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物竞天择”的时代拉开帷幕。 在过去60多年,中国人的目标似乎一直是“更好的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一次次经历贫穷与饥饿死亡之后,发现“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又将重新开始意识到,“生存”仍然是中国人的首要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现在,人们面临三大问题:社会经济解体、资源环境毁灭、以及社会文化惯性。 在这三个问题相互作用下,绝大多数人重新回归到“贫穷起跑线”,人们将为生存而挣扎。 因为,中国的资源环境已经被破坏到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而社会经济解体将会导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降低,社会文化惯性则引发社会内部的非理性冲突。 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可能会爆发新的一轮“人口大减损”。 问题在于,留给中国的机会不多了 ,这些问题还在继续恶化。那么,大多数人将很忙开始面临生存与死亡的考验,人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竞争,走错一步都可能满盘皆输。 忽略了这些宏观问题、仍然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赚钱”上的人们,以及对未来的危机缺乏足够准备的人们,可能将很快被社会所淘汰,失去生存的机会。
对于很多事物,起点往往也是其终点。 我们要分析其如何终结的,经常只需要看它是怎么样开始的。 通过对起点的分析,终点的结果往往也就一目了然。现在,很多人处于痛苦绝望之中,起因就是缺乏对起点的认识,因此也就无法想象出终点的状况。 所以,人们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判断。 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只能困于事物的过程之中,然后与其它大多数人一道共同走向失败。这就像中国股市涨到5000、6000点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股票因何而涨,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其将为什么而跌。 然后,到股票跌到2000点以下的时候,人们只能体会严重亏损的痛苦。 同理,人们没有关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起点,也就无法理解其终点,难以作出正确的准备。 而当终点突然来临的时候,缺乏准备的人们将经受相应的后果。 具体地说,西方有重农学派、重商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同经济学派,这些不同的学派根据自己对经济的理解,以不同的思考起点,来指导不同国家的经济,那么不同的国家经济也就形成不同的结果。 而中国则延续着暴民文化,在过去的数十年由失去土地的农民而开始,通过折腾土地而起家,形成了现在的社会。 那么,经过数十年的折腾,中国土地(包括耕地、森林和草原、河流与湖泊、能源与资源矿产)已经基本上折腾得差不多了。 当然,能够把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折腾到全面枯竭,是个浩大的工程,这是个“全民参与”的过程。 广大民众为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数十年致力于实施“断子绝孙”的折腾。 而广大民众则在重复中国数千年以来的行为,这就是中国文化。 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民众实现了更全面、更彻底毁坏土地的目标。 而中国经过数千年、尤其是过去数十年的折腾,终于到了无法折腾的地步。 从折腾土地开始,到土地全面毁坏为结束,中国人又经历了一个轮回。而在现在城市与乡村隔离,加上现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时代,土地的问题一般不会被城市人所认识,而是最终由纸面货币反映出来。 比如说,在19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中,凭票供应的白面1毛多钱一斤;那么到了“黑市”,一个饼子可以卖到10元钱。 这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票证”加上人民币纸币,构成了纸币的主要部分。 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票证成为历史,人民币纸币和电子货币成为社会经济的单一主导因素。 在过去三十年,人民币成为中国经济的起点,持续增发的货币推动着GDP增长。 尤其从1990年xx始,货币增发成为改变中国的核心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货币增发更成为中国GDP增长的{wy}因素。 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增发将持续增大,{zh1}也将成为关键的终结点。
一、货币印刷
假设,路人甲每个月收入10000元,面对两种状况。 状况1:路人甲租房子住,坐公交车上下班,自己带饭中午吃。 在这样的情况下,路人甲每个月有5000元的结余,并且有了10万元 的存款。 那么,如果有{yt}失业没有收入了,路人甲可以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正常生存3年以上。 有这3年的时间 ,路人甲既可以慢慢找工作,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 状况2:如果有{yt},路人甲突然决定,xx买车买房,而且中午吃饭下馆子。 买车买房的首付吃掉了路人甲所有的积蓄,而且还xx按揭和中午吃饭下馆子,让路人甲每个月的收入只剩下1000元的结余。 那么,如果有{yt}失业没有收入,路人甲第二个月可能就没钱付按揭,并且被人把房子和车子收走。 不仅如此,路人甲也失去了所有积蓄,随时面临饿肚子的局面。 那么可以说,路人甲在状况1中,处于财务比较健康的状态,对经济波动不敏感;在状况2中,随时处于财务为主之中,对经济波动非常敏感。 中国过去的二十多年,就是从状况1向状况2的演变过程。而2009年开始,以14万亿钞票印刷开始的,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举措,就是将中国经济引入极端的状况2的变化过程。 2010年二季度的表现说明,一旦巨额投资减缓,那么中国经济运行会在半年之内全面瓦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形成了2009年的金融财经政策(大家都知道),也就是后来14万亿的放款(4万亿财政+10万亿银行xx)。 而这14万亿的放款,可以看做是钞票印刷。当财政往外花钱、银行往外xx的时候,就没打算进行资金回收。 因为,当时如果准备回收这些投资和xx的话,就会对投资和放贷条件非常严格,放贷人员就会慎之又慎,防止出现投资失败或者呆坏账。 而如果对投资和放贷条件极为严格的话,那么结果就不是巨额的投资和xx增量,而新的xx放不出去,旧的xx还要加紧回收。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如果旧xx加紧回收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最直观的反映将是,房地产价格暴跌。 很多人都记得,到了2009年初(金融危机之后仅仅几个月),房地产价格一路下行,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当时很多房地产商开始酝酿“跳楼价”,有的房地产商已经准备自己去“跳楼”。 这时候,4万亿的巨额财政投资“横空出世”,引导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 而更为强劲的刺激措施,是暗中进行的更加巨额的银行xx。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经济刺激并不是真正从经济角度考虑的问题,那么投资收益率和xx风险就不是问题了。 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数据统计口径并不是按照收入来计算的,而是按照投入计算的。进行财政投资和财政担保投资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考虑投进去多少钱,不用考虑收回多少钱。 那么,在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情况下,财政如何考虑资金回收呢?答案是,不需要考虑资金回收。 因为每个人的目的,都是自己在任的时候,尽可能把能够花掉的钱花出去,造出一个个大规模的政绩工程,然后可以借此顺利升迁,把问题留给后任。 而投入口径(而不是收入口径)的统计,保障了这个尽可能花钱的机制。 2008年末,各部门、各央企、各地区都面临收入急剧减少的困境,没钱可花的问题困扰着人们。 幸亏,财政刺激出台了,大规模xx出台了,这就如同龟裂的土地遇到了畅快的大雨,人们花钱的欲望开始充分迸发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铁公基”项目上马,本来规划了很多年的项目,都在同一年开工建设。 多条高铁线路开工建设,而建成之后的高速度、高成本、高价格的高铁为了保持上座率和利润率,将一般快车和很多动车组都停掉,然后基本上“独霸”一些线路。 而且,铁路系统还投入巨资,进行火车站建设;而民航系统投入巨资,进行机场航站楼升级建设。 可以说,大家都是靠山吃山,根据财政投资给予的额度,尽可能进行大规模建设。一些大型的项目也快速立项施工。 比如说,在石化行业,大型乙烯项目大规模上马。 乙烯项目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项目,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开工建设这样的项目需要进行极为严格的经济评估和环境评估。 当然,为了刺激经济,这些建设项目很快就快速上马了。 所有的政策都是“上行下效”,当中央和核心垄断国企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时候,也刺激了地方的建设需求。 各省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希望“跑步前进”实现超越其它省的GDP增幅。 重庆搞了个2万亿的刺激计划,让人们睁大了眼睛;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湖北出台了12万亿的刺激计划,弄得人们瞠目结舌。 这12万亿是什么概念?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湖北有6000多万人口,平摊到湖北每个人身上,就是20万。 还有,很多城市开始规划修建地铁,修更多的广场,或者开始大规模“造新城”。 就这样,在14万亿的货币印刷的刺激下,相关各部门、各企业、各地方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希望从“经济刺激计划”中,尽可能多得分得一杯羹。 可以说,在2009年这一段时间,当西方都“愁云惨淡”的时候,中国却“热火朝天”的大干快上。 结果,大管家的脸色从年初的阴霾变成了年底的灿烂,GDP超额完成任务。 可以说,如果不是统计故意压低数字,中国GDP增长必然是大的两位数增幅,高居全球前列。 很容易理解,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是按照货币进行计价的,市场上增长的货币数量(流通数量x流通速度)就是一个国家的GDP增幅。 当然,在货币刺激经济的方面,中国还不如津巴布韦,因为津巴布韦更善于制造新钞票。 所以,中国还需要向津巴布韦看齐,只需要通过印刷更多钞票就可以实现GDP的持续增长。
在各种基建项目的刺激下,房地产和相关产业获得了高速增长。 在巨大投资的刺激下,的在天量货币的支持下,楼价开始跳涨。 而房地产商从接近跳楼的边缘,变得“信心爆棚”。 于是,房地产商又开始大规模高价拿地,同时大规模进行房地产施工建设。
当然,央企参与房地产,在各地以极高的价格拿地,也对房地产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高价的地款变成地方财政收入,支持地方财政的刺激,反过来再支持房地产及其附属产业汽车业的“火爆”。 与房地产相比,汽车业的表现一点也不逊色,在2009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在年初的时候,各大汽车企业都预计,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就像美日等国汽车业所经历的状况,可能将面临超过20%的萎缩。 所以,主要汽车企业都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生产计划。 没想到,中国在2009年一举超过美国,汽车产销量突破了1360万辆,成为世界{zd0}的汽车销售市场。 因为,人们都在疯狂{qg}汽车。 而2009年汽车销售的火爆让所有汽车生产厂商都措手不及,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都“卖断货”。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在后悔,自己在年初没有做好扩产的计划,没有协调好钢材和零部件的供应,结果失去了{zh0}的产品销售时机,损失了很多利润。根据汽车厂家已公布的产能计划,今年已经建成投产与即将完工的新增汽车产能将超过500万辆,外加去年1350万辆的基础,2010年全国汽车总产销规模计划接近2000万辆。房地产和汽车业的火爆,又直接刺激了它们上游产业的火爆:钢铁、水泥、玻璃、机械电子、施工机械等等。 这些行业在房地产和“铁公基 ”巨大的需求刺激下,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增长点。中国的钢铁、水泥和玻璃的产量早就占据了世界产量中相当的份额。 而据说世界上所有施工机械的70%都集中到了中国,忙着进行各种工程建设。 另外,中国粗钢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中国钢铁总产量相当于世界其它前xx产钢国的总产量之和。 2009年,中国全年钢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粗钢产量达5.68亿吨,比上年增长13.5%。2009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5.65亿吨,比上年增加1.12亿吨,增长24.8%.
