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话卡大事演义1-4
    这是我2000年开始写的关于电话卡发展类的一篇无厘头似的拙文,文笔虽然不好,但我借用了电话卡的那段发展历史,因为当时没有人写,所以就占了个便宜,一直被电话卡收藏研究者,当作一片历史的书页,在网络间,和一些专业媒体在转载,为了留住这个记忆,在我的博客里收藏着,也算是一种臭显摆吧,反正是我自己的东西,又不是抄来的,这也应该叫"原创作品"...........

 

 

中国电话卡大事演义

李松林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信事业的大踏步前进,我国从南到北广阔的海疆,众多的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作为一个个对外的窗口,接触新鲜事物和先进技术及先进经验的前哨站。吸引着大批旅游者及各行各业的“淘金者”。当他们背景离乡,给家人打个电话报平安之时,这些沿海地区各城市的电信业务量便有些令人惊讶了。

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公用电话通信要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外出现的卡式公用电话业务,通过这些窗口和前哨站,进入了中国大地,为后来掀起了一股不亚于硝烟战火的竞争狂潮……

  

{dy}回

 

卡式公话南海入埠  深大公司树帜称先

东西南北效法引进  电信市场诸候割据

 

南海之滨的深圳,是在八十年代才被国人所熟知的一个名字,一时间“深圳速度”、“深圳效应”、“特区风格”吸引着众多的有识之士纷纷沓来。面对来深圳的“淘金者”们,公用电话的需求量自然是捉襟见肘。可见其市场前景的广阔,潜力之巨大。当时的深圳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高节奏的城市环境中,把握先机就是抓住了市场的主动权。”

成立于1983年11月28日的深圳市深大电话有限公司,作为中国{wy}的一家中外合资合作组建的市内电话通信企业。对于市场的发展,深大电话公司的决策者们,可谓是头脑灵光,独具慧眼。他们一致看好了国外七十年代出现的卡式公用电话,对于其方便使用和管理的优点,很值得拿来深圳一试。带着这种想法,1985年,深大电话公司通过合资外方,英国大东电报局的帮助,从香港引进了两台瑞士产的AUTELCA型磁卡电话机,并于当年5月安装于深圳电信大厦,电信营业厅试用。此机型与当时香港使用的机型相同,配套使用的话卡,自然也就根据厂家样卡,并参照港卡设计,因为中国电信企业为绿色,故主图“箭头”以绿色为主色调,名曰:电话信用卡,俗称“绿箭卡”。三枚卡的面值分别为12元、25元和50元。当时,大概是受消费者经济条件的限制。12元面值卡比较畅销。试用的效果还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深大电话有限公司果断决定扩大业务范围。

1985年6月1日,深大电话有限公司,通过英国大东(香港)分公司,以每部4795瑞士法郎的价格,订购了10台卡式公用电话机并订制了深圳绿箭卡9000套。话机分别安装于深圳火车站,竹园宾馆,深圳戏院门口,国贸大厦,沙头角市场门口等主要公共场所。因此时,正值深圳特区建设的初期,许多地方尚未接通电话管线。使用绿箭卡的磁卡公用话机一直延续到当年10月才安装结束,虽然订购了9000套,但受经济条件和消费需求的限制,12元面值的卡几乎消耗殆尽,25元和50元卡积压过多,以致于更换新机型时,被剪角,打孔销毁了许多,故订购数量与实际发行量出入较大。

“深圳电信射出了‘绿箭’,咱也不能闲着”。1987年广州电信局也行动了起来。他们走出国门,去搜罗“洋将”,东瀛的“田村”家族立即抛出了橄榄枝。穗自然要试用一下了。田村株式会社在回报有加的同时,自然不会放弃一次很好的广告宣传机会。1987年8月份,伴随着广州电信局安装使用田村式磁卡公用电话机的同时。一古脑地抛出了49枚银背田村卡,气势上{jd1}胜于深圳的“绿箭卡”。1987年农历是兔年,兔子自然也就成了开通卡画面上的主角之一。除一套4枚标有“广州市磁卡公用电话开通纪念”卡之外。4枚“和宝工程有限公司”的广告卡也不乏兔子的形象。其次,田村电机制作所的老式磁卡公用话机的卡通形象,成了卡面上的主要广告形象。4枚卡同图不同面值,用卡通话机形象,配上了3种广告宣传的汉字,“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象呆板的卡通话机腆着肚子站在那里“为希求人一机联系”。接下去,还有和宝工程公司代理日本“NEC”电话通讯设备;“敏达牌”对讲机设备;MAXELL录像带;TDK录音带;实灵通柴油发电机;实连通线架的广告卡。用赠送卡,就得接受广告。穗自然也应该给对方有所回报。

