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不是交通问题- 杨祎帅-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中国{lx1}的财经商业 ...

高铁时代的“反作用力”
高铁不是交通问题 

中国高铁被赋予的经济价值想象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它很多线路里程在1000公里以上,世界罕见。值得注意的是,对高铁的过高期待,也可能变成高铁发展的反作用力。

 文/张坚  

虽然声势浩大,但1月16日香港立法会门外那场针对高铁方案的抗议,看起来还是更像一场堂吉诃德式的举动。主流民意并没有站在抗议者一边,香港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支持建高铁者的比例几乎是反对者的两倍。为什么赞同香港建设全球最贵的高铁?所有的回答都是相似的:“如果不建,香港会被边缘化”。驱使大多数人站在支持高铁这一边,正是这种基于前途的担心。香港本土杂志《东周刊》对这种恐慌心理有着更明确的表达——“再阻高铁,对不住下一代”。
但因高铁方案而起的风波,只是香港一例而已。在其他时候,中国高铁的方案和建设,并没有遭遇香港式的“困扰”。在巨额投资的驱动下,高铁以狂飙突进的速度在中国城市之间延展。一个惊人的数字是,到2012年,中国运营高铁的里程数将达到1万公里以上。
高铁所带来的出行便利被赋予了极端乐观的想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黄强说:“到2012年,坐火车像坐公交车一样随到随走,基本上每个人想上哪就上哪。”
中国高铁被赋予的经济价值想象,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它很多线路的里程都在1000公里以上,这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在高铁能改变什么的答案选项里,跟交通有关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与GDP、区域经济、拉动内需、城市化等更宏观的词汇相关。
{zj1}想象力的说法来自国家统计局,他们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京沪高铁建成后,可使沿线地区GDP增长率提高19%—21%”。显而易见,已建成的高铁并没有为这种乐观提供足够多的说服力,但人们并未减轻期待,没有多少人敢否认高铁的宏观价值。

 

高铁驱动了什么?
3年前,当京沪高铁在争议声中决定开建时,无人能意料,这种投资xx的交通基建竟在中国成燎原之势。其贯穿的区域,亦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延展至西部省份,其中郑西高铁已经建成,而成渝高铁已于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这样一场投资数万亿元的高铁盛宴,回过头看,宏观的诱因已经非常明显:“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
在高铁建设一片大好的气氛中,没有多少人觉得其中有冒险的成分,铁道部、地方政府和高铁基建方均乐于其中。相关各方对高铁或明或暗的动作,更把高铁的前景烘托得前途无量。
在湖南,沪昆高铁原本经娄底的冷水江、新化进入怀化,可问题是,这绕开了邵阳。结果邵阳人在网络上组织了万人签名的“保路运动”,并给专家发出上千封请愿信。新化则做得更绝,护路联盟志愿者在新化火车站天华广场陈天华的雕像下,高喊“我们誓死捍卫沪昆高铁”。
山东泰安一家房地产企业在2001年获得一块土地,在京沪高铁泰安站旁边,结果到了2009年,地价上涨了10倍。
太多关于高铁的神话,让炒股者的嗅觉在这一块也尤为灵敏。他们能做的,是用手中的钞票给高铁xx。在6月的{dy}周,高铁概念股指数7日涨幅为2.02%,仅次于核高基概念指数和移动支付概念指数。
至此,高铁所带来的价值,在各方眼中已有非常明显的判断:铁道部可借此扩大运量,地方政府可借此加速经济发展,而最下游的基建产业则可获得最直接的收益。随着狂飙突进的建设,高铁带给各方的价值想象,亦在膨胀。
不过,这种想象有时并非好事,因为它容易遮蔽高铁的本来面目。于高铁本身而言,其现实处境远远不如人们想象那般精彩。
京津高铁每年营业额11亿元出头,但包括利息、折旧费、维护费和电费在内的运营成本,每年却达到18亿元,这意味着,这条被称作是高铁样本的线路每天亏损200万左右。与高铁有着同样属性——至少在票价和速度上相似的动车组,在某些线路上,同样表现不佳。4月12日,福州至北京的动车组停运;4月15日,青岛至汉口动车组停运。
关于高铁的运营,一个更为直接的说法是“凡是已经开通的高铁,没一条不亏损的”。不过,在现在这个节点上,这句话的影响力相当有限。在各方逐利心理的驱动下,高铁所带来的价值想象,如同其本身建设的速度,并未因外界的质疑而减少半分。
事实上,只要投资方认为值得,高铁的立项乃至开工建设绝无阻碍。当然,可以预见的是,它们也不会遭遇香港式的风波。

