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2010年7月3日《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_海翔一号_新浪博客

       品读 201073《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

本期周刊可以称得上是本学期的{zh1}一期周刊了,因为从75日起,各地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放假了。

本期的风格与以往相比,有一定的改版。本期的“报眼”不再是“教师博客睿语”,而是来自于教育部官方网站的一则消息《教育部将建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我个人认为,《教师周刊》发这样的一则消息,的确也有以正视听的味道。前段日子,有媒体报道说,教育部即将出台《教师教育标准》,说按照新的标准,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再说,在网络时代,评论比台风跑得还快,这个疑似假新闻的报道刊发之后,有很多人对此写了评论,一时相关的评论在网上漫天飞舞。《中国教育报》及时刊登了一篇辟谣文章,教育部官方网站也在{dy}时间对这一件事情进行了说明。

因为一线教师很少会去看《中国教育报》或者教育部的官网,《教师周刊》对这一信息进行报道,可以让一线教师了解真实的信息。的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是永恒的话题,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这是事实,但绝非上次新闻报道中的那样,说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不合格,这太伤奋斗在一线的教师的心了。最近,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接受《光明日报》的采访中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是合格的。

本期的头条是《跳出教材用教材》,具体从“教师自制‘土教材’”、“在比较中创新使用教材”、“专家:教材观比教材更重要”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读来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材”其实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教材的繁、难、偏,教材的不合理编排等都在无形中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教材的问题应该有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课程专家来解决。但是,在这个前提还不成立的前期下,一线教师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当然,像杭州市锦绣中学教务处主任、数学教师徐李勇那样十年如一日,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初中数学教材,很少有教师有这样的毅力。但是,这至少也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方向,一线教师可以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学生的负担为什么这么重啊?就是因为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重复劳动中,名目繁多的各种教辅作业,其实里面很多题目都是简单重复的,xxxx没有必要去做的!”徐李勇的这番话时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他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化繁就简,自己跳下“题海”,自己跳下“题海”,将事业学生且{jd1}不重复的精华部分“淘”出来,学生“上岸”了,负担自然就轻了。其实,徐李勇的做法应该是常识,但是现实中还是有很多教师乐意和学生一起畅游题海,毕竟题海战术是多年来驾轻就熟的,而自己跳下题海,毕竟还是需费心费力的。如果,有更多的教师能跳下题海,提高作业的含金量,这样,就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可以让学生少做题达到同样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减少批改作业的时间,这样,对师生来说其实是双赢的。

以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原先的历史书是以编年体的方式编排的,现在变成了模块式,就连老师都不适应,更不用说学生了。

 金华一中历史组长徐世德认为,最典型的就是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以往按照历史年代顺序,会放在某一册书的某一板块。但在新的教科书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分别出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册必修书里,如果是读本科的学生,还会在选修一、选修二中读到。“一个会议出现在无本教科书中,学生学得一头雾水,缺少整体上的把握”。于是,金华一中历史教研组已经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按照编年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是“在比较创新中使用教材”。的确,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是可以有机地对教材进行创新地使用的。

省教研室主任刘宝剑认为,过去教师把教科书当作“xx”,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全由教科书说了算。但新课改实施后,课程标准才是教师的“xx”。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或许,就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提出的开发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吧。

不要在教材里打转,需要跳出教材用教材,这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吧。

 本期头版的另一个大新闻就是《开拓农村教育的空间——平湖市广陈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侧记》。这篇文章从“看得见的空间”、“看不见的空间”、“可创造的空间”三个方面介绍了该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

“看得见的空间”指的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该校整个校园以乡贤赵孟坚为形象载体,设计成一个弥漫着浓浓的儒家文化气息的主题公话,分别有“净凳湖”、“放鹤亭”、“雪花井”、“舒鹤滩”四景。通过这样的物质环境建设,使得占地只有35亩的小校园,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看不见的空间”指的是学校自由的心理环境。比如说,同样的考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AB卷,但AB卷并不固定,可以随时调整。此外,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很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把体育节、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的活动分解到各个班级,才艺展示不再是尖子生的专利,而成为了平民化的舞台。朗诵、歌曲、美术作品展示、小品、武术表演等,学生想展示,学校就搭建舞台。应该说,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大家的心灵是自由的,精神是开放的。

“可创造的空间”指的是学校让学生用稻草制造工艺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了独特的稻草艺术文化。广陈农村水稻种植面积广,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稻草。额若去都用来烧菜煮饭,但现在农民都用在燃气灶了。然而,广陈中学上这些稻草发挥了新作用。

  “让学生们利用稻草制作工艺品,是融德育、艺术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方式”,于是,该校让学生制作稻草工艺作品成为了育人的一个环节。比如有一个学生用稻草做奥运五环,其中每一环的几百根稻草,都是从一捆捆的稻草中精心挑选的,这培养了她做事的韧性。还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成功制作了“草船借箭”,巧妙地将稻草制作与当前热播的“三国”影视联系起来,既享受了艺术创作的快乐,又温习了历史知识。

目前,这所普通农村中学的稻草艺术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中,走到了上海国际双年展、世博会的展台上。

“农村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创造出一个人文艺术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该校校长石明生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本期的“记者当校长”是池大校长的《“多国xx“》。说实话,一看到这个标题,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学校怎么跟xx搭边了。后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虚惊一场。由于有一群香港小朋友要到池大校长任职的时代小学来参观学习,于是他一早就往学校赶,并想象着他们“满嘴跑粤语,跟这里的学生谈论流行歌星和漫画”。可是,一进校园,他真的傻眼了,因为在他的眼前呈现了“白、金、棕、黑、黄无色俱全”的画面,其中黄面孔还真没几个,基本上是香港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来自北美和欧洲,是一支彻底彻尾的“多国xx”。