到2009年底,房地产和汽车业的持续火爆,刺激房地产商和汽车厂商制定更大的扩张计划。 2010年,更多的楼盘在酝酿销售和建设,更多的汽车生产计划制定出来,更大的产能也在建设之中。 而且,根据他们的计划,他们向上游的行业企业提出了相应的采购计划,这些采购计划刺激上游行业的生产扩张。 比如说,2009年中国市场的表现,让预期悲观、准备不足的企业非常懊悔。 于是,汽车业普遍估计2010年的汽车销量将继续增长,可能达到1500万辆,乐观的人甚至预测1800万辆。 那么,为了迎接汽车销量的“新高潮”,汽车厂商做出了更大的钢材采购计划,并且在年初采购了大量汽车钢材,随时准备应对“高潮”。那么,钢铁、机械等上游行业基于房地产、汽车、家电等终端行业产能扩张的判断,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计划和建设。 例如,钢铁行业根据汽车行业的预测,生产计划提升20%左右,以准备应对1500-180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另外,房地产和铁公基的上游产业,同样进行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 2010年4月31日,由江苏造船企业熔盛重工投资设立的熔安重工举行工程机械基地项目建设论证会,其选址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的工程机械基地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液压挖掘机3万台、履带起重机1000台、塔式起重机5000台、汽车起重机1.786万台、旋挖钻机500台的制造能力,其目标是成为国内{zd0}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5月20日,中铁南方装备制造基地举行开工仪式,中国中铁将投资30亿元建设五大项目:桥梁钢结构、铁路工程机械、海洋工程机械、港口工程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等。预计2012年初投产,到2014年,项目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就这样 ,通过一级级的生产扩张和产能建设扩张规划,房地产与附属及上游产业的扩张规划的倍数越来越大。 这样的扩张规划又支持了“铁公基”建设,刺激地方进行地铁、公路和“造新城”的规划。从这个过程中,一切似乎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似乎所有的进程都很顺利。
当然,在大家“轰轰烈烈”地建设的时候,人们普遍忽视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那就是,钱不够了。 当1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笔巨款。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4万亿是个什么概念。 从来源上说,平均一个中国人要出1万元供财政和xx来花。 当然,中国很多人连1万元的存款都没有,所以这些钱就平摊其他有钱的人身上了。 从花钱的方向上,如果按照14万一辆的马自达6这样的中级车,可以生产一亿台。 但是,当这些钱分配到不同的领域,那么这些钱就变得很少。 从国家的“铁公基”,到垄断央企的大规模扩张,再到各个省的上万亿甚至十几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再到各城市的地铁建设、广场建设和“造新城”,而这只是zf花钱的部分。 与zf花钱相配合的,是房地产和汽车业,以及支持房地产和汽车的上游上千个产业或者行业。将各级zf加国企、房地产和汽车及其上游产业准备的花钱计划积累起来的话,那么就是一个难以估算的数字。 如果按照湖北省的12万亿投资规划,进行一个10倍数的乘数,那就是120万亿的全国相关投资。 而从全国各地2009年“如火如荼“的建设来看,人们预计进行的总投入,比120万亿元人民币只多不少。或者说,中国的各种建设投入已经成为一个“童话”。 那么,2009年印刷出来的14万亿货币,对于这个“童话式”规模的投资,只能说算是个“首付”,或者叫做建设的“开工费用”。 而这个开工费用,在2009年二季度开始发挥效用,起作用的时间基本上到了2010年的{dy}季度。 当然,2010年{dy}季度的M2继续增加了5万亿,说明资金还在继续进行投入,以保持施工的“顺利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还在继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仍然保持极为强劲的势头。房地产销售又拉动了家电的销售,也支持了汽车业的良好业绩。
但是,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央开始试图减少货币投入。 因为2009年,随着14万亿的投入,房价开始跳涨,让很多希望房价下跌、然后买房自住的人们非常愤怒。 另外,14万亿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2009年-2010年冬天的蔬菜与前一年相比,可以说实现了价格暴涨,有的品种价格翻了几倍。 房价和蔬菜价格的变化,开始威胁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并且对粮价形成很大的上涨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抑制房价的继续快速上涨。于是,中央开始运用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并且增加央票的发行,从银行手中收回一定的资金。 通过这两个手段,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明显放缓对外的放贷步伐。 不过,可能令中央没想到,放贷额度只需要减少两个月,整个经济形势就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房地产交易量大幅减少,房地产销售迅速向2008年底的形势发展。 原因也很简单,只要市场上流动的资金额度开始减少,那么人们立刻就进行反应,推迟买房计划。 毕竟,买房是非必需品,人们是可买可不买。 但是,这时候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 人们总觉得,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暴利行业,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房地产商们在2009年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房地产业应该一点也不缺钱。 但实际上,房地产“有钱”只是一个假象。 房地产销售在第二季度开始冷却,进入6月份后成交变得很清淡。 而在这仅仅三个月的过程中,甚至仅仅是6月份一个月成交很少的情况下,即使是全国知名的大房地产商们,也开始出现明显的资金紧张的状况。 不同的房地产商正在酝酿自己的促销方式,希望通过“保持价格稳定”的方式,实现房价打折促销。 而这些方法手段可以从侧面说明两点:1、房地产商不敢让房间下跌,害怕房价越跌人们就越不买房,所以通过保持名义房价的方式,稳定住人们的买房心态;2、房地产商急需用钱,如果他们资金充裕的话,xx可以采取推迟楼盘销售的方式往过挺,毕竟很多房地产商在2008年-2009年挺过了将近半年的困难时期。 但是,这次仅仅两三个月的交易比较清淡的时期,就迫使很多房地产商准备进行房屋打折销售。 这说明,这些房地产商的处境与2008年相比,资金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不少房地产商甚至可以说是明显恶化。
如果连房地产商的资金状况都有问题的话,那么其它行业的状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房地产的利润可以这样描述:房地产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可以顶两套房子砸在手里的成本(如果没有天价拿地,而是根据zf协议价搞到地的话),也就是毛利率可以达到200%,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状况。 而对于大多数生产建筑机械的企业,其毛利率达到20%就不错了。也就是说,当房地产商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这些企业最多是跟着“喝汤”。 以建筑机械为例,高利润的xx市场基本上为外资品牌所控制,众多的中国建筑机械企业产品都拥挤在中低端,整个市场供过于求,大家只能依靠价格战生存。 比如说,一台数十万元的装载机,经过价格战的“洗礼”,{zh1}利润不到一万元。 因为企业只能通过低价竞争,根本体会不到中国建设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利润。 同时,建筑机械企业的综合成本极大。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空手套白狼”赚钱,除了土地成本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成本。 而建筑机械企业则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和办公与厂房,然后安装巨大而昂贵的设备,而且很多设备都是进口的。 因为,建筑机械行业竞争极为激烈,各厂家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持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 而提高产品质量,就需要高质量的制造设备,而高质量设备的价格又非常高。 那么,当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央企建设和房地产建设上马的时候,刺激了这些建筑机械企业也纷纷扩大产能,并且进行技术和设备升级,希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如此高昂的投入之后,是利润较薄的毛利。 可以说,在2009年,虽然房地产和汽车销售极为火爆,但是众多上游企业并没有明显受惠。 因为,上游企业的产能扩张超过市场需求扩张,大多数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只能牺牲价格和利润。 