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文明之谜_ 消失的文明

目前共有 8 Responses 参与讨论 “印度河文明之谜 _ 消失的文明

  • 纤纤美体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的介绍

    详细点啊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城市文化,亦称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得名。这种文化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故称之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其存在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范围很广,西起苏特克根·多尔,东达阿拉姆吉尔普尔;北起罗帕尔,南至巴格特拉尔。东西长约1550公里,南北长约1100公里。

    在哈拉帕文化之前,印度河流域已发现有大量属于前哈拉帕文化的遗迹,这是由农村向城市生活过渡时代的文化,已出现铜器。

    在印度文明的城市遗址中,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的发掘规模{zd0}。居第二位的有昌胡·达罗、卡利班甘、科特·迪吉、洛塔尔、兰格普尔、苏特卡根·多尔和索特卡·科赫等。

    摩亨佐·达罗于1922年开始发掘,城址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的西岸。哈拉帕于 1921年开始发掘,城址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拉维河的东岸。两座城市的总面积各自约有85万平方米。其居民总数各自约有3.5万人。两城相距644公里左右。可能是两个独立国家的都城,或为两个城邦联盟的中心。这两座城市都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哈拉帕卫城围以雄伟的砖墙,卫城北有一座大谷仓(见彩图摩亨佐·达罗谷仓遗址)。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遗址保存较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该城的卫城四周有防御的塔楼,卫城的中心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发掘者认为,这是为了履行某种宗教仪式用的。在浴池的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大厅,可能是这一地区{zg}首脑的官邸。在浴池的西面有一个作为大谷仓的平台,卫城南部另有一组建筑物,其中心是一座约25米见方的会议厅;下城居民区,街道整齐,又宽又直。城市的房屋是用烧砖建筑的。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设备差别很大。有十几间的楼房,有简陋的茅舍,阶级分化已很明显。在富人区有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显示出印度河文明城市设计的高度水平。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时代的文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铜和青铜的工具与武器。铜器的使用较青铜更为普遍,石器也还没有xx被排除。这一时期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已发现的农具有类似长斧或宽凿的燧石犁头、青铜的鹤嘴锄与镰刀等。耕畜有水牛和□牛。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稻、胡麻、豆类以及棉花等。金属的冶炼、锻造和焊接都已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制陶业和纺织业都很发达。商业贸易不仅在本地区进行,而且与西亚也有密切的来往。

    印度河文明的文字主要保存在印章上。印章上的文字和雕刻图案结合,多为单行,由右而左,至多不超过 20个符号。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

    按过去的说法,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主要是原始达罗毗荼人,此外可能还有原始澳语人等。近来由于印章文字按印欧语系解读的进展,有些学者认为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是印度-雅利安人。

    印度河文明大约从公元前1750年以后逐渐衰落。有些地区如摩亨佐·达罗遭到巨大的破坏;有些地区出现不同类型的陶器和其他物质文化,即所谓朱卡尔文化(后哈拉帕文化)。关于印度河文明衰毁的原因,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二:一种是外族入侵说;另一种是用地质学和生态学的因素来解释。

    印度河文明毁灭后,印度历史进入一个衰退的“金石并用文化”时代。

  • 风光无限

    印度文明是指印度河文明还是印度本身的文明?

    就是我们所谓的印度文明是在哪里.是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印度河附近,还是在今天的印度?

    应该是古印度文明,她当然要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了,印度文明最早要追溯到3500BC,但在1500BC前后,这一文明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入侵的,他们身材高大皮肤白皙,而前者矮小而黝黑,现代印度和巴基斯坦人认为他们起源于1500BC,他们是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的共同后代!

  • traver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及其特征

    印度艺术风格的演变不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则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学嬗变的制约。以印度艺术的两大系统——佛教艺术和印度教艺术为例:佛教伦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艺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zg}境界;印度教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艺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风格的激动、夸张为{zj2}目标。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艺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绚烂。同时,印度的古典主义并不xx摒弃华丽的装饰(酷爱装饰是印度艺术的传统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风格也并不xx排斥静态的表现(“寂静”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的宇宙精神“梵”的本义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奥义,才能准确把握印度艺术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

    史前时代艺术
    印度史前时代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时代 (约前2300~前1700)、吠陀时代 (约前1700~前600)。史前时代的艺术基本上属于前艺术或准艺术的范畴。

    旧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多系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早期索安文化的砍斫器和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细石器(亦称中石器时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从简陋到精致,从单调到丰富,逐渐显示出次大陆原始居民审美意识萌芽的最初迹象。

    新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于石英石,器物也不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样。70年代以来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贝德卡等地发现的岩画,多描绘狩猎、舞蹈、战争场面。有些学者认为最古的印度岩画年代约在前5500年。约前4500年印度次大陆出现陶器,并彩绘花纹。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发现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普遍特征,可能是历史时代印度宗教建筑□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时代艺术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以印度河流域发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达罗等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称哈拉帕文化,据推测是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农耕文化。达罗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阳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遗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独角兽、兽主、菩提树女神等印章,红底黑纹陶器上描绘的各种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形图案,多属于祈愿土地丰产、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号。构成印度本土传统艺术最显著特征的强烈的生命感,似可从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渊源。作为印度本土传统艺术特色的奇特的想像力和浓厚的装饰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中窥见端倪。莫亨朱达罗xx的大浴池可能曾用于某种原始宗教沐浴仪式,表明印度艺术自古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约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断了(中断的原因至今不明),但历史时代的印度艺术在精神上仍然与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传统遥相呼应。

  • healthy

    瑜伽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好像没有人准确的知道吧?????

