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7-2008)综合报告(三)_物流公司_中国物流网

四、重点行业物流的特点

(一)钢铁物流专业化形成趋势

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达4.89亿吨,增速为16.8%,仍为全球{dy}大粗钢生产国。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和原材料成本的持续上升,钢铁企业加快分离整合物流资源,降低资源浪费,提供增值服务,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钢铁供应链体系。

大中型钢铁企业物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我国钢铁企业大部分是靠国家投资建设的,受“大而全”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与钢铁物流相关的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物流资源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分,专业化整合不够,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针对这一现象,武钢、首钢、鞍钢、太钢等一批钢铁企业首先对内部物流流程进行改造,成立统一的物流工作部门或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实行集中统一采购,甚至在企业之间构建采购联盟,集小订单成大订单,从而更好地赢得规模优势。采购联盟通过收集分散在各处的小规模需求,还直接导致了物流信息的集中,为规模性的运输、仓储和配送提供了基础,由此大大减少了运输车辆,节省了采购和物流成本。

钢材物流加工配送中心能够实现深度加工以及向终端用户加工配送,已成为目前钢铁供应链中的热点环节。宝钢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建立,作为整体战略的重要一环,由当初的几家迅速发展到30家以上。鞍钢、武钢、包钢、太钢等国内重点钢铁企业也采用独资、合营的办法,在战略用户附近纷纷设立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园区。中钢、五矿等钢铁贸易服务企业也投资设点,逐渐形成覆盖各品种、规格的加工配送体系。全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钢铁流通企业投资兴建了一批加工配送中心。据统计,我国现已建成的较为专业、装备精良、质量合格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超过200家,大多分布在华南和中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市,其加工配送的品种有薄规格冷轧板、电工钢、不锈钢板、热轧中厚板卷等。

钢材流通的新模式逐步成形。通过发挥电子商务,完成钢铁产品及其原材料的在线电子交易,再通过遍布各地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实施剪切配送,最终实现“电子交易+剪切加工+快速配送”的现代钢铁物流模式,是时下钢铁生产企业和钢材流通企业实现现代钢铁物流的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已有80%的钢铁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宝钢网上的年交易总额突破100亿元,比上年递增40%。宝钢东方钢铁网上在线交易,集销售、采购、配送于一体。其销售物流平台,实现全程物流可视和电子采购配送,有效控制了物流成本,在为客户实施增值服务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二)粮食物流进入国家战略层规划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又一个高产年。为确保粮食安全及其成本优化,国家日益重视粮食物流的发展。2007年9月,《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显示粮食物流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适应散装散卸的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完善集疏运网络,实现铁路、水路和公路的有效衔接、跨省和省内长短途运输方式的合理转换,提高粮食快速中转能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现代化散粮运输工程项目,已在我国大连北良港竣工并通过验收;浙西南粮食物流铁路仓储配送中心项目也于2007年开始实施。10月,国家发改委下达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2007年投资计划,支持服务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上的散粮中转库建设。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实施工作会议,部署发展粮食“四散化”运输工作。与此相对应,各地加紧了粮食物流中心、粮食物流节点以及粮食物流通道等方面的建设。全国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调查表明,截至2007年5月底,全国2006年以来开工建设和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单个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342个。

近几年,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现代粮食物流中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国家粮食局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地市级粮食局都建立了信息中心,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为代表的粮食电子商务,实现了网上实时交易等,粮食物流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使用国债资金开展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粮食批发市场信息化逐步驶入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全国多数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已竣工,部分粮食批发市场在此基础上,还自筹资金进行了第二期甚至第三期的信息化改造。

(三)汽车物流与生产融合互动

2007年中国乘用车销量达625万辆,较2006年的517万辆增长20.7%。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汽车物流带来成倍的增长空间。汽车厂商普遍倾向于物流业务外包,汽车物流逐渐突破整车物流的局限,向入厂物流、零部件物流、增值服务和区域配送等领域延伸,满足汽车厂商一体化物流的需要,对其供应链进行全程服务。