这导致企业利润反而更薄,有的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因为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销售利润,无法实现自身的资金积累,所以严重依赖xx解决自身的产能扩张、市场竞争等内容所需的资金投入。 也就是说,即使市场极为“火爆”的时候,大多数企业都赚不到钱,只能依靠银行xx生存,随时会面临资金枯竭的生存危机。 可见,上游产业已经到了“弱不禁风”的程度。 那么,一旦建筑市场需求或者银行出现问题,行业出现大规模倒闭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屋漏偏逢连阴雨,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等等成语,都可以用来描述上游行业。 当上游行业积极进行产能扩张的时候,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而下游市场销售冷清不仅仅是市场本身的问题,它主要是由资金短缺引起的。 央行紧缩了货币供应,导致商业银行无钱可贷,进而导致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冷清。那么,商业银行无钱可贷,同时也掐紧了上游行业的“脖子”。首先,银行本身也极为缺钱,而银行又希望尽可能保留住客户,保持与所有的客户的正常业务关系。所以,银行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减少对每个客户的xx。 其次,银行看到房地产形势清淡,而这样的形势直接影响上游行业的收入和利润,也会促使银行限制对于上游行业的xx额度。 因为,越到艰难的时候,银行的信贷自然就越向可靠的优质客户转移,尽可能防止“次贷危机”。 所以,市场冷清加上资金匮乏的状况,严重影响了银行对于上游行业的授信额度,各个上游行业企业开始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那么,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些企业必须通过降价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 比如说,建筑机械行业的各个企业,在面临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通过更加凶狠的价格战,占领市场,保持自己的生存。 那么,有人会问,难道他们不考虑利润吗? 答案是,在这个时候,没有机会考虑利润了。 现在,大多数企业面对清淡的市场,再加上自身利润微薄和巨额xx,所以都面临“资金链”随时断裂的问题。 而资金链是各个企业的头等大事,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立刻关门。 所以,为了保住企业自身在清淡市场中的销售额,各个企业必须进行“价格战”。 随着房地产和汽车销售停滞的时间延长,各个企业必然会为了保持资金链的运转,在激烈竞争中进行“割喉式”的价格战。 这样的“价格战”结果,将是大量企业可能很快倒闭,甚至形成大家“同归于尽”、整个行业崩溃的局面。
现在对于大家来说,最需要关注的是速度。 这些上游行业的崩溃,可能将以极快的速度实现。 在理论上,钢铁行业属于最上游的产业,对于经济的敏感程度低。 消费终端的房地产、汽车和家电行业的销售冷清,会以比较慢的速度向钢铁业传导。 但实际上,目前的形势快速波及到上游的钢铁业,钢铁业对市场的变化反应非常迅速,房地产和汽车业的冷清迅速在钢铁业显现出来。 在中国经济“火爆”的时候,中国钢铁的产能过剩也是上亿吨,水泥产能过剩数亿吨。 产能过剩的影响在2009年似乎表现的不明显。 但实际上,巨大的产能过剩,让钢铁行业对整个市场变化已经变得非常敏感, 只要汽车、房地产等行业的销售出现波动,这些上游很快就会受到明显影响。 2010年3、4月份的时候,汽车和家电销售高涨,因此钢铁行业的日子就相对好过。 进入5月份之后,这些行业的销售转冷,于是钢铁行业立刻就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根据钢铁协会的资料,目前全国钢材库存量已经达到1600万吨。而随着房地产更加清淡,汽车和家电行业进入淡季,7月开始的钢铁行业订单非常少,跟3、4月份旺季相比下降将近一半左右。 加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将超过6亿吨。 如果平均分配到每个季度,就是1.5亿吨。 而且,中国汽车业的库存也居高不下,具相关统计数字,中国汽车库存在4月达到一百万辆左右的数字,5月份继续增加10万多辆,而且6月份销售更加冷清。 在汽车销售遇阻的情况下,汽车业的库存钢材也非常多。 那么,如果第三季度汽车销量继续冷清,汽车生产企业为了减少库存压力,一方面会减少汽车产量;另一方面还将首先消化自己的库存钢材。 这样“双管齐下”的结果是,继续大量减少钢材的采购。 除了汽车业之外,房地产、家电、建筑机械等行业,都会随着经济的停滞,大幅减少钢材的购买。 那么到了第三季度,如果钢铁企业继续按照现有进度生产,那么钢材库存很容易超过5000万吨(合美国半年的钢铁总产量)。 现在,各大钢厂和经销商手中,已经积压了大量的钢材,很多钢材堆放场所已经爆满。 如果库存继续大幅增加,将压垮整个钢铁的生产和销售链。 而如果钢铁企业减少生产,就意味着大量的高炉熄火,将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不论钢铁企业是否减产,现有钢材的生产速度都将高于销售速度,都意味着钢材的持续积压,然后钢铁价格大幅下跌。 而钢铁价格价格的下跌,又会对钢铁行业的利润造成严重影响。 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7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不足8%,2008年下降至3.3%,2009年则低至2.46%。 也就是说,即使考虑到钢铁生产成本下跌,钢铁销售价格下跌10-15%的话,就意味着大多数钢厂要开始面临亏损。而且,中国的钢铁企业普遍担负着沉重的xx压力。那么,如果汽车房地产销售减少的时间稍长,钢铁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将在xx压力和销售亏损的双重压力下,经历破产倒闭的过程。 而钢铁行业只是房地产和汽车的上游行业的代表之一,而大量其他行业的企业同样面临着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倒闭的危险。
缺钱的不仅仅是企业,地方财政实际上更加缺钱。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介绍,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xx余额为7.38万亿元,仅2009年就新增xx3.0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xx的34.5%。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增xx是地方财政收支相抵后,增加的负债。 那么,还需要考虑到,2009年全国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总价达1.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60%(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 而且,土地出让金只是地方财政中,整个房地产收入的一部分。 地方财政还能够从房地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收到大量的税费收入。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房地产相关收入增加的部分,那么地方财政融资平台的负债增幅可能要超过5万亿。 也就是说,14万亿的货币超发过程中,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变成了地方财政的负债。 而地方财政基本上只有通过房地产相关收入进行冲抵,如果房地产销售停滞,土地卖不出去,那么整个地方财政的负债将成为无法解决的包袱。 更主要的问题是,地方负债的包袱还在继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在湖北2012年前开工的6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湖北省政府财政只能拿出4300亿元,其余的基本上要通过举债方式解决,项目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 而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持续增加的时候,地方财政并没有可持续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一旦房地产交易继续清淡,卖地收入和相关税费减少,那么地方的负债额将继续快速增加,而负债增加的速度会比2009年更快。 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地方融资平台增加3万亿元的时候,还忽略了细节问题,负债增加的时间点。 这些负债的增加并不是在2009年全年创造出来的,而更多的负债增加应该都集中到了后半年。 因为,各地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已经是较晚的时间了。 而从推出刺激计划,到把计划变成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还有相当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即使地方财政开始花钱投入地铁、公路和造新城,时间也相对滞后,所以不少地方针对刺激计划的建设,到下半年才全面展开。 即使这样,如果刨掉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费,地方财政负债的增加量也超过5万亿元。 而进入2010年,地方的各种建设全面展开,对于资金的渴求更加显著。 举个例子,到2009年底,国务院又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总投资达8820.03亿元。 这些新的规划要从2010年才开始大规模实施,因此其资金需求和负债增加也是从2010年才xx计入。 那么,在自己需求大规模增加的同时,地方财政并没有更多的方式获得自己来源。 这就让银行对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依赖更加严重。 但是,到了第二季度,房地产交易迅速变得清淡,让地方财政的收入开始明显缩水;另外,地方融资平台已经被视为高风险xx,银行开始严控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xx,让地方财政借钱的路子迅速被堵住。 而这就意味着,地方财政的资金链断裂,可能比房地产、汽车等产业链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来得更早。