    瑜伽的起源和发展

    瑜伽的起源是和人类的历史的进步同时孕育的。最初的形成不是某个或几个人所能完成的,是有以下三部分共同交流的xx,一个是有渴望长生不老的奴隶主和祭祀,巫师,第二个是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平民阶层,第三个是反抗奴隶主的奴隶,三个部分成为了最早的修行者。
    这些最早的修行者,通过对日出如落,云舒云展,观摩飞禽走兽积水中鱼虾等生命的活动,观察大自然赋予动物,植物的本能及自愈能力,,从而结合出种种治病,预防,强健的瑜伽健身术,也根据当初身体状况,所根据环境的不同,创造出8600组体位法,86000个动作,为人类健康和长寿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行者长年累月的发展,成为了印度文化的理论基础,成为xx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还有保持健康长寿的方式!
    随着印度和文明的发展,形成与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文明一只发局出来最早关于瑜伽的记载。一个由头三面,男根,兽主,行瑜伽等湿婆造型特征,这就是后代婆罗门教大神湿婆!这就是湿婆的特征,湿婆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破坏神湿婆,婆罗神认为这三大主神实际是三位一体的,湿婆的三面相,中间显示瑜伽禅定,右边显示恐怖,表示破坏,左边显示温柔,表示创造。印度河文明是人类早期文明之一,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愈加来源应该在80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是有土著人创造的,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河文明有民主制生活进入阶段分化,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这三个阶级是:执掌宗教的僧侣贵族,被称为婆罗门,执掌行政事务与军事大权的世俗贵族,被称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平民,为称为:吠舍。其他不是雅利安人的外族和被征服的达萨,统称为首陀螺!婆罗门的核心和最终解脱所要追求的目标,即为梵我一如的境界。婆罗门认为实现上述四大人生目标,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四行:1,学习期 2,家居期 3,林栖期 4,遁世期
    《吠陀文献》是印度史上古典籍的汇集,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奥义书》的主要理论是:梵我如一 《迦罗迦澳义》里讲:“五知根与意 活动俱静止 菩提觉不动 此称最妙境 念此即瑜伽 安稳持诸根是时离放逸 瑜伽来又去 ”

    也就是说,但进入瑜伽境界是,不但眼耳鼻舍身五个感觉器官一律停止活动,而且第六识:意识也趋于精致,与瑜伽统治了身心的注重活动状态,是修持者达到内在静溢境界!上段文字论述了修持瑜伽的场所应该具备的条件,论述了修持是如何掌握具体的正确姿势,如何控制意识,如何匀息,如何调御杂念,论述了修持瑜伽可以使身无老病,健康颜悦。乃至{zh1}脱生死轮回,梵我一如。
    从而产生了佛教,。佛教的产生与瑜伽密不可分,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前修持的既是瑜伽苦行,而释迦牟尼当初的禅定并最终将其定位于佛教的重要修行手段的方法是瑜伽冥想的一部分。瑜伽在佛教初始阶段可以归乃为如下三个方面:1,通过与家里年建立佛教世界观,争取解脱。2,通过瑜伽理念建立和发展佛教理论。3,通过瑜伽观念得到神通。瑜伽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在《薄珈梵歌》中得到重要的体现!在《薄珈梵歌》时代,印度余家已经形成四大主流形势,即:
    业瑜伽:强调行为,工作,学习。即所有人将他译为行为瑜伽或有为瑜伽
    智瑜伽:只研究,发明,创造,的意思
    信瑜伽:梵文的意思是诚信,虔诚。
    王瑜伽:梵文是国王的意思,主张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控制与修持,从而实现解脱。是所有的余家中{zgj},最机密的瑜伽。
    随着发展,《瑜伽经》最初应产生于公元二世纪左右。随着婆罗门教的复兴,婆罗门教系统的各种哲学开始形成独立的派别,这期间以钵颠阇利的《瑜伽经》为代表。《瑜伽经》开宗明义,对瑜伽定以:瑜伽是对新的变化的抑制。他的主要的修持方法为:修习与离欲
    《瑜伽经》对修持提出八大支:1禁制:是修持者遵守的戒律,称为,伟大的誓言
    2劝制:是情景,满足,苦行,学习,敬自在天
    3坐法:是说径行瑜伽修持时候身体的姿势
    4调息:对呼吸的调整与控制
    5制感:对身体的感觉器官进行控制
    6执持:心注一处
    7静虑:观念的持续
    8三昧:仅仅对象发出光辉,本性似乎不存在
    与古典瑜伽同期的佛教已经是大成佛教,其中佛教有个很有名和影响力的学派:瑜伽行派。他们有无著,世亲两个兄弟创立,他的理论是主张唯识无境。世亲创造了《瑜伽师地论》。当时唐僧西天取经,所取得就是《瑜伽师地论》
    随着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以印度民间素心相结合产生了密教。产生密教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早期密教,中期纯密,后期左道密。也可以把密教分为四部: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密教缘起大乘佛教。达成瑜伽行派主张:境无识有,密教则主张:空有统一
    {zh1}产生了柯陀瑜伽,也称为:力愈加,他重视训练,偏重通过对人体的各种训练达到修持的目的。{zh1}达成梵我一如

    最这1757年的“普莱西战役”的爆发,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十九世纪后,随着印度资本主义的产xx胀,印度社会也进入一个新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近代的瑜伽有三个特征,{dy}个是以旧的形式为新的目的服务,提拉克提倡《薄珈梵歌》中的也瑜伽理论号召印度人民积极投入反对英国殖民地注意的斗争中。而圣雄甘地借用信瑜伽来传播。辨喜则认为修持智瑜伽,信瑜伽辨析认为所谓的信瑜伽努力就是罪与巴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感情,把一般的爱转化为神圣的或者支高的虔诚。强调证误,觉悟。也瑜伽认为一个人该像主人,而不应该像努力那样工作,一个人允许自己或利己的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强调行为,工作。王瑜伽即通过对肉体与精神的抑制与调控实现解脱的方法。
    第二个特征是把近代科学思想引入古老的印度宗教哲学与瑜伽,对瑜伽理论进行改造与发展。代表人物奥罗宾多。他认为王瑜伽仅仅把心思当作工具,仅把理智与心思当成工具,也瑜伽是以人的工作意识为工具,信瑜伽则是以感情和爱美的功能为工具。这些雨夹在实际上也有内在的统一,即每种余家都是唤醒心灵,需要把这些综合起来清开拓方法制领域,即综合瑜伽。
    传统的瑜伽都是把物质构成的语体看作是束缚灵魂的牢笼,,采取一切方法来一直人的行为,感官追求与心理活动,他认为只有在三昧状态,即意识活动安全停止的状态中。个我才能阿余罪个我相结合。整体与家人伟人的整体,生命和心思与内在的灵魂或心灵不是对立的,不主张气绝身体,而是强调这三者的整体上升和超心思的下降。不主张毁灭意识活动。而主张在庆幸的意识状态下,即意识不停止的状态下,不停止活动情况下,人就可以与世界本原结合。他只是一种进行精神转化的内部瑜伽,强调克服私心以促进心思,生命与身体的整体转化,这种瑜伽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实践的!整体瑜伽{zd0}的特点就是强调:整个人生就是瑜伽。

