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之我见(印象二)

 

世界博览之我见(印象二)

    世博会归来已月余,虽然对场馆的大致印象已经发文谈论,但更多的东西仍有细说的欲念,无奈一直俗事缠身无从动笔,今日有暇,再不写点东西感到实在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时时xx乐活的朋友。下定决心,摈弃一切闲杂事等专心敲字,还了这博文债。

    看过世博,印象最深的是世博会传达给人的信息和理念。世博会中展示的现代高科技产品和手段、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处处让人惊艳、震撼,时时令人若有所思。下面只拣印象深刻之处谬议一、二。

 感受世博会的高新科技

    不愧是世界博览会,当今世界上的{zxj}、{zx1}颖的高科技产品和手段都在世博会上亮相,的确让人眼界大开。

且不说应用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也不论尚处于理念或研制阶段指日可待的未来愿景,仅就各场馆用于展示的技术手段而言,就广泛运用了液晶电子显示技术、多通道视景仿真系统、互动投影系统、三维立体投影系统、雾屏系统、三维光学全息幻影技术、超广角鱼眼镜头摄放技术等等现代展示技术。

    像国家电网馆的“魔盒”,用96块LED屏构成720度六面体、23声道全屏幕多媒体,给参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观赏体验,这项技术在世界展示活动上也是首次运用。观众站在悬浮于3米高空的特种玻璃盒子里,前后、左右、上下都是光影幻动的屏幕。持续4分多钟的多媒体视听盛宴,整个“魔盒”仿佛在飞速旋转穿越,使参观者犹如冲浪进入翻卷浪花一般,体验着那种目不暇接、促不及防又兴奋刺激的感觉。

    在世博会博物馆内可以看到一幅毕加索的传世名作、立体派油画《格尔尼卡》的巨幅投影,其艺术感染力不亚于原作。这幅作品是大师为1937年巴黎世博会西班牙馆创作的,整幅画作高3.493米,长7.766米。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村镇被夷为平地, 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画家满含愤懑的抗议,成就了这幅史诗般的杰作。据说,后来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yt},一些德国军人进馆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站在这幅不朽的作品前,似乎仍能听到大师对战争的控诉。

    在上海世博园里,你迈进任何一个场馆,都会发现传统的、平面静止的、固体介质的展示图板,几乎全被现代的、流动变化的、声光并荗的全新展示技术所取代,使观众领略到一种新颖的视觉享受,有了更真实的身临其境乃至沉浸其中之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世博会是大屏幕拼接投影、.弧幕投影、环幕投影、柱幕投影、全息投影等现代展示技术之集大成,是当今世界球幕影院、3D影院、4D影院、xxx立体体验场景之荟萃。

 

 

 

下图:大屏幕拼接与互动投影(船舶馆)——游客站在固定区域时,可以用手指向巨型远洋船下方的功能模块图标,选中的功能就会在船体的相应位置上生成模型。

 

  科技世博

 

感受世博会的低碳环保

    本届世博会是{dy}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LED照明等在世博园区内得到广泛应用。

    世博园内的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建筑的屋顶和玻璃幕墙上,安装了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设施,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4000吨,是目前国内{zd0}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园区。

    世博园区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在运行,实现了园区内公共交通的零排放。

    在中国馆、世博轴、演艺中心和城市{zj0}实践区等区域,还使用了绿色光源LED照明,世博场馆室内照明光源中,LED的采用比例也高达80%,比普通白炽灯节电90%。

    “低碳”成了世博园中最热门、最时髦的词汇。各个场馆的建筑设计都贯彻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光能、风能、雨水收集系统被广泛应用,许多场馆使用的建筑材料基本都是可回收利用的绿色材料,会“呼吸”的墙壁、地板也随处可见。

    游走在世博园内,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传递着低碳环保的信息,给人以深刻印象,让人回味良久。

    在世博会博物馆里,看到一个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混凝纸浆制作的彩绘茶叶罐,不由感叹:此等物件俺老爸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期间,求教学得技艺,为家中做了大大小小若干个盛装米面盐糖用的纸浆盆罐,甚至还有一口大纸缸。这种容器质轻结实且防潮防虫,好像与纸张的特性xx不同。当时只觉得父亲奇思妙想与心灵手巧,没想到竟然也能同低碳环保挂上钩。真是“返朴”才叫“归真”啊。

    德国馆里展示了一件xxT恤衫,纯棉材质,废弃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可以xx生物分解变成有机肥料。就连德国馆工作人员身上的制服,都采用的是可以循环回收使用的生态纤维制做,真是低碳环保与高科技的xx结合。

    西班牙馆和印度馆的建筑都推崇低能耗可重复利用的手工材料,不仅场馆外观别致有特色,也给中国的农民和民族企业带来了商机:西班牙馆用的8500多块藤编都来自山东博兴;印度馆穹顶和大梁使用了整段毛竹共60余吨,全部来自浙江安吉。真是世博讲低碳,国人多受益。