另外,大量的资金给了利润丰厚的垄断央企或者一些收费部门,通过这些部门实现巨额的铁公基投入。 比如说,根据铁道部{zx1}规划,预计2010年到2012年,新线投产达到2.6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200公里。到2012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按照客运专线每公里造价1亿元计算,未来3年高铁的投资额将达到9000亿以上。 其中,京沪高铁项目总投入超过2200亿元,其目前股东中,除了铁道部和平安保险牵头的财团以及社保基金按股权比例出资,沿线省市的地方政府股东,都是以京沪高铁在当地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入股,其余的建设资金则可能通过银行xx获得。 那么,即使这些单位组织起来,也无法满足京沪高铁的资金需求。因此,据铁道部消息人士透露,预计在2012年投入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有望在2010年内上市,融资规模将达300亿至500亿元。 那么,高铁的效益如何呢? 投入这么多钱,能不能收回投资呢? 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这个高铁线路在开通的同时,沪宁之间原有的不少动车组停运或改至虹桥站到发。那么,由于高铁票价比原沪宁线动车组还要贵,比长途汽车更贵出不少 ,迫使 大量旅客“转投”公路。 昨天上海长途客运总站沪宁线班次的客流出现“井喷”, 长途总站在沪宁在线共发了126个班次,加班班次达到了50余班,总的实载率也攀至89%以上。 本来,沪宁线开通动车组后,长途客运总站沪宁线班次的客座率大幅下降,其中南京班次的实载率甚至跌至50%以下,为此总站不得不将每天发往南京的班次削减至5班。 但是,通过动车组改高铁,车票价格更贵,乘车更不方便,所以形成了公路客运的“火爆”场景。 这也意味着,随着铁路投资的持续扩大,不少动车和普通列车被停掉,为价格高昂的高铁“让路”。 但是,大量旅客因为票价高昂,反而选择公路运输,导致铁路的实际收入减少。 这种投入巨资,结果反而收入下降的情形,对垄断国企和部门形成沉重的资金压力。 而根据历史的轨迹,垄断国企和部门将通过两种方式化解这样的压力:1、通过涨价,把投资亏损转嫁给全国的消费者;2、进行更多的xx,维持自身的运营,如果实现维持不下去了,那就搞资产剥离,让xx“打水漂”,把投资亏损转嫁给银行的储户。
综上所述,现在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都面临严重的“资金饥渴症”,资金需求极为迫切。 从2009年到2010年{dy}季度,印刷钞票将近20万亿(2009年将近14万亿+2010年1季度的5万亿),这让大家日子都比较好过。 但是,2010年第二季度,由于采取了一定的紧缩调控措施,印刷钞票的数额估计在3万亿左右,立刻就引起了各行业的资金严重紧缺。 仅仅第二季度的3个月时间,整个形势“急转直下”,销售出现大滑坡,资金链已经到了最为紧绷的状态。 如果中央不能在第三季度迅速采取措施,大规模向社会投放货币的话,那么整个房地产与相关产业的资金链就会断裂,而房地产经济的运行将出现严重混乱。 现在处于困境中的房地产和上游建材与家具、汽车和上游零部件、建筑机械、钢铁、水泥等行业中的企业,都将被迫通过大幅降价来促进自己的销售。 而从宏观经济来说,这些企业的微观价格战行为,会引起市场交易进一步减少,因为上述行业都属于“买张不买跌”的市场。 那么,交易的冷清将引发惨烈的价格战,将把大批企业淘汰出局。 可以说,如果中央不再进行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只需要三季度的三个月时间时间,就能够让众多的房地产商打折促销。 问题在于,越打折促销,就越引发人们的观望心态。 而且,房地产的销售冷清会迅速蔓延到其他行业、让众多的钢铁高炉熄火,众多的汽车流水线、工程机械流水线停工,它们的上游零部件企业停产,众多家居建材市场中的租户将被迫关门。 而且,房地产经济变化会直接传导到金融领域。 现在,银行xx中有相当的份额属于房地产xx,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超过30%,这些xx中的相当部分就开始变为坏账。另外,银行对房地产、汽车、家电的上游行业和企业进行了巨额xx,一旦高炉熄火、流水线停工、零部件企业停产,不仅仅意味着这些xx难以归还,相关企业连xx利息可能都付不出来。 如果这些银行坏账一旦成立,会让现在资本金已经严重不足的银行直接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而且,这些行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应该达到2009年的两倍。 从2009年到2010年一季度,中央通过将近20万亿的货币投入,支持了房价的翻番。 比如说,北京北五环之外的房子从9000元/平方米启动,涨到20000多元/平方米。 仅仅按照价格本身的比例,如果要保持房地产的价格稳定在20000元,就最少需要继续投入20万亿的货币。 但是,维持房价稳定并不是目标。 因为,如果房价不能持续上涨,而是仅仅保持稳定的话,那么众多炒房的人们看到持有房产无利可图,那就要卖掉自己手中的房子。如果这样的趋势一旦开始,别说20万亿的资金支撑不住,就是40万亿也无法承受。而从6月份开始,炒房市场的心理氛围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随时有可能出现大手笔抛售的风潮。 而且,市场的脆弱之处就在于,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买房,如果大手笔抛盘出现,房价就会直接出现无量空跌,直接跌下去30%也是正常的。另外,地方财政也承受不住房价“稳定”的结果。 现在,各大房地产商手里都拥有巨大数量的土地。 如果房地产价格不能持续上涨,这些房地产商就会停止拿地,先集中精力将自己手里的地盖房子卖出去。 那么,地方财政就会失去卖地的收入。 那么,卖地收入占据个地方财政重要的比例,如果土地卖不出去,那么地方债务就会急剧增加。 在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已经非常困难的状况下,如果卖地收入减少,那么会导致地方财政直接被压垮。 可以想象,如果融资困难、失去卖地收入,那么地方财政在第三季度就会直接陷入“无钱可花”的地步。到时候,地方体制内的人们会突然发现,地方财政开始拖欠工资和医药费(像1990年代那样),然后拖欠银行xx利息和供货商货款。 和1990年代有所不同的是,当时体制内人员较少、收入较低,地方财政也比较节俭,没有像现在这样各种巨大的花费。 经过过去十几年的演化,地方zf的高楼建设起来,大量豪华车买了进来,地铁、公路弄出来,无数gwy和准gwy衍生出来,医药费价格实现暴涨,这些都是巨大的花费。同时,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再剔除卖地和房地产税费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这些年的财政收入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增长,有的甚至出现萎缩。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容易理解,因为高价房地产把大量其他行业都挤垮了。 所以,一旦房地产无法维持火爆局面,那么地方随时会出现工资停发、xx利息和供货商款项停付的状况。 而且,结果也不是1990年代那样,出现断断续续工资停发和部分医药费停付,而是大多数人的工资全面停发和医药费停付。 那么,考虑到这个问题,中央财政在下半年的资金投入要极为巨大,才能够将大量“获利了结”的炒房者置换出来,并且支持房价实现一定程度的上涨,然后促使房地产商继续高价拿地,并且维持地方财政的运转。 那么,考虑到房价已经是2009年价格的两倍、考虑到开发商在新的高价大量销售楼盘,再考虑到很多炒房客“获利了结”的需求,那么银行的货币投放也需要成倍增加,才能够实现房地产价格在一定程度的上涨。 或者说,过去1年投入20万亿的数额已经远远不够了。 在2010年的下半年,中央可能就需要投入20万亿,才能够稳定住局面,保持房地产价格稳中有升。 而且,这些资金的投入必须坚决,才能够稳定住市场“信心”,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考虑到大量开工的房地产、大规模建设的各种生产设施、大规模建设的铁公基,大规模建设的地方项目,下半年投入20万亿并不算多。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0年1-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018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增速为22%;商品房销售额为15760亿元,增速为38%。 这还是五月份开始,房地产销售迅速变得冷清的结果。 从这个增速的比例来看,如果没有20万亿,整个房地产和基建经济很有可能“熄火 ”。