深圳、广州用上了磁卡式公用电话,可以不支付现金,由磁卡自动计费,快捷又可靠。引得沿海和内地一些有前卫头脑的开放城市“眼热心跳”。一些外国的电信部门也纷纷看好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1988年比利时贝尔公司和英国GPT公司带着优厚的条件欲打开北京和上海的卡式公用电话市场。结果,“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日本人更有商业头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贝尔和GPT在上海和北京被日本的“田村”家族全部“封杀出局”,使北京和上海的电信部门最终确定了使用田村卡式公用电话机,从而,影响着后来发展卡式公用电话的城市之选择目标,使中国电信市场成为了田村话机{zd0}的海外用户。

至此,中国电信市场“诸候割据”的格局初步形成。到1989年,北部沿海的大连,成为北方电信的{dy}“王朝”。起用的也是田村家族的“洋将”,同时,发行了30枚银背开通磁卡。此时是1989年5月份。16枚话机图黄底色磁卡分别为:开通纪念;程控电话新业务的移动呼叫;三方通话;追查恶意呼叫;图文传真;亲朋之间;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国际国内长途直拨;闹钟服务;呼出限制;特快专递;800800;工业广告有大连爱北电子;大连组合机床;大连化学工业进出口公司以上这16枚卡均为汉字广告。接下来的14枚为彩画卡,分别为开通卡海滩;开通卡礁石;日本电信株式会社广告;东京重机广告;野村证券广告;可视图文广告;日立电视广告;全日空广告;星海电视广告;三洋音响广告;佳能(槐花)广告;30枚卡总面值1130元,由于发行当时,未引起人们注意,无人收集,使用消耗得特别多,存世量稀少,其市场价值上千逾万也就不足为奇了。

1989年在南部沿海城市福州、厦门、广东、佛山。同时也在相继引进日本及英国的卡式公用话机安装使用。1989年2月1日,福州开通磁卡公用电话机,配套发行磁卡一套4枚,总面值180元,10元卡画面为双兔打电话,文字为“和宝工程有限公司”的广告;20元画面为福州邮电大楼照片;50元画面为大熊猫;100元为福州西湖大洒店。10月1日厦门市开通磁卡公用电话,同时发行话卡一套4枚,总面值180元,10元画面的采茶女;20元和50元画面都是大熊猫;100元为日本的富士山,这也算是日本的一种广告形式,所以,100元卡发行的极少,见到者也不多。距广州20公里的佛山,在广州成功地使用了两年多的磁卡公用电话后,也在1989年,从日本田村电机制作株式会社购买了近30台日本的新型DC-3型磁卡公用话机,配套发行了6枚电话磁卡,卡背均为银色,有3枚卡的面值为10元,其中10元卡双兔打电话为和宝工程有限公司赠送的,仅有几百枚,作为邮局开发磁卡公用电话业务时赠送用的礼品,未公开发售。其他两枚10元卡则公开发售使用,一枚为黄底的磁卡话机图及使用说明,一枚为佛山邮电大楼及“一卡在手,通达全球”,另外三枚为佛山市的银行广告卡,分别为20元农行佛山分行佛山农村信用联社广告;50元中国建设银行佛山分行;100元中国工商银行佛山分行。三枚卡的主图分别为三家银行在佛山市的办公大楼。以上这些城市都是日本田村电机制作所的用户。

在各城市纷纷安装引进磁卡公用电话之时,{dy}个省级的磁卡公用电话在广东省开通了。广东省在磁卡公用电话机的选择上,没有给“田村”家族以机会,而是选用了英国的GPTB型机及配套使用的带磁条的电话磁卡。这种电话储值卡的xx卡全套三枚,总面值170元,20元画面为花城木棉红;50元为广州电视塔;100元为越秀五层楼。这样,在全国的磁卡公用电话开通使用的城市中,除深圳市和广东省以外。其它城市都是田村卡的用户,在各自帐下听用的均为田村家族的“洋将”。