    位于E区的伦敦零碳案例馆,其原型取自世界上{dy}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贝丁顿(BedZED)。场馆的屋顶满铺着太阳能板,北侧覆盖着绿色的景观植被,下雨时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就开始工作,对屋顶植被自动灌溉,这些植被不仅是绿化物,还是中和碳排放的主角。场馆屋顶上有22个彩色的风帽随风灵活转动,它们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持续不断地输送到各个房间,置换出室内浊气,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清新洁净。零碳馆综合利用了自然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将废弃物经过内循环再生为电能和热能,整个建筑没有空调和热水器,却能做到冬暖夏凉,实现了xx的零碳排放。在介绍贝丁顿零碳社区的展厅内,举办者巧妙地借用了“打开潘多拉宝盒”的形式,将零碳的理念和实现措施展现在一只只打开的箱子之中,游客像寻宝探险者般穿梭在箱子之间,寻找着自己的不同发现,使参观的趣味性增加了不少。

    在上海“沪上人家”案例馆里,我{dy}次听到“灰水”这个词。自来水、纯净水、井水、河水、上水、中水、下水、污水、废水……这水那水的,可从没听说过“灰水”。看了灰水处理设备的介绍才知道,原来除去冲厕水以外的所有生活排水都叫灰水。灰水经过净化后,可以浇灌植物、冲洗厕所,甚至还能洗衣、养鱼,比中水的用途广泛多了。废水处理前分类越细,循环利用的效率就越高,这与垃圾分类处理的道理是一样的。节能低碳的生活还真让人长学问。

    还有一个细微处:世博园内卫生间里免费提供的卫生纸和擦手纸是我见过的最“黑”的厕纸,它们是用回收的牛奶饮料包装纸盒制成的再生纸,而且没用漂白荧光剂。让我再次见证了低碳环保理念的实际运用。

 

  

 

 

感受世博会的人文精神

    一走进世博园,就会感到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

    这感觉首先来自那些遍布园中的志愿者,他们因所负的职责不同而着装也各有差异,但认真负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最受游人们喜爱的是那些被称为“小白菜”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身穿绿白相间的统一服装,稚气阳光的面孔总是带着微笑,对游客的任何咨询与求助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再焦燥的人来到他们面前也不由得降下三分火气。这些志愿者对上海世博会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服务游客、促进和谐,他们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示范者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无处不在的志愿者们让游客从心底感到了一种踏实和放松。

    还可以从各个场馆的展示理念和馆员们的行为举止上时时感受到对游客的尊重、关怀和体贴。世博园里几乎所有的场馆都设计了让游客参与的互动项目,极大地调动了游客深入探究展示项目的兴趣和热情,使游人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加深了对参展主题的理解和印象。还有许多场馆都有现场制作或演示的项目,也是具有超高人气和亲和力的参观热点。可能正因为如此,游客们才能坚持长时间地观览而乐此不疲。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场馆展示都有中文说明,很多馆内或馆外还有大幅的中文欢迎标语,xx是“入乡随俗”了。

    巴基斯坦馆将中巴友谊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展示,展厅中陈列着中巴老一辈领导人会见时的历史照片,居然还有“xx”时期xxx送给工人宣传队的芒果的照片,真让人意外和惊异!想当年,“芒果事件”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芒果一时间成了圣果被人顶礼膜拜。不过当时只知道是外宾送给xxx主席又被主席转赠的,其余细节不详。现在终于知道是当时的巴基斯坦外长赠送给xxx的,不曾想成就了一段中巴友谊的佳话,也不知道这些照片“外国友人”是怎么淘到的?!经历过“xx”的人看到这些陈年往事的重现,既有些亲切又有些百感交集。

    各国的馆员和参展人员也对中国游客表现出了极为友善的态度,尽管语言不通,但友善的表达不存在障碍。在斯里兰卡馆里,我见一只木雕小像孤独地置放在工作台上,于是拿起旁边的砂纸示意不远处的工匠,请他操作一下加工方法我好拍照,他非常愉快地走过来为我摆了POES。我在也门馆拍摄那些艳丽璀璨的珠宝首饰时,正啃着苹果的珠宝的主人站了起来,要求我给他也拍一张,天!我的相机又不是“一拍得”,拍完怎么给他啊?看我犹豫,他又比划着坚持让给他拍照,简直像个大孩子。我猜他这可能是表示友好的意思吧?就笑着给他照了一张,接着又给旁边摊位的小伙子也照了一张。他们照像时手里都要拿上一件首饰转动着,不知是什么习俗?