  • adsenser

    请教印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的历史

    想知道在这个时期印度是那个朝代在统治(如果不只一个国家的话,有那些国家),统治者是谁。另外想知道这时候印度在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越详细越好。

    古印度历史简述

    多种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统一的文明进程

    自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dy}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dy}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dy}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lx}。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lx}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xx,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发现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学者们讲古印度文明的{dy}章是从吠陀时xx始的,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上游发现了哈拉巴遗址,1924年,他们又在下游发现了摩亨佐·达罗遗址。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处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传来的消息震动了当时全世界的学术界,因为这些遗址的文明程度不仅令人吃惊,而且使人们发现,吠陀文明简直是一个黑暗的大倒退时代。

    文明的规模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遗址,两城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其居民数各自约有35.000人。两城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都城。以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类似的大大小小的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要大得多。显然,这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时代。如果说苏美尔文明还能从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的话,那么,印度河文明则连个神话传说的影子也没有。好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它,使这些在地下长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也使我们能够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况。

    文明的特点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铜制的不仅有xx、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农业是当时的重要生产部门,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此外还有椰枣、果树、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乡。居民也从事畜牧业,驯养的动物有牛、猪、狗、驴等。家禽和鱼类也食用。

    手工业比较发达。除青铜器外,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技术,且热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还会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较高水平,如纺锤和纺轮在话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染缸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纺织品的染色技术。陶器的坯由陶轮制成,再由陶窑烧制。陶窑设计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烧到顶层。陶制品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精品。此外,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如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首饰,既有金银制品,也有象牙和宝石制品。印章是其特产,章上刻有文字和图案,文字约有四、五百个符号,这是进入文明的标志,但这些文字现在还没有释读通。

    商业也很活跃。遗址中发现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东西,如印章在两河流域也有发现,同样,两河流域的圆形印章和金属制品在这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与两河流域有商业贸易往来。学者们认为,这种远程贸易是由海路进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图案。此外,遗址中还有石制的称锤,并有二进法和十进法,这说明其度量衡制度也发达,或者说,文明的创造者是一些斤斤计较的居民。

    最能体现这个文明规模的是城市遗址及其建筑艺术。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较大的只有几处,其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zd0},而保存较好的是摩亨佐·达罗,因此,我们将通过介绍摩亨佐·达罗城遗址来了解印度河的城市文明。

    摩亨佐·达罗城占地266公顷,城的西部是建在砖台砌高台上的卫城,东部是居民住宅区和商业中心所在地,两部分有一道宽厚砖墙围护,使其形成一体。卫城有高厚的城墙和塔楼,卫城内有一系列建筑物:中心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用砖建成,涂以沥青,以防漏水。浴池附近有供水水井,并有排水沟。学者们认为,这个浴池不单纯是为了洗澡,可能也是履行某种宗教仪式的场所。浴池的西边是大谷仓,东、南、北三面是富丽堂皇的建筑物,这显然是统治者居住、办公、和集会的地方。下城显然是按规划建成的,大街笔直,有东西向,南北向,垂直相交。下城也分区,每区又有若干小巷,也是垂直相交。主要大街宽达10米,街道交叉处建筑物的墙角砌成圆形,以免有碍交通。街道还有不少分布均匀的柱子,专家们认为是夜间供照明的灯柱。垂直相交的街道下面,又有一整套下水网络,下水道用砖砌成,上有石板顶盖。街道两边都是建筑物墙壁,但这些建筑物的窗户不是临街而开,而是朝自家的院子开的,门基本上也是临小巷而开,很少临街而开。从下城的街、区、建筑物来看,显然是一个贫富差别较大的阶级社会。因为有的城区街道整齐,建筑物是豪华式的楼层建筑,并自备水井和浴室,浴室的地面呈坡度,并有下水管道直接通向室外的街道下水管道,有的建筑物还有垂直的陶管,说明楼房的主人把浴室设计在楼上了。有的城区则是另一番景象,街道狭窄,茅屋土舍,街道无下水道,室内无浴室,这些城区显然是贫民区,想必是热天臭气熏天,雨天道路泥泞。

    印度河文明的建筑物与同时期埃及和苏美尔的建筑物相比,有其明显的独特风格。从建筑材料来看,埃及是巨石建筑,苏美尔是用太阳晒干的砖,印度河文明的则是窑内烧的砖,且尺寸标准;从建筑风格来看,他们比埃及和苏美尔似乎更注重实用和实惠。在艺术方面,基本上无壁画和浮雕之类的东西。但有单独性的青铜和石制雕刻品,其特产印章上有不少动物图案,如牛、独角兽等可谓栩栩如生。石雕的人像虽庄严呆板,但发须整洁,一付贵族气派。青铜雕的舞蹈少女,佩带着手镯和臂镯,梳着披肩发,且身材苗条xx。

    文明的毁灭 印度河文明的出土文物无不使人感到惊奇。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是谁创造的呢?由于印章上的文字至今没有释读通,所以,专家们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有的认为,这个文明是从苏美尔输入的;有的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创造的;有的说是混血种人创造的。至于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仅靠考古学也无法了解。总之,这个文明后来又突然消失了,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同样有争论,一说是外族入侵;一说是人民起义。因为下城区一个房子里有13个成年男女和儿童的骨骼杂乱地躺着,其中一个人的头盖骨上有146毫米的伤痕,还有一个象牙雕刻匠一家人的尸体,其中5个是儿童。但问题是这些尸体中有些人还带着手镯、戒指和串珠等,打劫和起义一般是不会留下宝物的。于是,又有的学者认为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并且说这个地震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发生的,地震后又接着引起水灾。总之,众说纷纭。

