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9 13:49:38 阅读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交通、能源、水利、
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分工合作、功能互
补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沪宁和沪杭通道。依托沪宁、沪杭铁路和高速公路,优化运输结
构,提升运输效率和通过能力,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相结合的主通
24
道。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沪宁和常苏嘉城际轨道交通、沪杭客
运专线、沪苏湖铁路、杭州—黄山铁路以及沪杭磁悬浮交通,提升快
速客运能力。改造京杭运河江南段、苏申内外港线、湖嘉申航道、杭
申航道等国家和省级干线航道,增强水运货运能力。
沿长江通道。依托长江航道,构建综合型的交通运输通道,强化
与长江中上游的联系。推进长江口12.5 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建
设。改扩建宁通(南京—南通)、京沪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泰州—常
州过江通道。建设南京—芜湖—安庆铁路、沿江铁路、淮扬镇铁路及
过江通道,加快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及过江通道建设。
沿海通道。依托沿海港口和海运,加强崇明过江通道、崇明—启
东长江公路通道建设,加快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建设连盐(淮)、
沪通、甬台温、金甬、金台等铁路,规划建设跨杭州湾通道,完善沿
海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
宁湖杭通道。依托宁杭高速公路,加快宁杭客运专线建设,支撑
宁湖杭发展带的发展。加强与上海的联系,建设湖州—乍浦铁路。
杭甬通道。依托杭甬高速公路和杭甬铁路,建设支撑杭州湾南翼
产业和城镇发展以及连接宁波—舟山港的重要出海通道。加快杭甬客
运专线、宁波铁路枢纽北环线以及疏港铁路建设,整治杭甬运河,加
强沿杭州湾南岸城市间及陆岛间联系,提高沿海港口集疏运能力。
东陇海通道。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构建中西部地区至
连云港港的重要出海通道。加快建设郑徐客运专线徐州段并规划延伸
至连云港,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支撑沿线产业发展。
浙西南通道。依托浙赣和金温铁路、金丽温和杭金衢高速公路,
建设金温铁路扩能工程、九景衢铁路、杭州长沙客运专线和杭新景高
速公路,加强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并支撑沿线产业发展。
25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综合运输枢纽建设。重点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杭州、
宁波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加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
州、南通、盐城、湖州、嘉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区域性综合运输
枢纽建设。强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特别是加强铁路客运专线、
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建设及其与港口、空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衔接。
——上海。增强航运和航空能力,提升上海铁路枢纽地位,提高
国际客货运和集装箱中转的比例,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增强物流网络
统筹协调功能,建成海陆空一体化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中
心。
——南京。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综合交通,完善服
务长江流域的大宗散货江海联运,以及服务长三角地区北部及其周边
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进一步提高客货运能力,建成江陆空综合运输
枢纽和长江中下游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
——徐州。完善徐州铁路、公路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徐州港的功
能和作用,建设铁路、公路、水运联运的综合性运输枢纽和区域物流
中心。
——连云港。加快连云港港建设,尽快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
局,强化港口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
纽和物流中心,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杭州。加快杭州铁路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服务长三
角地区南部及其周边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配合旅游发展,强化客运
功能,建成陆空水联运综合运输枢纽和空港型物流中心。
——宁波。结合梅山保税港区和宁波铁路枢纽建设,优化集疏运
系统,强化货运枢纽功能,尤其是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海铁联运运
26
输功能,建成海陆联运的综合运输枢纽和全国性大型物流中心。
港口枢纽与配套港口群建设。加强港口枢纽之间的协调,整合现
有港口,加快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
运中心建设。
——上海港。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进一步提升上海
港主枢纽港的功能地位,重点加快建设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泊位和通
往主要集装箱港区的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及配套港区,以及洋山港区
LNG、油品码头,进一步扩大上海港的吞吐能力。
——宁波—舟山港。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发展集装箱
运输和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建设宁波—舟山港大吨位、专业化铁矿石
码头和原油码头,推进宁波梅山保税区10 万吨级以上集装箱码头建
设,完善铁矿石、原油、煤炭、粮油等大宗散货接卸转运系统和集装
箱运输系统。
——南京以下长江下游港口。以开辟集装箱支线运输为主,加强
南京、镇江、苏州、南通港口间的分工协调,重点建设太仓集装箱干
线港和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完善集装箱支线港。加快长江口深水航
道和沿江海进江矿石码头建设,形成铁矿石转运系统。
——江苏沿海港口群。加快连云港港30 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
规划建设原油、矿石等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大力发展集装箱干线运
