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心理学》续三



第五章  第三项基本原理:混沌支配

 

    我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即使没有外界影响,社会系统在自身内在理性逻辑的控制下,它的发展变化也是xx不可预测的,甚至政策上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导致xx不同的行为。

                                                       ───莫斯基德(E.Mosckilde)

                                                                拉森(E.R.Larsen)

                                                              斯特曼(J.D.Sterman)

    一个漆黑的暴风雨之夜,天上笼罩着阴云,暴雨夹杂着狂风。大雨倾盘而下,地面积水成河。随着黎明来临,新的{yt}的{dy}缕微弱阳光照耀在冰冷在空气上,渗在地下的水变成蒸汽由土壤中蒸发出去。

    爱德华.洛伦兹的气象学计算机模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物。自从1960年模型建立后,洛伦兹在麻省理工学院他的实验室里度过许多不眠之夜,研究人工天气模型。洛伦兹的模型虽然详细,但其原理却很简单:将天气实测图像作为输入值,计算下一步的天气变化。这一步的计算结果又作为下一步的初始条件,如此循环迭代。

    计算机的连续计算可以模拟24小时内每分钟的变化。计算完成后,展现在洛伦兹计算机屏幕前的是未来天气变化的情况:高压区与低压区相互交错,和风吹拂之后飓风横扫,懒洋洋的夏日之后紧跟着漆黑的暴风雨之夜。

    洛伦兹的模型不仅令人兴奋,而且寄托了人们巨大的希望,或许有{yt}可以利用它来预测未来几个月的天气变化。

    但是,1961年的一个冬日,洛伦兹发现一个非同寻常的、很奇怪的现象。他决定再重算一遍,这次序列更长一些。他没有从头开始,而是走捷径。他利用以前的中间过程打印结果作为初始输入值,然后启动机器开始计算,自己则下楼喝杯咖啡小憩一会儿。他一点也不知道此时计算机的模拟正在发生奇怪的变化。

 

    蝴蝶效应

 

    当洛伦兹返回时他觉得非常奇怪。计算结果应该跟以前的序列xx相同,但实际上却一点也不像。尤其是到后面,越差越多,两个月后的计算结果与{dy}次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起初洛伦兹把这种情况归咎于计算机的错误,但是很快他想到了真正的原因。在连续计算中,他由键盘输入的初始值是三位小数,而计算机的运算器处理的是六位小数,这点微小差别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他的直觉认为,输入初始值时xx可以忽略{zh1}的三位小数,因为这些微小的量属于气象仪器所能感受到的外围边缘:千分之一度或更小的量有多重要?但是,对于洛伦兹的气象计算模型,这些小数被证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洛伦兹的发现不仅仅是气象学所独有的。它是一个很普遍的数学现象,只是科学家以前从类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很快被称为“蝴蝶效应”,正如实际模拟结果所显示的那样,复杂系统的计算结果与初始值有很大关系。这种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巴西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都可能是德克萨斯飓风的诱因。用金融术语描述这段话就是:布鲁塞尔的一个老妪卖掉一些国债,都有可能引发日本的崩盘!看来,这种关系不仅对复杂系统适用,蝴蝶效应也可以出现在不稳定的简单非线性模型中(图5—1)。

 

    确定性混沌

 

    这个发现的影响是革命性的。设想地球表面密布三维气象站,站与站之间仅间隔30厘米,每分钟都向一台中央计算机发送即时观测值。再假设这台计算机容量足够大,可以储存全球天气变化的xx正确模型。即使这样,要提前做出一个月的可靠天气预报也是不可能的。洛伦兹可以证明,现在不可能,以后也永远不可能做出长期天气预报,这不仅使每个人都感到惊奇,而且也与洛伦兹本人的初衷相违背。