面对这样的形势,解决的手段不多了。 其实,1990年代也遇到过经济“熄火”的状况,也就是所说的“内需不足”,而当时有很多手段可以用。 当时,首先通过工人 下岗甩包袱的方法,让很多人自谋出路,在很大解决了企业效益差的问题。 而对于效益无法提升的企业,采取了甩卖的方式,也解决了问题。 对于有救的企业,就通过上市融资圈钱,也让一些企业生存了下来。 另外,对于核心央企,则大力打击民营,形成国进民退,让这些核心央企形成垄断,并且通过高价或者超高价销售社会必需品,以赚取超额垄断利润。同时,通过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养老自助化,把人们的存款{zd0}限度地挖掘出来,迫使人们花钱来提振“内需“。 可以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居民开始花钱了,国家开始有钱了。 这种情况,就像路人甲在最初,手里有一些存款,而且花钱的地方比较少,所以当需要花钱的时候,还是有钱可花,别人也能够从他身上“榨出油来”。 于是,国家开始大手笔花钱,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进行大型工程、开建公路铁路、造新城发展房地产。 再到后来,出口形势“一片大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国际热钱大量涌入中国,更为这些工程提供了“动力”。 当然,由于工程越建越大,钱总是缺少的,所以开始大规模进行上市融资、大规模进行卖地扩招大学生和医药与公用事业提价,同时进行大规模信贷增发。 这些大规模的行动,刺激了经济热火朝天的增长。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儿歌:“一座座高楼平地起,一排排厂房多整齐,社会主义新面貌,越看心里越欢喜”。当然,我们做所有的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1990年xx始的措施和后来大规模建设的代价就是,广大民众手里没钱了。 就像人们说的:“房改把腰包掏空,教改把二老逼疯,医改提前给你送终”。 不仅如此,各个垄断央企、铁公基和地方各级单位,都张开了大口“嗷嗷待哺”。 2005年开始的股市“大牛市”创造了“全民炒股”的氛围,更是一次性“歼灭”了人们手中的流动性(大量的余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赚钱的路几乎全部被堵死。 当然,国家还有一个关键的“杀手锏”,那就是印刷钞票。 古代的时候,国家缺钱就需要大规模征税,因为当时货币是金属实物,征税需要一点点把金属搜上来,速度慢、环节多、成本高,而且经常弄得鸡飞狗跳,很不利于和、谐稳、定。 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如此原始落后的方式,,只需要开动印钞机或者在电子系统里添加几个数字,那就一切搞定。 从1990年xx始,这样的工作持续进行,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大家的情绪都很稳定。 在2009年,印刷货币的手段在其他手段都已经进行不下去后,成为主要手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在2010年下半年,面临比2009年初更加严峻的局势,只有更大的印刷钞票刺激,才能够让房地产和相关行业重新“振作起来”。
所以,从第三季度开始,中央面临两个选择:选择1、继续货币从紧:像第二季度那样,按照每季度3万亿左右的水平进行货币增发。 如果继续采取这样的措施,那么中国的房地产和铁公基经济会在第三季度全面“熄火”,房地产、汽车、建筑机械、钢铁水泥、建材家居会出现价格重挫+缺乏交易的局面。 那么,依赖房地产和铁公基的经济部分,也会很快面临全面瓦解的状况,包括各企业员工和地方体制员工被拖欠工资。 选择2、重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增发:从第三季度开始,快速而坚决地向房地产等经济环节注入大量资金,恢复人们对于房地产价格的信心,支持房地产销售。 那么,考虑到现在的房地产和各种投资规模,中央增发的金额在下半年也需要达到20万亿(如果不达到这个数量级,就不容易提振人们的“信心”,更不容易将这个庞大的产业从快速下滑转化成购销两旺)。 而只有规模巨大的资金注入,事关整个房地产的产业链才会“盘活”,房地产、汽车、建筑机械、钢铁和水泥、建材家居等行业才能够实现“去库存化”,让已经熄火减速的庞大产业重新加速动起来。 那么,在这两个选择中,选择1对于掌控者是无法忍受的。 因为,这意味着,仅仅需要3-6个月,从这些房地产相关产业,到金融机构,再到地方财政,面临全面瓦解的问题。 而这些产业和部门瓦解,也就意味着垄断央企和部门经济基础的瓦解。 可以想象,如果房地产、汽车、建筑机械和钢铁水泥等经济停下了,谁还会给电力、石油和石化、公路和铁路这些经济单位送钱呢? 所以,掌控者只能(必需)在下半年对货币进行“开闸放水”,让整个房地产经济运转下去。 而且,货币印刷的数量不能少,如果少了也同样起不到效果。 这就像把水烧开,如果能量只烧到99度,还是等于白费。 而要确保把水烧到100度,就要备足能量。 在2009年初,这锅水是M2=49万亿人民币,然后印刷了14万亿人民币把“水烧开”了;到了2010年中,M2=66万亿人民币,而且各种工程大规模开工,比2009年初的时候资金更加缺乏,因此估计需要印刷20万亿人民币才能够解决问题。另外,因为恢复房地产经济链条的运转,需要大量资金的快速注入,所以印刷货币是宁多勿少。 需要明确的是,根据目前掌控者的心理状态,应该不愿意在前期就大剂量进行货币增发,而是想在前期通过少量货币增发“试试水”。 然后,他们发现资金注入不够,而且是远远不够的时候,就会开始非常着急。 然后,就会在匆忙之中,猛烈地增加货币供应。 所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下半年印刷货币的数量超过20万亿。而且,印刷货币的过程,可能将会从少到多,在第三季度增量少一些,希望能够解决问题;然后,发现形势迅速恶化,{zh1}猛只能烈增加。 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2010年下半年的货币增发有可能要超过25万亿,全年有可能达到30万亿(也就是2009年增发货币的两倍)。
二、资源分配
如果能够理解目前各个房地产相关行业“资金饥渴”的紧迫形势,而且理解下半年需要的20万亿以上的货币印刷来刺激经济,那么一切问题分析就变得简单清晰了。从20万亿或者以上的货币增发,我们可以延伸出来对于人民币汇率、房地产与相关行业、以及其他民生行业的思考。 这些思考,是从“国家财富”的角度进行的,而“国家财富”主要包括人口与土地两个资源要素。
在理论上,货币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符号,货币的分配代表社会资源分配。
打个比方,10年前,路人甲有2万元人民币存款,,到2010年一季度末,他手里有6.5万元人民币存款,那么他是富了,还是穷了呢? 这时候,路人甲考虑自己穷富的问题,并不是看自己手里有多少钱,而是要关注两个宏观因素:1、国家资源是多少({jd1}财富量):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代表其国家所占有的总资源,那么国家的资源是充裕还是贫乏,决定他手里的钱多还是钱少,这是{jd1}意义上的资源概念;2、货币的比例(相对财富量):他手中的货币则代表自己在社会总资源中所占有的份额。 比如说,1999年,中国M2(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总量)差不多是12万亿元人民币,当时他个人2万元的财富占中国资源总量的6亿分之一。 那么,到了2010年一季度末,中国的M2总量是65万亿人民币,那么意味着他6.5万元的个人财富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0亿分之一。 从相对财富角度来说,路人甲的存款表面上看上去增加了3倍,但实际上他的财富减少了将近一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很简单,因为中国M2超过5倍的增长,让他个人的相对财富值大幅缩水。 再假设,2010年下半年,货币印刷达到20万亿,{zh1}市场货币总额M2达到85万亿人民币(总货币增长量达到30%)。 那么,路人甲手中的6.5万元存款就变成了13亿分之一的中国资源总量,也就是说,他个人的财富与1999年末的个人财富相比,缩水将的数量超过一半。 那么,他辛辛苦苦赚钱、攒钱之后,为什么财富会持续严重缩水呢? 这是因为,路人甲只是一个财富分配的被动承受者,真正决定财富的是国家公权的拥有者,也就是印钞机按钮的拥有者。 拥有者决定谁能够富起来(相对财富),套用一个对联:“让你富,你就富,不富也富;让你不富,你就不富,富也不富。” 那么,在过去10年间,什么人富起来了呢? 房地产及其附属和上游行业就是主要的受益者。 比如说,北京的房价在过去十年上涨超过10倍,远远跑赢M2的增长幅度。 而且,大多数开发、炒房的人都是依靠80%的xx,很多人更是“空手套白狼”,获得了超额的财富。 比如说,路人甲1999年开始把钱放到银行进行存款,到2010年的时候,还把自己陆续赚的将近3万元的辛苦钱存到了银行,存款从2万变成6.5万。 但是,因为M2是以前的5倍多,因此从整个经济的角度上说,个人的相对财富仍然遭遇很大的缩水。 这时候,出来一个路人乙,他在1999年的时候,也有2万元。即使他拿钱简单地买房,到2010年。2万可能变成20万,甚至40万,个人的相对财富增长2-4倍。 而如果路人乙通过xx购买房产,2万元首付+8万元xx(30年xx)=10万元房产,然后把自己陆续赚的5万元还贷。 到了2010年,这个房产价格已经超过100万。 而路人甲和路人乙的不同际遇,反映出相对财富的变化状况。
路人甲和路人乙之间相对财富的变化,反映出社会资源的不同方向配置。
在过去十年,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和附属行业,大幅推高了房价。 掌控者一方面压低银行存款的利息,然后将这些低息的银行存款引导进入房地产;另一方面,印刷出5倍的钞票,也主要投入房地产有关的产业。 由于M2在十年间增长了4倍多,再加上存款基数,这些资金都涌入房地产和相关行业,因此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就不是好5倍了,而是好10倍、15倍。 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城市扩张,以及相关行业的兴旺。人们觉得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之间,应该通过大量的高速公路、动车和高铁、飞机航线相连。 所以,城市扩张反过来又支持了铁公基的建设,铁公基的建设反过来又刺激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扩张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状态。 不论是房地产价格、城市建设、铁公基建设、建材家居行业发展,都属于投资巨大、收益集中的行业。 通过这些行业,一方面地方财政解决了吃饭问题,不用像最初那样经常拖欠工资和医药费,而是获得了城市扩张的资金;另一方面,这个财富集中的产业链,造就了很多或明或暗的富豪,让很多掌控者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让巨大的财富流入自己的口袋。 有的分管房地产和城建的掌控者,被发现贪污受贿数目极为巨大。 而这也是大力开发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的好处,如果没有这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大家弄钱都不容易。 从中央来说,自从分税制把大部分财权弄到自己手里之后,地方财政遭遇经济困难,对中央意见很大。 那么,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出现,最终实现了中央甩包袱,地方财政“自己食自己”的目标,那么中央的钱就可以更随意地进行消费了。 而且,通过中央的大量集中消费,GDP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增长,让社会民众感觉到自己也变得富裕强大了。 另外,各地驻京办的大量存在和“跑部钱进”的过程,同样对很多人意味着财富自动向自己靠近。 所以,考虑到各种利益关系,房地产与相关行业都成为资源倾斜的场所。 那么,积极向房地产和附属产业靠近的人们,就能够在掌控者“吃肉”的时候,跟着“喝汤”。