到1989年,最早安装使用磁卡公用电话的深圳,经过了五年的试用,开始更换新机型,他们陆续拆除了瑞士的“绿箭卡”话机,安装上了英国GPT公司的厚卡型话机。同时,配套发行了深圳早期卡中有代表性的《深圳十景》电话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中华大地上电信市场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开通磁卡公用电话,各自为政,各路“诸候”,纷纷“揭竿树帜”。北方有滨(大连)、燕(北京);东方有申(上海);南方有鹏(深圳)、穗(广州)、榕(福州)、鹭(厦门)、禅(佛山)、粤(广东)这其中当属粤(广东)优势{zd0}。九大“诸候”并举,将带来一场中国电信市场的“列国封疆”时代。欲知中国电话卡市场的发展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天津磁卡适时上马  开通赠卡鼓励有加

各地电信伺机而动  盲目发展自行其事

 

在深圳、广州、大连等九大城市成功地安装使用磁卡公用电话机,发行电话磁卡之后。极大地激发了国内众多城市发展磁卡公用电话的兴趣。

有人说“改革开放带来的{zd0}收益之一,就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其花钱去买别人现成的东西用,不如咱们自己来生产,至于技术设备嘛!那好办,引进来不就行了么。

90年代初,受国内磁卡电话机引进风的影响。很多城市都跃跃欲试。邮电部天津电话设备厂瞅准了国内市场,与日本田村电机制作所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并成为邮电部{wy}指定的磁卡公用电话设备配套生产厂家。开发生产出新一代田村式DC-3CN型磁卡公用话机及配套使用的储值话卡。

“你还到日本去买磁卡机,订制电话磁卡吗?”“问这话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只是想告诉你一个不用出国,就能买到卡机,订制磁卡的好消息!”“噢,有这么好的事么?”“有!请看,这是天津产的磁卡机,这是话卡,与日本生产的没有区别,国产货,有问题好修理!”“哦,可以考虑。”很快,天津电话设备厂磁卡生产的DC-3CN型磁卡公用话机便打开了国内公用电话市场的销路。

精明的商人,为了生意作得更好,会用各种办法去招徕“回头客”。日本的田村株式会社在抢占中国市场之初,为了赶走竞争对手,取悦客户,手很散,很大方。早期开通磁卡电话的城市,绝大多数的开通卡都是赠送的。天津电话设备厂在引进日本技术的同时,也学会了日本人经商的这一招。只要愿意购机订卡,先给点好处。“嘿,武汉,送一枚开通恭贺卡给你,怎么样?!不错吧!”

1991年12月1日,武汉市电信局从天津电话设备厂磁卡分厂购机安装,开通磁卡公用电话,天津电话设备厂专门印制了一枚10元面值卡,话卡为黄底色,话机图,上书“邮电部天津电话设备厂恭贺”字样,作为礼品赠送给武汉市电信局,当时一共有2000枚,至于后来的一些特殊原因,该卡的一部分被退还给厂家,那就另当别论了。总之,厂家是{jd1}不小气,够意思。

用天津产的国货,省去了出国采购,兑汇,报关等很多繁琐的手续,谁想用,只管来订购,至于话卡嘛!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随心所欲地去设计好了,马上就可以给你印,要多少印多少。这些优惠条件,极大地鼓励了国内一些城市开发使用磁卡公用电话的积极性。

但这其中存在的一个{zd0}弊端,就是各地发行使用的磁卡被特定的密码所限制,不能在异地使用。因此,在使用上,给出差和旅游者的公话消费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使用不完的余额,在卡上也就浪费掉了。

可是不管怎么说,磁卡电话的优点是人所共识的。所以使用者会越来越多。各地的邮电,电信部门也纷纷看好磁卡公用电话的超前消费形式。因为每张卡都是有面值的,消费者买去了,不管打不打电话,这话费反正是先收了。随着集卡活动的开展,一些集卡者把卡成套成套的买走,就沉淀了大量的话费。鉴于这种优点,一些安装了磁卡电话的城市,不免有一些有滥发电话卡之嫌,而导致了消费的畸形发展。

