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公路4000米嘎隆拉隧道经19个月已掘进2570米

点击进入下一页

嘎隆拉隧道入口(来源:人民武警报)

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想象强涌水对隧道掘进带来怎样的影响;若不是深入洞内,我们很难体味武警交通xx筑路将士的艰辛。

7月5日上午,我们从国道318线川藏公路与墨脱公路的交汇点——西藏波密县扎木镇出发,趟过3道激流险滩,越过9处塌方体滑坡群,费尽艰辛来到嘎隆拉山脚下。此时,印度洋暖气流与青藏高原寒冷气流来了个热情的拥抱,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们不得不赶紧钻进隧道内避雨。

洞内机械轰鸣,人声鼎沸。我们驱车直抵纵深处,在刺目的灯光直射下,一群身着迷彩服的武警交通官兵正在齐腰深的积水里埋设水泵水管,有的官兵则在跟踪检修发电机和排水设备。18根足有碗口粗、长达1公里的水管,像一条条静卧的蛟龙向洞外源源不断地吐着积水。

“今天的涌水量达到4.6万立方,我们的官兵在水里已浸泡了11个小时。”武警交通二支队扎墨项目部主任程春明声音沙哑,心疼地向我们介绍。其实,程春明自洞内6月26日暴发大规模涌水后,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满眼血丝和浸泡的近乎发白的双手着实让人心酸。

素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是中国大陆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至今惟一不通公路的县,绝大多数居民属于门巴族和珞巴族。该县的西、北、东三面被喜马拉雅山和岗日嘎布山阻隔,南面是边境线,穿越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帕龙藏布峡谷无法通行,进入墨脱的一个重要通道是必须翻过4000米以上的嘎隆拉雪山隘口,而嘎隆拉雪山正是多年来严重制约墨脱人民出行的“卡脖子”路段。作为墨脱公路全线控制性工程的嘎隆拉隧道,是迄今为止国内穿越断层最多、地应力最强、逆坡度{zd0}的高原隧道,被称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

纵有万般艰险,我自奋然向前。在幽暗的嘎隆拉隧道内,我们在青春勃发的武警交通官兵身上,强烈地感受到一股股强劲的英雄气、一颗颗赤诚的壮士胆。曾成功参建过二郎山、鹧鸪山、海子山等我国高原公路隧道的项目部主任程春明,自2008年9月开工以来,始终像一根钢钉扎在海拔近4000米的一线工地上,带领官兵成功穿越3处大断层、2处地震带。面对我国公路隧道史上出现极为罕见的4.1%的纵坡,武警交通官兵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积极协同国内交通部门专家群策群力,创造性提出台阶开挖、薄膜养生等科技手段,成功填补高原冬季施工空白。

“修建扎墨公路的难度{jd1}不亚于浩大的青藏铁路工程。”多次徒步进出墨脱踏勘的地质专家曾如此感慨。自受领这一造福墨脱人民的世纪工程以来,武警交通官兵始终忠实履行使命,{dy}时间集中国内乃至世界上最为精良的筑路装备,集结100余名具有丰富高原施工生活经验的技术精英,在大断层、岩爆等众多世界性建设技术难题和恶劣复杂自然灾害面前,克服高寒缺氧、机械效率严重不足等重重困难,展示出敢打必胜、争创{yl}的信念。90%以上的官兵自开工以来,没有休过一次假。仅今年春节,就有25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施工一线,创造西藏高原隧道冬季施工的先河。

位居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的墨脱公路,介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缝合线附近,印度洋暖湿气流与青藏高原寒冷气流在此交汇,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雨水充沛,地势高差大,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极易诱发地震、泥石流、滑坡、塌方、水毁、雪害等公路建设中常见的特殊灾害。在如此复杂特殊的地质条件下进行公路隧道施工,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又一次庄严挑战。经过武警交通官兵长达19个月的顽强攻坚,嘎隆拉隧道目前已顺利掘进2570米。

正在施工一线蹲点指导的武警交通指挥部副主任刘根水对我们说,“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可能使我们的官兵却步!早日打通嘎隆拉隧道,造福墨脱人民,武警交通官兵责无旁贷!”

隧道建成后,墨脱公路将缩短公路里程25公里,通行时间和行车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对于开发当地旅游业、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期待这{yt}的早日到来。

(西藏墨脱7月5日电 陈鸿圣 特约记者 齐明宇)



郑重声明:资讯 【墨脱公路4000米嘎隆拉隧道经19个月已掘进2570米】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