一批初具规模、拥有先进管理经验和稳定货源保证的物流企业领跑中国汽车物流市场。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拥有8艘轮船、438节火车车皮、超过1700辆驳运车,31家配送中心,主要客户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二汽等汽车厂商。长久物流有限公司自有专用运输车1056辆,外协联营车辆1000多辆,全部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全国设有10多个仓储基地,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搭建了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在香港上市的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对60多家车队、4家船运公司、3家铁路运输公司、4家集装箱运输公司、2家空运公司、30多家仓储公司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物流服务基础。

物流企业与汽车厂商的合作向纵深发展。安吉天地提出了以供应链优化为目标打造智能型物流企业,在硬件上实现资源整合化和网络基地化,在软件上实现流程标准化和信息集成化。通过面向供应链的决策优化技术,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进了客户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竞争力。长久物流专注于整个汽车物流的联动,结合客户需要提出并实施汽车供应链解决方案,并在零部件入厂物流和国际物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行业进入门槛低,市场无序竞争影响了汽车物流市场的良性发展。目前,行业群体数量多,且主要集中在整车公路运输市场,大部分运输公司仍采取小规模、低水平、低效率的营运模式。全行业目前拥有12000多辆专用运输车,而轿运车300台以上的运输公司仅有几家,更多的是上百台、几十台的运输公司,汽车物流服务仍处于低端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些厂商只xx运输价格,“价格战”成了现阶段汽车物流行业典型的竞争手段,行业利润进一步降低。

随着我国汽车出口业务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出口物流不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汽车海洋运力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国汽车滚装船制造滞后;另一方面,日韩系企业控制了国际汽车滚装船市场。与中国汽车海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日韩海运企业共有9大家,包括日本6家、韩国3家。而这9大企业通常都和本国的大汽车制造商签署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因此日本、韩国的汽车企业可以获得比中国低廉的运输价格;同时,汽车物流去向分散、航线偏僻。现在中国汽车出口批量增多了,但呈现单批数量小,目的地分散的特点。这些都增加了出口物流成本,不利于中国汽车的出口。

(四)连锁零售延伸物流供应链

连锁零售企业加大物流配送中心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物流网络。2007年,沃尔玛在天津的物流配送中心二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营,营业面积4.4万平方米,日处理能力33万箱,是原配送中心的4倍,{zg}可支持90家沃尔玛店面的货物配送,涵盖了沃尔玛在长江以北的店铺网络。百胜餐饮集团杭州配销中心开业,目前百胜在中国设有16个配销中心,物流的配送网络已遍及国内400多个城市,为中国百胜旗下的2300多家餐厅提供配送服务。瑞典宜家家居的亚太地区物流分拨中心项目在上海奉贤启动建设。该中心建成后将是宜家在亚太地区{zd0}的物流分拨中心,作为宜家战略投资的重点,上海将成为宜家集团在亚太地区的物流仓储中心。物美集团正式与日本专业物流企业冈村制作合作建设华北配送中心,陆续替代物美目前三个分散的配送体系。规划的华北配送中心占地面积超过200亩,仓库使用面积一期约6万平方米,中心有望在两年内全部建成。国美募集大量资金,建设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搭建物流平台,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益,节约物流成本。

连锁零售行业直接面对消费者,需要拥有较快的客户反应速度和较高的客户服务能力,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2007年,苏宁成功实施ERP系统,在物流上打破地域局限,实现商品数据的动态管理,以财务为中心,将营销、物流和采购等统一在一个平台之上,重新确立了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提高了整个供应链运转的效率。京客隆生鲜食品配送中心通过产地合作、食品检测、全程冷链化管理和统一配送,使消费者在京客隆所属的各超市都能吃到“放心菜”、“放心肉”和“放心水果”,成为京客隆强大物流支援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电子商务物流跨越式发展

2007年,是中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又一年。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也随着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上市而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9957亿元人民币,2007年增长率高达25.5%,交易规模达到12500亿元人民币;2007年中国互联网B2C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达到52.2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33.5%,总体销售规模增长显著。