更有甚者,某些省份在发行使用电话磁卡过程中,为了鼓励一些地市普及磁卡电话,以成本价6元一枚xx给下辖地市、县邮局,而一些邮局则采取高折扣xx的方式,向邻近的市县倾销,给邻近县、市的电信业务造成话费的巨额损失。因而造成竞争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纠纷。趁此电信市场中电话磁卡的“乱”,一些投机者同省异地倒卖电话卡给一些电话亭的经营者,大家“获利”,皆大欢喜,苦了国家电信部门及地方邮电机构。这种现象,在全国的几个省都曾发生过电话费的大量流失现象。

来源:() - 中国电话卡大事演义-1_李松林_新浪博客

截止到1992年底,不包括80年代的九大城市,全国范围内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又有32个城市及省、市、自治区开通安装了卡式公用电话。其中发行电话磁卡最多的几个省份,分别为湖北、湖南、福建、甘肃等,他们成为天津电话设备厂磁卡电话分厂DC-3CN型话机{zd0}的用户。海南、拉萨、乌鲁木齐、武汉的一部分由天津电话设备厂磁卡分厂生产印制的电话磁卡,已成为了当今中国卡坛的珍品。

如果说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的初期,中国电话卡的九大家族是中国电话卡大事发展的“春秋时期”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以后的几十家电话卡家族的新贵们,应算是中国电话卡市场发展的“战国年代”。这个时候,随发行磁卡城市的增多,一些省级邮政,电信部门,为了自身市场的发展,会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一些城市发行电话磁卡进行限制。一些城市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大气候的影响。xx全省通用卡在各自城市内的使用和发行,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一场“灭顶之灾”的出现。中国电信市场,磁卡公用电话发展史上早期的吞并攻伐现象,逐渐形成。

省一级的邮电管理局向地方邮政电信部门发出“{zh1}通牒”,限期停发地方卡,“缴械投降”接受统一收编。对于不服从者,将予以强行“剿灭”,欲知后事如何,悉听下回分解。

  

第三回

 

发行体制乱世纷繁  田村太科多元发展

民间集卡推波助澜  委制珍藏不可思议

 

中国磁卡公用电话发展的一哄而起的“羊群效应”。虽然给用户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可从长远看,却不利于国家电信事业的发展。在当今“挖潜力,增效益”的大趋势下,一些城市发行电话磁卡,安装电话机的目的昭然若揭。相形之下,省级邮电管理部门和地方的邮电、电信部门如同时发行电话磁卡,就形成了“王朝”与“诸候”的关系。

矛盾随发展在逐步激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必须将地方磁卡停掉,才能保证“全省通用卡”的顺利发行。如都能“奉旨”而行,那天下就太平了。可总有一些抗“旨”不遵者,要激怒“朝庭”引来“刀兵”,扰乱“天下”。也许正是因为一些有“抗争”精神的“电信诸候”,才使新中国电话卡发行史上有了起伏跌宕,可圈可点的情节。才激起了人们收集磁卡,研究话卡的文化风潮。

在众多的电信“王朝”中,湖北省在这种现象中表现得情节生动,耐人寻味。1991年12月份武汉市电信局作为湖北省{dy}家开通磁卡公用电话,发行电话磁卡的部门。地位可以说是较为“尊贵”的。正是因为有了武汉电信在武汉市范围内的成功经验,湖北省邮电管理局才制订了发行“湖北省磁卡公用电话开通纪念”电话卡的计划,设立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磁卡公用电话的发展目标。1992年底,湖北省邮电局发行了两套八枚“湖北省磁卡公用电话开通纪念”电话磁卡,三枚一套的为话机图及使用说明,其中绿色20元,黄色50元,天兰色100元;五枚一套卡为湖北风光图,10元黄鹤楼,20元古琴台,50元莲花湖,100元荆州古城,200元蒲圻赤壁,话卡总面值550元。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

