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远程培训小语[第四课时:高年级段的三个延伸点]_加油爸爸_新浪博客

高年级段的三个延伸点:

1.感受识记:继续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会浏览,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一般性读物1分钟在300字以上;

2.理解应用:一是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敢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作出自己的判断;三是提高对记叙性、说明性、诗歌等文体的理解与把握。

3.积累拓展:形成初步的独立阅读的能力,背诵诗文60篇,课外阅读在100万字以上。

高年级钻研教材的要点

    一是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

下面我们想通过一篇篇的课文,就落实以上要求,举几个典型的范例。

一.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

比如《清平乐.村居》一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其中的“吴音”、“相媚”、“无赖”等词语,在这里就与现在通常所含的意思有所不同。

    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我们说,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特定语言环境赋予某些词语情感方面的引申语义。比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

很明显,这其中的“低低地缓缓地”是富有特殊情感的词语。

三.推想词句内含。

我们来看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具体说解从略)

四.体会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五、六年级理解词句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呢?我们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篇课文。我们首先是要xx课文中数词的运用。

如上半阕里的“半”字点明了时处半夜。“一”字点明了到处是蛙声。特别是在下半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的数词更是佳妙。天外的星“七八个”,说的是乌云密布而有间隙;山前的雨“两三点”,说的是大雨欲下却有所收敛:星一多,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很可能是大雨滂沱。唯有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能勾画出夏夜特有的恬静,才能烘托出作者疾趋躲雨、“路转溪桥忽见”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极为平常的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整个词的境界关系甚密。

其次是要xx词语的联系与搭配,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当它独立存在,没有进入句子的时候,它只是一个静态的语言备用单位,本身并没有正误、优劣之分。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中,才能看出它的对错优劣。因为在一定的语境中,这个词语与其他词语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发生了意义上的搭配,才能够显示它表情达意的作用与功能,所以,准确把握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联系与搭配,对理解词语意思和表情达意的作用十分重要。如在这首词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明月”和“清风”、“惊鹊”与“鸣蝉”之间的联系和搭配,就很值得我们xx和研究。全词先以“明月”起笔,后以“清风”相承,颇具匠心。夜行黄沙中,光线自然不足,但“明月”一出,顿使所有的景物抹上了亮色,随后再以“清风”相辅,更显夜空分外清澄。尤其是“明月”、“清风”与“惊鹊”、“鸣蝉”间的搭配,更值得琢磨、玩味:因“明月”、“清风”而引起鹊惊、蝉鸣;又因鹊惊、蝉鸣的“动景”而使“黄沙道中”分外清幽、宁静。“动”和“静”原本是一对矛盾,但在这里却被作者演化为相辅相成、相因相生、互相转化,对立统一。你看!对“黄沙道中”的清澄、安静,课文并没有直述,而先以“明月”和“清风”置以背景,然后抓住此背景中“惊鹊”、“鸣蝉”两个细微的动态物象作为反衬,从而表达作者恬淡、安谧的心态,以及追求“动中有静,寂处有音”的审美情趣。

另外,这半阕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需要xx。首先应该看到,这两句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里的“蛙声”化成了人间夸赞丰年的说词。一般情况下,此起彼伏的蛙声并不是什么美声仙乐,常常是“聒噪”的代名词。但是到了作者的眼中和笔下,原本令人生厌的蛙声却被涂上了一层愉悦、欢快的色彩,化成了夸赞丰年的话语,再加上“一片”的补充修饰,自然会让人联想起七嘴八舌说丰年的场景。由此可见,这里的“蛙声”已不在是对自然声响的简单实写,而是作者心情、心境的描摹。这也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作者化蛙声为神奇的功夫而叫绝。因此在这半阕中的“明月”、“清风”、“惊鹊”、“鸣蝉”以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自然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要求的典型范例。

再来看下半阕的词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开头的两句,作者依据《西江月》的格律要求巧妙地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分别在上下句中嵌入了数词:“七八”和“两三”,从而构成了上下对应,前后勾连,词句凝炼、结构严谨对偶句。这种用法的作用至少有二:{dy}是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的“星”是寥落的疏星,这里的“雨”是轻微的阵雨,而此情此景恰好与上半阕清幽的夜色、恬静的气氛和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相映成趣;第二是这两组数词的运用,不但使这一对句的外在形式更有一种均衡感,而且使词句的节奏更加工稳、和谐。所以说,即便是平淡无奇的数词,只要运用精当,同样可以收到妙趣横生、神采飞扬的艺术效果。另外,这半阕{zh1}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路转”与“忽见”也应xx。因为这两个词语的出现,使得词作描述的情境忽地一转,陡然展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作者夜行于黄沙道中,路径早已是了然于胸,但因醉心于倾听饱含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之中,竟然忘却了周围的事物。骤然间,“路转溪桥”,原来熟知的、社林边的茅屋小店已尽在眼前。“忽见”一词,不但写出了作者顷刻间看得分明情境,以及见到“茅店”之后的欢欣,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于稻花香中,以至忘却了道途远近而怡然自得的迷恋程度。“路转”与“忽见”这两个词语,有如弹丸脱手,投石清潭,一下子激起了一片涟漪,推开了一幅新的画卷。因此认识、把握“路转”与“忽见”在表情达意上所起到了的作用至关重要。

