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毕业生需要自主择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能力、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同时也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笔者将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使毕业生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心态,帮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实现顺利就业的目的。 1.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大学生自身生理状况和心理水平、个性特点、知识结构。 1.1.1生理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 当代大学生毕业时年龄大多在23岁左右,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还不够成熟。就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于应聘人员的性别、身高、健康状况等有所要求,同时职业本身的性质对从业者的生理状况也有限制。因此生理因素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求职者的心理。 就心理发展水平来说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如感知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品质等。心理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工作能力、工作效果,所以很受用人单位重视。 1.1.2个性特点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方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兴趣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也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1.1.3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在求职者头脑中的内在联系。结构决定着能力,不同的知识结构预示着能否胜任不同性质的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职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综合化等特点,根据职业发展特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加宽泛、合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对相近或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的掌握,才能适应因社会快速发展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 可以说丰富的知识容量、较强的动手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确立毕业生在求职市场是否自信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1.2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大学生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影响。 1.2.1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就业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市场竞争已成为现在毕业生择业的主要手段,也给了毕业生择业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空间,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公平、公正、自主地去就业的局面。但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从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从心角度讲,适应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大学生应客观地看待它,积极地应对它,保持健康心态。现实就摆在同学们眼前,恐惧、退缩、抱怨等都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毕业生应深入地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以达到适应社会,顺利就业的目的。 1.2.2学校教育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现在高校不仅重视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已摆在各高校议事日程。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与培训。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1.2.3家庭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方法、家长的价值观念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毕业生在就业时,其就业心理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模式为民主型的家庭,毕业生就业时就自信、乐观,敢于面对挑战;溺爱型家庭成长起来的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就悲观、无助、自卑感强,寄希望于家长的帮助。当然,父母在子女就业时的态度,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也有重要影响,如:有的父母希望子女留在身边,有的父母不愿子女到民营或个体就业。家庭教育影响着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父母的态度使毕业生在择业时有所顾虑,这些都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2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分析 2.1功利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时,受到社会的影响,他们求职时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渴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2.2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既追求商品的xx,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货,以满足其虚荣心。在求职择业者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和自身能力,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2.3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有的大学生择业时,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择业,而往往是以周围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即使有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 2.4求闲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抱者“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的心理,希望找到既轻松、清闲有薪水高、待遇好的工作,过分强调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缺乏同甘共苦的创业精神,对自己能为单位付出多少考虑较少。 2.5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盲目随大流,哪热门就往哪挤,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招聘现场只投热门职业,结果往往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这些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既有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作用。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择业的过程和结果。 3大学生就业应有的心理准备和意识 大学生就业是其人xx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适应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择业心态,勇敢地迎接就业挑战,是非常重要的。求职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种种原因可能使同学们在毕业后求职择业时感到灰心、无奈或失落。为了能够有所作为,走出无奈,毕业生只有走出象牙塔,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了解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顺利实现就业。 转贴于 3.1应有的心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