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篇)竹纸上跃动着厚重文明_醉卧沙场杨继红_新浪博客

(510篇)竹纸上跃动着厚重文明
----- 曾经辉煌的山西“稷山竹纸”
杨继红

                             

 

   在历史上,晋南不仅以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历代王朝的军国重镇,在经济上,也以其丰富的物产、临近京师的地理优势,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河东殷实,京邑所资”一语,正是对这一地区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晋南的下川文化中就孕育了原始农业的萌芽,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农业文明已在三晋地区遍地开花。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的始祖弃,曾以富于农业耕作经验而被唐尧任命为农师,教民稼穑,“天下得其利”,故被奉为农神,号“后稷”。而“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之地,就在今天山西省南部汾河流域的稷山县。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一直以晋南地区为其活动中心或王畿之范域,也与这里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有关。春秋时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成为晋文公称霸诸侯的条件之一。西汉时期,实行移民垦殖和军屯的政策,促进了晋北农业的发展,推行了代田法、区田法等进步的耕作技术;又开番系渠,引汾河、黄河之水浇灌皮氏(今河津)、汾阴(今万荣)、蒲坂(今永济)三县的50万亩土地,每年可得田赋 200万石;当时河东、上党、太原等郡,都有大批粮食由汾河经黄河、渭河运至京都长安,河东郡人口曾达到96万,是北方地区人口较多的一郡。李渊父子建立唐王朝,是由太原府开创基业的,故被视为“国之根本”,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更多的重视,到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河东道储存的粮食达 350万石,在全国居第二位,当时潜运粟米供应京师的有21个州,三晋地区就占了四个。宋代,华北地区战乱频仍,唯三晋地区战祸较少,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明代,山西是首先实行开中盐法、纳米充实边关储备的地区,随后商人又在边关附近屯田,保证了边关的粮食供应。清代,山西的粮食商业十分发达,粮食的交易数额很大。
     除了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盛产粮食之外,其他物产也很丰富,如汉代时安邑的枣,北朝时文水、清源(分清徐)、太谷的葡萄、葡萄酒和晋阳的汾清酒(汾酒),唐代的娄烦骏马,金朝时稷山的竹纸、平阳(今临汾)的白麻纸,明代泽州、潞州的潞绸等等,都是闻名全国的物品。至于列入各个王朝贡品名单的,品种就更多了。说到了“稷山竹纸”,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稷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全国{zd0}祭祀后稷的庙宇--稷王庙和稷王山、稷王塔等。相传“中华”之“华”源此于“黄华古镇”之“华”,江山社“稷”之“稷”也乃五谷之意,也源于“后稷”之稷。稷山古属冀川,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置高凉县,公元598年改称稷山县至今。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在西汉就出现了纸张,古代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史也有一些记载,但都没有考古发掘出来的造纸遗迹来印证。2010年6月1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09年度“全国xx考古新发现”中,有江西省高安华林宋元明造纸作坊遗址,其发掘成果证明是国内发现时代最早、延续生产时间最长、遗迹最多、最全的造纸遗址,也许该发现将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争论暂告一个段落。2005年5月10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判定这是一处古代造纸作坊遗址。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苏荣誉在看到华林造纸遗址的资料后,回信表示华林的发现非常重要。许多老专家也纷纷表示,发明用竹造纸是造纸技术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这将是科学研究、科技考古的新领域。。此次发掘,又新发现了明代堆放石灰遗留下来的大片混砂土和引水管遗迹,进一步完善了明代造纸作坊遗址的整体布局,使整个造纸工艺流程更为完整。令考古队员更加兴奋的是,此次发掘他们还发现了元代抄纸房遗址,使得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保留的造纸工序从“斩竹漂塘”到“煮楻足火”、“碓打纸浆”后又延伸到了“抄纸入帘”,更好地再现明代造纸整套工序。