    蝴蝶效应是一个复杂数学现象的一个细节,这个现象自发现蝴蝶效应后被称为“确定性混沌”。塞耶(Chera .L.Sayers)于1989年给出此现象的如下定义:“一个可以用确定性混沌来刻画的过程,它是由xx确定性系统产生的,但按照标准的时间序列方法又表现为随机的。”我们生活在混沌世界。考虑一个非常安静的房间里的香烟烟雾的变化过程。一开始,成千上万的细微的烟雾粒子在热气流的传输下,像一根直的圆柱那样上升。突然,烟柱破裂,变成螺旋状飘移、不断变化的旋流。线性流动转化为混沌。无论你在哪里,这种情况都会发生。再考虑足球比赛的例子。即使是最聪明的专家也不可能预测出10秒钟后球被踢向何处。

    混沌的产生主要与自我强化现象有关。设想在一个系统中,事件A导致事件B,事件B导致事件C,如果事件C最终又导致事件A,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正反馈。

    如果我们试图像描绘天气那样,描绘一个国家经济的相互关系,我们将会遇到同样复杂的现象。众所周知的例子是所谓的“倍增效应”和“加xx应”、对增长预期的累积和自我提高(“跟上旁人的步伐”),以及由于劳动力或投资替代而产生的投资需求放大等。总之,这些众多的反馈循环标明系统没有简单的平衡点,而是自我震荡,或者表现出其他更复杂的运动。每一个这种正反馈循环都有助于经济现象的自我强化本质,直到{zh1}被其他机理阻挡。为了正确描述这种系统,需要了解复杂非线性数学。

 

    不可预测性──一种内在性质

 

    传统上,经济模拟依旧建立在基于均衡函数的线性模型基础上。这些模型表明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连续适应其他因素的变化的,但是没有考虑到许多正反馈。即使考虑到了反馈因素,这些反馈一般都是负反馈,也就是导致稳定的反馈,而不是导致不稳定的正反馈。这些模型在实践中的表现非常糟糕,通常归咎于“外界随机扰动”,以及模型细节精度不够等原因。

    由于上述原因,{dy}个计算机非线性模拟结果对学术界的影响不亚于一次地震。科学家们突然明白了,线性模型不是不够完善,而是可能从本质上就搞错了。

    但是更重要的是,理论上正确的非线性模型也可能导致xx的不可预测性,即使这些模型结构上是确定性的。这意味着系统不仅受到外部随机的无规律的扰动影响,而且不可预测性可能就是宏观经济系统自身固有的内在本质。所谓的“分叉”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结论。

 

    罗伯特.梅的秘密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罗伯特.梅(Robert May)是最早描述分叉现象的科学家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初,梅开发了一套模拟鱼的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其中有一个参数是描述鱼类的繁殖趋势的,当他给出一个比较小的值时,该模型计算出的鱼的数量有一个特定的生态平衡点。如果开始鱼的数量在平衡点之外,它会通过“抑制振荡”逐渐回到平衡点。这是所有人都期望得到的结果。但是,如果梅给出一个较大的值,鱼的数量将来会震荡,永远也不会稳定下来。这里,模型预测的是xx不同的性质:它显示的是混沌。

    梅认为这真是件奇怪的事情,于是他给繁殖趋势取所有可能的值,研究该模型的最终结果。结论很有意义。取最小值时,鱼的数量将会自然消亡。如果将繁殖趋势的值逐步增大,并控制在某个水平内,鱼将生存下来,一条平滑曲线给出其数量的平滑值:繁殖趋势值越大,平衡数量越大。

    但是,在某个值时,曲线突然分裂成两支。这意味着鱼的数量可以在两个不同平衡点之间震荡。这种现象称为“分叉”,xx违背传统观念。如果他进一步增大繁殖趋势,计算结果越来越怪:原来的2个平衡点变成4个、8个、16个、32个……最终是混沌。

    分叉现象不只是进化模型特有的现象。在《地球》杂志1964年的一篇题为《由控制方程预测天气的问题》的文章中,洛伦兹引入了地球可能不止存在一种平衡气候的理论。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表明:气象模拟模型有一种复现趋势,偶尔会突然间从现有的气候转变到全球冰冻,而这显然是一种同现有状态一样稳定的状态。洛伦兹将这种不只有一个稳定状态的系统称为“不可转捩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已知的冰期可能就是上帝自己的公式的分叉结果或不可转捩特性。