当然,房地产“吃肉喝汤”不是白来的,而是吃的其他人的“肉”。在房地产“吃肉”的时候,大多数行业就就成为了“鱼肉”。比如说,那些把钱存到银行的人们,就经历了个人财富在10年间缩减到只有原来1/5或者1/4的水平。 同时,粮价在10年间基本上没有上涨,也等于是粮价跌到以前的1/5之一。 而把钱存银行是民众静态的相对财富减少,粮价不涨是农民动态财富相对收入的减少,而这些财富的减少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房地产和铁公基行业财富显着增加的过程中。 另外,在动态过程中,房地产还在持续把消费者当成“肉”。 比如说,最近城市菜价上涨达到了让大量民众感觉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而如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主要的成本也是来自于房地产、铁公基和垄断国企。 农村地头只需要2、3毛甚至几分钱一斤的蔬菜,经过收购和运输(高油价+过路费+批发商利润)到了城市批发市场(高房租+各种税费+损耗),然后再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高油价+高摊位费+各种税费+零售小贩利润),价格从变成了1块多,甚至好几块。尤其是在零售环节,日益高昂的房租(摊位费)迫使小商贩更多地把价格加到蔬菜中,让蔬菜价格无法真正降下来。 与之相对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并不补贴房地产,而是进行大量的农民补贴,让农民普遍比较有钱。 农民有钱后,把钱大量投入耕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销售市场化的农业运作。而菜价的关键就在于销售市场化,农民有钱之后,有能力自己进行市场开发,直接进行蔬菜销售。 比如说,北美农民在收获了蔬菜之后,自己驾驶低温保鲜车直接送到超市,消灭了一切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以及中间环节的损耗和利润)。 由于油价便宜、不交过路费、摊位费,另外国家对基础农产品免除各种税费,所以农民的销售价格高,而消费者也能够享受到价格相对较低的蔬菜。 在北美,经营情况较好的农民一年可以赚二三十万美元,而中国农民种菜不错的赚个两三万人民币,两者收入相差数十倍到上百倍。同时,超市蔬菜水果价格跟在中国相当(比如说,冬天美国的西红柿6毛钱美元一磅,中国西红柿3.5元一斤)。从蔬菜运作的环节就可以看出来,中国蔬菜价格从地头到消费者手中,中间高达几十倍的差价,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国家资源支持的房地产和铁公基的兴旺。 菜价高涨只是受房地产和铁公基兴旺影响的一个小小部分,人们衣食住行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跟房地产和铁公基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房地产和铁公基,中国人享受着非洲的收入和欧洲的价格,为GDP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相对财富变化反映出来的资源分配,决定整个“国家财富”的增长或者减少。 所谓的“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中国人。 在过去10年,中国人买房已经成了世界现象。 很多美国人买了房子之后,不愿意牺牲自己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zh1}还不了房贷,并且申请破产。 这时候,银行来收房子,很多人就开始嚷嚷,说自己要流落街头 了。 于是,次贷危机爆发,造成了失业率稍微高一些,股市跌一些,物价涨一些,结果大家就都出来嚷嚷了。 然后,本来势力强大的共和党就失去了影响力,不论在国会还是总统选举,都输给了民/主党。 另外,欧元区危机爆发后,要求欧洲人福利和收入少一些,工作稍微多一些,结果大家就不干活,都上街散步了。欧美社会中的这些情况,把他们的民众养得膘肥体壮,而且很有侵略性。 在世界杯上,美国队在场上不知疲倦地奔跑,一次次把比分扳平或者反超;德国队更是全攻全守,目的就是xx打垮对手,让对手的意志崩溃。 与之相对比,而中国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高价买房,把自己的“肉”让别人来吃,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 在1999年,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世界500强”的目标;当时,无数的年轻人涌入“高科技”领域,在刻苦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比尔盖茨和杨致远、索罗斯和巴菲特;当时,杰克 韦尔奇还在盛赞中国,说中国有知识、有技术、有热情的年轻人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力量。 不过,人们都没有想到,在以后的十年,通过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中国人民开始共同努力,共同为了房子而奋斗。 大量上市公司开发依靠房地产获得利润,浙江民企百强7成涉足房地产,大量年轻人为了房子而结婚或者不结婚,大量商人和小企业主纷纷把事业资金转移到房地产,于是房价成功地“赶英超美”,并且创造了中国富豪榜绝大多数的房地产富豪,以及无数的隐性富豪。 全民共同炒房,把房价炒到天上,然后还说房价不够高,这就是中国人的“人心齐、泰山移”。
当然,在大家忙着“移泰山”的时候,其他的事情就顾不了了。 从宏观经济层面,中国的房地产在经济中“一枝独秀”,占到整个中国经济相当大的比重。 而从产业特征来说,房地产属于原始落后的产业,而在中国这个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 当中国人都把关注点放在房地产上的时候,中国的人口知识和技能也在迅速走向原始和落后。美日德的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跨国公司排行榜和品牌榜绝大多数的席位,这些公司都是通过国际竞争实现生存与发展,而它们的跨国公司也反映出三国的人口素质和能力。 而中国作为15亿人口的世界人口{dy}大国,除了房产价格可以在世界xxxx之外,“中国制造”找不出什么东西能够拿得出手的。 中国企业对外出口主要致力于“血汗工厂”,对内主要进行“山寨”生产,创新主要方向是三聚氰胺。年轻人已经不是希望去学习知识和技术,不是资金想着去创业,而是想着怎么样混社会,怎么样进入体制当公务员,然后弄钱买房子。很多中国人xx买房子后,就买{zpy}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便宜没好货;另外,还有很多人或者被繁重的工作毁坏了身体,或者让酒肉整垮了内脏,或者被生活本身压弯了腰。 就是到了国外,中国人也开始为了买房而节衣缩食,并且去干非常辛苦的工作,很多人当上了“房奴”。 在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中国人总体上既没有国际竞争的精神、国际竞争的技能、更没有国际竞争的身体。到2010年,中国甚至都凑不出一个11人的足球队去世界杯game一下。 “国家财富(也就是经济)”包括人口和土地两个要素,而中国在2010年,虽然有将近15亿人口,但是在科技xx世界发展的“知识经济”潮流中,中国人除了给世界做奴工,拿不出什么可以在世界上具有竞争{lx1}地位的技术 。 可以说,中国人口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了,算不上是财富。 更重要的是,最近几年中国人口快速老去,相对年轻的人也因为过劳而未老先衰,很多人疾病缠身。 也就是说,现在能够干活赚钱的人在急剧减少,需要被喂养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做奴工越来越养不起已经被耗光了的大量老弱病残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财富的人口因素负数,而且是个巨大的负数。 那么,人们手里拿的钞票所代表的人口资源,也等于是负数。 这就像中国股市里一些股票,虽然人们都在爆炒,每股可以卖到几元钱。 但实际上,这些股票背后的公司已经资不抵债,xx破产了。那么,为什么还有人炒这些资不抵债公司的股票呢? 因为,人们买的不是股票,而是玩的“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停止的时候,这些股票也就一钱不值了。
在中国的人口资源价值为负数的时候,中国的土地资源要素的价值如何呢?俄罗斯是个人口问题极为严重的国家,出生率持续下降,男少女多,因为酗酒、吸烟、xx、性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疾病和死亡问题极为严重,人口质量不断恶化。而且因为双亲的健康出现问题,致使婴儿出生时就残疾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另外,俄罗斯犯罪人数也在急剧增加,同时因工作劳累、失业、失恋、家庭暴力等各种原因xx的俄罗斯人平均每年增加10%。近10年来,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下降,而且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 可以说,俄罗斯的人口状况也可以被看做是负数。 不过,俄罗斯有丰富的xx资源,在过去10年里,光卖资源就让俄罗斯“暴富”起来。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不论种粮的土地多么富余(像美国、加拿大和澳洲)或者多么短缺(比如说日本),国家都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农业补贴和土地保护上。 资源贫乏的日本为了保持其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森林覆盖率,保持其水资源的充裕、保护土地不受到污染,采取全民教育和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措施,严格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分类净化、雨水回收再利用等措施,保持日本的国土质量,让国土质量不受到经济的影响。 在农耕机械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到了等于白送农民农耕机械的地步。 而农民们在大量补贴的支持下,对土地进行精工细作,保持土壤的肥力。 另外,日本通过“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和农业保护措施,让日本农产品价格保持在非常高的位置,也就是通过补贴和农产品高价两头来保证农民的利益。 而农民利益保证了,农民就会保证土地的利益,保持土地的肥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收入进行课税,然后转移支付到农业上。 而在资源和能源非常丰富的美国,则有意封存大量的资源矿产,即使进行开发,也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BP漏油事件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极大愤怒,于是有相关文章指出,美国本土的石油公司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海湾重大漏油事故,因为美国公司的态度极为认真,而且管理非常完善。 而欧美日的环境保护措施更体现在前期,一个项目在开始之前,必须要经过国家法律和地方民众共同许可后,才能够开工建设。 对于一些高污染或者其他毁坏环境的行业项目,整个国家直接就不允许开工。