    需要说明的是,印度河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中心地区的文明毁灭后,有的地区还在持续发展。据考古所知,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还保存有发达的印度河文化。如一个名叫罗塔尔的地区,城市建设就有很好的规划,大街两侧的房屋栉次鳞比,地面和地下均有完备的排水设备。这里还发现约200个印章,还有一个造船台。这显然是印度河文明的余辉,或者说是一些幸免遇难者。不过,大概是雅利安人太落后,难以继承这些先进文化。原有的居民又处在被雅利安人驱赶或杀戮的状态下,所以,印度河文明连同它的印章文字就被后来人彻底遗忘了。

    三、古印度的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

    社会经济 雅利安人是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进入次大陆的,由于他们还处在野蛮状态,所以在早期吠陀时代,尽管这些入侵者自称为“雅利安”,意即高贵的人,而当地人被他们蔑视地说成是一种黑皮肤、低鼻子、说邪恶语言的“达萨”或“达休”(男女敌人),但他们的社会经济是十分落后的。这些长于砍杀的游牧人,最初仍以畜牧业为主,他们驯养的动物有牛、羊、马、骆驼和象等,并把牛粪作成饼状充当燃料。后来,他们逐渐以农为主,懂得用两头牛牵引一张犁来耕地,用镰刀收割庄稼,但仍不忘把一部分田地或草地留下来作为牧养性畜的地方。他们也会制作战车、运物车、船、犁及各种家庭用具。金属匠制作各种铜和青铜的工具和器物,也制作各种金银装饰品。铁器也开始出现。不过,从农业和手工业的情况来看,极有可能是从印度河文明的余辉那里学来的,因为这是生活必需品范围,不像印章上的文字,对野蛮人来说用不用关系不大。

    在后期吠陀时代,由于铁器有了一定的推广,这为开发恒河中下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时,农业上已用重犁耕地。据文献记载,有时竟用24头牛来牵引卧式重犁,为得是深耕。田地里有畦沟,动物肥施用已受重视,并有了一些灌溉系统。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这是野蛮人的遗风。手工业较前有一定的发展,文献提到的职业比较多,如木匠、铁匠、金匠、珠宝匠、弓弦匠、织席匠、陶匠等,甚至还有制饮料的人、剃头匠、送信人、摆渡人、鼓手等。这表明,劳动分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商品交换还处在物物交易阶段,不过,也出现了放贷牟利之人。

    列国时代的社会经济有重大变化。首先的铁器使用普遍。农业方面生产水平和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水稻的种植相当普及。畜牧业仍然比较重视,各村有公用的牧场。手工业分工更加专门化,文献提到有18种手工业匠人,重要的手工业行业还组织有行会,行会的头人通常都是能接近国王的有势力的人物。列国时代{zd0}的变化是商业特别活跃。当时有八大城市,商业在各城市的市场进行,城市之间有商路连接。商人还组成商会,目的是控制价格,谋求厚利。物物交换已被淘汰,交换媒介是银和铜铸成的货币。受人遣责的xxx和正常的xx都有。对外贸易也很活跃,同斯里兰卡、缅甸、西亚都有商业往来,商人通常结成商队,由保镖护送,商队的规模也比较大,这表明已有合伙经营性质。但商队的人数文献记载通常不够严肃,如《杂阿含经》中记载居萨罗国有500辆商人货车遇500群贼而免于劫掠的故事。《增一阿含经》中提到500商人入海采宝在岛上被害。此外,文献还提到波罗尼斯城有50豪族,迦毗罗卫国有500叛奴等。显然,这些数字只能供参考。古印度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口述为凭证,书写的则无效。

    孔雀帝国时代,是社会经济繁盛时代。在农业方面,水利灌溉事业较前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尤其是工商业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的首都华氏城是帝国工商业的中心,城内设有专门管理工商业具体业务的职能部门。城市的手工业者一般都住在城内的各个街坊,组成同行业公会。国内外贸易都很活跃,通常的贸易商品是王公贵族所需要的贵重纺织品、宝石、装饰品和香料等,矿产品、盐和酒之类的民需品由国王专利。此时,内陆贸易有一条从西北边境通过首都华氏城直达东方的皇路,构成内陆贸易大干线。海外贸易与斯里兰卡、缅甸、西亚、埃及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有的研究者认为,此时中国的丝织品已输往印度。不过,当时的商业贸易主要是为上层服务的,这歙使城市经济与农村很少发生联系,从而使农村长期处在带有农村公社残余的自然经济状态。

    到贵霜帝国时代,由于该帝国包括了许多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所以帝国的建立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帝国又处在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显然有助于帝国海内外贸易的发展。在迦腻色迦时,帝国西与罗马和安息,东与中国东汉帝国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印度的珠宝、香料、象牙,埃及和西亚的玻璃,以及中国的丝绸、漆器等,在东西方贸易中都得经过帝国领地,这使贵霜统治阶级和商人大获其益。贵霜制造的金、银、铜币在各地的发现,表明当时帝国的商业贸易是很活跃的。

    政治制度 也是由贵族政治到中央集权制,由列国并举时的多样性到统一帝国出现后的单一性。

    在早期吠陀时代,因雅利安人还处在野蛮时代,所以还存在着原始社会所特有的氏族部落组织和军事民主制机构。雅利安人的军事首领称“罗舍”,贵族会议称“萨巴”,民众会议称“萨米提”。

    到后期吠陀时代,民选的罗舍已发展为世袭的君主。文献中提到有“十世相承”的王国,不过,这些小君主虽能世袭,但也有被罢免、重选,甚至放逐的情况,这说明君主的地位还不巩固。萨巴和萨米提两种会议仍存在,这是对王权的限制,也标明此时的政治制度还处在贵族政治阶段。