    分叉的原因是不同正反馈之间主导作用的突然转换。以经济系统为例,学者拉斯洛(Ervin Laszlo)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将影响经济系统循环主导作用的因素分为三类:

    ● 技术创新;

    ● 冲突和征服;

    ● 社会和经济扰动,比如商品短缺、金融危机等。

    根据拉斯洛的观点,经济系统可以从非复杂状态,比如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转换为更复杂的状态,比如两个平衡点。这种情况出现在一个参数超过某个临界值时。设想一个由供应商组成的垄断联盟。一旦形成价格垄断,价格变化可以从传统的商业周期性波动转变为大起大落,有些年价格奇高(价格控制),而有些年价格又很低(垄断联盟解散、竞争恢复)。同一系统的另一种平衡可能是低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之间,或者低税率和高税率之间。

    对某一个参数的依赖越大,就越可能出现更多的分叉。这种交错分叉过程以其发现者──数学家费根鲍姆(Feigenbaum)的名字命名,称为费根鲍姆叶栅(图5─2)。这种过程最终导致混沌。

 

    经济和金融混沌

 

    直观看来,经济和金融均衡系统服从蝴蝶效应和分叉规律,或者换句话说,服从混沌规律。但是,理论经济学家们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重视混沌现象。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学者们才开始研究经济混沌指标,几年后,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Ploeg,1985;Chirella,1986;Chen,1986;Lorenz,1987;Rasmussen and Mosekilde,1988)。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征兆,表明经济系统存在混沌现象。

    现在,所有征兆都表明,许多经济和金融系统存在固有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即使阻尼机制很强或表面上看混沌并不存在于当前的参数间隔内,来自其他混沌子系统的冲击仍然可以产生可观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同在湍急的河流中漂浮的树桩做一比较。即使我们知道所有的流体动力学知识、水流和河床的形状,我们还是不能计算几米后树桩在哪里,同样也不可能根据它现在的位置推断出它是从哪里漂过来的。经济学的状况与此很类似。

    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确定性混沌是长期经济预测深不可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线性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人们还明确了一点,这就是动态系统经常在不同的标度内重复同一现象,这更增加了预测的难度。

    现代科学清晰地表明,金融市场实际上是尤其强烈的高阶混沌所主宰,这些高阶混沌数学上很难求解。上述结论的一部分来源于数学实验,表明存在某些非随机的“东西”。另一部分来源于反复出现的泡沫和崩盘,这表明存在着强烈的反馈环。

    股票经纪人、混沌理论支持者和随机漫步理论支持者

经济学家在大学里普遍接受的教育是:金融价格随机变化。然后他们在华尔街找到饭碗,工作目标是战胜市场,这难道不是自我矛盾吗?

 

股民的典型观点

随机漫步理论的

典型观点

混沌理论的典型观点

市场变化有规律吗?

市场有规律,并且可以总结出经验

统计研究明确表明金融价格随机变化。如果某个时期价格不是随机变化的,而是适用经验规律,则这些经验的广泛使用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如果使用传统的统计方法,混沌数据表现出随机特性,但是,如果用混沌法测试,将会发现混沌。经验规律可能适用,但是其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因为市场存在许多固有的正反馈效应。

理论上能够战胜市场吗?

可以,如果你股技高超,市场有时可以预测。

没有人能够预测随机运动的东西

混沌系统不容易预测,但并非本质上不可预测。

人们能够总是战胜市场吗?

没有人能够永远战胜市场,但是{dj1}高手常常可以。

这仅仅是运气和统计规律。总有些家伙运气比一般人好。

这也许既是技术也是运气。总有一些家伙比一般人聪明。

 

    理解经济并非无关紧要

 

    如果混沌确实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金融分析师所追求的xx计算真实价值就有点类似于炼金术。不要忘了,股票真实价值的定义是公司未来盈利的贴现价值,如果我们仅仅能够预测一年、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那么这个定义是多么可笑。

    或许我们应该重温凯恩斯对职业投资专家职业的描述:

    事实上这批人最关切者,不在比常人高出一筹,预测某一投资品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之收益如何,而在比一般群众稍微早一些,预测决定市价之陈规本身会有什么改变。

