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端承摩擦桩 B、摩擦桩 C、摩擦端承桩 D、端承桩 2.在起吊时预制桩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 ) A、50% B、{bfb} C、75% D、25% 3.适用于地下水为以下的粘土,填土及中密以上砂土及风化岩层的成孔方法是( ) A、干作业成孔 B、沉管成孔 C、额外年挖孔 D、泥浆护壁成孔 4.在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中,桩径可扩大80%适用于饱和土层的施工方法是( ) A、反插法 B、单打法 C、复打法 D、ABC都可以 5.在下列措施中不能预防沉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是( ) A、采取预钻孔沉桩 C、采取由远到进的沉桩顺序 B、设置防震沟 D、控制沉桩速度 6.预制桩的垂直偏差应控制的范围是( ) A、1%之内 B、3%之内 C、2%之内 D、1.5%之内 7.施工时无噪音,无振动,对周围环境干扰小,适合城市中施工的是( ) A、锤击沉桩 B、振动沉桩 C、射水沉桩 D、静力沉桩 8.预制桩的表面应平整密实,掉角深度不应超过( )mm,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得大于( )mm. A、10 30 B、15 20 C、15 30 D、10 20 9.干作业成孔灌注桩采用的钻孔机具是( ) A、螺旋钻 B、潜水钻 C、回转站 D、冲击钻 10.若流动性淤泥土层中的桩有颈缩现象时,,一般可采用的处理方法是( ) A、反插法 B、复打法 C、单打法 D、A和B都可 11.在极限承载力的状态下,桩顶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的桩是( ) A、端承桩 B、端承摩擦桩 C、摩擦桩 D、摩擦端承桩 12.钻孔灌注桩属于( ) A、挤土桩 B、部分挤土桩 C、非挤土桩 D预制桩 13.采用重叠间隔制作预制桩时,重叠层数不符合要求的是( ) A、二层 B、五层 C、三层 D、四层 14.在桩制作时,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的是( ) A、10mm B、20mm C、50mm D、25mm 15.在沉桩前、现场定位放线时,需设置的最少水准点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6.根据基础标高,打桩顺序的正确的是( ) A、先浅后深 B、先大后小 C、先长后短 D、都正确 17.对打幢桩锤重的选择影响{zd0}的因素是( ) A、地质条件 B、桩的类型 C、桩的密集程度 D、单桩极限承载力 18.为了能使桩较快地打入土中,打桩 4宜采用( ) A、轻锤高击 B、重锤打击 C、轻锤低击 D、重锤高击 19.预制桩在运输和打桩时,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 ) A、50% B、75% C、{bfb} D、25% 20.用落锤和单动汽锤打桩时,{zd0}落距不宜超过( ) A、0.5m B、1m C、1.5m D、2.0m 21.采用桩尖设计标高控制为主时,标尖应处于的土层的是( ) A、坚硬的粘土 B、碎石土 C、风化岩 D、软土层 22.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中埋设护筒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超过(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23.对于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孔底沉渣厚度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端承桩≤50mm B、端承桩≤80mm C、端承摩擦桩≤100mm D、摩擦桩≤300mm 24.在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中,采用复打法后,桩径可扩大( ) A、20% B、30% C、50% D、80% 25.