而在中国,人口资源价值迅速变成负数的时候,没有像俄罗斯那样丰富的资源,也缺乏像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严厉措施保护环境的努力。 相反,中国人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变本加厉”地毁灭现有已经非常贫乏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数十年来, 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一直是剥削农业来支持工业。 农民因此生活在困境之中,当农民连自己都吃不饱的时候,自然不会善待土地。 另外,发展房地产传承了“大炼钢铁”的势头,而力量更加强大。 建一栋高楼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玻璃、沙子、装饰材料、家电、家具,这就需要挖煤、开采铜铁矿、炸山弄石灰水泥原材料、并且炼钢烧玻璃石灰水泥、到河里挖沙、砍树弄木材、建化工厂等等工作,并且修建大量公路,大量建设火电厂、石油石化加工厂,支持这些工作的展开。 所以,当房地产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大量的水源被污染或者直接干枯,耕地被征用、森林被毁灭。 西北干旱和持续荒漠化早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西南地区也成为干旱地区,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而西南干旱在将来可能将成为常态;华东、华南和(尤其是)中南在最近一些年不是经历暴雨袭击,就是经历暴雪袭击,让人们陷入周期性生存困境。 华北早已经成为世界{zd0}的地质“漏斗区”,人们需要向地下150米深的地方打井,才能抽上水来。 另外,近些年来除了煤炭之外,大量资源和能源接近枯竭,让中国人越来越需要进口资源和能源才能够生存。 而且,城市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水资源问题、污染问题、荒漠化问题等各种问题,都需要投入巨资来进行恢复,可以说中国的资源环境已经是严重的负值,或者说已经破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近15亿人口生活在一个森林被砍光、水资源被污染或者干枯、土地快速变成沙漠或者水泥丛林、资源和能源面临全面枯竭的环境中,那么这样的资源环境需要投入多少钱,才能恢复到60多年以前呢? 可以说,整个中国的人口和土地两个要素,都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负数。
总结上述分析,考虑到相对财富比例和资源状况({jd1}财富比例),路人甲就需要重新对自己的财富进行思考了。 路人甲在1999年的时候,如果存到银行1元钱,那么到2010年一季度,连利息会变成2元钱(实际上远远到不了),看上去他的财富增长了1倍。 但是,如果将他的财富放在整个货币系统中就可以看出来,因为M2从1999年开始到2010年{dy}季度,增长到将近5.5倍,所以他个人在社会中的相对财富缩水到以前的将近1/3。 这就是相对财富概念,路人甲的相对财富大幅缩水。 而相对财富也仍然只是一个表面的内容,真正有意义的是{jd1}财富(路人甲的个人财富占国家资源的比例)。 那么,国家资源包括两个方面:1、劳动力人口:中国在短短十年之内,就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社会,很快变成老龄化严重的老龄社会,即使是大量中青年劳动力人口,也都面临着劳累、疾病、心理压力、技能缺失等等因素的困扰,国民身体素质也在持续下降。 也可以说,中国“人口红利”已经终结,未来中国社会面临的将是大量的“人口负债”,越来越沉重的人口包袱将压在越来越少的中青年身上。 那么,从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角度考虑,中国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价值为负数。 2、自然资源状况:在过去的短短数十年时间,尤其是过去的十年,大量的农田被毁掉、大量的矿藏已经或者接近枯竭、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不是干涸就是严重污染难以使用、大多数的森林被砍伐。 可以说,中国的环境经过几千年的持续破坏,经过过去六十多年的加速,再加上过去十年的“冲刺”,实际上已经全面崩溃。未来,如果想恢复土地的质量,就需要巨大的投入。 也就是说,从中国人口和土地资源的{jd1}财富角度来看,不论是路人甲的2元钱,还是全国的M2,都已经仅仅是个数字,或者是一张钞票印刷品上的数字,或者是金融电子系统里的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因为背后的人口和土地资源已经没有价值,所以这个数字也就没有了价值。
不过,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虽然路人甲手里6.5万元人民币所代表的中国人口和土地资源的价值为零,但是并不意味着现在6.5万元的价值就为零。 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额=国内财富+国外财富。 恰巧,中国拥有2万亿美元的国外财富,也就是外汇储备。 而这两万亿美元的储备是通过外资进入,以及大量消耗国内劳动力和资源实现的。 那么,路人甲手里有6.5万存款,在中国M2为65万亿人民币的情况下,就意味着他拥有10亿分之一的所有国内资源+2000美元外汇。当然,这仅仅是静态的货币思考,并没有考虑到动态因素。下半年货币印刷达到20万亿,{zh1}市场货币总额M2达到85万亿人民币(总货币增长量达到30%)。 那么,路人甲手中的6.5万元存款就变成了13亿分之一的国内资源+1500多美元外汇。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路人甲愿意把自己所有的6.5万元存款变成美元,那么他就拥有了将近1万美元的财富。 而如果单单以美元计算他的个人财富的话,那么他是比以前相对富裕了。 因为,人民币汇率从1999年的1美元等于8元多人民币,升值到了最近1美元将近6.7元人民币。 现在,路人甲面临两种选择:1、继续手持人民币: 那么,随着印钞机加大开动,自己手里的钱占整个财富的比例越来越小。 其中,因为国内财富已经不能称其为财富,所以比例大小都无所谓,关键的问题是个人拥有的比例美元数额会持续减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外资开始撤离,或者国内的资金开始大规模换购美元,那么自己手中的等比例美元就不成比例。 如果美元资产大量撤离中国,那么自己手中人民币所代表的美元也就没有了。 2、将人民币换为美元:美元作为世界性储备货币,具有坚实的价值基础。 首先,美国的资源丰富,而且缓慢进行开采,所以美国的自然资源损耗很小。 再加上美国越来越注意环保问题,所以水、空气、森林、草原等保护越来越严格,所以环境的自然损耗也很小;其次,美国的科技水平和跨国公司竞争力,在全球仍然保持无可匹敌的竞争能力,这也反映出美国人口劳动力价值水平。 这两点让美国货币保持稳固的基础价值。 另外,美国货币发行受到严格控制,M2数额缓慢增长,目前仍然保持在8万亿美元的水平,这又让美元持有者的相对财富保持稳定。 所以,持有人民币是个风险极高的行为,而持有美元则相对安全得多。
更需要关注的是,现在人民币的价值基本上已经依赖于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了。 现在,人们说起人民币币值、人民币汇率、中国经济增长,这三者加起来,也就是人们对于人民币的信心,都是基于这2万亿美元的储备。 因为这两万亿美元的储备,所以人们相信人民币汇率还有可能升值。 因为这些储备,国际游资还在继续进入,赌人民币还能够升值。 因为,所有人都在盯着这两万亿。 人们都在觉得,自己的资金进入中国,只要有这两万亿顶着,自己的资金就是安全的。 问题是,现在国内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国际热钱,这些钱在1美元等于人民币8元多的时候进入,并且进入股市和房地产进行炒作,股市从1000点{zg}炒到6000点,房价也翻了好几倍,很多进入的资金也积累了丰厚的利润。那么,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到1美元等于6.7人民币,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和炒作资金利润,相当一部分热钱已经翻倍或者以上。 假设最初进入的热钱为5000亿美元(据有的信息来源,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话 那么,这些热钱随时可以撤出,而撤出的资金就要达到上万亿美元。 而一旦这些热钱开始撤退,就会引发人们的恐慌,人们会纷纷把自己手中的人民币换成美元。 但是,根据现在65万亿的人民币数额(到2010年底,可能达到80万亿以上),那么一旦有“风吹草动”,引发人们换购美元热潮,那么这两万亿美元(合13万亿多的人民币)是远远不够换的。 另外,人们不知道,这些外汇储备投入到国外,已经亏损了多少。 比如说,中国手持数千亿美元的“两房”债券。 现在,人们并不知道这些钱是安全的,还是高风险的。 如果两房债券是美国zf担保的,那么还好说;如果债券是无担保的,那么人们的信心动摇的就更快,随时引发{qg}美元的风潮。 因此,现在国家号召“藏汇于民”,那么大家就应该响应号召,大量购买美元,让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不会波及到自己的身上。 当然,不仅仅要购汇,更要换成现钞,如果资金比较多,xx可以汇到海外,减低国家的外汇储备压力。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人民币对美元会继续升值,因此都在坐等观望。 而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如果大多数人发现,国际游资开始换美元逃跑的时候,人们再想换到美元可能就来不及了。 这就像股市中的庄家,他们必须在股价上升的时候出货,边拉抬股价边出货。 等一般的散户看价格上涨,跟风进入的时候,庄家已经开始出货了。 而等出货差不多之后,再反手砸盘,把剩下的一部分筹码不计成本地迈出,完成盈利循环 。 所以,如果大家都看到人民币没有升值空间的时候,说明一般人已经换不到美元了。