    这个结论并不是说经济洞察能力与股票交易无关──绝不是这个意思。混沌现象的精髓是说,预测长期事件和长期定量分析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虽然凯恩斯一点也不了解非线性数学的深奥结论,但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他明确指出下述结论:

    根据真正的长期预期而做投资,实在太难,几乎不可能。凡想如此从事者,较之仅想对群众行为比群众猜得略胜一筹者,其工作较重,其风险较大。而且,设二人智力相等则前者容易出大错。

 

第六章  第四项基本原理:技术图形自我实现

 

    永远不要随波逐流。

                                              ──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ruch)

    ……事实是随波逐流真惬意。

                                              ───“亚当.史密斯”(“Adam Smish”)

    有这么一个故事,暂且不论其真假。约翰.门德尔松是美国迪安.威特.雷诺经纪人公司的技术分析师,据说他总结出这么一个结论:每当她和儿子出去钓鱼时股市就要下跌。

    不管他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事实确实如此:在星期一上午召开的公司战略研讨会上,他使全公司的60名经纪人都相信股票市场确实已经见顶。散会后每个人都去打电话,在当天的交易结束前,这条消息传播到600家机构投资者,当天道琼斯指数下跌62点。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诱发了股市少有的恐怖狂泻,这天是1986年7月7日。

    经过一个月的平静之后,股市重新上行。这次上涨到前期高点附近,市场开始整固。没有人知道一个新的、更强烈的下跌正在形成。

    1986年9月11日,星期四,欧洲市场正在交易,人们讨论着美国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美国国债期货合约下跌,但同前7天的连续下跌相比,这次跌幅并不大。然而,在股票市场,情况xx不一样,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

    美国股市一开市,就涌出大量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卖盘,很快就将指数打到比基础股票低2~4个点的水平。这种下跌激发一系列相同的计算机程序交易系统发出大量卖出指令。而且,基础股票的卖压引起期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使得趋势更加明显,直到收盘股指跌去87点。“黑色星期四”之后的第二天,股指又跌去34点,直到跌到前期低点才获得支撑。

    在图6—1所显示的图形中,“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四”不难辨认。

 

    买进和卖出的理由

 

    黑色星期四过去不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1986)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挑选出175家机构投资者和125位个人大户,向他们发出调查问卷。他提出的问题是:“这期间你买进或卖出的理由是什么?”

    他一共收回113份问卷,没有一份谈到经济消息和传言,而这是媒体所归罪的下跌原因。事实上只有3份问卷设计实实在在的财经新闻或传言。强调最多的是与经济xx不同的事情:市场下跌自身。人们不是因为害怕通货膨胀加剧而卖出,而是因为市场已经开始下跌才卖出。

    在1987年10月份的全球股市崩盘中,希勒发现同样的结果。在1987年10月19日至23日期间,他给个人投资者发出2000份问卷,机构投资者发出1000份问卷,分别收回605份和284份问卷。在这次主要的调查中,希勒再次询问同样的问题:在股市下跌时什么消息对投资者最重要?答案还是一样,既不是经济消息,也不是政治新闻,影响最深的就是价格变化自身。债券和股票价格前期下跌的影响比媒体上任何其他新闻的影响都要大得多。

    希勒调查中最有意义的一项研究是投资者对“真实价值”的看法。他首先询问在9月12日至10月12日之间,也就是在崩盘发生前,被调查者是净买进还是净卖出(或者观望),然后问他们,在此期间股市相对基本面而言是否高估。总结调查问卷后得到下述自我矛盾的结果:超过68.1%的个人投资者和93.1%的机构投资者在此期间认为股市被高估了,但是他们还是买进股票。“真实价值”转瞬即逝。同样有意义的是,超过10%的人说在崩盘之前他们是按照明确的止损策略(即如果价格低于某一价位就卖出)操作的。通常人们这样做的动机是承受不了更大的损失,其结果是跌破关键价位后大量卖单涌出。

