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渗透”的亚洲市场- 独善其身- luochaoster - 和讯博客
难以“渗透”的亚洲市场 [转贴 2010-07-06 13:25:27]   

  基金管理公司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精品”或“虚拟”结构,但却难以打开可能有利可图的亚洲市场。

  这是花旗集团(Citigroup)、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和Create Research编撰的{zx1}年度行业报告的预测之一。

  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将羡慕的目光投向亚洲及更广泛发展中世界的预期增长;业内预计,未来3年,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这两项资产类别将吸引最多的新资金,同时,亚洲以压倒性优势当选为同期最有可能获得符合市场预期回报的地区。

  但吸引亚洲人成为客户,以此分享该地区日益增长的财富,似乎是一种不太直接的做法。人们一度认为,尽管亚洲经济具有波动性,但相对于“饱和”的西方市场,亚洲将成为收获更丰的资产竞技场。如今,这种乐观情绪正日趋暗淡。

  基本面因素看上去颇具吸引力。亚洲拥有全球逾四分之三的人口,15%至35%的储蓄率远高于西方水平,而且人们预测,亚洲投资资产的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

  据估计,除日本以外亚洲地区的养老金资产为7500亿美元,预计未来1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两倍。一周前,美林/凯捷(Merrill Lynch/Capgemini)年度全球财富报告首次宣布,亚洲百万富翁(以美元计)的财富超过了欧洲。

  然而,该报告称,由于促进本土行业的国内规定,“市场渗透率的增长如蜗牛般缓慢”。迫使养老金计划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国内的规定,在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相当普遍,但这些规定与缺乏“买入并持有”的文化一样,都不利于西方基金经理发挥自己的优势。

  投资热情已经减退,如今只有58%的受访者将亚洲视为未来3年的增长市场,与认为欧洲将成为增长市场的比例一样。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只有不到10%的受访者认为亚洲将成为自身增长的主要来源,而32%的受访者认为答案是欧洲。

  “人们如今认为,由于法律和文化障碍,进入亚洲地区xx不同的市场将如同婴儿学步,不会阔步前进,”报告表示。“投资文化将在亚洲扎根,但速度不会很快,这里不会很快变成一个蜜罐。”

  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欧洲)首席执行官尼克?李斯特(Nick Lyster)承认:“(亚洲)仍被视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增长区域,但不会很容易。人们很难在这些市场创建本土品牌。”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持有与中国建设银行(CCB)组建的合资公司的少数股权。

  他指出,即便是在欧美,也是国内参与者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亚洲,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但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应该能在某些领域(在亚洲)取得一些进展,例如与主权财富基金合作,或者作为当地银行的副投资顾问,”李斯特补充表示。

  花旗的杰维斯?史密斯(Jervis Smith)也提到了副投资顾问这一渠道。他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向国内机构(通常是银行)提供投资技能,可能是进入亚洲的{zj0}路径。他提到了波士顿的威灵顿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

  不过,他也看到了亚洲基金管理公司(如韩国的Mirae)开始在西方市场取得进展的证据。

  Create Research首席执行官艾敏?拉詹(Amin Rajan)担心,在中国和日本仿效其它亚洲国家,接受欧洲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Ucits)基金在国内市场发售之前,西方基金公司可能会进展缓慢。

  他表示:“亚洲将成为淘金热点,但还要过一段时间。重心会在东西方之间更均匀地分布,但那将是晚些时候。”

  尽管亚洲的财富难以触及,这可能颇为令人苦恼,但报告称,多元精品式基金很快就会垄断市场。

  约28%的调查受访者目前经营着综合性多元精品模式,即一系列半独立的专业投资精品机构与中央“母舰”共享支持服务和收入。另有7%属于独立精品机构,它们有自己的盈亏账户,归综合性控股公司管理。

  报告称,未来3年,还有18%的资产管理公司将仿效这一做法,让多元精品成为大中型基金管理公司的“主流”经营模式。

  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已在经营着一家综合性多元精品机构,李斯特认为,这种模式将资金管理过程中看似固有的规模不经济,与可以通过共享合规、风险管理、分销和后台办公室功能等服务获得的规模经济xx地结合在了一起。

  “多元精品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将其视为资产管理的{zj0}结构,”相信这种综合结构将得到最广泛认可的李斯特表示。“人们告诉我,独立模式正逐渐淡出。它们很难赢得业务。”

  传统资产管理公司可能也受到“虚拟”资产管理公司崛起的挤压。后者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为9%,它们复制了已在施行的咨询模式,将真正的投资管理外包给外部经理。

  “这种联合模式正大行其道,特别是在美国。它们专注于{zd0}程度地利用自己的品牌,从根本上来说是作为一位组装者,而非制造者。如果充当虚拟管理公司,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状况将会好得多,”拉詹表示。

  译者/梁艳裳

郑重声明:资讯 【难以“渗透”的亚洲市场- 独善其身- luochaoster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