在中国内地的语境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池大校长了解到来访学校的校名为“香港中文国际学校”,他也搞不清楚这学校究竟为何方神圣?是香港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还是香港的“民办学校”?窃以为,他是用内地的思维方式在考虑问题。但是,领队之一的汪卫萍女士的回答大大出乎他的想象力。这所学校是香港最贵的学校,一学期学费在9万美元上下,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浮动。课程体系xx是美式,兼修一定的中文课程。一看是超级贵族子弟学校,池大校长想看看这些“多国xx”会不会是难以管束的膏粱子弟呢?但池大校长的内地式思维显然又对不上号了。经过他的仔细观看,这些有钱人的子女,无论是上课、游戏、洗手、吃点心,还是合影留念,他们都是独立、谦让、安静完成,没有争吵、追逐、打闹的现象。

其中,汪卫萍女士还讲述了一个让人非常感动的事情。本次“多国xx”的一位女成员,是金色的“平头”,这位女孩子,前不久剃了个光头,是因为要参加一个为癌症病人捐赠的活动,她母亲是活动的发起者,现在她的头发还没有xx长起来。向需要帮助的人捐赠,同时要让帮助对象感觉到——这是爱,不是施舍。因此即使是女孩子也会把头发剃光,就相对接受化疗而脱发的癌症患者说:“我们是一样的。”这种从小进行的“爱的教育”触及了爱的前提——尊重和同情心。

的确,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贵族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国内的富二代的做法是在是不值得恭维。或许,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上跟国外的差距吧。

在池大校长的描述中,时代小学的小东道主们都表现得非常主动和热情,用心做好服务工作。按照原先的安排,来访团{zh1}{yt}的安排是让这些美式教育下的“江湖散人”体验一些大陆教育的杀伤力。但时代小学的高军玉校长宅心仁厚,拼命解释说新课已经结束,复习课可能会太枯燥了,学校已为“多国xx”专门准备了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方面的课,这些课无国界,孩子们应该喜欢。

面对这样的窘境,池大校长发出了内地的教育就真的“水深火热”吗的感叹!

随团的兼职导游张先生的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宽慰,他曾在美国生活了6年,他对时代小学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师生素质赞不绝口,感到在预期和印象中有很大发差——原来祖国这几年的教育进步不小啊。他还建议,时代小学可以拓展国际交换生项目,以开阔中国孩子的国际视野。高军玉校长介绍,目前已有韩国、新家坡和美国的学校跟时代小学结对,已经开始校级定期互访。此外,为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该校派遣教师赴美研修的计划也已出台。

中国的有些地方像欧洲、有些地方像非洲,在教育上也一样,作为省城杭州名校的时代小学,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的欧洲。不过,以后随着教育硬件的逐步趋同,像时代小学这样名校的办学理念、教师水平等教育软件更需要发挥好xx作用。

本期的一周看点是四则小消息,分别是《新加坡、香港、台湾三地专家会诊教师专业发展》、《10名博士教师与嘉兴企业联姻》、《中学校长推荐上北大范围将扩大至全国》、《中小学教师启动{gjj}培训计划》。

   本期二版的“炉边闲话”是坊友吴笔建的《评课和议课有何不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前不久,作者外出培训,专门学习了《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的材料。作者也听到有很多教师在议论:“换汤不换药,还不是一样吗?”作者认为,虽然文章连篇累牍第对“听课”与“观课”,“评课”与“议课”进行了一番比较,极力贬低前者推崇后者,但他心里也尚存疑惑。对此,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所谓的“观课”、“议课”玩的就是文字游戏,为否定而否定,给一线辛苦耕耘的教师添乱。

坦率地说,对于“听课”、“观课”、“评课”、“议课”,本人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也很难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观课”、“议课”,我只知道最初是由成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陈大伟副教授提出来的,2006年第7期的《人民教育》介绍过,2007年的《人民教育》再次进行了介绍。我想,既然《人民教育》两次进行介绍,那么观课和议课的确是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而不仅仅是偷换概念。因为陈大伟副教授也不是空对空的,他自己也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出身的。

对于听课,现在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词语叫做“课堂观察”,这与传统的听课比起来,就是每位听课的教师都有具体的任务,这样,更用用事实来说明听评课的效果。目前,对于课堂观察,有两个地方研究比较到位,一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二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

本期的“指点迷津”是本人的《减负:从熬夜看球谈起》。本文结合当前如火如荼的世界杯比赛,从铁杆球迷熬夜看球不觉得辛苦着手,认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不会觉得辛苦。接着,就对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让学生做有意义的作业”、“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这三个方面来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尝试。

本期的我有一招已经是第26招了,内容为《“军阶升级制》,这样的做法就是给了学生很多上升的空间,就连学习差的学生晋级的机会,这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

本期的“贵在质疑“是《大胆怀疑不等于怀疑一切》,“从教感悟”是《独角戏》。

本期的三版是“阅读版”。本版介绍了几本书并刊发了几篇书评文章。

本期的四版是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的专题13,介绍的是《金孜红:缔造“阳光殿堂”》。

金孜红的教育信条是“做阳光教育,为师生生命成长奠基”、“炼阳光教师,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育阳光学生,让学生享受幸福童年”。他的办学感言是“阳光学生让学校充满生机”、“阳光教师让学校沐浴成功”、“阳光文化让学校铸就经典”。

的确,一所学校抓住了“学生”和“教师”这两个牛鼻子,让“学生”和“教师”都幸福快乐,这所学校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品读2010年7月3日《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_海翔一号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