随意性,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上课之前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一无所知,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讲,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种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可以将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让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zd0}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zd0}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对于学习目标的确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要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确定学习目标必须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切忌单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随意出示学习目标;二是学习目标要具体,应有可操作性。学习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和学能目标,描述这些目标的语言{zh0}使用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切忌将教案中教的目标或避免照抄照搬课标上条目式的、笼统的要求,直接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用,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三是学习目标要分层设置,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习目标分为基本要求、提高要求、推进要求三个层次,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这样较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得学有方向,有目标,可以较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2.导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对学生而言,学习方法就是指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及效率的方法。初中化学新课程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决定着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是注意教师的教法,极少注意到学法的指导,导致学生只会接受式的学习,而不会自主学习。导学案中可以知识点为载体,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学生知识水平、智力以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以知识为载体的内在学习程序——学法,从而把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zd0}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学习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种常见的形式:{dy}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现行的化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化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而在教材中这些方法往往是隐含的,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在导学案中将这些方法有意识的外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这些方法。化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分析归纳法、分类法、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法、比较法等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读教材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在导学案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或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学。  

3.导忆 “温故而知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或者是认知结构不完备,就很难学习新知识。但在教学过程常常有些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跨度较大,学生往往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时,已经遗忘了上一阶段的内容,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导学案”中,通过 “知识链接”环节,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以问题形式xx对相关旧知识的回忆,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关系的支点。这样让学生知道已学过的哪些旧知与新知有关,为获得新知做好准备,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回忆,突破这些“障碍点”,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建构新知识。  

4.导读 导读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学生不断熟练并掌握求知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但存在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中学生(包括部分优秀生)往往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读什么,怎样读,读了之后应该知道什么,学生往往不十分清楚。致使许多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往往忽略其丰富的内涵。导学案依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结合化学学科趣味性较强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可以使学生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从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及着眼点,使他们在读书中读出快乐、读出能力。读书让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也让学生获得了如何发现获取新资料的方法,将学习不断延伸拓展。在化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导读方法。①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句归纳、综合、理解。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学会抓住理解最关键的词语,在解题中便可易如反掌。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CO2分子,二氧化碳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②对几类重要物质的研究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将枯燥的描述性内容与化学实验相联系,利用不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将不同类的物质或同类的物质区分开来。③对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的事项等,通过学生的阅读掌握大致内容,课堂上教师演示或学生进行实验时可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  

5.导记 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而初中化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易学难记。学生们普遍反映化学课“学得会,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在导学案中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寻找记忆的载体,提高记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药品取用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知道,对实验室中的药品要做到“不闻、不触、不尝”,对实验完毕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不回、不丢、不拿”,取用药品的量如无特别要求应取最少量:液体1至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用“提示口诀”为载体来记忆:“药三不,剩三不,最少用量要记住”。取块状固体时可用三个字概括操作要点:“横(试管先横放)、放(用镊子将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竖(将试管慢慢竖起)” ;取用粉状固体也是三个字:“横(试管先横放)、送(用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竖(将试管竖起)”;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可概括为:“放平、视平、再读数”;取液体药品用倾倒法时可概括为:“一塞二签三瓶口”,以提醒学生记住三个注意点;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和滴加液体时分别概括为:“先捏、再伸、后松手”和“上悬、下直、再挤滴”;对于取用药品的工具可提示学生:“块用镊子粉用匙”。这样就把药品取用时浩繁的注意点用少量的文字概括出来了。这些提示语连起来也是一个完整的顺口溜: “横放竖,横送竖,放平视平再读数。一塞二签三瓶口,先捏再伸后松手。块用镊子粉用匙,上悬下直后挤滴。”化学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列表法、对比法、规律法、顺口溜法等,让学生可以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  

