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球,想起德国_中国教师报北京记者站_新浪博客

看着球,想起德国

全世界xx的世界杯德国VS阿根廷,德国4:0阿根廷,看完心中无限感慨。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我以前曾经想对这个说法进行反驳:世界上哪个民族不勤劳,不聪明呢?否则它怎么能仍然立于民族之林,没被淘汰呢?后来书看得多了,对世界了解得深了,才发现一个民族还是有其独特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尽管“地理决定论”有它的缺陷,但你不可否认:

 

当希腊人懒洋洋地迟到几小时,德国人却在和你约定的那一时刻准时出现;当意大利人和你轻松签订协议而后又不断要求改约毁约时,德国人在与你经过认真的谈判签约后始终严格地履行。

 

标志一个国家或民族内存文化本质特征的,是它的精神。之于德国人,便是举世闻名的“德意志精神”:守时、清廉、勤勉和节俭。它曾以“普鲁士精神”或其它名字多次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称赞过它使德国崛起,人们咒骂过它带给世界以战争。但当德国和德国人民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忏悔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和如今的德国人,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精神仍是一块闪光的金子。客观而言,这种精神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受人赞赏和值得学习的。

 

尤其在面临急剧社会变革、现代与传统不断冲突、传统价值观不断沦丧的当今中国,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学习一下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特别是曾推动德国在社会转折期崛起的德意志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jd1}的,德国人中当然也有不信不廉不勤不俭之徒,中国人也不乏真信真廉真勤真俭之士,但以这些精神冠于世的却是德国人而不是中国人。这不在于中国有没有,而在于中国够不够。唉。。。摘一篇德国教育文章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摘 要 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在对德国职业教育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议,对今后我国开展觉察职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 特点 启示

 

1 德国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发达完善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国家立有职业教育法,经济部主管全国职业教育。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法,各州立有相应的职教法规。

  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双元制教育;二是纯学校式的教育;三是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其中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这是因为纯学校式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容易与企业及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培训职业技能,学校必须有先进的实习设备,并且需要不断更新,资金投入很大,否则技能培训就不可能达到要求。此外,以师带徒的形式也只能适应个别工种,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性较差。

1.1 双元制教育

  所谓双元制教育,是由校企合作联办,职业学校一般设在企业里,直接与企业挂钩,校企联合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习培训,学生边学习边上岗实习,两者同步进行,毕业时学生同时获得xxx和职业资格证,毕业后零培训上岗。

  学生读完第13年级后(相当于我国的高中毕业),愿上大学的可直接就读(不用高考),愿上职业学校的也可直接到企业报名,学制一般为3年。学生报名时必须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合同对学习时间有明确规定,一年级学生每周2天在企业跟班实习,3天在学校学习,即2:3;二年级学生为3:2;三年级学生为4:1。合同还包括休息时间的保证,要写明学生每年放假多少天,同时还要写明企业每月须付给每个学生多少生活补贴(一般为500欧元左右)。在签订合同后的三个月内,任何一方都可提出中止。但合同生效后,学生在学习期间即等同企业的雇员,企业必须为学生负全部责任。因此,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选择学生。如果学生选择学习的工种该企业没有,则由该企业负责送学生到其他企业培训。学生实习期满,通过考试、考核,取得相应的xxx和职业资格证书,即成为该企业的正式雇员。

1.2 职业培训的管理

  德国法律规定,每个企业(原则上有9名雇员以上的企业)都有职业教育培训任务,包括大型企业如奔驰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等,但80%以上为中小企业。所有这些企业的职业培训由各地的工商联合会进行统一管理。各地的工业企业必须加入当地的工商联合会,成为会员,并缴纳一定的会费。工商联合会代表企业的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当地的职业培训,监管各会员企业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反过来又对xx和州的政策产生影响。工商联合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考察企业是否具备职业培训的能力,对各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查、认定及管理,并组织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

1.3 办学经费

  办学经费如教师的工资、学生的培训费用等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共同承担。据统计,德国每年用于工业企业方面的职教费用达120亿欧元(其他行业如手工业、服务行业、自由职业、农业等除外),其中一半给学xx生活补贴,其余是教学设施、教师薪酬等方面的开支。120亿欧元中,有45亿为国家财政拨款,其余均由企业支付。或许有人认为德国企业在教育上花的钱太多了,而大多数德国人认为,德国工业发展快,产品质量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教育。在全欧洲,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zd1},确实耐人寻味。

2 特点与启示

2.1 德国职业教育校企联合非常紧密

  符合条件的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培训任务已经成为法律,并得到全社会公认和自觉遵守。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双元制教育的核心和前提条件。表面看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两者相互分离,但体现在学生个体上,则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能够零培训上岗。尤其是实习培训在工作现场进行,属于xxx培训,真刀真枪地训练,为学生熟悉工作现场环境,掌握必要的工作规范,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我国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很多企业正处于转型期,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在学校进行,由于实习实训条件有限,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能同步进行,大部分实训教学属于仿真模拟训练和现场参观实习。毕业时,虽然学生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但离零培养上岗还有明显差距。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2.2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和区域特色,立足为行业及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职业教育统一由当地工商联合会负责管理和协调,各州立有相应的职教法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非常明显。我国区域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依靠一支庞大的规格多样、类型齐全、训练有素的技术队伍。应该说这种发展趋势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基本上相互脱节,很难起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转换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迫在眉睫。

2.3 德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签约式

  职业学校、企业、学生的责权利明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具体可行,教学组织严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高,并且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单纯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培训的责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xx照搬双元制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目前采用的订单式培养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辟一条良好途径,应逐步推广。一方面企业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避免了培养目标脱离实际,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助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企业也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路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俞克新,李维利, 黄春麟.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看着球,想起德国_中国教师报北京记者站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