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色的味道——陈金龙《白鹅》视频教学观后感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 ...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够将语文本色的味道释放出来,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观陈金龙老师《白鹅》教学之后,我想他就真正地验证了这句话。陈金龙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不但使学生们课上地轻松自如,也使我们这些隔着大屏幕的老师们捧腹大笑。他时而异常兴奋,激情高亢;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双目圆瞪,时而欢声笑语,从他的脸上可以感受到千变万化,除了面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不会闲着,每讲到精彩处,他总会忘了一切地扭着身子在那手舞足蹈。
   
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要想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上出本色的语文味来,静下心来细想,真的不容易。我想陈金龙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节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本色的味道!


一、享受积累,学字学词


语文课,必须要学会生字、掌握生词。现在的语文课,花哨太多,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目的——认字,教学过程中,生字生词的教学环节匆匆而过,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一些花样罗列中,结果搞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综合课不像综合课,失去了语文课的本原,到了{zh1},学生们不仅没有学到知识,连最根本的字词也没有掌握牢靠,失去了上语文课的意义。而陈金龙老师的课则不然,他是踏踏实实的把地基打牢,手把手地教孩子们“鹅”、“净角”、“三眼一板”等词语。面对不容易掌握的词语,陈金龙老师处理的十分恰当到位,以“三眼一板”的教学为例:


三眼一板是描写鹅吃饭这一部分的灵魂词语,是作者丰子恺活用词语一板三眼而来。先生旨在通过运用这一词语,来揭示鹅吃饭的刻板、可笑、不懂变通。然而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单独理解这个词语,就有困难。那么,感受这个词又谈何容易呢?教学时,陈金龙老师采用了避难就易、层层感悟的方法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陈老师先问:“鹅的吃饭更有趣,同学们赶快读一读,看看它是怎么吃饭的?”教师相机出示:“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的课件,紧接着,老师问: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让大家都知道鹅吃了哪几样食物?生读完后,老师马上再问: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让大家听出鹅吃饭的顺序?学生再读,读完后师马上提示:鹅吃的东西能少吗?这种吃饭顺序能打乱吗?这种吃饭方法就是——“三眼一板”,生答。老师板书:三眼一板


随后,陈金龙老师解释说:“三眼一板也叫一板三眼,原指京剧里的一种板式,就像我们音乐课上的四四拍,同学们会打吗?”然后,师生打节拍,来一起体会何为三眼一板。陈老师就着这个氛围,马上讲:“多有趣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鹅这有趣的吃饭方法。”至此,完成了“三眼一板”的教学。这一词语的处理,深入浅出,学生兴致高,教学效果也较理想。阅读教学过程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要有一个过程,陈老师这样做,是尊重了学情,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了课堂的循循善诱,尊重了语文本原味道!
   
二、享受朗读,培养语感


把握课文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陈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激荡着情感味,有这样一个片断:“现在你的眼里是一只怎样的白鹅?”生:“它是一只忠于职守的白鹅。”、“做事认真的白鹅。”、“它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师:“真是会读呀,把作者要告诉大家庭的都读出来了,真了不起!这时你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生:“喜爱之情!”孩子们脱口而出。师:“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呢?”生:“还有钦佩、佩服。”师:“你觉得作者对它怎么样?”、“这么有趣的动物谁能忘了呢?”陈老师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然后师饱含深情地朗读作者留念白鹅的一段感受之后说:“此时你在送别的场景中,你就是远方的友人,你会留念什么呢?”我认为此时的教学,老师准确的抓住了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憾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当然我们陈老师的情感是更加投入的。


回忆陈老师的课堂朗读教学,还有这样一个片断:教读鹅“大模大样”的如同“净角出场”。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静距离的净角出场。(师指名读,学生读得一般。)师:看来大家还未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课件演示净角出场)师:看到了吗?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些什么?(学生谈观后感)师:真会看,鹅就像他这样走路的,让我们再看一遍。(课件再次演示)师: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读出它们的不同。学生再读,绘声绘色。


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启发,可能讲得少了,但学生的语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悟,留出时间让学生享受朗读。“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可以让人感受。”(叶圣陶语),朗读的多了,语感也自然会流露于学生惟妙惟肖的诵读声中。


三、享受感悟,训练表达


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有儿童的感动,儿童有儿童的情怀和思维。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真情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在这堂课中,陈金龙老师充分的尊重了儿童的个性差异,比如: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之后,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师: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这句话是──(生齐答)“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聪明的孩子可以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词语。”生:(齐答)“高傲。”师:“同学们,难怪作者像堂倌一样不胜其烦地伺候这位鹅老爷,你喜欢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句话呢?”接下来,生用自己理解的语气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一个句子,学生却分别读出了不同的情趣。不仅读出了白鹅的有趣和可爱,而且把高傲中所隐含的内容也读了出来,披文入情,从而把薄书读厚。同一个句子,读出不同的味道,这一点上,陈金龙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这也正是还原了语文课堂上朗读所带给孩子们的读书乐趣!


另外,课堂上陈老师的动作、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到位,在他的熏陶下课堂轻松了,活跃了,孩子们争着表演读,而且一个比一个读的好,孩子们的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和激励中真实体现。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zd0}的感受就是:它的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了语文的无穷魅力,个性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教育名言:“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否给孩子们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给孩子们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呢?


我思索着……


郑重声明:资讯 【语文本色的味道——陈金龙《白鹅》视频教学观后感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