仅适用于灌注短桩的是( ) A、夯扩桩 B、锤击管灌注桩 C、振动沉管灌注桩 D、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 26.最适用于在狭窄的现场施工的成孔方式是( ) A、沉管成孔 B、泥浆护壁钻孔 C、人工挖孔 D、振动沉管成孔 27.在人工挖孔桩施工中,井圈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 ) A、10mm B、15mm C、20mm D、25mm 28.在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浇注桩身时,混凝土的自由倾倒{zd0}高度为( ) A、1m B、3m C、2m D、25m 29.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内,钢筋的配置长度一般为桩长的( ) A、1/2~1/3 B、1/3~1/5 C、1倍 D、20% 30.能在硬质岩中进行钻孔的机具是( ) A、潜水钻 B、冲抓钻 C、冲击钻 D、回转钻 31.静力压桩施工适用的土层的是( ) A、软弱土层 B、厚度大于2米的砂夹层 C、碎石土层 D、风化岩 32.在锤击沉桩施工中,如发现桩锤经常回弹大,桩下沉量小,说明( ) A、桩锤太重 B、桩锤太轻 C、落距小 D、落距大 33.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中,确保成桩质量的关键工序是( ) A、吊放钢筋笼 B、吊放导管 C、泥浆护壁成孔 D、灌注水下混凝土 34.在预制桩打桩的过程中,如发现贯入度一直骤减,说明( ) A、桩尖破坏 B、桩身破坏 C、桩下有障碍物 D遇软土层 35.有可能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打桩顺序是( ) A、逐排打桩 B、自中间向四周打 C、分段打设 D、都是 36.桩在堆放时,不合适的堆放层数为( ) A、一层 B、四层 C、三层 D、六层 37.对于预制桩的起吊点,设计未做规定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吊点均分柱长 B、吊点位于重心处 C、跨中正弯矩{zd0} D、吊点间跨中正弯矩与吊点处负弯矩相等 38.有关预制桩的制作不正确的说法是( ) A、主筋顶部必须齐平 B、主筋位置必须正确 C、桩尖用短钢筋制作 D、桩的主筋宜采用搭接焊 39.预制桩顶设计标高接近地面标高,只能采用的方法是( ) A 、顶打法 B 、先顶后退法 C 、先退后顶法 D、退打法 40.可用于打各种桩,也可拔桩的桩锤是( ) A 、双动汽锤 B、 桶式柴油锤 C、 杆式柴油锤 D、 单动汽锤 41.蒸汽锤桩架不具备的优点是( ) A 、稳定性好 B 、起吊能力大 C、 占地面积小 D 、可打较长桩 42.在采用预钻孔沉桩时,预钻孔深度不合适的是( ) A、1/2桩长 B、 1/3桩长 C、 1/4桩长 D、 3/4桩才 43.人工挖孔桩不适合的范围是地下水以上的 ( ) A、 粘性土 B、强风化区 C、 粉土 D、 人工填土 44.在泥浆护壁成孔施工中,用膨润土制备的泥浆,主要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密度1.0~1.1 B、 10~25S C、 含沙率<6% D、 胶体率> 45. 在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中,护壁应( ) A、与地面平齐 B、低于地面100mm C、高于地面300mm D、高于地面150~300mm 46、、打桩的入土深度控制,对于承受轴向荷载的摩擦桩,应( )。 A、以管入度为主,以标高作为参考 B、仅控制管入度不控制标高 C、以标高为主,以管入度作为参考 D、仅控制标高不控制管入度 47、正式打桩时宜采用( )的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A、“重锤低击,低提重打” B、“轻锤高击,高提重打” C、“轻锤低击,低提轻打” D、“重锤高击,高提重打” 48、对于端承桩,打桩的入土深度控制应( )。 A、以标高为主,以管入度作为参考 B、仅控制管入度不控制标高 C、以管入度为主,以标高作为参考 D、仅控制标高不控制管入度 49、开始沉桩时应( ),当入土一定深度并待稳定后,再按要求的落距沉桩。 A、短距轻击 B、高提重打 C、低提重打 D、重锤高击 三.多项选择题 对于沉桩挤土公害防治的方法有( ) A.预钻孔沉桩 B.