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2010年5月26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度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四月下旬和五月上旬,由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组织牵头,采取市内调研和外地景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市内调研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昌银带队,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委员参加,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分别到风管局、文体广电旅游局、丙安乡、旅投公司、华阳公司、百龙公司等单位和企业,并专题召开旅行社暨导游行业和旅社酒店行业座谈会,了解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市外调研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昌银、周丽芬、刘晓庆带队,风管局、文体广电旅游局、人大常委会工委室相关人员组成,分别到四川的九寨沟、贵州的荔波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熟或发展较好的景区,采取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考察他们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管理体制等有关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赤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近二十年来,历经了“四统一”、“三区一湖一河”委托经营,到现在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景区管理体制。2006年把“旅游兴市” 确立为我市支柱产业地位的发展战略,使赤水文化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逐渐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已基本能满足游客所需。目前,已获得“{gjj}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公园”、“{gjj}自然保护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zj0}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gjj}、{sjj}的旅游品牌,正积极开展赤水丹霞地貌申报 “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市共有赤水大瀑布和燕子岩两个AAAA级景区和四洞沟、竹海、桫椤、佛光岩、红石野谷、丙安古镇6个主要景区。有宾馆酒店200余家,其中四星级酒店一家,三星级宾馆2家;旅游定点接待单位 19 家;旅行社3家;大小餐饮业200余家,其中可一次性接待200人以上就餐的餐饮企业10余家;大中型娱乐场所40余家。旅游特色商品已基本形成了以晒醋、农家腊肉、虫茶、竹笋、竹工艺等为主的几大系列主产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好,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尚未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市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运行不顺。
一是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目前,我市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是由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风管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等三个机构和部门共同引导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观念不一、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难以形成统一的工作局面。二是景区管理体制方面:我市参与景区经营和开发的国有企业旅投公司、引资企业百龙公司、华阳股份公司,由于企业间利益关系,有无序的竞争现象,影响了赤水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
(二)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市区至各景区公路网络均以旅游公路为标准实现了全程硬化,开通了市区到各景区的旅游专线车,但大交通瓶颈的制约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没有高速公路连接川、黔、渝三省市的中心地带,且路况较差,弯道较多。二是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城市标识系统、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城市卫生环境等方面与优秀旅游城市标准存在差距,同时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建设也远远不足,无法满足游客所需。三是景区基础设施较差,除赤水大瀑布、燕子岩景区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了改善外,其余已开放的六个景区,除具有必备的游步道、一定数量的观景设施外,配套的服务设施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是全市旅游景区详细规划前几年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但至今仍然没有出台,总规修编仍在进行中,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开发建设。
(三)宣传形式单一,对外整体宣传效果不佳。
一是由于观念意识上存在的差距,对自己存有的品牌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每年仅组织几次对外旅游宣传,加之经营企业各自为阵,结果是小打小闹,收效甚微。二是虽然对旅游发展设立了一定的专项资金,但仅仅局限于用于对外宣传,且也是杯水车薪,极大限制了旅游市场的拓展营销。
(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景区管理水平不高。
一是景区从业人员大多是景区在“四统一”过程中由林场、企业改制而来的,其文化素质不高,管理经验不足。二是由于政策、机制 、经济待遇等方面原因,造成在旅游行业管理、市场营销、商业策划等方面人才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工作所需。
(五)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不均衡。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的发展极不均衡,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一是作为旅游产品包装销售重要环节的旅行社全市仅有三家,从业专职导游十余人,且经营效益差,管理质量不高,无一家国际旅行社,根本不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二是旅游宾馆酒店总量不足,星级宾馆酒店少,整体档次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三是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不上规模,产品不上档次,缺乏相对集中的旅游产品销售场所。四是文化旅游娱乐主要以休闲茶艺、KTV、茶楼等为主,不能满足旅游娱乐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要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发展方针,树立与市场对接的旅游营销理念,进一步认真分析赤水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科学、准确判定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用更加开放的意识指导旅游发展。一是要发挥好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改变只有旅游部门抓旅游的局面。二是要按照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理顺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企业的关系,搭建好旅游管理平台。三是要贯彻落实好《中共赤水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认真分解各项工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尽快修编完善旅游发展总规和完成景区建设性祥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我市遵赤高速、泸赤高速开工建设和丹霞申遗工作不断推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要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2008年旅游资源普查资料,切实做好《赤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好赤水旅游发展的规划蓝图。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完善和制定出现有各景区的建设性详细规划,早日批复实施。三是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开发,谋划全市旅游环线公路建设,举全市之力,彻底解决我市旅游环线公路问题。四是要以丹霞申遗工作为契机,高标准、高起点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三)统一宣传口径,创新宣传模式。
一是要多方面征求意见,规范旅游形象定位语、旅游形象标识与主题宣传口号,对赤水景区进行整体包装打造,统一宣传口径,改变过去旅游企业各自为阵,单打的局面。二是要将过去单一型、分散型宣传促销转变为综合型、整体型宣传促销,探索由政府部门主要负责赤水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企业负责市场营销和旅游产品推介的宣传促销模式。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对现有景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二是要加强对酒店、导游等行业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对特殊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可采用灵活方式选聘,提升旅游部门专业化管理水平。
(五)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要围绕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目标,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推进全市旅游资源资本化。二是要围绕旅游产业“六要素”,充实项目库,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和旅游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旅店服务水平和提高旅游特色产品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探索规范导游、酒店、餐饮等行业管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四是要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在条件成熟时,可采取多元投资或独立引进外资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打造一台能够展示赤水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有档次、有品位的文艺演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