电子商务的发展依赖于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很多B2B电子交易市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如,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就以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为依托来发展自己的业务,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这些物流仓储设施也在不断增加与完善。一些大型B2C电子商务网站也拥有自己的物流体系,如当当网、{zy1}网,为了快速扩张,2007年当当网对原有的物流体系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然而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职能还是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施。如支付宝在2005年6月就与天津大田集团和宅急送结盟,成立了我国{dy}个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联盟;2005年11月又增加了亚风快递,在“全额赔付”制度的基础上,推出“推荐物流赔付制度”。2006年11月,阿里巴巴与中国邮政合作推出“电子商务速递”业务,并于2007年1月10日正式实施。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由于成本、规模等原因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物流配送体系,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完成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物流环节是它们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进受制于物流瓶颈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在物流服务方面,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完成物流配送工作。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快递公司都是以加盟方式分省市或分区域建立业务网络,联盟内部各组织之间利害关系不强烈,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技术和体制落后。同时由于这些中小型速递公司一般很少有自己固定的专车,大多依靠火车或长途客车带运,并且实施打包运输,所以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邮件物品遗失现象时有发生的,服务质量和速度令人担忧。

(六)医xx流投资热度依然

2007年,政府和企业轮番推动医xx流现代化建设,由政府主导逐步向企业自主转换。当年国内投产的大型物流中心有:江苏亚邦医xx流中心、全洲医药食品物流港、重庆医药的物流中心、国药控股的天津物流中心、医xx流中心等。2007年上马的大型医xx流工程项目有:投资1.45亿元人民币的广西同济医药集团、占地79亩的中国-东盟(同济)医xx流中心、总投资2.8亿元的南通苏中医xx流中心、深圳海王集团、重庆金冠科技(集团)公司、重庆华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3方共同投资的重庆现代医xx流中心项目等。

借助这些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国药控股凭借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地的物流中心和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吸引了拜耳、诺华、GSK、勃林格殷格翰等众多的跨国公司,医药零售和现代物流有机结合拉开序幕。重庆医药的和平物流中心覆盖200公里半径内的连锁药店,以及部分乡镇诊所、卫生院。全洲集团的全洲医药食品物流港通过长沙海关的批准,设立成专业的医药公共保税仓。北药股份作为北京奥运会药品耗材配送服务商,将按照北京奥组委的专项采购计划配送药品等,确保北京奥运会医疗服务药品、耗材、器械供应充足。九州通拥有武汉、上海、郑州、乌鲁木齐等地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并在建设江苏、北京和河北等地的物流中心。国有、民营医xx流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在逐步渗透原本差异化的经营领域。

从物流方面的技术支持到资本的进入,外资的滲透正在逐步加快。如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引入6000万美元风投资金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广州医药与欧洲医xx流企业联合美华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组建合资公司;上海医药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合资进行药品分销业务;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与美国某风投公司合作、欲共同出资打造国内{zd0}医xx流网络。外资借助国内企业的网络渠道开始加速进入中国的医药商业,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方法,也成为国内企业成长和提高的一种途径。

五、区域物流的特点

(一)港口物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2.1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7.8亿吨,增长12.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179万标准箱,增长21.5%。

到2007年,我国已有14个亿吨大港。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61亿吨,连续三年保持全球{dy};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4%,首次超过香港跃居全球第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达到210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4位。营口港预计增长约27%,吞吐量达到1.2亿吨以上,烟台港(含龙口港)吞吐量1.01亿吨,成为我国港口吞吐量超亿吨的新成员。2007年,我国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宁波港、广州港和天津港列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20大港。为进一步提升港口功能,扩大对外开放,2005年开始在上海推进保税港区建设,并相继批准天津和大连建设保税港区。2007年10月1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宣布洋浦保税港区已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我国第四个保税港区。

(二)围绕城市群发展“物流圈”

黑龙江省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3个中心城市为骨干,全力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十一五”期间,铁道部和黑龙江省将共同投资,开工建设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城际铁路。为保证工业产品流转通畅,工业走廊地区加快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哈尔滨龙运物流中心、大庆物流园区等物流系统开始规划和建设。

辽宁作为东北地区{wy}的沿海省份,正着力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五点一线”上有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丹东港、葫芦岛港等5个对外港口,有京沈、盘海营、沈大、哈大等4条高速公路和2条电气化铁路,有大连、丹东、锦州3个民用机场,奠定了很好的物流基础。

