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很想对党说……

今天,我很想对党说……

2010-07-01 10:16:13 阅读134 评论26 字号:

 

又是一年七一,去年正好在这个日子,发过一篇博文《他们怎么敢如此烧钱?》,xx偶然地在节日说了几句像是“诤言”的话。其实围绕着执政党的生日,一定会有很多纪念祝贺文章的,大多是那种动听的歌功颂德式的,我这种 “苦口”、“逆耳”之言,也许有点令人扫兴,然而,今年我仍然想说……

忘了从哪儿看到的文章,有个让我难忘的比喻,大意是说国家像房子,住在里面的人是老百姓,房子是应该给人遮风避雨的。

这个比喻,与我的建筑学专业背景太有关系了。我想进一步发挥一下,造房子本身并不是目的,无论多好看,其实都不重要,只有住在里面的人感觉舒服了,才是所好房子。

这就想起来老子的一段哲理名言,如今大概全国所有建筑系的新生,在一年级上《建筑概论》课时,一定会被教导一番的,那段话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话的意思,意译成现代汉语大概是——三十根车条支承在一车轴,撑起中空的车轮,才使车变得有用。揉捏陶土做成器皿,有了中空的容量,才派器皿的用场。建造房屋开凿门窗,出现中空的空间,才成就房间的用处。所以,“有”不过是供人方便利用的,而“无”才是真正的使用目的。——老子在这里,把看似 “虚无”没用的的中空,提升到“用度”的本质意义,这种辩证认识,{jd1}是伟大的哲学突破。难怪世界公认的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的赖特(F.L.Wright),要在他的一本代表作扉页上,恭敬虔诚地印上这几句与建筑空间有关的至理名言!

回到国家和人民的话题上来,中国这所大房子,庇护着空间里所有的中国人。国家大到九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政府也好,公务人员也好,形象地来说,可以认为是构成这所大房子的一些梁柱墙壁、屋顶门窗……,其功能是支承与围护那核心的空间的,也就是说,应该是为那中空的空间服务的,而那空间,正意味着黎民百姓的生存利益;这也就是书写在新华门入口,开门见山的“为人民服务”金字招牌,想传达的国家和公权人员使命的真谛。当然,官员们似乎有双重身份,既是国之栋梁,也是住在国家这所房子里的普通人;可是当他们躺在宽敞温暖的席梦思上,而草民却蜷缩在角落地铺,“房子”大也好、牢也好、华贵也好、新颖也好,二者感觉一定是判然有别的!爱国应该提倡,但总得让十几亿黎民百姓在这国度里舒坦,他们才会爱吧?{zd1}限度,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牺牲付出,会带来自己和子孙后代光明的前景,他们才爱得起来;这也正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的原因。爱国当然是一公民的责任,但是责、权、利三方平衡了,一个人人尽责的公民社会才能形成。

过去历朝历代,统治阶层都是自视为龙子龙孙,百姓则是草芥,甚至无视他们的存在,其实这是因为不懂那个“无”的伟大。结果,被有识之士说中:“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终于“无中生有”改朝换代了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被 “人民共和”所定义了,才有所改观——对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叫响的“和谐社会”口号真的是了无新意,它本来早已是建国立宪时的宗旨,“共和”两字明明白白被写入国名的!也许被人们遗忘太久了,才换个说法重提的吧。

以房子与住民的和谐关系来说,首先该想到的大概是,人是{dy}位的,百姓的生存空间,千万不要被构成房屋——国家——的结构、门面喧宾夺主了去。

以前建筑界批判过“肥梁胖柱”,批判过“华而不实”的民族形式等等,道理很简单,使用这些房子的人觉得,金钱被浪费,空间被挤占、累赘的装饰非但没带来实惠,反而造成沉重、阴暗、压抑。如今现实中大家也一定感觉得到,如果某人买了新居,首先考虑的不是住得温暖舒坦而是炫耀时髦豪华,把本用在公共场合的大吊灯装到只有2米多高的居室天花上,沿墙附加了各种摆设装置,再弄进{zx1}潮的摊手摊脚大沙发,又在各处塞进些只看不用的时尚或仿古玩意,然后是装上暗槽、吸顶、壁挂、投射……五颜六色的灯具、大功率音响、大屏幕液晶彩电……,即使百多平米的居住面积,一下子也只剩一半了,必须的床、桌、椅、柜等一摆,插足之地可能只剩十几平米了,局部净空高度又骤降三、四十厘米,华灯眩目、音响澎湃……,这样的居住环境,会是享受吗?

也许上述道理,每个人都早已明白,但把这个道理搬到国家,我们可能仍会吃惊。倘把各级领导看作设计师,他们不是常在这样干的吗?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国家的政府办公楼会有我们那么奢华,行政人员队伍会有我们那么庞大!公务员待遇会有我们那么优渥特殊。“以人为本”变成“以官为本”,房子和居住者的“物是人非”关系颠倒,岂不一目了然!