    各国的馆员年轻人很多,他们大多性格活泼,举止幽默,很愿意配合你的拍照,有时还故意摆出夸张的姿势,照完后就大笑,和咱们国家喜欢搞笑的年轻人没什么区别,很容易打交道。

    世博会的主办者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也非常贴心,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在入园门口给游客发放世博园地图和当日的“文艺活动节目单”,方便游客游览。世博园内随处可见的游览指示牌,给参观者带来许多便利。

    不过在游览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dy}就是免费饮水难。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里,只有区区102个直饮水点,而且只在A、B、C、D四个区域有分布,世博轴和E区没有直饮水点。按参观游客的规模,每个直饮水点平均有数万人的饮水需求,这是根本无法保证的。不过奇怪的是,当我们四处打听找到直饮水点时,却看到几乎没有几个游客来这里喝水。仔细观察分析了一下,判断不外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直饮水点分布稀疏且大都在僻静之处,较难被发现。这方面世博园的设计远不如北京的公园,在北京,凡为游客准备的饮水用水点,都在路口或路边,一目了然;二是路边售卖饮料的摊点随处可见,价格也在能接受的程度(一瓶500ml饮用水在2元左右),少有人特为免费饮水而绕远费力;三是许多游客并不知有免费饮水处,而且园内导览没有任何相关指引,自然也就无人去专门寻找这深藏不露的水点。这有点像世博园自助电子导览机,事先倒是从媒体上知晓有这劳什子,但无人告知从何处租取,甚至没有迹象表明此物已投入使用,只好断了念想。后来才知道,这东西总共只有二、三千台,面对数十万游客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是否因此就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也未可知。这两件好事没有充分发挥出人性关怀的作用,根儿上还是由于资源稀缺,供不应求,所以只好“养在深闺不让识”了。第二件不如意处是园内免费大巴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尽管主要道路都设了公交线,但由于站距过长,游人搭乘很不方便(有时车辆明明经过你要去的地方,但因为没有设站不停车,只好多走上一、二十分钟的路),所以园内绝大部分路线要靠两条腿丈量,难怪大多数游客走得吃不消。这大约又是人性关怀中的不够周到之处吧。听说世博园的服务仍在不断改进完善中,但愿能为游客做得更加体贴一点。

 

 

 

晒晒游世博的开销花费

    世博会真值得一看,乐活盘点的信息不及十之一二,已有朋友说如同享用了一顿饕餮大餐,亲眼看看,一定会有更加真切独特的感受。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绝不只是开眼瞧热闹这么简单,会在他们的心底埋下幻想探寻的种子和梦想,对他们的人生目标将产生启蒙开智的深远影响。

    不过也有朋友顾虑,世博这顿盛宴吃下来,恐怕得花不少银子,一般人家承受不起。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世博会是贵族的盛会。

    乐活特在此晒晒本次世博之行的开销,供想亲临现场的朋友参考。游世博会的主要花费是:门票、交通、食宿、纪念品。前三项是刚性花费,后一项丰俭由人。我的实际消费:

    一、门票:三次票一张400元,

              老年优惠票三张90元×3=270元(先生60岁以上可享受优惠,且在世博开园之前订购又有折扣)

         门票花费共670元

    二、食宿:在上海吃住四天,其中游园三天,游园时自带食品入园。

        住-锦江宾馆标间:248元/天·间×4=992元(会员可优惠至208元)

        吃-小吃、家常菜标准:平均120元/天×4=480元(含游园时购买食品)

        游园购买的自带食品包括:面包、熟肉、水果、蛋、咸菜等。

        此项花费约:1500元

    三、交通:这里统计的费用仅为上海市内的交通费用,因从居住地到上海的往返费用与乘坐的交通工具相关并且是固定可查的,不必参考乐活的标准。我们在上海市内的交通因住地附近有地铁站,因此出行全部选择乘坐地铁,每天每人往返8元,4天共花交通费:8×4×2=64元

    四、纪念品:这方面的花费不多。因为我们在游世博会之前就约定:纪念品多看少买,多装“软件”,少装“硬件”。这条原则符合我们这种纯工薪收入家庭的和谐要求,所以一路自觉遵守。三天参观下来,只买了一套《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和吉祥物》特种邮票和个别场馆的特色冰箱磁贴。花费大约在百元左右。

    如此算来,我和先生两人这趟上海世博行,吃住行游总共花费是2300余元。这应该算是中等偏下的消费水平,上下都还有浮动的空间。

    以上消费所得到的回报是:增长了从未有过的见识;参加了各种新奇的体验;在世博园及各场馆内外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供返回后慢慢细品,当然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或购买或赠送的小纪念品。对此,全家一致认为,这趟世博游开心超值,不虚此行。

    乐活现身说法,是想打消一些朋友亲眼看世博的顾虑,普通老百姓游世博 “不差钱”。乐活在世博园中,就看到不少农民朋友、学生娃娃兴高采烈地在园中游览,那份自得与自信分明在说:这是俺家的园子,当然要好好看看!

    借世博会打国家牌是政府的事,从世博会中寻找商机是企业家的事,普通百姓来过、看过、体验过、见识过、开心过、憧憬过,就够了。

    祝所有的朋友都能心想事成、乐得其所。

郑重声明:资讯 【世界博览之我见(印象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