    希勒还询问被调查者直到崩盘时是否受到200日移动平均线被跌穿的影响,200日移动平均线被认为是股市的长期趋势线。对于这个问题,有37.3%的个人投资者和33.3%的机构投资者给予了肯定答复,这再次表明价格变化自身促使人们买进或卖出。

 

    凯恩斯和选美比赛

 

    在正反馈环中,每一个人都猜测别人将采取什么行动,凯恩斯的“选美比赛”比喻是对正反馈环的{zj0}描述。凯恩斯将股票市场比作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比赛参与者从报纸上刊登的100副美人头像中选出他们认为最美的:

    每个参加者都从同一观点出发,于是都不选他自己真认为最美者,也不选一般人真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一般人所认为的最美者。这已经达到了第三极推测,我相信有些人会运用到第四、第五级,甚至更高。

    我们还没有达到上述境界,但是毫无疑问,当今最投机的市场模式中有许多只能用下述事实来解释:成千上万的市场参与者在相同的技术图形上画着相同的线,或在个人电脑中装入相同的程序。有些券商理解这种模式,据此可以做出逻辑假设。其他人什么也不懂,只是找寻某种模式。但是,即使一种模式xx是偶然重合,使用它的券商多了,它也有可能产生强烈的信号。

    虽然媒体试图用各种政治和经济事件来解释价格变化,但券商的理由却截然不同,他们说:“市场运行在通道中”,“市场在考验阻力位”或者“市场刚刚突破20日移动平均线,但是明日应该出局,因为变化率可能超过90”(一会儿要解释这些陈述)。图6—2和图6—3给出了上述现象的图形。

    因此,图形分析得到广泛使用的背后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理解市场的技巧,有时还在于技术分析产生心理作用。然而,必须牢记这条原理的结尾部分,即如果所有人都使用同样的技术分析,那它的效果就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我毁灭。

 

    自我毁灭的图形信号

 

    设想市场由1000位实力雄厚的投资者组成,其中900位是思维同步的技术派,剩下的100位是基本派人物。所有的人都是多头,大家都买进,市场稳步走高。但是到了某个价位,比如前期高点,所有900位技术派人士都想出局,也就是卖出。当图形接近这个价位时,这900位技术派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买进,剩下100位可怜的基本派还在苦苦挣扎。{zh1}当达到这个价位时,900张卖单同时抛出,价格直落千张。由于缺乏买单,许多卖单只能在比他们想要卖的价格低得多的价位上才能成交。

    过了一段时间,市场重拾升势。这次,那100位基本派人士记住了上次的教训,他们决定当达到上次头部价位时退出观望。所有的1000为投资者都成了技术派,所有人都在同一点开始行动。但是有两件事情与上次不一样:{dy},在接近这个价位时没有任何人想买;第二,很多人想早溜一步,以便他们的卖单能够成交。因此,这个价位永远达不到,图形自我毁灭。

    有时技术图形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而自我毁灭。市场规模较小时,一家或数家市场参与者可以利用大笔交易在重要心理价位操纵市场,诱发由有限止损卖单引起的雪崩。比如,160是个重要的心理价位,如果价格低于160,很多投资者会授权券商立刻发出止损卖单。当市场规模较小时,机构或大户迫使价格低于此价位,逼出所有的有限止损卖单,然后再操纵市场回到此价位之上,以此牟取暴利。第二天,当所有的其他技术派人士开始上班时,市场已经达到他们的预期价格,只是他们已经被小小的把戏请出去了。

    实际上,技术派通常还使用许多其他方法和策略,而且他们常常只占市场参与者的有限一部分。只要情况确实如此,互不相识的技术派兄弟依然可以猜测彼此的想法,共同控制市场,形成各种美妙的模式和图形。每一次图形都将继续演化,等到所有的人都看出时,图形自我化解。与此同时,新的技术派兄弟又将探寻新的图形变化……。

    不用怀疑,当许多人最终认识到市场的真谛时,他们也会发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爵士到达南及时的同样感慨:“啊,伟大的上帝!这就是那神奇的地方!”