    列国时代的政治制度呈多样化。16个大国中只有两个是共和国,其余已发展为君主国。16大国以外的小国,则多为小共和国,同时,这些小国的政治机构也形式多样,不xx相同。16大国中,摩揭陀最为强大。文献夸大说,该国统辖有8万个村镇,每个村镇都设有村长和村长领导下的村议会。此时,王权加强,但有五个国王都是靠杀父即位上台的。国王之下,有大批官吏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还有由村长组成的大议会。摩揭陀国还不断向外扩张,到难陀王朝时,文献记载说有2万骑兵、20万步兵、2千战车、3千战象(还有一说是8万骑兵、8千战车、6千战象、20万步兵),难陀王朝不仅统一了恒河流域,同时也初具帝国规模,不过,这个进程被亚历山大的东侵给打断了。

    孔雀帝国建立后,政治制度由多样性转为单一性。此时,{zg}统治者国王已集军事、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并开始神化。第三个国王阿育王就自称是“诸神的宠爱者”。《摩奴法典》则宣称国王是带有人的外形的神,如同太阳,眼睛和心燃烧着,地上的任何人不能看他。国王之下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大臣分管中央各部,地方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统治,总督多为王子,所以也是家天下色彩。为了强化统治,帝国建有号称60万人步兵、3万骑兵、9千头大象和1万辆战车的xx。此外,精干的密探无处不在,通过信差和信鸽将一连串的报告送交首都。维持秩序的手段是无情的,这是一个严厉的官僚政治社会,体现了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的谋臣乔底利耶的名言——“政治学是惩罚的科学”。帝王的生活也极其xx。据文献记载,国王行猎时,伴随国王的全是武装起来的女猎手,她们或驾驭战车,或骑马,或乘象,俨如出征一样。在举行某种宗教大典时,宫庭***队伍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许多大象、有四马战车、有拿着盛满贵重宝石的各种黄金或黄铜器皿的侍从、还有许多水牛和驯服好的狮子和豹子等,国王通常驻被24头大象保护着。王室服务的除侍从外,还有宫女、舞女、xx、乐师、乳媪、xx者、看门人等。但帝王的享乐并不是高枕无忧的,国王在夜间常常更换自己的寝室,以防突然事变,这表明宫庭中隐藏着尖锐的矛盾。

    孔雀帝国的君主善于采取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如阿育王最初据说是个穷凶极恶的暴君,为夺得帝位,竟诛杀了99个兄弟。他还专门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任意残害人民。在征服南印的羯陵伽国时,阿育王掳走15万人,战场上杀死10万人,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但这次战争后,据说他表示忏悔,转而信奉佛教。这与其说是忏悔,不如说是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阿育王的统治政策确有改变,即由暴力转为精神征服,如派传教团宣扬“圣法”等。这当然是为了缓和矛盾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统治政策,因为,帝国已建立,继续搞暴力征服已无必要。所以阿育王宣扬仁爱与慈悲,主张宗教宽容,不许各教派互相攻击,他曾明确地说,他关心的不是臣民信仰什么,而是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他宣扬非暴力,要求不杀生,甚至规定王室生活应吃素等。阿育王还倡导公益事业,如修路、种树、掘井、建亭等,以利行旅之便。他还改善医治病人的设备,并派官员询察民众疾苦。阿育王是古代有名的勤于政事的帝王,据说他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也舍不得浪费,仍让报告者向他报告国事。为了纪念他的威望,他还在帝国各地立了许多巨大的砂石柱,这些石柱均用整块石头打凿而成,高达40多英尺,是波斯的钟形柱头,上有动物造型,柱上刻有百姓应该遵守的宗教法规。但阿育王的一切努力不可能世代相传,他的后继者们多是平庸之辈,缺乏他的统治才能。所以阿育王一死之后,帝国就分裂了,直至末帝被巽伽族出身的将军xx。

    动荡了近两个世纪的古印度,到贵霜帝国的第三王迦腻色迦时,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又进一步加强。迦腻色迦虽不是印度人,但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同样崇信佛教,并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招到自己的宫庭,使佛教成为帝国统治的精神支柱。但迦腻色迦也不排斥其它宗教,贵霜帝国的钱币背面有希腊的、两河流域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或者说他不能不利用各地的神来作为其帝国政治统治的精神工具,不能不采取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不过,尽管他设法缓和帝国存在的各种矛盾,但贵霜帝国依然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帝国,迦腻色迦本人就是死于非命的。

    社会性质 多分裂少统一的古印度是什么社会性质,当然只能从其短暂的统一时代去考察。一般认为,孔雀帝国是奴隶社会,贵霜帝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存在着意见分歧。

    从土地制度来看,孔雀帝国的土地表面上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是分三类:一是国家和国王占有的土地;二是僧俗贵族占有的土地;三是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国家的土地是指全国的山林、水源、地下矿藏、无人占有的荒地和农田,这类土地的耕种者对份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要向国家纳税;国王的土地是指其直接经营的王庄,其收益归王室,王庄上的劳动者是奴隶、雇工、罪犯,这些人不占有份地,由王庄视其劳动情况发给口粮或工资。僧俗贵族的领地也有两种情况:一为封邑,即国王赐与的土地,这类土地可免税,也可继承,但无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二为直接经营的私人农庄,这种土地一部分由自己的仆人和奴隶耕种,一部分交给雇工耕种,这种土地可买卖和转让。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情况也不同,一为公有制;二为公私并重,即水源、森林等属公有,份地则分给每个家庭使用,村社社员要向国家交纳赋税。此外,经济发达区也有小土地所有制。

    从奴隶制度来看,孔雀帝国之前是家内奴隶,是小农带着奴隶种地,或小农种地奴隶送饭。孔雀帝国时,王庄和贵族领地有生产性的奴隶。从《摩奴法典》可知,奴隶来源大体分七种:战俘、家生的、买来的、授赠的、继承的、为取得给养自愿的、犯罪的。但帝国对奴隶也有种种规定:一是雅利安人一般不允许沦为奴隶,如出卖或抵押孩子为奴隶的家长,要受处罚;二是出身雅利安人的奴隶,应由其亲属尽早赎回,以恢复其自由身份,非雅利安人出身的奴隶,也不能随便虐待,如让奴隶搬运死尸,清扫粪便,或打骂奴隶,破坏女奴隶的贞操等,就要给受害奴隶以自由,所以有人说这是温和奴隶制。有的长期研究古印度史的xx专家甚至认为,奴隶在生产领域的使用规模也是有限的。这样,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在生产领域使用有限,就意味着奴隶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不占主导地位,或者说这个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三、多种姓与多教派

    种姓制度 这是古印度的特产,西方人通常称此为“卡斯特制度”,印度人称此为“瓦尔那制度”,瓦尔那意即颜色、品质或肤色。这种制度在早期吠陀时代就萌芽了,进入次大陆的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即把自己当作高中贵者集团,而把当地居民称为“达萨瓦尔那”,意即敌对集团。随着雅利安人的内部分化,部落中出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差别,平民称为“吠舍”(vis氏族成员的意思),贵族称为“罗舍尼亚”(

  • 东西南北

    什么是哈拉巴文化?