现在的政府架构和各级公务员,有些不仅喧宾夺主而且简直反客为主,很多地方和场合,“为人民服务”xx落空,几乎在重演主子发号施令和臣民俯首听命的封建把戏。官商阶层的膨胀和百姓的被挤压,成了当今中国的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看到一组数字真是触目惊心——每年公款吃喝9000亿元,是医疗投入的4倍,是国防开支的5倍!

另一组数字是有人算了一笔从1957到2007年的账,虽非来自官方,但从观察看也是有一定可信性的:这50年,国家经济增长年平均达到10%,这很了不起;然而,占中国人口70%的农民,年收入平均增长只有3%;看起来好像也不低了,但收入{jd1}值每人每日只约在8元左右,却仍然在世界银行公布的贫困线以下!然而,我们却未归入贫困国家,这是那30%的少数,甚至10%以下的更少数,他们占有的畸高的财富,平均以后把指标拉上去了。可怕的是这种社会分配的极大不公,正越来越扩大;又一个数字可以说明其严重程度:收入{zg}10%人群和收入{zd1}10%人群的收入差距, 1988年是7.3倍,到2007年。已上升到23倍!。更有报道,广州处级退休公务员,起薪达7000元,而退休企业员工,一般只1000多,富士康底层打工仔,干着超过10小时的活,才900元!(最近听说迫于频繁跳楼的恶评,有加工资之举,不知可到多少)。

有些数字像是在报喜不报忧,其实只能说是喜忧参半。我们的国家,GDP世界排名坐三望二(?),外汇储备世界{dy},不久前还是美国{zd0}的债权国(前不久消息刚刚因减持而被加持的日本超过),但愚劣如我者一直没闹懂,干嘛不把钱(有形或无形的)分些给“贫困线以下”的老百姓?让老百姓有钱进行国内消费,来促进生产?一方面我们通过卖给美国低价外贸产品,可怜巴巴地赚来些钱,另一方面却偏要将这些钱返借给美国(看来不会是xxx),让他们用我们的钱,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再卖给我们把更多的钱赚回去!这一转手,我们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中央好像也发现这条路子有点问题,万一外贸被卡,我们的生产机器还怎么运转?因此提出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可是这拉动,{dy}靠房地产,第二靠“重大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看起来很光鲜,{dy}位的受惠者又首先是谁呢?怎么就不能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和农村方面实实在在地让民生有一个大的改观,其它方面缓一缓呢?“大国崛起”我听着特难受,“小”国又如何?百姓的幸福感才是根本。也许我辈目光短浅,但那些为“发展”竭泽而渔、吃子孙饭的愚蠢之举,不是国家性的目光短浅吗?而那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为官,妻贵子荣,自家儿孙的路都早早铺就的“目光长远”者,不更该谴责吗?

还有一点想不通:加工资也好,拿房子也好,还有其它种种或明或暗的事,为什么总是公务员先得利?我想起曾经的一件事,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当年宣言:在教师的住房问题没解决以前,自己决不调整住房;在教师和干部住房问题上有纠纷,干部要让教师,党员要让非党员。那可是福利分房时代,匡校长的住房条件很差,不拿白不拿啊!我们不指望如今的官员都谦让到匡亚明的水平,但与老百姓基本平等,“公仆”们总该做到吧?可惜,暂时还看不到希望!因为太多报导,公仆以权谋私,从暗的都转入明的了,成了堂而皇之的有政策保障的腐败,前一阵就传来山西忻州,竟有xx公务员的廉价房政策出台!而山西蒲县地矿局长某某,竟拥有35套房产!虽然已被判刑,但这样骇人听闻的数字,{jd1}是与制度有关的。大家都明白,人人都想做“公仆”而不想当主人的时候,这种”高尚”价值观,可不是共产主义的甘为人下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是主仆关系已经颠倒,“公仆”才是真正的主人!

因此毫不奇怪,“官本位”从政界蔓延到一切领域,原本以为相对清净的学界也未能幸免。同样有些数字可以看出,这已走得有多远了——2009年新增中科院士35名,8成为高校、科研单位的官员!工程院士48名,官员更超过85%!是的,这些官员是双肩挑的,可是单肩挑的非官学术精英,不抬举到官位上就名不正言不顺,进不了“学术殿堂”,这不同样是非常可怕的吗?

还是真正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吧,虽然老话说得不错:“国泰民安”,似乎有国才谈得上民,可是我对党最想说的是,真该学一点前述老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法:

看似足轻重的平头百姓,其实才是形国家的根本,切莫颠倒了关系。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今天,我很想对党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