一时间,湖北省内的黄石,十堰,荆门,宜昌,荆州,襄樊等城市响应号召纷纷装机试用,而湖北省邮电管理局的市场部在发放磁卡时,利润则是十分惊人的,不论面值大小,以6元一枚的统一价格发放,极大地激发了这些城市的用卡积极性。湖北省邮电管理局所发行的电话磁卡,可在武汉电信局所安装的卡机上使用。而武汉电信局由于发行磁卡较早,已形成了一套xx制度,由于武汉电信局发行的电话卡因数量有限,{jd1}没有湖北省邮电管理局所发行的通用卡利润大,而话卡又是通用的。这样,在武汉市范围内,严重地冲击了武汉电信局的磁卡电话市场。为了保证自身的发展和武汉电信在武汉市的地位,武汉市电信局的磁卡电话市场。为了保证自身的发展和武汉电信在武汉市的地位,武汉市电信局规定在武汉市范围内,各电信局的磁卡公话装机代办点,不许销售使用全省通用卡,否则取消营业资格,处以罚款等。虽然如此,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仍有不少的代办点在谨慎地销售省内其它城市的“回流”卡。这种僵局持续了两年多以后,湖北省邮电管理局终于发出了“檄文”,省内各城市限期停发电话磁卡,统一使用全省通用卡。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田村磁卡机DC-3CN型天津产的磁卡公用话机走俏,大江南北各地邮电电信部门,为了抢占市场,内讧不断之时。一些城市则采用了一种更聪明的方式来避开已成“乱世”的田村卡市场,另辟蹊径。他们安装的是由中国邮电大学与珠海银邮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太科型磁卡话机。

早期开通太科卡公用话机的城市,主要有黑龙江省的佳木斯,1992年5月份xx一套两枚发行量各为1000枚,面值分别为20元和30元,卡面无图案,为白底兰字,6月份又发行了一套3枚“佳木斯首届三江国际旅游节”卡面值分别为10元、20元和30元。之后,又有青海的西宁使用了太科白板彩点卡。1993年9月至1994年2月,四川自贡先后发行了白底兰字的30元卡,发行量600枚;金色底兰字30元卡,发行量520枚;3枚一套同图彩卡,面值分别为30元、50元和100元的自贡恐龙博物馆卡1988套;白绿相间的“恭贺自贡第四届国际恐龙灯会”10元卡1000枚;大概是受四川自贡恐龙题材的影响,云南禄丰自1994年发行了两枚一套的太科箭头卡黑色20元和兰色50元之后,也于1995年发行了一套4枚的同图彩色卡“中国·禄丰恐龙”,画面为恐龙骨架化石,面值分别为5元、10元、20元和50元;虽然这些卡式公用话机和话卡的使用期非常短,在中国卡式公话发展史上不过是“昙花一现”。但发展之初的热情还是较高的。除以上城市外,陆续开通使用过的城市还有黑龙江省的建三江1994年7月6日发行的两套5枚开通卡,其中三枚为“箭头”卡,两枚为赠送卡;湖北省的丹江口1994年4月开通2枚一套的兰色“箭头”太科卡,12月分又发行了两套6枚的丹江口水库风光卡;荆州市于1994年10月开通了太科机,发行了一枚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主图的30元卡;接下来便是各地的邮电部门与铁路和航运部门联合,开发火车和轮船上使用的无线电太科卡公用话机,这些在湖北、福建、广东的珠海等地都发行了不少品种。

电话磁卡在方便通话的同时,牵动了人们收藏的神经。全国各地都在发行电话磁卡,种类多,形成了收藏的丰富性。从1991年开始,电话卡的收藏活动便形成了气候。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放大,电信部门似乎看好了其使用价值以外,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及早地将集卡活动热起来,以和邮票平分秋色。在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中国{dy}个官司方出面成立的卡协,长城集卡协会载入了集卡的史册。为了引导此项活动的深入发展,xx较早的武汉等地电信部门分别出面组织了小型的卡展。各地的集卡者为了收藏和交友的需要,各自办起了有特色的民间卡刊,主要以介绍本地卡为主,以达成交换异地卡品的愿望。收集者的增多,使集卡活动大了起来。

1994年6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电话卡展览”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在江西省展览中心,来自全国各地邮电,电信部门的三十余个电话卡发行单位,集卡协会及海内外代表两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此次展览由江西省邮电管理局和天津华电公用电话广告发展有限公司及江西省电话号薄公司共同承办,也是自1985年引进磁卡公用话机,发行电话卡以来,所举办的规模{zd0},品种最多的首次国际性展览,同时参展的有,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香港、澳门、丹麦、捷克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卡。为了配合此次卡展的举办,江西省限量发行了三千枚“首届中国国际电话卡展览`94南昌”电话卡,面值50元,在展览期间购者踊跃。成为后来炙手可热的“珍品”。