 

谁来投资高铁?
数以万亿计的资本进入高铁建设,其所面临的形势,并非像修建高速公路而后坐地生金那般简单。高铁投资长达数十年的资本回报期,背后的收益逻辑不同其他投资领域——类似京津城际那样的巨额亏损,是常有之事。
趋利的资本自有其选择的标准:被其看好的高铁线路中,社会资本往往蜂拥而入。京沪高铁投资当中,7家保险公司组成保险投资团集体出资160亿元,得以占据13.93%的股份。亦有银行以百亿资本入股的意愿,无奈政策约束,最终作罢。而处长三角发达区域的沪杭高铁,同样引得宝钢集团投资20亿元,占据8%股份。而自身吸引力甚弱的高铁线路,其在引资时就无如此运气。武广高铁建设之初,抛出240亿元的“绣球”,试图“海选”投资者,不料无人问津。
铁道部曾试图在多条线路中尝试引入社会资本,但除了京沪高铁和沪杭高铁外,再无成功案例。事实上,最为常见的做法是铁道部及地方政府各以一半的比例出资建设高铁。
出于资本回报考量,民间资本在面对高铁时的谨慎总是似曾相识。台湾高铁兴建时,五大原始股东——太电集团、东元集团、长荣集团、富邦集团等原本需按协议出资4200亿新台币,但它们耍了一把小聪明——仅出资290亿新台币,而后,举债高达3954亿新台币。
这样的做法显然需要付出代价。在高铁运量不足的现实下,财务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光是举债的那部分利息就压得公司难以喘息——每年达110亿新台币。最终,政府收拾了这个烂摊子,台湾高铁也由此转为官办。
日本新干线的规划、设计、筹资、施工、管理都是由日本国铁和日本铁道建设公团共同承担。虽然新干线取得巨大成功,但是由于国有体制缺乏成本控制而负债累累。至1987年,新干线负债达360亿美元。其后,通过国铁民营化变革之后,新干线被三家公司分管。不久,新干线开始盈利。
相较台湾地区和日本,在社会资本难以得偿所愿的内地高铁建设中,铁道部和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看似xxxx。但依据以往的参考对象,其效率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在这个前提下,仍有更具体的事实尚未明了——在高铁的运营中,它是以政府部门的名义出现,还是以企业的名义出现?这种现实直接对应的问题是:高铁是公用事业还是营利事业?对于乘客而言,因高铁性质上的分野而牵扯到的出行成本,是更实际的问题。

 

哪些城市适合修建高铁?
基础建设带来的GDP刺激,使得地方政府对高铁的兴奋度始终保持在高位。仿若高铁得失之间,便能决定地方经济加速与否。如此背景,使得区域内的人对高铁敏感不已。
很多城市正在纠结之中。湖北的东湖论坛里,一篇名为《孝感人民需要高铁站》的帖子吸引了15000多次浏览。帖子的结论是:“如果孝感在这次高铁建设潮中被抛弃,那么从发展战略上,孝感就永远丧失了跻身二级城市的资本,很可能快速边缘化,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其后一个回帖说:“孝感被周围地市瓜分是迟早的事!”
而那些看起来直接受益的城市,已经开始描绘未来景象。粤北的清远曾是“旅游列车过家门而不入”的城市,不过,高铁经过的现实使得形势为之一变,记者形象的说法是“以前养清远鸡,现在当包租婆”。不过,机会更多还是属于大城市。京沪高铁将途径21个站点,但建成之后实行的是“跳跃式停站”。具体而言,每趟车只停某几个站点。
于高铁的立项方而言,如何规划线路、选择城市亦是一门学问,因为其事关运量大小。在这点上,中国可参考的对象不多,多是日本、法国、德国这样的国家。
日本最成功的新干线为东海道,东京至大阪的线路。其成功的因素难以模仿:东京大阪均属人口稠密区域,且在500公里左右的区间里,这使得高铁相比飞机有{jd1}的优势。
但北京、上海、广州这几座城市之间的旅程都在1000公里以上,现在的京沪高铁不得不面临飞机的竞争。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给记者举例:“从北京乘坐高铁前往上海,白天走的话可能要五六个小时,不可能比飞机快。晚上的话,如果乘坐10点钟的列车,可能凌晨3点或4点到,可能还要找旅馆,这对乘客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节约夜晚的经济价值是负值。如果他乘坐200公里时速的列车,反倒能早上六七点到。”
在赵坚看来,目前只有德国、日本这样面

郑重声明:资讯 【高铁不是交通问题- 杨祎帅-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中国{lx1}的财经商业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