    为期末考做准备,请大家答题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简练,谢谢!

    古代印度文明在历史上称为“印度河文明”,因这一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也称“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顾名思义,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核心地区的西北边陲,所以很多文化遗址今天已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但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文明的起源是同源的。1925年,考古学家宣布,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巨大的城市遗址,其文化大约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进入繁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这里出现一些奴隶制小国家。考古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布局整齐,主要街道宽达10米,分别向东西和南北整齐排列,房间一般用砖砌成,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实际上,这一文明虽以哈拉帕命名,但保存最为完整的还是摩亨佐·达罗。此城占地约85万平方米,人口约为3.5万~4万,其规模在当时是少见的。哈拉帕文明或印度河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那城堡内外巨大的谷仓有力地述说着这一文明产生的背景和性质。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当地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人。从生产力来看,这些文明的创造者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发达的青铜冶金业,发现有青铜或铜制的斧、镰、锯、凿、剑、刀、矛、箭,以及少量的金、银制品。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石制的刀、罐、秤锤等。从生产关系来看,显然已有了私有制的存在和贫富的分化。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即位于东部的居民区,富裕之家往往楼房数层,下层作厨房和盥洗间,上层用作寝室;而普通居民,一般只有一间陋室,更无上下水道的设施。从哈拉帕那些成排的工棚来推测,奴隶的使用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个文明的创造者,不仅生产小麦、大麦、瓜果、椰枣、棉花等,而且还饲养狗、马、猪、牛及大象和骆驼,在制陶、编织和造船、雕刻等方面也拥有很高的技艺。
    哈拉帕文化的发现表明古代印度河流域已经有相当高度发达的文化,它为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xx一族

    古代印度的文明特征

    如题
    问题补充:越详细越好,谢谢大家!
    印度河畔的黎明

    一、神秘的“哈拉巴文化”

    【古老的南亚次大陆】 通常所说的4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实际上是1个历史地理概念,它并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处中国西南,中亚之南,西亚东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古代各文明都有联系,古代印度文明就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诞生了。
    【土著居民】 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本地原有居民创造的,他们被通称为达罗毗荼人。但由于地域广阔,族系复杂,古代原有居民也包括其他人种,例如矮黑人和原始澳语人等等。
    【举世皆惊的“哈拉巴文化”】 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发现了哈拉巴文化遗址,可称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习惯上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750年,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
    【神秘的消逝】 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献对它只字不提。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提出许多假说。印度河文明的消逝之谜仍有待人们xx。

    二、“吠陀”和雅利安人

    【“吠陀”时代】 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xx始才有文献纪录。 “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共有4部。“吠陀”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4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1部,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公元前9世纪,有些诗句可能更早,其上限可推至公元前14世纪初,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之际;其余3部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因成书较晚,约在公元前9-公元前6世纪间,通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和《森林书》、《奥义书》。
    早期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解体,并向阶级社会迈进的历史。这时,私有制也已逐渐产生,并开始出现了等级划分的现象。
    后期吠陀时代,社会发展复杂多变,铁器已推广使用,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劳动分工大大加强。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交换的发展,商业开始兴起。奴隶制的发展最为突出。大量奴隶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释解吠陀的文献中,《奥义书》确立了1种怀疑主义和大胆思考的传统,内容驳杂,思想不拘一格。但其主要观念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和泛神论思想。它承认世界的灵魂梵天是{zg}存在;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灵魂可以轮回xx;与{jd1}存在物融为1体,才能解脱轮回,并得到安定—-即梵我一致。1个人立身行事只有毫不计较得失,xx不考虑功过是否会有报应,才能摆脱迫使他xx的枷锁。尽管涅盘境界对大多数人来说遥遥无期,但虔信者在人世有生之年即可达到。
    【雅利安人与城邦初建】 雅利安人的老家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他们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社会组织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当他们进入印度时,自然遇到本地居民顽强的抵抗,入侵经历了很长时间,先后延续几百年。。雅利安人的入侵总的说来是成功的。。
    到了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阶级矛盾的发展,以前的军事民主制机构逐渐变成了国家。军事首领罗阇摇身一变而成为世袭君主。到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已有了20几个城邦国家,主要如犍陀罗、居楼、迦尸、居萨罗等,这样便开始了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代。

    三、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 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印度形成了两种日后成为其民族特色的体制,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吠陀时代的瓦尔那,原指不同人种和社会集团,后来逐渐用来表示社会等级。印度瓦尔那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国家形成之后,划分更趋严格。婆罗门作为{dy}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刹帝利作为第2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为{zg}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xxx罗门,因为战争掠夺物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3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发家致富之人,甚至从事xxx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jd1}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4等级,指压在社会{zd2}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zd1}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种姓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由于种姓制度在以后各时代有变本加厉之势,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锁链。
    【婆罗门教】 到后期吠陀时代出现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zg}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zg}主宰、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其他一切皆为虚幻。婆罗门开始以1种统辖万有的梵天神性说,包揽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罗门教义提高到垄断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把解释、宣传这一教义的婆罗门祭司僧侣,崇奉为人间的{zg}等级。此外,婆罗门教还利用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说,创造出一套灵魂投胎xx的“业力轮回”论,认为人在死后投胎,也就是所谓轮回,是由生前造业好坏决定的,为善者得报,来世富贵,为恶者得报,来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罗门教强调尊法行善,要人民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婆罗门教视《吠陀》为圣书,只有婆罗门祭司僧侣才能阅读了解,再加上琐烦的宗教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婆罗门教就成为1种异常神秘的宗教,对后来印度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四、列国时代