湖北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的形成,使武汉为中心的区域物流系统得到发育。未来5至10年时间,武汉城市圈将依托发达区域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建设好武汉物流圈、阳逻港转运型物流园区、东西湖配送型物流园区与物流保税区。同时还将建立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等物流基地,力争将武汉建成辐射华中,连结全国,面向国际的中部地区物流中心。

2007年,川渝两省市共同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为保障经济区合作的推进,成渝两地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加快完善城市物流圈,打造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

广西作为连接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广西围绕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一体化网络规划,组合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等重要港口建设、崇左-钦州、玉林-北海铁山港高速公路、沿海铁路扩能、南宁机场扩建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连接海港、空港、边境口岸的一批大型物流等项目建设逐步展开。对于增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经济辐射能力和实现泛北部湾合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区域物流合作有实质性推进

长三角地区联合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上日程。三地将做好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走廊的规划衔接,研究制定“集卡”过境和驻地运输的统一管理口径,实现两省一市运管机构对资质条件核准的互认;加快申苏浙皖、杭浦高速等项目建设,开展上海崇明至江苏海门过江通道、苏通大桥与杭州湾大桥连线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两省一市之间高速公路配套衔接;协调推进宁杭铁路、沪通铁路、沪乍铁路等项目建设;推进两省一市民航机场及配套地面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发挥长三角地区港口群作用,共同加快长三角地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发展长江流域多式联运。

在粤港合作的框架下,粤港积极推进跨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口岸合作,开通深圳蛇口等口岸至香港国际机场的5条水上航线,增开了4对粤港直通客运列车,深港6大口岸连续5次延长开放时间。特别是深圳过硬的物流基础设施,为深港通过合作将物流业不断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深港两地集装箱货运总量稳居世界{dy}。

口岸“大通关”合作深入。长三角三地签署《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进一步推进苏浙沪两省一市地方电子口岸平台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联网申报、核查和作业的通关协作机制;推进实现跨关区、跨检区的申报、审单、验放协作机制。广州海关提出“一关通”理念,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口岸,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种创新的通关模式。目前,广州海关已与海口、南昌、南宁、贵阳、长沙、拱北、江门、深圳、黄埔、重庆等泛珠三角地区的15个海关实行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实现了海、陆、空运输方式下新模式的实际应用,提高了泛珠三角地区物流运转效率。

?

六、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及信息化的特点

(一)物流通道建设

1.铁路建设

?2007年,铁道部安排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332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2560亿元、更新改造160亿元、机车车辆购置600亿元。同年新建铁路投产678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480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938公里。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7.8万公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系统计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设18个物流中心。其中云南昆明已投入运营,西藏那曲铁路现代物流中心已经开工建设,铁路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2.公路建设

2007年,我国新建公路1435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59公里。到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总规模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比原规划提前13年基本贯通。国家高速公路青岛至莱芜段、景德镇至鹰潭段、重庆至遂宁段等建成通车。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合龙。

3.水路建设

2007年, 建成港口泊位300个,改善内河航道里程342公里。到年底,我国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公里,其中50%为等级航道。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当年新增吞吐能力43916万吨。到年底,我国拥有1400多个港口,各类生产性泊位3575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03个。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工程、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和五期扩容工程、营口港鲅鱼圈15万吨级航道工程等竣工验收,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加快实施。

4.航空建设

?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0亿元。全年民用机场航站楼总建筑面积增加126万平方米。首都机场扩建主体工程完成验收,全国运输机场总数从2006年底的147个增加至152个。

( 二)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建设

1.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园区建设

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各地物流园区和各类货运枢纽、场站建设稳步推进。深圳规划的六大物流园区逐步铺开,其中前海湾、平湖、笋岗-清水河3个在建(改建)物流园区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龙华、盐田、机场等3个已建成运营的物流园区,物流处理量高速增长。河北拟建xx物流园区,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部分园区已经动工。江苏以江阴港口和临港产业为服务对象,计划5年内在靖江沿江将形成5大特色物流功能区,并计划在苏州、连云港、镇江、南通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四川规划建设成都航空、国际集装箱、青白江3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把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武汉市充分依托阳逻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建设集装箱转运、粮食交易和煤炭配送等3大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综合型港口物流园区。福建省确定海西物流园区重点项目,鼓励台商建设沿海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建设3个保税物流中心,以及厦门国际能源仓储物流中心、两岸农产品中转基地、对台保税港区等。

