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汇报

 

燕山主要食用菌有机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燕山主要食用菌有机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河北省科技厅山区办批准的2009年度捆绑项目,其中主题目由唐山市食用菌产业研发中心(遵化市立强食用菌研究所)承担,子课题“口蘑新品种驯化和深加工技术研究”由康保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冀北山区工厂化绿色杏鲍菇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由平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

   一、“燕山主要食用菌有机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目完成情况

本项目立题主要针对燕山地区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季节、关键技术及加工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诸多地区生产失败现象的发生,通过对香菇、口蘑、杏鲍菇、白灵菇、双孢菇等北方地区主要食用菌优良品种进行选育,制定出省市地方标准,实施主要食用菌无公害化有机标准化生产,开展食用菌循环利用技术的双孢菇棚式、林地栽培试验,杏鲍菇工厂化绿色栽培,形成燕山地区主栽食用菌品种的有机栽培关键技术生产体系。

1、建立项目技术合作关系:2009年7月15日,与河北师范大学王立安教授确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主要为项目单位提供菌种优选技术支持和实验生产菌种。

2、扩大项目试验基地。分别与张家口宏盛种植基地、北京怀柔满堂红食用菌合作社和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食用菌基地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扩大了实验范围。

3、品种选育:引进福建省区划研究所香菇菌株939和台湾白灵菇菌株等,依据食用菌菌丝的可遗传有益变异特征,运用菌种特性鉴定选育技术,有选择的积累并利用自然条件发生有益的变异,不断去劣存优,保留需要的个体,选育适宜本区域栽培的香菇、白灵菇、双孢菇等优种。

其中引进的白灵菇菌株,为尽快筛选出燕山地区优质白灵菇新品种和提高抗逆性,我们采取了海南玉米制种经验,利用承德地区坝上北端冷凉气候条件,在围场县新波乡食用菌基地进行了三个品种的对比筛选选育,主要考察自然气候代替冷冻强冷刺激出菇整齐度和品质差别,为适应性栽培选择优种积累了资料。

我们把选育的白灵菇菌株暂定为荣白1号,它表现了菇型圆整度达到95%,比目前国内大规模推广的新疆天山2号和郑州2号分别增加6%和11%,生物转化率分别提高4%和9%,达到90%,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同时,该品种可以不用强冷刺激,经过大温差后熟处理即可出菇,出菇期比其他品种提早15天,经过技术处理后,二茬菇出菇率可达到90%。

香菇939菌株是遵化地区推广十几年的当家品种,经过选育,表现出菇早,可提前15天出菇,出菇期延长,{dy}茬出菇单产每棒可达到300—350克,头茬菇柄明显缩短,菇型圆整度达到90%。生物转化率在107%以上。

4、主要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基础研究:   

为了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随意性行为,规范燕山地区无公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尤为重要,我们从无公害食品安全角度,结合燕山主要食用菌生长特性要求,制订了北纬36—43度地区范围内的省市地方标准,发布了“DB1302/T218北方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 “DB1302/T202北方无公害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DB1302/T220北方无公害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DB1302/T219北方无公害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DB1302/T203北方无公害灰树花生产技术规程”、“DB1302/T221北方无公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和承德市DB1308/T114、116、117、118、119-2007五个地方标准。2009年制订了省地方标准“北方无公害双孢菇规模化生产技术规范”,复审了1998年的“北方香菇综合标准”,归纳为“北方香菇四季栽培技术规程”,制订了唐山市地方标准“北方食用菌栽培设施技术规程”。以上14个省市地方标准的制定,囊括和规范了燕山地区乃至河北省范围内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形成了燕山主要食用菌有机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5、与河北师范大学合作,对初选的939-北1香菇菌株进行了实验室提纯复壮,进行了脱毒处理培养,处理后的试管一级种,在项目单位进行了调整培养基配方制作原种和栽培种,并进行了中低高三个温度阶段抗逆性培养,获得了种性稳定的生产种。

6、在制定和实施唐山市地方标准:“香菇、白灵菇、双孢菇等主要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基础上,6月30日进行唐山市地方标准“北方有机香菇规模化栽培技术规范”和“北方有机双孢菇规模化栽培技术规范”两个标准的专家审定。使本项目的核心技术确定了北方主栽品种的有机栽培标准。

7、{gjj}《食用菌》杂志发表项目负责人撰写的“北方主栽食用菌有机栽培技术”论文。

8、正式获得“食用菌栽培棒制作方法”国家专利。其优点:对食用菌栽培棒接种场所与发菌、出菇场所一体化;设备费用和搬移工资费用降低;省时省工省成本;生产效率提高1倍;接种速度快,减少杂菌着落机率,成品率高,呈现出明显的高效优势。

9、项目总效益

在项目单位指导下,经过全市干部、农户的努力,到目前,遵化市年生产香菇、白灵菇、双孢菇、平菇、姬菇、茶树菇等十多个品种达到1.3亿袋栽培,实现食用菌产值8亿元,增加农民纯收入4.8亿元,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收入2.8亿元。辐射周边60多个县区数万人走上了食用菌致富道路。   