6.导问 美国xx的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zg}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自觉性,使学生思维真正成为深刻、主动的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而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xx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立。有些老师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zh1}终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zh1},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种“生从师问”传统下形成的化学学习心理,无疑是消极被动的。在导学案中可以紧扣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由悬念而产生疑问。“导问”的本质是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实际发现、探究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其实质即是“导学”。它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7.导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深化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能力的途径。导思是指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导学案中设置适当的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在一节学习结束时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提升学生化学观念。“导学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zd0}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问题分别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考,以促进思维线索的交叉和互补,形成思维网络,使学生思考问题能多维化、立体化。  

(1)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从对一个事物的思考转到与这相似相关的事物的思考。通过横向思维可以对相似的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共性与异性。如:初中化学学了氢气、木炭、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都可以把CuO还原成Cu。这三个实验有相同的实验现象,也有不同的实验现象,三个实验都必须加热,但加热的温度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便可得出这三种物质的组成不同。  

(2)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如:O2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否肯定是O2?为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便可知道:凡是难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锌、镁、铁都可以与稀H2SO4反应,都产生氢气,实验室为什么要用锌与稀H2SO4反应来制H2,而不用镁和铁?引导学生从金属的活动性去思考,不但巩固了金属的活动性知识,又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通过纵向思维的训练,在透彻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善于从问题的正面思考到它的反面或对立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一种化合价”这种说法是对还是错?通常情况下,这句话看起来是对。但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几种化合价呢?如学生一时难以想起,老师可以提供一种化合物,让学生算算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如:NH4NO3。初中化学有很多知识,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就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心了。  

8.导议 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要方式。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交流讨论活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也常常组织一些小组交流活动,但是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致使一些小组交流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所讨论的问题不是学生真正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再一方面是学生不清楚应该从怎样的角度,如何进行交流,导致所答非所问。“导学案”将需要交流的问题,提前展示给学生,同时将交流的角度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在课前就对问题进行充分地思考,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同时这样将合作交流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求,再开展交流研讨就会收到实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9.导听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听课显然也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每一节课的学习一般都会有一个或几个难点,这些难点往往单靠学生的自学无法解决,而必须通过教师的点拨,帮助学生去突破。因此,指导学生有效地听课、提高听课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xx教案中教学内容的落实,学生尽管有教材做依据,被动地接受,他们并不清楚教师将要讲什么、怎么讲,这就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影响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导学案”中,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思考什么,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可以集中精力,有重点去听讲,去感受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作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从而让学生有效地听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0.导做 在“做中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常有实验探究的环节,但是有些实验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很困难。在导学案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设计完成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实验现象观察为例,化学反应现象的多样性和同时性,当多个现象同时出现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表面的、较为明显的现象,只注意生成物而忽略反应物的变化或者相反,对现象的描述不全面、不科学,造成知识的错误或遗漏。因此在设计学案时,首先要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迫切需要,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处在一种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进行观察,观察后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如此、满足的、成功的感觉,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点进行提示,引导学生细致全面进行观察;再次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后要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如学生在观察镁条的燃烧时多数同学可能注意到耀眼的白光,而对实验中其他现象如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等可能忽视,因此在“导学案”中应对此进行提示。另外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小制作等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11.导练 学以致用,根据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中考焦点,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每一个知识点学习完后,可以选编一些习题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这里选编的题目一定要难度适宜,注重基础,让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认识是零散、感性、肤浅的,需要经过提炼升华,才能上升到规律性的理性知识,这个转变可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来实现。通过归纳将学生自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系统化,归纳时可采用知识树、表解法等方式。当然学生的归纳不一定很完整、很有条理,老师要点拨、引导、补充。  

12.导测 学生经过自学后,其效果如何,及时的检测,优异成绩的获得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享受,自学的热情进一步得到调动;学习中薄弱甚至错误的环节能得到反复加强、及时补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实行自我监控,使其成为能自我导学的人,减轻了被动学习的重负。另一方面教师亦可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复习,使学生从浩瀚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在导学案中编制适量的检测题,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检测题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课前自学检测,引导学生对自学效果进行检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的怎么样;二是课堂教学检测,帮助师生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以便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导学案”简化了学习内容,优化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实现了“减负增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优化了学习方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能构划出自己终生的学习“路线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作用转_张化兵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