展览会当天,邮电部副部长刘平源到会题词:“集各国电话磁卡,观微型百科全书。”可见此次卡展官方的重视程度。此次展览会期间,来自天南海北的集卡者,突发奇想,构思了一个“中国民间卡协”的设想。福建的杨鸣先生,四川的陈晓林先生,北京的赵向东先生,台北的王青去先生,香港的高立祥先生,广州的吕建安先生,新加坡的林加生先生等,在这方面可谓是功不可设。大家自费活动,东奔西走。终于在1995年9月12日在北京的京民大厦,亮出了“中华民间集卡协会”的招牌。

当日,到会的海内外50多名集卡者和卡学研究者,欢聚一堂共商集卡发展大计。并在会议期间评选出了“深圳绿箭”、“成都xxx南巡”、“长城通用卡”、“北京风光(第三组)”、“上海可口可乐”、“台湾故宫十三宝”、“香港华东赈灾”、“上海xxx”、“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广州首届世界杯女足锦标赛”为中华xx佳作卡。

“中华民间集卡协会”的成立,一时间纷纷有各地的集卡者组织起来,以“中国民间集卡协会”的名义成立地方分会来作为响应。这样,就为电话卡市场的发展种下了很大的隐患,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话卡炒作。卡协的成立,集卡者的增多,势必带来卡市的火爆,有头脑的生意人,便打起了歪心思。一些城市的电信部门为图利益,竟以自己电信部门的名义,接受一些个人所谓委制卡和珍藏卡的发行。各种热门题材的委制卡,珍藏卡,“冒着热气”上市,盲目的追风者们却一点也不怕“烫手”吃亏。有人接受,委制卡的种类和数量便开始上升。

最早发行磁卡的广州电信,成了委制卡孳生的“乐园”。一时间,也成为卡界有识之士抨击的对象。其它城市虽偶尔也有委制卡,珍藏版之类问世,较广州算是逊色多了。香港在1997年回归之前,有关此题材的委制卡是最多的。就连香港人也看好了内地的话卡市场的发展前景之大,于是便有大量香港委制卡流入内地,令一些接盘者叫苦不迭。国内的一些卡商通过日本的电信部门发行价格低廉的话卡,以有中国题材为名,向卡识不深的集卡者兜售。以获取暴利,一时间,很多集卡者不知所以然,到底这些卡未来的价值该定位在哪能里?这些都是未知数。恐怕是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至于清楚亦或不清楚,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回

 

全国通卡发行伊始  地方保护竭力打压

生不逢时寄人篱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994年8月份,邮电部电信总局推出了八枚开通卡。采用的是天津电设设备厂磁卡分厂生产的DC-3CN型磁卡公用话机及配套的田村式电话储值卡。全国通用卡为开通试机卡,50元面值的全国地图卡,上书“一卡在手,走遍全国”;2枚一套的开通恭贺卡,编号CNT-1-(T2-1)20元面值的鲜花祝贺卡;CNT-1-(T2-2)50元与试机卡同图卡;5枚一套的以长城的航拍照片拼图卡CNT-1-(5-1、2、3、4、5)上书“中国通用电话磁卡xx纪念”标志着电话磁卡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全国通用卡的发行使用,各地自行命题发行电话卡的历史将会被划上一个句号,尤其是与国卡通机型的田村式地方卡,所面临的自然是一种“覆灭”的命运。

