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汽车品牌近日更换了新标志,却被韩国媒体指责有抄袭起亚汽车之嫌,并将其之前模仿德国宝马汽车标志的旧事重提。无独有偶,在刚刚结束的米兰家具展上,组团参观的中国橱柜企业不仅被展会方婉拒在xx产品陈列区之外,更有国际厂商在古典家具和现代家具的展馆上,摆出了“中国人禁入”的牌子,担心中国人在这个国际设计界盛会上“偷窃”创意。中国企业怎么就落得如此尴尬?在深圳设计师们看来,出现这种情况一点不意外。中国企业对创意设计的忽视不是{yt}两天,不愿为设计买单、一味山寨模仿xx的做法最终将自己逼至了被怒目以对的境地。“企业短视、逐利,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深圳设计师张达利表示,要让中国企业形成重视创意设计的氛围,仍需漫长过程。
中国企业陷入“创意模仿门”
深圳一汽车品牌近日更换了新标志。对此,韩国媒体指责此汽车品牌的新标志与韩国起亚汽车的标志设计、颜色以及字母的排列等“惊人相似”,并称此品牌之前的标志也有模仿德国宝马汽车之嫌。
而根据记者比对,韩国媒体的指责并非空穴来风,其对两种标志相似性的描述也无不实之处。
此外,为期6天的2010年米兰家具展上,尤其是在F airgrounds举办的米兰家具展分展“国际厨具展览会”上,组团参观的中国橱柜企业被展会方婉拒在xx产品陈列区之外,遭遇了“参观门”的集体尴尬。而在米兰展的古典家具和现代家具的展馆上,抬眼可见参展国际企业打出的“中国人禁入”的牌子。这个国际设计界盛会似乎对中国人表现出的热情并不感冒,更有不少国际企业认定,与制造业相关的领域里,只要中国人来了,就难免有“偷”创意设计的嫌疑。
如果说,仅仅是某个中国企业遭受国际设计界的冷遇和xx尚可理解,但如此心照不宣堂而皇之地集体xx中国企业,那就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可以解释得通,它至少透露出当下中国企业与创意设计之间存在某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制造企业漠视设计投入
“说到底,还是当下的中国企业不愿意为设计付出,尤其是像家具这样的制造业,不愿意投入设计费和研发费用。人家欧洲的家具设计、工业设计有近百年的历史,每年都定期更新款式,国内企业干脆就去抄现成的。”深圳设计师张达利表示,中国制造企业的抄袭倒不是没有客观原因,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有限,逼得企业走低成本路线,模仿国外设计自然减了大笔前期投入。
“国际品牌歧视中国企业不是没道理,中国企业拿相机去国际展上抄版的事儿挺普遍。”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常务副主席曾军并不感到惊讶,“很多企业为了寻求快速发展,把抄袭国际品牌当成最便捷的方法,又不用自己花钱设计研发,还能紧跟潮流。”
“国际展览上很早就有不明说的约定,各国参展商联合xx中国代表团,不准中国人参观学习或不准带相机入内。那些不具备核心技术而靠外观取胜的产品,太容易被抄袭。拍张照片,回去估量下尺寸就能仿出来。”深圳设计师王粤飞对此司空见惯,“国内很多企业起步阶段都有模仿的做法,宁愿把钱投入到市场推广、广告宣传,也不愿意为设计研发买单。尤其是中小企业,有些企业的研发部门就是在网上或国际会展上大量收集设计信息,稍微改动一下就变成自己的创意。”
短视、逐利心态导致中国企业热衷模仿
假如说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处于积累阶段,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而漠视设计和研发的投入,那么对于一些大型企业仍然热衷于模仿路线的做法,张达利则称之为短视、不敢冒险,“企业不敢为稍微冒险的设计买单,假如创造一个xx陌生的品牌形象,可能会导致投放初期市场接受度不高,还不如模仿别人已经成功的品牌形象沾点光。尤其是中国的汽车品牌,不是像奔驰宝马就是像丰田。”
王粤飞也承认,深圳此汽车品牌的新标志确实跟起亚有相似之处,“从国际商标法层面讲,虽然学了人家的形式,但字母不一样,又是合法注册,并不违反法律;但从道德层面讲,还是在随大流,模仿当下汽车品牌设计金属字的通用做法,模仿起亚的形式。”
“其实像这么有实力的品牌,有国际大财团融资,又有自主的环保电瓶车概念,仍然在标志上模仿别人的做法挺可悲,也对不起消费者,缺乏品牌塑造的前瞻性。”张达利指出,短期看企业是获利了,但之后如果再进行品牌的原创,则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得花费大量广告推广新形象。
“可能跟企业家对设计的认知不足有关。”曾军强调,像汽车这种产业,设计属于根本性问题。尤其是企业又有新的环保概念,更需要内涵的支撑、需要设计师的xx介入。
■设计师发声
企业漠视创意导致中国设计发展缓慢
王粤飞深圳xx设计师
中国制造企业多数处于积累阶段,为了迅速打开市场、获得收益,宁愿放弃设计采购,不惜模仿抄袭别人的设计创意,采用低价策略行销。
必须强调,中国制造企业放弃设计采购,不是因为国内没有好的设计团队,在工业设计、家具设计、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都有不错的团队,而且收费比国外设计团队要低,但多数企业就是不愿意为设计投入,是缺乏意识也好,为了省钱也好,还是觉得抄袭来得方便也好,但最终导致国内设计需求减少,设计师没事干,设计氛围、水平和从业意愿萎缩。
还有一些愿意出钱买设计的企业,不在国内采购,或者在国内采购了以后非要设计团队模仿同类产品进行消化移植,企业不懂设计还乱指挥,而设计团队迫于压力只能妥协,最终把作品修改得不伦不类。这种做法也阻碍了国内的创意发生。
让国内企业重视设计无疑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至少在几个方面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如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包括严格认证企业产品是不是真的属于自主研发,进行设计产权的认证,要把企业的原创设计进行备案以杜绝其他模仿产品的注册。如国内很多山寨品牌不需要在国际注册,国际同类品牌也没在国内注册,这就造成可钻空子的灰色地带,政府是不是可以立法,放开国际xxxx的注册门槛,不给山寨品牌可乘之机。如舆论监督,对那些山寨品牌、模仿抄袭做法是不是加大力度揭露、批判,形成整个社会重视原创设计的良性氛围。
采写:南都记者 王相明
(南方都市报 )法律顾问:梁香禄(020-87366226)、肖曼丽(020-87366691)、袁铮(020-8736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