综上所说,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的导向确实对我们解读教材具有把关定向的功能。当然,教师解读的结果决不能照本宣科地搬进课堂,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必要的选择,进行必要的转化,但是,依照目标的导向,充分开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的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工程。

二是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是这样要求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里所说的表达顺序包括了词、句、段的顺序安排。就这首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需xx的是句序以及段的顺序安排。

先说段的顺序。从总体上看,这首词的上半阕写的是夜晴,而下半阕写的是夜雨。先晴后雨,顺理成章。难能可贵的是,上半阕虽然重在写晴,但却孕伏着夜雨将至的信息。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和常识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这种内在的、前因后果的段的先后顺序安排,其作用有三:一是让人们看到了课文结构形式的xx,二是让人们感受到了夜行过程的延展,行路时间的推移,三是为下半阕心情急迫,匆匆赶路、避雨,忽见茅店的欣喜埋下了伏笔。一举而三得,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匠心和功力可见一斑。

再说句子的顺序。在这首词中,有两组句子值得我们xx。一是上半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是下半阕“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很显然,这两组句子都是倒装句。我们在理解古代诗词时,遇到的{zd0}障碍恐怕就是由于格律限而制造成的语句的特殊性。宋代王安石曾把古诗用语有时跟散文不一样的现象,称作“诗家语”。就拿“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来说吧,作者之所以先出“说”的内容,然后再补“声”的来源,一是更为准确地描摹当时的情境:因为是夜间行路,自然是视觉模糊,而听觉尤为敏锐,所以,先闻其声,再察其源,合情合理;二来是这一倒装,更加突显作者心中的{za}----愿闻蛙声说丰年。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组倒装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如果是按照散文的叙述顺序,这里先写的应是茅店,次写的是社林,再次是路转,{zh1}才是溪桥、果真如此,这一句就应该写作“路转忽见溪桥”了。而作者之所以有意将“茅店”前置,而有意将“忽见”放在{zh1},其主要原因和作用,那就是突出作者对“旧时茅店”特有的那份眷恋,那份情感。

三是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不同文体课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3.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题材课文的阅读问题,我们请教了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智范教授)

方智范:今天我简单的说一说我对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一些体会。国家去年公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出了我们中小学各个学科都应该融入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我想我们语文课程在这方面应该担当起自己的使命,而且也具有我们的优势。在小学阶段如何教学古诗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还是在积累。这个积累,在课程标准里做了量的规定,对小学六年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不少于160篇的古诗文。这个量的要求表明了我们在积累方面的重视。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生受用的。为了加强积累,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课程标准里特别重视诵读的方法。诵读非常有利于我们去感受中国汉语言的一种民族特征,那种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诵读也有利于通过学生的发声器官,让他在视觉器官就是阅读,和思维器官,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之间直接建立起一种联系的通道。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模块,对这些优秀的古诗文整体的储存。所以诵读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机制。但它只是方法之一。除了积累和诵读之外,在小学阶段还可以有欣赏的要求,但是恐怕不能求之过剩。这是我们容易犯的毛病。也就是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求之过剩,做过多的理性分析,这是应该避免的。这个现在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比方说杜甫那个《绝句》。小学生从小就会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它具有非常优美的画面和非常鲜明的节奏,朗朗上口。小学生一读就会,一读就能记住。但是后面两句“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其实诗人杜甫的诗意是在那个千秋雪的“千秋”和万里船的“万里”,是一种漂泊之感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但这个小学生就未必能够了解。我想让他们慢慢地去消化,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所以我想通过古诗词的教学,积累诵读感受体验,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打下比较好的精神修养的底子。同时也打好语言修养的底子。这是我对于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理解。谢谢。

【课堂教学录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执教者:特级教师于永正】

综合以上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感受、理解、应用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

第三.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dy}课时

1.建构本课的阅读话题;    

2.把握本课的生字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提示:低年级暂不安排第4项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2、3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第二课时

1.复习

2.理解应用

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熟读课文,形成积累;

4.适当安排拓展性阅读以及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

思考与作业:

1、你是如何看待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的?

2、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想一想,在设定或落实目标过程中你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3、您在解读文本、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4、谈谈你对阅读课提效和落实课外阅读要求的认识和做法。

任选1—2个,写下来,大家交流。 让我们分享你的成果。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教育部远程培训小语[第四课时:高年级段的三个延伸点]_加油爸爸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