输。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
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增强为中西部服务的能力,建设成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
——浙南沿海港口群。围绕温州港深水航道建设,推进乐清港、
状元岙、大小门岛港区建设。发展台州港临港产业,重点建设大陈岛、
大麦屿等港区。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建成
27
辐射赣东、闽北等地区的重要对外交流口岸。
航空枢纽与配套机场群建设。以扩大空港设施能力为重点,优化
航空运输网络为主线,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区域航空枢纽中
心建设,形成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区域枢纽机场—国内小型枢纽机场
合理布局、分工协作的航线网络和机场群。
——上海航空枢纽港。建成以浦东机场为主、虹桥机场为辅的上
海航空枢纽港。浦东机场侧重于国际航线,加强设施建设,提高中转
能力,发展成为国际航空网络的主枢纽之一。虹桥机场侧重于国内航
线,适度发展台港澳航线,发展成为国内航空网络的主枢纽。加强两
机场间交通设施建设,提高通达效率。
——南京和杭州国际机场。优化南京禄口机场和杭州萧山机场航
线布局,大力开辟国内航线,适时增辟国际客运和国际货运航线,客
货并举,内外并重,不断增加航线和加密航班,建成区域枢纽机场。
——苏南和宁波国际机场。积极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的改扩建
工程,重点增加国内客运和国际货运航线,建成国家干线机场、苏南
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枢纽机场。加快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
设,大力发展国际货运航线,形成以货为主、客货兼顾的区域性国际
干线机场。
新建、调整、改造一批中小型机场。新建苏中江都机场和淮安机
场,迁建连云港机场,调整南通、嘉兴机场运输功能,改造扩建常州、
徐州、盐城、台州机场,形成区域客货运输航空网络。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煤炭。重点建设宁波—舟山、连云港、盐城等沿海煤港,南京、
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等沿江煤港及徐州沿运河煤港,有选择地建
设煤炭储备、配送基地,提高煤炭安全供应能力,基本满足区内煤炭
28
需求。疏浚京杭运河苏北段,使全线达到二级标准,将大运河煤炭运
力提高20%左右。
油气。重点建设宁波—舟山石油中转港口,完善宁波北—上海、
宁波北—南京的输油管道,规划建设日照—仪征输油管道连云港支
线。在沿海规划布局油气储备基地,加强舟山等油气储备基地建设。
加快洋山港区、大榭港区油品码头、台州大陈岛石油储运设施建设。
开展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推动长
三角地区天然气主干管网互连互通,保障区域能源供应。
重点推进 LNG 项目建设,建成金坛大型天然气储气库,扩建上
海五号沟LNG 应急事故站。加快形成并完善环太湖天然气管网,完
善苏中、苏北天然气管网,加快建设宁波—台州—温州和金华—丽水
—温州天然气管网。
电力。重点在沿海、沿江和天然气管道沿线地区新建或扩建电源
点。扩建田湾核电站,建设浙江三门核电站,研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新建核电站的可行性。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扩大西电东送、皖电东
送和北电南送接收规模,为启东—崇明岛—上海过江电缆通道的建设
创造条件。预留通道走廊,确保西电东送工程顺利实施。
新能源。建设上海崇明等20—30 万千瓦、江苏沿海500 万千瓦、
浙江沿海100 万千瓦风电项目。加强潮汐能、洋流能的开发。积极利
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及集中型沼气等技术成熟的新能源。在沿海滩涂
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到2015 年,新能源在能源结
构中的比重提高到4%左右。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构筑防洪防台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29
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太湖、淮河、
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和沿海防浪堤及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加快长江口
和钱塘江综合整治开发。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成病险水库
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小
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低洼易涝地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综合治
理。加快水源工程等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建设沿海淡水通道。
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快水资源实时
监控系统建设,完善跨界水资源监测体系。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完
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区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和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库,逐步提高地
理空间信息社会化应用与共享程度,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求,建成区域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交换中心,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基
础数据的汇交、分发服务和交换体系,带动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继续优化现有网络结构,挖掘网络潜力,
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引进新技术,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
一代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提高
网络资源综合利用和信息交互能力。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和网络安
全管理,实施区域无线电协同监管。
加快重点工程和信息港建设。重点推进一批综合性网络应用工
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等重点应用项目
建设。大力推进区域交通、社会保障等“一卡通”工程。促进区域政务
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5
30
—10 年时间,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
建成区域性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