二、子课题“冀北山区工厂化绿色杏鲍菇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完成情况

2009年-2010年上半年指标:完成绿色杏鲍菇产品生产环境的具体指标标准和栽培物料标准的确定;筛选出适合冀北山区栽培的杏鲍菇优良品种2个;确定出适合冀北山区气候条件的工厂化绿色杏鲍菇栽培技术体系和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模式;确定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温度调控体系; 种植菇房的规划设计研究;建立生产基地。

1、完成了绿色杏鲍菇产品生产环境的具体指标标准和栽培物料标准的确定。一是通过对绿色杏鲍菇生产基地所处环境如空气、水的检验检测,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基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1标准;二是在杏鲍菇的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从拌料、制包、高压xx、接种、养菌、育菇、包装各生产流程的机械化、洁净化,尤其是建成30万级的两道冷却室和10万级的接种室,实现了无菌操作的工作环境,生产过程达到了绿色杏鲍菇的标准。三是根据北方地区气候特点,选择利用无重金属超标、无农药残留的农林业生产剩余的木屑、玉米芯等作为主料,所用辅料也经过了严格检测未见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经试验初步确定了主要原辅料配方:玉米芯45%、木屑32%、玉米粉3%、麦麸18%、石膏粉2%。碳氮比为60:1。

2、引进杏鲍菇优良品种6个,筛选出适合冀北山区栽培的杏鲍菇优良品种3个,分别是pq-01、pq-02、pq-03菌种,完成任务数的150%。三个菌种均为棒状纯白杏鲍菇品种,单个菇体重量可达40克,性状优良,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其中表现优良的pq-01 现已向农业部申报品种专利。

3、通过试验确定出了适合冀北山区气候特点的绿色杏鲍菇菇房设计规格。一是菇房面积为9.5米×12.5米,能满足3.2万袋菌包进行发菌、出菇;二是菇房建筑采用彩钢结构,安装保温设备,采用微电脑数字控制温湿度及通风条件。三是发菌木架采用杉木条,具有不吸水不变形、杂菌不易滋生的优点。

4、确定了冀北山区气候条件下的工厂化绿色杏鲍菇栽培技术体系和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模式。一是从配料到采收实现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双桶双机配料、拌料--自动装袋机装袋--高压锅炉xx--xx净化室净化降温--自动接种--全自动菇房发菌、出菇--采收。二是确定了栽培技术体系:配料-装袋-xx-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包装-销售。

5、确定出绿色杏鲍菇出菇阶段管理技术。一是在原基形成或出现小菇蕾时开袋催蕾出菇,催蕾时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气温12-15℃;二是原基出现后,保留两个生产正常的菇蕾,其余地用刀片去掉。保持温度16-18℃,相对湿度85%-95%;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斯;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在0.05%-0.1%范围内,{zh1}形成正常的子实体。三是采收{dy}潮菇。当子实体菌盖平展、孢子尚未弹射时开始采收。生物学转化率达到了50%。四是菇房清理。采收{dy}潮菇后,清理菇房。

6、确定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温度调控体系。利用温控设备使得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温度调控体系已经完善,确定了适宜周年生产的杏鲍菇发菌、出菇的需要温度。具体指标为: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8-30℃,适宜20-25℃;原基形成的温度范围为8℃~20℃,最适温度为12℃~15℃;子实体生长期尽量给予恒温管理,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6-18℃。

7、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此技术体系,承德金稻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平泉县南五十家子镇建立了占地20亩的绿色工厂化杏鲍菇栽培基地一处,2009年即实现了年产720吨杏鲍菇的合同目标,产值达1440万元。同时安排了120人就业。2010年,该公司继续扩大规模,现已实现了年产杏鲍菇6吨的目标,预计年产值有望达到4000万元。由于经济效益良好,其示范作用明显,2010年新增杏鲍菇工厂化企业1家——榆树林子蔬菜批发市场,使全县的绿色工厂化杏鲍菇生产基地达到了4个。

三、资金使用情况

1、总课题项目:省科技经费支持20万元,目前已使用16万元,其中设备租赁2万元,材料费8万元,测试费等3.5万元,会议费0.5万元,专家咨询费2万元。

2、子课题项目:省科技专项经费支持20万元,目前已使用12万元,其中,试制设备费:4万元;材料费:3.5万元;测试化验加工费:3.5万元;专家咨询费1万元;差旅费0.5万元。自有配套资金25万元,目前已使用15万元,主要用于设备购置.

四、下部计划

1、总课题项目: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按照阶段安排,认真完成课题任务,按期结题,验收。

2、子课题项目:项目组根据项目合同任务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开发与研究力度,合理使用项目经费,努力完成如下重点任务:一是继续对各项任务进行验证,尤其是对绿色杏鲍菇产地产地环境、原辅料投入标准及栽培技术体系的验证;二是继续引进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已有的新品种在生产过程中观察表现并进行提纯复壮;三是加大绿色杏鲍菇液体菌种制作技术与接种技术研究。四是继续进行冀北山区工厂化绿色杏鲍菇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技改扩能达到年产2000吨,产值达到5000万元。

    

郑重声明:资讯 【项目汇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