    【列国综览】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初,已初步形成16大国,史称列国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未、孔雀王朝兴起之时。在政治体制上,列国中绝大多数是国王当政,也有个别国家实行贵族共和制。在列国时代后期,摩揭陀国在恒河流域中部称霸,逐渐兼并四邻,才开始走上统一北印度的道路。
    【百家xx】 列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的新思想、新宗教如雨后春笋,勃兴而发。当时婆罗门教已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冲击和攻讦;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在思想领域中对婆罗门教的批判也导致各种新思潮新教派的产生,它们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
    顺世论派梵语称“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群众中的观点,故汉译佛经称其为“顺世外道”或“世间行”。传说其创始人为毗诃拔提,至列国时代则日渐活跃,终于成为人民群众中{zshy}的哲学流派。列国时代,顺世论派主要代表是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其说包括唯物主义观点。该派认为世界由地火水风四大物质元素构成,生命产生于物质,感性知识是认识的源泉。他们否认吠陀之类圣书的xx,坚决反对婆罗门教宣传的灵魂不死、轮回xx说以及杀生祭祀等烦琐礼仪,他们也反对其他宗教流行的禁欲苦修之说,认为这只能使受苦人益增其苦而永远与快乐绝缘。他们更激烈批评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顺世论派的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残酷的迫害,也为婆罗门等宗教派别视为异端邪说,在统治阶级的文化中难以生存。顺世论派的作品全被毁灭,现在所知的片断也是从佛教文献的反对派作品中作为批斥对象而被援引的,当然不免受到歪曲窜改。
    另外1个比较重要的学派是主张彻底宿命论的阿什斐迦派,或称为“邪命外道”,其代表人物是末伽黎•拘舍罗。该派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既定程序安排好了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影响不了整个既定过程,人生历程不由自已定,也不由他人定,而是由宿命决定。这种彻底的宿命论一方面否定了各种宗教善恶有报的说教,但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人安于无所作为。
    在反对婆罗门教特权过程中,耆那教占有特殊地位。耆那教是列国时代在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新宗教。传说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被称为耆那大雄,即战胜xx的伟大英雄,教徒也称耆那。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物也都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即物质和精神两种因子。耆那教的{zg}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为了超越轮回,必须奉持“3宝”,即正信、正知和正行。正信,就是要xx彻底地信仰大雄和其教义。正知,就是正确地学习和理解耆那教的教义。它要信徒们能够从具体的生灭和变化着的事物中认识到事物自身的永恒,从生物生生死死中认识到灵魂的永恒。正行,就是要求信徒实行5项誓戒,即一不伤害生物,二不说谎话,三不偷盗,四不奸淫,五不贪财。他们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实行苦行,前者是指必须静坐、反省、忏悔,后者是指必须在行动上实行各种自我克制,经受各种使肉体受苦的磨炼;只有极端苦行,才能不造新“业”,xx前“业”,使灵魂彻底摆脱由xx而导致的后果(“业”),超越生死,臻于极乐世界。耆那教反对用其他生物作祭神的牺牲,主张用战胜自已xx的办法求得自我解脱;反对以神为主宰的思想,强调人可以决定自已的命运;否认人的种姓差别,强调宗教修养的差别。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反婆罗门教的时代气息。耆那教的传播,得到一些国家君主和刹帝利的支持,因为他们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也怀有反感。耆那教最重要的戒条是禁止杀生,因而也禁止从事农业,因为耕地时不免伤害地下虫蚁,所以耆那教徒中有很多商人。

    五、早期佛教及其启示

    【释迦牟尼】 佛教是与耆那教同时兴起的,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成道以后所获的称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所提倡的哲理,以及由他开始的宗教运动对东方文明影响深远。释迦牟尼是位于今天印度、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29岁时,突然离开宫廷出门修行。当时有志探讨哲理的青年人,往往采取自行流放式的修行途径。他们认为,人人都可出家,自立宗派,以求解脱,时人称为“沙门思潮”。据佛传所述,释迦牟尼追求解脱,经过长期而曲折的历程终于悟道。透悟后建立佛教,广收门徒,被门人奉为“佛陀”,意即觉悟者。由于他宣扬的佛教哲理,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因而其家乡迦毗罗卫以及恒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接受佛教的信徒越来越多,盛况超过大雄耆那教。
    【四谛八正道】 佛教同耆那教一样承认生业轮回之说,并认为信教修行的目的是摆脱轮回,达到涅 之境。但它不像耆那教那样强调苦行修炼,主张进行哲理思考,了悟万物因缘,进而悟道,达于永恒的存在,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涅 。在对待摆脱轮回的人生问题上,释迦牟尼倡“四谛”之说,从哲理角度阐述佛教所提倡的真理。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讲道的起点,也就是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现象说起。苦谛,宣扬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别离、身心等8种苦。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各种原因,佛教避免从客观条件出发分析苦因,而专从主观方面探求。佛教认为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苦是以前欲望的果,果又成了以后的因,因果相袭,人生轮回不已。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是要消灭苦,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键在于xx欲望。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8正道:正见即信仰正;正思维即决心正;正语即言语正;正业即行为正;正命即生活正;正精进即努力正;正念即思念正;正定即精神集中,禅定正。8正道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理论上领悟佛陀所宣扬的教义,以提高信徒的宗教智慧;另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陀所宣扬的境界,以提高信徒的宗教修养。
    【佛教的哲理】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zd0}不同之处,是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与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从这1点看,佛教显然具有积极作用。佛教的心理学学说认为,人的苦恼来源于各种不可能实现的欲望,所以欲望是一切邪恶的根源。佛陀的伦理学强调积极精神而不是消极态度,宣扬博爱,为人服务以及助人为乐等。佛教的哲学基于唯物主义,主张除物质以外无他物,灵魂非实体。由于物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常改变形式,所以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只有变化的法则—-生长与消灭才是永恒的。
    【佛教的弘扬】 释迦牟尼去世之时,佛教团体已初具规模,并且规定在家修行的普通信徒只要表示皈依佛法,接济僧众,并实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5戒即可,这大大方便了佛教在群众中的流行。1、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佛教第1次在摩揭陀国都集结,首次写定佛教经典,此后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由于佛教本身没有{zg}领导机构,因而导致分裂。2、公元前4世纪初,佛教徒举行第2次集结,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并进一步审定律藏。3、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第3次集结,首都华氏城僧众云集,称一时之盛,主要成果是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经典的编定和佛教向国外的传播。经过这次集结,佛教经、律、论3类经典基本齐备;而佛教的远传,则表现在阿育王派名僧高士奔赴远方绝域宏扬佛法的事业上。阿育王广派传教士,东赴缅甸、南下锡兰,西达塞琉古和希腊诸国,北进克什米尔以及中亚,使佛教不仅在印度内部广为传布,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世界性的宗教。这第三次结集成为早期佛教达到鼎盛的标志。

