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发展的xx趋势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xx趋势

物流业需求扩张与结构调整

    ******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据预测,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幅度不会低于20%,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可达18%左右,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可以保持2007年的水平。

    同时,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dy}、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国际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这两个“转变”和“转移”,必将推动物流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对物流需求“质”的提升要大于“量”的扩张。

 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

    在物流需求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企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扩展,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将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同时,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不少企业特别是商贸企业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强化自身物流功能,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一些具有强势品牌的生产企业,如海尔、联想、双汇等已发展了大批连锁专卖店,并相应发展自身的物流配送网络。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xx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总体来看,制造企业的外包意向强于流通企业。

物流企业规模化与个性化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高速增长,物流企业业务量上升较快。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推出了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前50名物流企业名单,与上年发布的名单对比,主营业务收入在30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由13家上升到18家; 20亿元以上的由18家上升到24家;排序第50位企业主营收入由3.55亿元提高到6.22亿元。其中虽有统计范围逐步扩大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市场集中度提高、物流企业规模扩大的发展趋势。

    物流企业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

    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从各行业物流费用率的差异来看,工业生产行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流通企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纺织服装日用品零售、文体用品零售、综合零售和食品饮料烟草零售行业。相对来说,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较高的行业,采用现代物流方式的压力和动力都比较强。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其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xx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其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全球化配置资源的推进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的减弱,国外企业也会把产业转移的目标选择在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国际化竞争的中国物流市场,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加快资源重组,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随着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物流业的国际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区域物流集聚与扩散

    区域物流集聚的“亮点”: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除传统的“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地以外,处于海峡西岸的厦门港、处于欧亚大陆桥最东端的连云港,特别是处于北部湾地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都有大的动作。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如,成、渝地区的综改试验区,武汉周边的“两型社会”试点,辽宁中部城市群,黑龙江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等。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

    区域物流扩散的“热点”:一是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稳步提升,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乡“双向物流”,带来物流方式由城入乡的扩散。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地向沿海外迁,以优化产业布局,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区域间物流合作逐步加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和海峡两岸的物流合作可望有实质性推动。

物流基础设施整合与建设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2007年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7.8万公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系统计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设18个物流中心。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按照《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将整合与建设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同时,我国拥有1400多个港口,内河通航里程达12.3万公里,全国运输机场总数从2006年的147个增加至152个。而对于物流园区建设,各地普遍制定了规划,已有一批投入运营。

    2008年将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将加大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各地地方政府将根据国家物流规划,制定或修订本地规划,更好地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物流优先发展

2    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将促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便捷通道;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将支持发展关系民生的食品、药品及危险化学品物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发生在2008年春节时期的雨雪冰冻灾害,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脆弱,国家必然重视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物流信息集成化与移动化

    网络运营商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纷纷将服务和竞争的触角伸向物流信息化应用市场。例如,中国联通推出专业服务品牌——“物流新时空”,中国移动推出物流行业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国网通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定制整合成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国电信推出“一站式”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移动与物流的结合,显示了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

物流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

    2008年,有可能是物流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最多的一年。物流资源要素全面紧缺,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平均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现有的仓储能力已显不足,新建物流设施取得土地难度加大,所需费用大增;铁路运力持续偏紧,部分海运航线订舱困难,公路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车源紧张的状况;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困难;xx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操作性员工成本持续上升,稳定性下降。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性普通服务,同行间“价格战”有增无减。油价不断攀升,油价已占据运输企业总成本的35%~40%,而且还不时出现加油受限的问题。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挤压,物流行业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有企业反映,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到2007年的10%以下,仓储企业只有3%~5%,运输企业只有2%~3%。在运营成本持续上升,主营业务“要价”很难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市场主体重组“洗牌”的趋势将会加速。

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将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商务部已经出台《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是各有关部门将会研究解决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交通、税收、土地和融资等现实问题,新一批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企业将获批;四是有关部门将继续推进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化建设;五是进一步研究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推进区域间物流合作;六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品种的物流发展,将得到政策扶持;七是物流标准、统计、人才教育培训及理论研究等行业基础性工作,以及物流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将会进一步完善。

           (作者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xx趋势】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