设砂井或塑料排水板 C.设隔离墙 D.限制打桩速率 E.选择合适的沉桩设备 1、按承载下桩.土相互作用特点分类的桩有( ) A、摩擦桩 B、端承桩 C、端承摩擦桩 D、灌注桩 E、摩擦端承桩 2.预制桩的常用的吊点布置方法有( ) A、一点吊装 B、二点吊装 C、五点吊装 D、三点吊装 E、六点吊装 3.根据桩的密集程度,打桩的顺序一般有( ) A、逐一排打 B、自四周向中间打 C、自中间向四周打 D、分段打 E、自两侧向中间打 4.灌注桩同预制桩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A、节约钢材 B、造价较低 C、直径打 D、深度大 E、单桩承载力大 5.灌注桩按成孔设备和方法不同划分,属于非挤土类桩的是( ) A、锤击沉管桩 B、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 C、冲孔灌注桩 D、挖孔桩 E、钻孔灌注桩 6.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是( ) A、短桩 B、护筒周围冒浆 C、缩颈桩 D、孔壁坍塌 E、吊脚桩 7.沉管灌注桩按沉管设备和施工方法不同,分为( ) A、静力沉管灌注桩 B、锤击沉管灌注桩 C、振动沉管灌注桩 D、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 8.振动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方法有( ) A、逐排打法 B、单打法 C、复打法 D、分段法 E、反插法 9.预制桩在沉设时,根据沉桩设备和沉桩方法不同一般有( ) A、锤击沉桩 B、夯扩法 C、振动沉桩 D、静力沉桩 E、射水沉桩 10.框架的作用是( ) A、桩锤和桩的导向 B、吊桩就位 C、固定桩的打设位置 D、承受桩锤的重量 E、承受桩的重量 11.有关桩的制作方法,正确的说法是( ) A、多采用重量间隔制作 B、重叠层数不超过四层 C、{dy}层桩与{dy}批桩拆模后即可制作第二批 D、桩与桩之间应刷隔离剂 E、桩身应连续浇注 12.有关桩的运输和堆放,正确的是( ) A、短距离时,用卷扬机托运 B、长距离用汽车托运 C、桩堆放时垫木与吊带位置应相互错开 D、堆放层数不应超过四层 E、不同规格的桩可同垛堆放 13.根据桩的规格,打桩的顺序应是( ) A、先深后浅 B、逐排法 C、先大后小 D、分段法 E、液压锤 14.桩锤的种类有( ) A、夯锤 B、落锤 C、蒸汽常会 D、柴油锤 E、液压锤 15.在选择桩锤锤重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 A、地质条件 B、桩的类型与规格 C、桩的密集程度 D、单桩的极限承载力 E、现场施工条件 16.蒸汽锤桩架具有的特点是( ) A、稳定型好 B、起吊能力大 C、可打较长的桩 D、占地面积小 E、装拆方便 17.打桩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 A、贯入度控制 B、桩尖标高控制 C、桩锤落距控制 D、打桩后的偏差空子 E、打桩前的位置控制 18.重锤低击的优点有( ) A、动量大 B、回弹小 C、桩宜打入土中 D、桩头不宜损坏 E、效率高 19.在静力压桩施工中常用的接桩方法有( ) A、螺栓法 B、焊接法 C、施工缝法 D、锚板法 E、浆锚法 20.为了预防和减少沉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可采用的措施是( ) A、采用预钻孔沉桩 B、设置防震沟 C、采用由近到远的沉桩顺序 D、减轻桩锤重量 D、控制沉桩速率 21.采用静力压桩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压桩时,桩锚桩身和送桩的中心线重合 B、桩尖遇上夹砂层时,可增加配重 C、接桩中途停息说,应停在硬土中 D、初压时,桩身发生较大幅度位移,应继续压桩 E、摩擦桩压桩,以压桩阻力控制 22.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常用的钻孔机械有( ) A、螺旋钻机 B、冲击钻 C、回转站 D、冲抓钻 E、潜水钻 23.在采用潜水钻进行泥浆护壁成孔施工时,适用范围有( ) A、粘型土 B、粉土 C、淤泥,淤泥质土 D、砂土 E、强风化岩及软质岩 24.