三、物竞天择
出来混,欠下的总是要还,这就是规律。 如果这句话不成立,那么规律就不是规律了。
58年大跃进后,饿死数千万人,就是因为规律不可违,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任何一个社会只要违背规律,结果就将是饿死人,违背规律的状况越严重,饿死的人就越多。 2010年,就是规律开始发挥作用的一年,人们将需要考虑,未来去哪里找饭吃。
在2010年下半年,中国将面临内部印钞和外部汇率两个主要问题。 对内,中国发行20万亿的货币似乎不可避免。 现在,中国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 因为2009和2010年{dy}季度的将近20万亿的货币投放,推动各种物品价格的快速上涨。 尤其是蔬菜价格和绿豆等杂粮品种的翻倍或者几倍上涨,引发了大米白面的价格上涨,并且人们对于大米白面成倍涨价的担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开始控制第二季度的货币投放。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让掌控者更加无法解决,这就是房地产相关产业的“急转直下”。 可以说,现在掌控者面临两个难题:1、如果在第三季度开始,加大印钞速度,那么会引发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尤其是基本粮食的翻倍上涨。 而粮食的翻倍上涨将引发社会各种产品价格的翻倍上涨,这是现在口袋里已经快空空如也的广大民众难以忍受的。 2、但是,如果不加大印钞速度,那么房地产、汽车、建筑机械、钢铁水泥、家电家居建材等行业企业,将直接陷入全面破产的境地。 如果现在不大量印钞,从现在到企业开始大规模破产,可能只需要一个季度到半年。 而这些行业企业的破产,将导致地方财政破产,铁公基失去收入。 所以,从掌控者的角度来说,现在只能采取{dy}种措施,大量印xxx,虽然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不至于在一到两个季度之内就破产。 当然,一旦开始大规模印钞,会引起大规模童话膨胀,并且引发基本粮食价格的翻倍上涨,但是与不xxx相比,情况会好的多,能够坚持的时间也长一些。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一旦新的印钞行动开始,大规模通胀加剧,这时候房地产行业虽然能够维持下去,但是房价上涨已经空间不大。 同时,人们就会开始担心自己吃饭的问题,然后人们会把自己手里的钱尽可能变成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那么,被压制了10年的粮食价格可能会因为人们的恐慌性购买,而导致翻番式的报复性价格上涨。 因为,现在房地产价格和粮价的极度扭曲的价格比率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如果真的继续维持的话,那么大家都把农田变成房子,都别吃饭了。 所以,下一步粮食价格报复性上涨似乎已经难以避免 。
在对外汇率上,人民币已经进入“升值陷阱”。 现在,真正推升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并不主要是贸易资金,而更多是国际游资。
这些国际游资的特点是“买升不买跌”,如果人民币预期升值,那么它们会持续进入;如果人民币预期贬值,它们会“夺路而逃”。 那么,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到1美元等于6.7人民币,比5年前的1美元等于8.2人民币有着显着的升值。 这样的升值意味着什么? 大量的出口加工企业从比较高的利润变成利润非常微薄。 但是,这并不能xx说明中国出口加工企业的状况。 因为,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M2增加了一倍多,2005年底,M2为将近30万亿元人民币,而到2009年则增加到60万亿。 M2翻倍导致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吃掉出口加工企业的利润,也让众多企业倒闭。 而这样的资料仍然不能xx反映人民币面临的困境。 在过去人民币升值的几年期间,美元对其他货币(尤其是欧元)普遍大幅贬值,因此人民币升值表面上看是升值,实际上对欧元贬值。 这样对欧元贬值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效果。 但是,随着美元见底,并开始大幅反弹,人们开始面临空前的困境。 一边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另一边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那么依靠“血汗工厂”生存的中国出口就无法持续。 所以,如果人民币兑美元不贬值,再如果美元继续回到上升轨道上,那么中国的贸易出口将遭遇重大挫折。 不仅如此,随着中央大幅加印钞票,即使美元对其他货币不升值,也将导致大量的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大幅上升,按照现在的美元报价,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将无法生存。 而如果这些出口加工企业提高美元报价,那么大量订单就会流失。 所以,不论如何,下半年的出口形势都将非常困难。 同时,随着铁公基建设的加速,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进口还会增加,将导致贸易顺差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 如果出口难以维持,那么出口这个“发动机”熄火,中国经济又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尤其是大量的农民工就业、铁公基收费和地方财政税收。 而一旦贸易顺差结束,那么大量的境外游资就要考虑逃跑,因为游资是不会在贸易逆差的国家久呆的。如果下半年希望保持出口,那就需要实现人民币贬值。 但是,人民币贬值同样会导致国际游资夺路而逃,因为大家看不到升值的希望。 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出口面临的困境越来越难以克服,同时大量游资出逃的时间越来越迫近。
那么,如果加印货币和外资出逃的效应迭加起来,效果将是什么? 关键在于,人们将失去对人民币的信心。 纸币是印刷货币,属于信用货币。 人们使用纸币的原因,就是人们相信手里的纸币值那么多钱。 而一旦外资出逃,加上继续印钞,人们对人民币的价值就会失去信任,也就是说纸币就失去信用,失去信用的纸币只是一张纸而已。 那么,一旦外资出逃,首先中国将失去对于铁矿、石油、粮食等基础资源的进口能力。 同时,资金外逃也将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冲击,人们就会疯狂把自己手里的钱换成生活必需品。 那么,什么是生活必需品?早就已经供过于求的房子不是必需品,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纷纷离开生活成本极高的大中城市,让大量房子空置。 汽车不是必需品、家电不是必需品、钢铁水泥不是必需品,建材家具不是必需品。 可以说,与 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的大多数行业都不是必需品行业,而过去价格被一直压制的粮食、水、生活用品等产品是必需品。 这样的话,人们的需求将推倒重来,人们不再抱怨自己买不到房子、结不了婚了;人们将考虑,自己还又没有饭吃,又没有水喝。 过去,依靠房地产业舒舒服服盖房子卖房子,获得金钱地位的人,将发现自己突然之间一无所有。依靠卖地而生存的地方财政,也将失去豪华生活空间。 不过,需要更加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一旦纸币失去其信用,那么不仅仅是现在占经济大头的房地产和相关行业失去生存空间,而且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将瓦解。 因为,货币是一个社会的血液,血液多了会爆血管,但是如果人们都不相信一个货币了,那么就没有货币,结果造成血液干枯。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将选择新的货币方式进行替代,以维持日常的交易。 而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失去基础信用货币的状况,将导致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行。 打个比方,本来中国已经是在非常紧绷的状态下,进行粮食生产。 如果信用货币失去信用,那么人们首先将开始争夺水源,然后争夺其他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数据,来保持自己的生存,导致社会秩序发生混乱。 这样的混乱又会进一步导致物品更加短缺,很多人就会吃不上饭。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就必须想方设法,通过竞争而生存。 缺乏主动竞争能力的人们,将导致自己和后代失去生存空间。
希望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但是现在的形势在一步步像这个方向迈进。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