 

第3篇  人类心理

 

    欲待征服的前沿问题主要在于大脑皮层的沟回

                                               ───阿瑟.凯斯特勒(Arthur Koestler)

 

第七章  心理学的起源

 

    如果我们的大脑是如此简单,以至于我们能够理解它,那我们就太简单了。

                                                          ───莱恩.沃森(Lyall Watson)

 

    古代

 

    由于本书是关于“金融市场心理学”的,现在我们应该暂时告别市场,转而讨论一下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因此一点也不奇怪,这个话题已经讨论和研究了数千年。现存的最早的与心理学有关的书面材料大概是亚里士多德写的《论记忆与回忆》,此书出现于公元前350年。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事情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加雷诺(Cladius Galeno)给我们展示了他在公元170年进行的大脑解剖实验。阿维森纳(Avicenna)沿着这条思想进一步研究,在1020年他提出大脑有不同的机能区执行5个不同的过程:共同感觉、想象、思考、估计和记忆。

    关于心理学的一般性著作是马努里克(Marulik)于1524年出版的《人类思想心理学》,在此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相关书籍和手稿,其中包括格罗塞尼斯(Glocenius)、卡斯曼(Cassman)、诺豪斯(Neuhaus)、笛卡尔(Descartes)、托马休斯(Thmasius)、沃尔夫(Wolff)、里德(Reid)、高尔(Gall)和居维叶(Cuvier)等的著作。到了19世纪中叶,已经有许多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一些基本理论,比如大脑的不同区域,其智力机能是不同的。法国神经学家布亚尔(Jean-Baptiste Bouillard)在1848年突然名声大噪,因为他打赌愿意输给任何人500法郎,只要这个人能找到一个言语困难但左耳垂又没有受过伤的人。

 

    威廉.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

 

    然而,尽管有前人的许多研究和著作(包括布亚尔xx的打赌),一般还是认为只有德国科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1920)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基础。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他创建了世界上{dy}个心理学实验室(不管怎样,它是{dy}个持续运作了相当长的实验室)。冯特一般只研究意义明确的问题,比如放松反应速度、神经阻滞等等。对上述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并将他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于1873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

    疯特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须研究“意识的事实”。他研究感觉是如何伴随自觉变化的,并且宣称精神上的总体并不是各部分加起来之和。

 

    构造主义流派:化简到小

 

    冯特后来被尊称为心理学“构造主义流派”之父。这个流派遵循科学上常用的方法:刨根问底,将问题分解到最小的单元,逐个研究。他的实验方法依赖于有意识经验的人,能告诉他自己的感觉。这种试验方法称为“反省法”。

    事实上,冯特本人并没有给自己的流派起名为“构造主义流派”。冯特本人的大部分著作都由他的一个名为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chener,1867—1927)的学生翻译,是铁钦纳按照自己的理解(他归功于冯特)起名“构造主义流派”。铁钦纳不仅写冯特的研究成果,他自己还进行原创性研究,并于1901—1905年出版四卷本《实验心理学手册》,该书对心理学实验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冯特的流派有大量追随者,包括艾宾豪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穆勒(Georg Elias Muller,1850—1934)、布伦塔诺(Franz Bretano,1838—1917)、卡尔.斯顿夫(Carl Stumpf,1848-1936)和屈尔佩(Oswald Kulpe,1862—1915)。艾宾豪斯尤其对记忆的机能主义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穆勒对记忆、学习和视觉的研究,布伦塔诺对想象、观察、表述、判断和愿望的研究也都分别作出了突出贡献。卡尔.斯顿夫(他后来成为冯特的主要竞争对手)试图将情绪分解为更小的情感。屈尔佩原来时从冯特,后来在沃兹堡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学实验室,他的研究指出:有些思想与具体的词语、象征和符号无关,这表明反省法不是处处适用。

    早期的心理学家意见各异,正是这些不同的意见产生了流派内部的不同分支,进而形成新的流派。其中的一只与他们的先驱者德国构造主义流派不同,另辟蹊径,这就是美国机能主义流派。

    资料:                             莱恩.笛卡尔的“动物本性”

    精神与肉体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是,对精神与肉体之间的系统研究却是由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和生理学家莱恩.笛卡尔(1596-1650)完成的。