在振动沉管灌注桩中,有关单打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混凝土浇至桩顶标高后,应边振边拔管 B、拔管速度应大于2m/min C、用活瓣桩靴速度宜快 D、适用于饱和土层 E、单桩承载力小 25.振动沉管机械设备有( ) A、桩架 B、振动桩锤 C、钻机 D、钢桩管 E、滑轮组 26.对于缩颈桩的防止措施有( ) A、保持桩管内混凝土有足够高度 B增强混凝土和易性 C、拔管速度适当拔快 D、加强振动 E、一般采用复打法处理缩颈桩 27.人工挖孔灌注桩的适用范围是地下水位以下上的( ) A、碎石类土 B、粘性土 C、中密以上砂土 D、粉土 E、人工填土 28.在泥浆护壁成孔施工中,正确的是( ) A、钻机就位时,回转中心对准护筒中心 B、护筒中心泥浆应高出地下水位1~1.5m以下 C、桩内配筋超过12m应分段制作和吊放 D、每根桩灌注混凝土最终高程应比设计桩顶标高低 E、清孔应一次进行完毕 29.在泥浆护壁成孔施工中,泥浆的作用是( ) A、保护孔壁 B、润滑钻头 C、降低钻头发热 D、携渣 E、减少钻进阻力 30.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浇注时,错误的做法是( ) A、每根桩灌注的时间不超过10h B、保证导管始终埋入混凝土2~6m C、每根桩混凝土的最终高程应比设计标高高 D、混凝土浇注要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E、保证留足混凝土超灌量 31.在沉管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有( ) A、孔壁坍塌 B、断桩 C、桩身倾斜 D、缩颈桩 E、吊脚桩 32.在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有( ) A、螺旋钻钻孔时应保持垂直稳固 B、钻进速度应根据电流值变化调整 C、出现钻杆跳动,立即停车 D、清孔后应及时吊放钢筋笼 E、每次浇注混凝土高度应不得小于2m 33.在泥浆护壁成孔施工中,用膨润土制备的泥浆主要性能指标为( ) A、 密度1.1~1.5 B、粘度30S C、含砂率<6% D、胶体率≥95% E、粘度10~25S 34.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正确的是( ) A、开孔前,在桩位外设置定位龙门桩 B、分节开挖土方,每节深度为2m C、浇注混凝土12h后可拆除护壁模板 D、安装护壁模板时必须用桩中心点校正模板位置 A、 E桩孔挖至设计标高后,应立即吊放钢筋笼 35.下列对静力压桩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 A、无噪音无振动 B、与锤击沉桩相比,可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C、压桩时,桩只承受静压力 D、只可通过试桩得单桩承载力 E、适合城市中施工 36.打桩过程中,以贯入度控制为主的条件是端承桩桩尖所在的土为( ) A、软土层 B、坚硬硬塑的粘性土 C、碎石层 D、中密以上的砂土 E、风化岩 37.在泥浆护壁成孔过程中,泥浆密度的控制正确的是( ) A、一般注入的泥浆密度为1.1~1.15 B、排出的泥浆密度1.2~1.4 C、易塌孔的土层排出的泥浆的密度为1.3~1.5 D、注入泥浆的密度为1.2~1.4 E、排出泥浆密度为1.5 38.对于泥浆护壁成孔施工中,护筒的埋设应作到( ) A、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100 B、埋入深度应≥1m(粘土) C、护筒与筒壁之间用粘土填实 D、顶部高出地面1m E、护筒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 39.采用锤击法,振动法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 ) A、噪音 B、震动 C、地面隆起 D、土体水平位移 E、墙体开裂 40.锤击沉管成孔灌注桩的适用范围有( ) A、粘性土 B、碎石类土 C、淤泥质土 D、粉土 E、砂土及填土 41、、预制桩的接桩工艺包括( )。 A、硫磺胶泥浆锚法接桩 B、挤压法接桩 C、焊接法接桩 D、法兰螺栓接桩法 E、直螺纹接桩法 42、打桩时用注意观察( )。 A、打桩入土的速度 B、打桩架的垂直度 C、桩身压缩情况 D、桩锤回弹情况 E、管入度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