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控制实验条件”的考核方式/张明昭

也谈“控制实验条件”的考核方式/张明昭

2010-07-04 16:11:06 阅读70 评论8 字号:

2010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xx中,有一道选择题,涉及控制变量研究方法——

2010年福建高考8)下列有关化学研究的正确说法是

A.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变化,能更快得出有关规律

B.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的焓变相同

C.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D.从HFHClHBrHI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FClBrI的非金属递增的规律

本题的选项A,考查考生对控制变量研究方法的认识。“控制变量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近年新课程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高考xx的宠儿。本道xx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提出:“控制变量法按这样的方式考查是否合适?”

张某不惮浅薄,试就“控制实验条件”的命题与考核方式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根据能力之要求,张某谨把有关“控制变量法”考核方式分为三个层次,分述于下——

 

{dy}层次——在考纲中,属于“了解”层次(对化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这种考核方式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以识记的方式,考核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多属于送分题,用于调剂xx难度,考核的力度不大。

以上2010年福建高考理综8题,即属于这一层次的xx。试再举两例——

【例1】(09年福建质检6)下列关于化学观或化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化工生产中应遵循“绿色化学”的思想

B.控制实验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和速率

C.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

D.根据元素周期律,由HClO4可以类推氟元素也存在{zg}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FO4

【例208年上海卷5)下列关于化学学习和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模型有助于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B.质量守恒定律是大量实验事实的总结

C.化学家提出的假设都能被实验证实

D.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张明昭】以上两例中涉及的“绿色化学”、“控制实验条件”,“化学模型”等,都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或研究方法,考法单纯,要求简单,学生只要了解有关知识,不难作答。但窃以为,这种xx自有其存在之合理性与必要性,不能因为只是“考名称”或“在脱离具体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来指认”就简单否定。高考,也必须适当考核识别记内容,如果所有的考题都来考能力,难度值控制就很成问题,效度、信度、区分度也会有很大问题,高考的选拔功能又如何体现呢?!

 

第二层次——在考纲中,属于“理解(掌握)”层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种考核方式一般以图表信息呈现,给出实验数据,考核学科思想的应用;在考核学科思想的同时,还考核学生处理化学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能力要求来看,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例3】(07年广东化学·22碘钟实验中,3IS2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色时间t2_______________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22.0s   

B22.044.0s   

C.>44.0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明昭】本题考查的正是“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规律方面的应用,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对题中提供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由题目中表格数据①②可知c(I)与显色时间成反比,又由表格数据②③可知c(S2O32-)与显色时间成反比,结合其它数据总结出规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再把规律应用于求的显色时间:t288.0/3=29.3 s

分析本题可以看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只要把握好变量与不变量,控制变量的数量为一个,通过分析对比,就会更快找出科学规律。试想一下,如果同时改变2个条件,又当如何?例如:剔除题中①③数据,以②④数据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能求出t2吗?这正是使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规律方面的优势,也是这种科学方法经久不衰的理由。

【例4】(09年福建理综·12某探究小组利用丙酮的溴代反应(CH3COCH3Br2HClCH3COCH2BrHBr)来研究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v(Br2)通过测定溴的颜色消失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在一定温度下,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增大c(CH3COCH3) v(Br2)增大

B实验v(Br2)相等

C增大c(HCl) v(Br2)增大

D增大c(Br2)v(Br2)增大

【张明昭】本题也是考查“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规律方面的应用,我曾从网络上看到一份似是而非的“全析全解”,此“全析全解”来源于某学科网站“名师”,以讹传讹,流传甚广。解析中说:“从表中数据看,两组实验中CH3COCH3HCl的浓度是相同的,而Br2中的大,所以时间变长,速率变慢,D错误。其他选项正确。”殊不知,该解析也是大错特错——Br2浓度增大一倍,溴颜色消失所需时间也增大一倍,说明Br2浓度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速率并没有“变慢”)!可见,此类题对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即使是所谓“名师”,也不免出错。

【例52010全国卷Ⅰ27)在溶液中,反应A+2B 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mol/Lc(B)=0.200mol/Lc(C)=0 mol/L。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也谈“控制实验条件”的考核方式/张明昭 - 张明昭 - 神奇化学酷酷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比较,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略)