与此同时,各地的邮电和电信部门都预感到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全国通用卡的上市,只能是一个各地地方卡停止发行前的过渡期。虽然不会马上让各地结束电话磁卡的发行,但各省、市、自治区邮电和电信部门的决策者们已预见到,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目前所能作的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加大发行力度,限制全国通用卡在各自领地上的使用。处在那时间的集卡者可以说是幸运的,同时也很悲哀。全国通用卡一上市,他们马上就去追卖新卡,甚至有些人在最初高于面值买了卡。拿到新卡,兴奋的欣赏之余,笑容便很快凝固在了脸上,因为市面上突然之间国卡的折扣比各省、市、自治区当时的一些“臭卡”还要“臭”,折扣的额度实在是令人吃惊。随着地方卡发行力度的加大,数量的不断增多。甚至在一些地方的邮电和电信部门直接打折卖全国通用卡,美其名曰:“推广使用,优惠酬宾”。在长江流域的一个省份,某城市仅安装了两三部磁卡话机,高额的利润诱惑着该市的邮电部门,从省邮电管理局以内部价不足10元一枚的成本价领来很多全国通用卡,以面值价的五折,批发给一些卡商,这些卡商将接来的卡,以低于面值六折到七折发往省内外的其它城市。正是这些明目张胆的打压行为,导致了全国通用卡的发行使用不畅,至1995年7、8月间,全国通用卡的“长城xx纪念卡”、“建国45周年”、“梅兰芳”、“生肖猪”、“电信日”这些全国通用卡中的早期佳卡,在市面上七、八折可以轻松买到。

这些主要归咎于地方邮电和电信部门在推广上的抵触行为,此期间地方卡的发行价格在xx过程中开始上调。有些地区并不鼓励全国通用卡的发行使用,地方城市来领卡,省内通用卡的政策比较优惠,领取全国通用卡要求达到一定数量的省卡,才有资格,所以,一些地方的电信部门,宁愿用省内通用卡,也不用全国通用卡。更有甚者,在有些地方的磁卡话机上全国通用卡无法确认,不能使用。有些用户在甲地买了全国通用卡,到了另外一个城市的乙地或丙地,遇有这种情况,询问营业人员时,却听到的是“我们这里还没开通这种卡”的天大笑话。全国通用卡不能通用,这问题到底是出在卡机上,还是地方的政策有问题,就很值得思考了。

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早期的几套全国通用卡在使用与消耗上,量比较大,使新卡的存世量较少,尤其是一些地方城市的邮政、电信部门,高折扣批发,最终使全国通用卡的面值,在使用过程中大多被卡机给消耗掉,真正作到了为通话服务的功能。这些在后来,待人们回过头来,再回顾那段日子时,无不后悔莫及。“如果早知道是这种情况,那时就吃进一些岂不发了大财。”话虽这么说,可实际上要是在早期人人都去大量买进的话,绝非有全国通用卡早期的几套卡今天的地位。

全国通用电话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电信在国内国际公用电话服务行业的发展前途。对于中国电信在公用电话发展上的这种新举措,地方上的各级邮政和电信部门,为了自身的小利益,而不配合国家电话发展的统一部署,这样,就给国家公用电话的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俗语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地方邮政电信部门与国家电信的对抗,却给经营磁卡公用电话业务的个体户或电信职工,创造了“发财致富”的机会。那些到处“打游击”的倒卡贩子,以高折扣的价格,将卡卖给他们。这些卡{jd1}是以国字号的卡为主。这些电信职工和电话经营个体户接了卡以后,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将这些卡以面值卖给使用者,赚取高额的利润。

在这种经营的过程中,有人曾因“东窗事发”而受了处分,丢了工作。无奈,干脆申办了几个电话亭,经营起磁公话业务。出入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几个大邮币卡市场收购折扣较高的全国通用卡,供自己的电话亭使用,既赚钱又游山玩水,乐得个走南闯北,财源广进。由此,倒觉得有没有那份电信部门的工作都无所谓了。如今,少了些清规戒律的约束。优哉游哉,好不快活。

每每谈及这段日子,这些人都会为中国电信市场大唱赞歌:这一切要归功于中国电信在磁卡发行体制上,与地方上关系的协调不到位,“乱世出英雄嘛!”身逢此“乱世”,谁不想“发财”当“英雄”,好!好!好!咱就抓住机会,别辜负了时代赋予咱的机遇呀!

这种感慨听起来颇有讽刺意味,“中央集权”的中国电信,其“使者”(全国通用电话磁卡)来到地方上,竟然被作为“朝臣”的地方各级邮政和电信部门百般刁难。对于电信总局来说,简直是“大逆不道”,不把“电信王朝”看在眼里。必须要让全国通用磁卡到哪里都要作“主”,而不能是寄人篱下的“门客”。既然你地方上对全国通用卡不恭,那就休怪我电信总局对你不敬了。

那么电信总局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强硬措施,全国通用卡能否达成全国通用之愿。请听下回分解。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电话卡大事演义1-4】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