    六、孔雀帝国的兴衰

    【孔雀王朝】 大约公元前324年,旃荼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整个北印度在旃荼罗笈多的统治下基本统一。旃荼罗笈多利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统治者,因其出身于豢养孔雀的家族,故此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定都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除南印度1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至此,孔雀帝国疆域广大,幅员辽阔。
    帝国建立后,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宣扬仁爱和慈悲;鼓吹宗教宽容和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由于帝国已经建立,暴力已不重要,他还大力倡导非暴力。可见,阿育王的圣法不仅是1种宗教政策,而且也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国策。阿育王时期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代,但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基础,在繁荣的表面下暗藏着波涛汹涌的危机。
    【帝国制度】 孔雀帝国幅员广大,边远地区仍存在氏族部落制度,部落的酋长仅向帝国国王称臣纳贡,而境内的赋税则由他们自行征收。至于恒河流域中心地区的土地关系,则有如下几种:王室所有并直接控制的土地;奴隶主贵族占有地;农村公社占有地。
    孔雀帝国时,奴隶制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首先,雅利安人沦为奴隶的现象受到限制。再则,奴隶地位有所改善。种姓制度也面临各种危机。奴隶制的阶级关系日趋弱化,而种姓间的等级却更加森严,这是古代印度社会没落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
    【帝国式微】
    七、丰富多彩的文化

    【弥古的语言文字】
    【斑斓的文学】 除却古代的《吠陀》文学作品之外,自公元前5世纪又相继出现了一些史诗和民间文学作品。史诗主要有两大部:1部是《摩珂婆罗多》,1部是《罗摩衍那》。前者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后者约公元前4世纪。《摩珂婆罗多》意即“伟大的婆罗多族”,相传为毗雅娑所作。其核心内容,是说婆罗多家族中居xx1支与般度王1支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双方经过曲折的较量,{zh1}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结果是居xx1支全部战死,般度王1支取得胜利。、史诗所描写的大战,反映了雅利安各部落在从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中战争的情景。它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强暴奸诈的厌恶和对公正善良的同情。它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洞察力,长期为南亚次大陆的文学家、诗人和艺术家提供创作的灵感。《罗摩衍那》,即罗摩的游行。这部史诗的篇幅较小,但结构严谨,故事的加工也比较细致。全诗共分7篇,约24000颂,传说为蚁垤仙人所作。其主题是居萨罗国王子罗摩与妻子悉达隐居时,魔王劫走了悉达;罗摩在神猴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出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这部史诗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印度扩张的过程。古代印度的民间文学作品,大都保存在《五卷书》、《益言佳言集》、和《佛本生经》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经》最为流行,它主要记述佛前生的故事,因此保存在这里的民间故事都经过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被附会成佛陀,原故事情节也被润色。尽管如此,它仍保留了不少优秀的故事,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
    【灿烂的艺术】
    【自然科学的成就】 古代印度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有相当高的成就。古代印度人将1年定为12月,每月定为30日,每年360日,所余差额用增置闰月的方法来弥补。在数学上,印度人民同样有大量发现。他们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又加上1个“0”,并提出了数字按位计值的方法,对人类的数学运算有重大意义。为了建筑祭坛的需要,印度人民很早就学会了测量土地面积,以及画出种种几何图形,并列出了最早的三角函数表。印度人民在医学方面成就亦高。古印度最xx的医学作品有阇罗迦的《阇罗迦本集》和妙闻的《妙闻本集》。此外,印度人民在农业、畜牧业以及其他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为世界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

  • 纤纤美体

    印度文明衰落之谜

    公元前3世纪中叶,古代南亚地区在印度河流域产生了自己灿烂的城市文明,即史家所说的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足以与当时世界上{zxj}的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相媲美.然而,到了公元前17到18世纪,印度河文明突然衰落,繁华的城市被遗弃,古代印度又退回到蛮荒时代.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说,这是由于外族人侵造成的.改说倡导者认为,从城市遗址{zd0}层格斗和暴力厮杀所说的大神”因陀罗什城堡的摧毁者”,可以认为印度河文明是由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摧毁的.不过,雅利安人进入这一地区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15世纪,此时文明已经衰亡.另外,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城市经济向村落经济和游牧业的退化,不是大规模的战争引起的人口灭绝.

    有些人认为,这是洪水造成的,特大洪灾迫使印度河改道,人们不得不遗弃旧城市.不过,此论无法解释印度河流域整个地区大城市衰亡现象.

    另有人认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传染疟疾等疾病,疾病广泛流行是造成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之一.另外,从生态学和水文学等方面看,哈拉帕城市文明的后期发生过剧烈的地质水文变化,如有些地区由于河水逐渐干涸,居民点消失,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维系,促进文明迅速衰亡.

    新近有人指出,探究哈拉帕文明衰亡之因,着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没有力量抵御天灾xx上,哈拉帕文明虽从事大规模的内外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但基础仍是生产水平有限的农业和牧业.这是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耕种河边的洪泛地,没有修理过像样的灌溉工程,生产技术方面缓慢,没有铁器,结果导致整个体系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自然灾害轻而易举地予旧有文明以致命的打击.

Leave a Reply

16 views
郑重声明:资讯 【印度河文明之谜_ 消失的文明】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