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大黄  Dahuang
《神农本草经》
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性能】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xx,逐瘀通经。
  【应用】
  1.积滞xx。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xx积滞xx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xx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xx,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xx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热毒疮疡,烧xx。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xxxx,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xx肠痈xx,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xx,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xx(《圣惠方》)。治烧xx,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xx。
  4.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xx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xx瘀血证的常用xx。治妇女产后瘀阻xx、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 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xx汤(《医学发明》)。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xx结者,如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xx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用药鉴别】 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xx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2.《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3.《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xx,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4.《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物质、有机酸和雌xx样物质等。
  2.药理作用: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xx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xx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大黄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xx其它多种疾病,如:用生大黄10~20g,木香10g,开水浸泡后饮服,xx胆绞痛,总有效率91.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3:183);单用大黄各种剂型,xx急性胰腺炎266例,痊愈259例,无效7例。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平均2日,xx消失3日,发热消退5日(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7:1);用大黄配白及,xx36例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91.7%(宁夏医学杂志,2001,2:119);以大黄丹参汤为主灌肠xx小儿急性肾炎,均获良效(吉林中医药,2001,3:28)。另有用大黄xxxx、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及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芒 硝 Mangxiao
《名医别录》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为含硫酸钠的xx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将xx产品用热水溶解,滤过,放冷析出结晶,通称“皮硝”。再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与皮硝共煮,取上层液,放冷析出结晶,即芒硝。以青白色、透明块状结晶、清洁无杂质者为佳。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白色粉末称玄明粉(元明粉)。
  【性能】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  泻下攻积,xx软坚,清热消肿。
  【应用】
  1.积滞xx。本品能泻下攻积,且性寒能清热,味咸xx软坚,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常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泻下通便作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伤寒论》)。近来临床亦常用于胆石症xxxx者。
  2.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本品外用有清热消肿作用。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与硼砂、冰片、朱砂同用,如冰硼散(《外科xx》),或以芒硝置西瓜中制成的西瓜霜外用;治目赤肿痛,可用芒硝置豆腐上化水或用玄明粉配制眼xx,外用滴眼;治乳痈初起,可用本品化水或用纱布包裹外敷;治肠痈初起,可与大黄、大蒜同用,捣烂外敷;治痔疮肿痛,可单用本品煎汤外洗。
  【用法用量】  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鉴别用药】  芒硝、大黄均为泻下药,常相须用治肠燥xx。然大黄味苦泻下力强,有荡涤肠胃之功,为治热结xx之主药;芒硝味咸,可软坚泻下,善除燥屎坚结。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
  2.《珍珠囊》:“其用有三:去实热,一也;涤肠中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
  3.《药品化义》:“味咸软坚,故能通燥结;性寒降下,故能去火烁。主治时行热狂,六腑邪热,或上焦膈热,或下部便坚。”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硫酸钠,尚含少量氯化钠、硫酸镁、硫酸钙等无机盐。
  2.药理作用:芒硝所含的主要成分硫酸钠,其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存留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泻。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芒硝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xx其它多种疾病,如:芒硝内服,每日2次,每次成人2~4g,xx117例大骨节病,总有效率达79%(甘肃卫生通讯,1972,4:23);用芒硝100g,配伍海金沙100g,苏琥珀40g,南硼砂20g,共为细末,组成金铂消石散,用治砂石淋(首批{gjj}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456)。另有用芒硝等xx腮腺炎、胆道蛔虫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等。
  
番泻叶  Fanxieye
  《饮片新参》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或尖叶番泻C.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叶。前者主产于印度、埃及和苏丹,后者主产于埃及,我国广东、广西及云南亦有栽培。通常于9月采收。晒干。生用。
  【性能】  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  泻下通便。
  【应用】
  1.热结xx。本品苦寒降泄,既能泻下导滞,又能清导实热,适用于热结xx,亦可用于习惯性xx及老年xx。大多单味泡服,小剂量可起缓泻作用,大剂量则可攻下;若热结xx,腹满胀痛者,可与枳实、厚朴配伍,以增强泻下导滞作用。
  2.腹水肿胀。本品能泻下行水消胀,用于腹水肿胀,单味泡服,或与牵牛子、大腹皮同用。
  此外,临床上以番泻叶小剂量,每日3克,代茶饮,用于中风昏迷者,可通肠腑,缓解症状,以利康复。
  【用法用量】  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宜后下。
  【使用注意】  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饮片新参》:“泄热,利肠腑,通大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狭叶番泻叶和尖叶番泻叶均含番泻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以及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山奈酚、植物甾醇及其苷等。
  2.药理作用:番泻叶中含蒽醌衍生物,其泻下作用及刺激性比含蒽醌类之其他泻药更强,因而泻下时可伴有xx。其有效成分主要为番泻苷A、B,经胃、小肠吸收后,在肝中分解,分解产物经血行而兴奋骨盆神经节以收缩大肠,引起腹泻。蒽醌类对多种xx(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及皮肤xx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番泻叶用沸水浸泡后饮服还可用于xx其它多种疾病,如:肠梗阻、胆道蛔虫、慢性肾功能衰竭、流行性出血热以及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
  4.不良反应:大剂量服用,有恶心、呕吐、xx等副作用。
  
芦荟  Luhui
  《药性论》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及好望角芦荟A.ferox Miller.的液质经浓缩的干燥物。前者主产于非洲北部及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药材称老芦荟,质量较好。后者主产于非洲南部地区,药材称新芦荟。全年可采,割取植物的叶片,收集流出的液质,置锅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即得。
  【性能】  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  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应用】
  1.热结xx。本品苦寒降泄,既能泻下通便,又能清肝火,除烦热。治热结xx,兼见心、肝火旺,烦躁xx之证,常与朱砂同用,如更衣丸(《本草疏经》)。
  2.烦燥惊痫。本品有较好的清肝火作用。用治肝经火盛的xx溲赤、头晕xx、烦燥易怒、惊痫抽搐等证,常与龙胆草、栀子、青黛等同用,如当归芦荟丸(《医学六书》)。
  3.小儿疳积。本品能杀虫疗疳。用治虫积xx、面色萎黄、形瘦体弱的小儿疳积证,以芦荟与使君子等份为末,米饮调服;或配人参、白术等xx健脾之品,如肥儿丸(《医宗金鉴》)。
  此外,取其杀虫之效,可外用xx癣疮。
  【用法用量】  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2.《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xx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3、《本草汇言》:“卢会,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芦荟大黄素苷、对香豆酸、少量α-葡萄糖、多种氨基酸等。并含微量挥发油。
  2.药理作用:芦荟蒽醌衍生物具有刺激性泻下作用,伴有显著xx和盆腔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肾炎。其提取物有抑制S180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的生长,并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多种皮肤xx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芦荟研粉或制成浸膏可xx多种肠胃疾病,用于多种xx感染性疾病,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xx糖尿病,并对xx有较好疗效(陕西中医函授2000,3:16)。国外报道,美国以芦荟为原料做成的食品为健身补品,饮用芦荟汁可以预防感冒及扁桃腺炎;日本、美国有人以芦荟制成芦荟膏对皮肤粗糙、雀斑、肿疮都有疗效。
  4. 不良反应:本品可引起局部接触性皮炎,并对肾脏有一定毒副作用。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