2.物流企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

为打造通畅、高效、完善的物流基地网络,各类物流企业继续加大园区(基地、中心)投入。中远、中储、中铁快运、宝供、传化、深赤湾等物流企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宝供物流坚持实施基地战略,投入巨资搭建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网络。目前,苏州、广州、合肥、上海、北京、顺德、沈阳物流基地已先后投入运营,南京的两大物流基地也在积极建设当中,天津、成都、青岛等地的基地建设项目即将启动。中储股份与天津市农垦集团总公司、天津永泰红磡集团共同开发"滨海中储综合物流加工园"项目,将建设北方多种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采用国际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启动建设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中心大厦。

3.外资地产商强势显现

外资物流地产商加快布局,提供xx物流仓储设施。8月,国际物流地产商普洛斯获得上海双层库项目——虹桥物流园。9月,普洛斯与大连港集团共同宣布,双方联合开发沈阳市场,以满足东北地区日益增长的现代化仓储设施的需求。10月,普洛斯投资2500万美元,计划用地160亩,在宁波开发区开发物流地产项目。到2007年年底,普洛斯计划在中国开发的物业总量将达150万平方米;而到2010年,在中国的投资将达20亿美元。沃尔玛全资子公司盖世理目前在中国四地拥有物流仓储项目,分别是长三角的昆山、嘉兴、南京和环渤海的天津。9月,盖世理以合资方式在天津交付了一个4.2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作为沃尔玛北方配送中心。国际物流地产商安博置业加快项目投资。10月25日,安博置业宣布,其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设计的“AMB宁波北仑港物流中心”正式破土动工。而在此之前,安博置业已经分别完成了其在上海奉贤、松江九亭以及江苏昆山的三个大的投资项目。新加坡丰树投资公司与天津海港公司天津港发展控股合作,在天津港保税区合资发展约64公顷,拥有22栋单层以及12栋双层坡道式货仓的物流园区。

4.专业性物流园区初见成效

物流园区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地理布局相适应,显示出较强的专业化趋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是中国{dy}家通过封关验收和正式开展业务运作的保税物流园区,积极发挥区港联动政策优势,实质性运作以来进展情况良好,有些入驻企业的物流成本可降低四成左右。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加快航空货运大通关基地建设,构筑国际{yl}航空物流发展平台。共引进6家世界500强企业及70余家国内xxxx入驻,2007年全年实现税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0.6%。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提出“公路物流港模式”,吸引各类物流企业进驻,为周边1.8万家工商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并为其节约物流成本40%左右。苏州工业园区1至10月监管货值212.79亿美元,货运量48.5万吨,减少发车1.7万车次。山东济南盖家沟物流园区重点服务于区域大型商业、连锁超市、批发市场业户和消费品生产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务,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产品及家电产品配送中心。

(三)物流技术装备的发展

1.叉车行业保持高速增长

2007年,中国叉车产量达到13.9万辆,增长率接近30%,稳居亚洲{dy}。市场发展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低中xx叉车市场都在增长;二是中低端市场由于基数大,销售量增长相对较高;三是xx叉车市场基数较小,但销售额也保持较高的增速。

目前在叉车市场上,林德、永恒力、海斯特、力至优、丰田、TCM、斗山等品牌叉车占据国内中xx市场。中国合力、杭叉等企业叉车产量已跻身世界前列,并占据了国内叉车市场约60%的份额。中国叉车产能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资本的加入,中国重汽、江淮等汽车大企业也已进入这一领域。外资品牌逐步向中低端市场拓展,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托盘产业链逐步形成

2007年,中国托盘产量预计增长25%以上,年增长超过3000万个,全社会流通中的托盘数量应超过9亿个,如果将企业自产自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7-2008)综合报告(三)_物流公司_中国物流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