【张明昭】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考查有关“控制变量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虽然考核的重点不是“控制变量”,也聊备一格。

在新课标高考中,xx越来越重视对化学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化学观的考查,类似的考题很多,如07年海南17题、07年宁夏理综·31A题等等,恕不一一枚举。

 

第三层次——在考纲中,属于“综合应用”层次(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这种xx的命制一般以化学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或与化学原理联姻,或与工业流程组合,或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考核学科思想的应用。

这里,我要隆重推出一道“控制变量”思想与化学实验整合的xx。

【例6】(2010年福建质检25)无水氯化镁是制备某种催化剂的中间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制取无水氯化镁等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一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在HCl气流中小心加热MgCl2·6H2O晶体制取无水氯化镁(无水氯化镁易吸水)。烧瓶中发生的反应为:NaCl + H2SO4 () = NaHSO4 + HCl

也谈“控制实验条件”的考核方式/张明昭 - 张明昭 - 神奇化学酷酷酷

 

1)试剂X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一个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通过下列步骤,测定实验一所得产物中氯元素含量以确定产物是否含有结晶水:

①称取m1g样品置于烧杯中,充分溶解;

②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③洗涤沉淀,干燥至恒重,称得沉淀质量为m2 g

3)若步骤③的操作中未洗涤沉淀,将导致测得的氯元素含量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若测得m1 =10.40 , m2 = 28.70,则所得产品MgCl2·nH2On的值为____

【实验三一定条件下,氯化镁与四氯化钛的混合物可作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为了探究温度、氯化镁固体的含水量以及粉碎方式对该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催化效果用单位时间内每克催化剂得到产品的质量来表示

(5)表中ω =________

(6)从实验1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设计实验2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明昭】2010年福建质检的实验题仍然延续近年来福建质检与高考的命题传统,以实验探究为基础,xx考生思维敏捷性、缜密性、统摄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三个维度将经典实验、定量实验和探究实验有机融合,体现了福建化学实验题的大气与高度。实验一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识别实验仪器装置图、选择实验试剂并对实验设计作出评价;实验二考查学生运用守恒观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误差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验三,首次将“控制变量”的因素融入实验题中,要求学生通过图表的观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考查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化学实验一直是高考中考查的“重头戏”。长期以来,高考实验题总是以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仪器的辨认、使用与组合为考核重点对实验设计中的学科思想较少涉及。所幸的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命题中注重于挖掘化学实验中的学科思想,这将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新动向,值得高度重视。

【例7】(2010课标全国卷28)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4)略

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_________V6=________V9=________

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_____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______ 色;

该同学{zh1}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明昭】本题为杨老师博文《对“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考查的粗浅看法》所强力推荐,确实是一道好题。可惜,不知是否笔误,杨老师提供的答案有一个数据是错误的。

“在硫酸与锌的反应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率”,这是传统考题中经常涉及的内容。本题妙在另辟蹊径,为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而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与解读表中数据,并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出“控制实验”的适当条件。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基础上的创新思维。

首先,必须保证各次实验中硫酸浓度保持一致,最方便的做法是:使所使用硫酸的浓度与体积相等,同时使每次实验的混合溶液总体积相等。V1== V2== V3== V4== V5==30VCuSO4+VH2O=20。了解了这一点,图表中的V便呼之欲出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题又一次体现了“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魅力!

近年,新高考中出现的类似题型的有08年广东化学·201)小题09年安徽理综·281)小题09年浙江理综·27题(5小题等,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找浏览。

 

{zh1},为避免本文被误读,特别郑重声明如下:以上三个层次之划分,并非xx优劣之评判,更不能因此来确定考查的方式之“是否合适”。窃以为,命题本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xx”,岂能以“一家之尺子,量尽天下之长短”?而作为高考xx,选拔与区分功能是最重要的,三个层次的xx在甄别功能上“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何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为重点,以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有机融合,使之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实际情况,使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达到{zj0},方为正事。那种“专家叫好、考生叫惨、老师叫骂”之考题,张某以为断断不可为也!

 

以上看法,纯属个人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也谈“控制实验条件”的考核方式/张明昭】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