    笛卡尔生于都兰,从8岁起就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从孩提时xx始,他就对数学的确定性和心理学的争议性二者之间的强烈对比产生浓厚兴趣。他认为有可能将心理学发展成类似数学那样严密的一门科学。

    1612年,笛卡尔离开法国到荷兰定居直到1628年离开。在荷兰他写了一系列著作,确定了后来的精神与肉体研究者的主要研究议程。其中的{dy}本书《论人》(De Homine)完成于1633年,但笛卡尔不敢直接出版,因为害怕通不过审查。然而,在他去世后,这本书终于出版,大受欢迎。该书描述了外界情绪是如何影响神经元,以及“动物本性”是如何与有关的神经相联系的。笛卡尔在这本书及随后的著作中强调指出,理性的灵魂xx不同于肉体,但通过松果腺与肉体保持联系。理性灵魂可能觉察到神经传来的动物本性,也可能觉察不到。当觉察到时,其结果是意识感觉—肉体影响精神。然而,精神也有可能产生另外的动物本性流动。也就是说,精神也有可能影响肉体,但是它们两者是分开的。

 

    机能主义流派:精神河流

 

    机能主义流派主要是由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创立的。詹姆斯27岁时获得哈佛大学的医学学位,但此时却得了严重的疾病,后来发展成重度抑郁症。他曾经学过德国心理学,德国心理学认为精神上的问题自身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观点使他更加绝望。然而,{yt}他读了查尔斯.雷诺威尔(Charles Renouvier)论自由意愿的文章,这篇文章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认为自由意愿不仅仅是幻想,他总结道:

    我的自由意愿的{dy}项行动就是相信自由意愿。

    詹姆斯的工作生涯是从化学开始的,但他很快就觉得实验室的工作要求太严苛,他转而考虑到心理学(他称之为“一门肮脏的小科学”和“对明显现象的粉饰”)可能会发展成为一门严肃的科学。从1872年起,他不再在哈佛教生理学,三年后,詹姆斯成为美国{dy}位实验心理学教师。1890年,他出版了{dy}本,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原理》。这本书着重强调:

    ● 人类本性中非理性的一面;

    ● 情绪是如何影响信念的;

    ● 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是如何影响动机和思想形成的;

    ● 身体是如何影响智力的。

    詹姆斯的结论是:冯特的反省法──也就是将问题分解成最小的单元,然后逐一询问研究对象的想法和感觉──应用于心理学是不充分的,甚至是xx错误的。反省法不适用的原因是人们大部分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还因为科学家无法了解研究对象陈述内容的思想过程。他写到:

    思想的冲动是如此草,以至于我们几乎永远不可能在形成结论之前捕捉到它,或者如果我们动作足够敏捷,我们可以捕捉住它,但它立刻就不再是它自己……我们看到精神在任何时刻都存在多种可能性。意识在于彼此的比较,通过注意力的强化和继承,选择某些,放弃其他。……意识的表现形式并不是零散的……它是连贯的,流动的。用“河流”或“溪流”来形容意识是最恰当不过的。

    他对冯特的指责越来越激烈,{zh1}两人互相攻击:

    过去几年,在德国出现了一门可以被称为微观心理学的东西,他的研究通过实验进行,当然要收集到每一个反省数据,然后再通过大规模的统计分析求平均值来xx这些数据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使人备受折磨,在国民能够忍受的国度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情的。

    然而,上述批评虽然饶有趣味,但欠缺公平。构造主义流派对于研究许多心理学问题还是很有用的。

    但是,詹姆斯的机能主义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门流派迅速发展壮大。由于这门流派从非常复杂的角度来处理精神过程,他们的研究方法并不局限于狭隘的实验室。对于机能主义流派来说,原则上任何研究方法都值得考虑,只要看起来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个具体问题。他们是实用主义者。这种态度使得他们敢于利用动物实验作为研究人类精神的一种手段,对于利用反省法不能得到可靠信息的精神病人,他们也能研究。研究的目的不是理解情绪或思想自身,而是理想思想的机能主义,掌握精神河流是如何指引我们实现理想、适应周围环境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金融心理学》续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