      历史上稷山不仅仅农业发达,并且物产丰富,遍地出产竹子,在山西省各处都出产竹子。康基田所著的《晋乘搜略》卷八第五十四页上说,在西汉时期,山西境内盛产谷物、麻、木材、竹等。据《新绛县志》记载,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花园―――绛守园池,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当时,“旁植竹木花柳”。《隋书?王劭传》上说,在隋文帝时,生长在晋阳的王劭将当时的燃料分为石炭、柴火、草火、麻菱和竹火。平遥县有一风景区,叫凤凰台。县志上把它的景色写成“碧梧虚夜月,翠竹冷秋霜。”在大同古城华严寺的一道月门上,刻有歌咏当年寺内翠竹的对联。《中国通史》第07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06(白寿彝著)上说,赵宋王朝偏安江南后,山西被异族(女真族所建金国)统治。金对种植业很重视,设有司竹监,对竹木业进行管理。这都说明,山西历史上从南到北都有竹子生长,这就为当时稷山生产竹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
     竹纸人工制法,取稚竹,折其梢,渍以石灰,去皮存筋,更渍之纳釜蒸浣。暴之砥石,渍蒸再暴凡三次,俟色极白,入水臼舂之。成粉,以细布囊渡去渍时之黄荆木灰汁,即成纸材。制时凿石为槽,大小视纸幅稍宽。织竹为帘於纸材中和胶及木槿汁渍水其间,二人举帘对漉而纸以成,覆于旁石,榨去其水,炙之石壁,栉比而乾之。自折梢至炙毕。更七十二手始成。
    在宋代还专门创制出一种印书用的椒纸。这种纸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具有良好的防蛀性能。清人叶德辉提到宋版《春秋经传集解》书末有钤记:淳熙三年(1176)四月十七日,秦玉桢等奏闻:“《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鱼伤牍,未敢备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四年九月进览。”这里所说的“椒纸”,可能是用花椒等芸香科植物果实或其树皮浸水处理过的纸,可以杀虫防蛀。据说,由宋传至清的《埤雅》和《史记表传》两书,因系椒纸所印,数百年间“无一蠹伤虫蛀之处”。纸制品和纸类论著辽宋夏金时期,随着纸的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纸的用途也更加广泛。辽宋夏金时期的印刷业极为发达,对于纸张的需求大为增加,因而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是造纸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古代造纸技术获得了全面的提高.此外,还发明了多种造纸新工艺,创制了一些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的名纸,尤其是竹纸兴起,其制造技术日臻成熟。
    辽宋夏金时期竹纸的主要产地有浙江、福建、四川、江西、广东、湖南、湖北等省,其中尤以杭州、建阳、成都(双流)等地的竹纸生产最为发达。其实,最鼎盛的地方还有山西稷山县的竹纸,因为那时候已经作为贡品上贡了。关于竹纸的生产工艺,宋代文献中仅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南宋陈槱提到:“又吴人取越竹,以梅天水淋,晾令干,反复捶之,使浮茸去尽,筋骨莹澈,是为春膏,其色如蜡。”这段话涉及选取竹料、淋水浸沤、加工捶洗等工序,但其记述较为简略,且非造竹纸的全过程。直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篇才有关于竹纸制造技术的详细记载。造纸新工艺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除竹子外,还有树皮、麻、藤、麦秆、稻草等。
    在金代造纸与印刷业有很大发展,山西南部因受战争创伤最轻,生产破坏较少,故造纸与印刷业极为发达,金代平阳(今山西临汾)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当地造纸、造墨以及其地多产枣木、梨木有关。金代北方对种植也很重视,设有司竹监。稷山(今属山西)竹纸与平阳麻纸,是当时闻名的产品。金代刻书大约始于熙宗,而盛于世宗、章宗时期,中都、南京、平阳、宁晋(今属河北)是金代刻书的中心。在平阳设有专门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和书铺。金代钞书与刻书之风很盛,《宋史·洪皓传》记载,皓之使北,“所著诗文,争钞诵,求锓梓”。赵城藏经(原本藏山西赵城广胜寺),综计全藏应有7183 卷,现存4330 卷,起皇统八年(1148)至大定三年(1163),前后雕刻历时30年(一说15年)始成。印刷用的就是稷山竹纸,这是我国仅存最早的一部藏经。在文人荟萃,崇文重教,读书风气很盛的时代,不少人家门首都镌刻或张贴着“耕读之家”“耕读传家”,有钱人家素有藏书习惯,“家置书楼,人蓄文库”就是图书出版业繁荣的反映。同时,推动了图书出版、绘画艺术、戏曲艺术的发展、成熟。宋元时期,稷山竹纸不仅用于书写、绘画,还大量用于印书。此时流传甚广的刻本多印以竹纸传说东汉蔡伦曾来平阳造纸,城内有蔡伦庙,死后葬于运城蔡伦沟,并留有墓志碑。平阳东西两山,就是多产硬质细密木材,如梨木、核桃木的地方,沿河又多生枣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腻,都是雕板的{zj0}材料。平阳雕印版多用枣木,素有“枣版”佳称。又因平阳地处平水之阳,故称平阳雕印为“平水版系”。除此以外,绛州产笔墨,蒲州产墨纸,稷山有竹纸,都给平阳雕印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通典》记载:“平阳大地魏晋以降,文学盛兴。”到隋唐时雕版印刷就兴盛起来了,河津、太平牗今襄汾县牍、乡宁诸县县志都载有隋朝教育家王通的著作,以雕印传播于世。唐后期文学家皮日休在撰写《文中子墓志铭》文中,也记述了文中子著作用梓版传播的事实。北宋时平阳已成为我国四大雕印重镇之一,《中国版画史》也称平阳是我国版画最早产地之一。所有这些,都促使“稷山竹纸”发展出现了空前高涨与繁荣。
     xx的为谢公十色笺。谢景初(1019—1084),字师厚,庆历进士,历任余姚知县、成都府路提点刑狱等,为北宋xx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岳父。元代费著《蜀笺谱》说:“纸以人得名者,有谢公,有薛涛。所谓谢公者,谢司封景初师厚,创笺样以便书尺,俗因以为名”,又说“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谢公笺”是谢景初创意制成的艺术信笺,与“薛涛笺”齐名。宋代也曾仿制过薛涛笺。纸张除大量用于官私文书和印制书籍外,还用来制作纸衣、纸帐、纸被、纸冠、纸枕、纸鸢、纸瓦、纸牌等丰富多采的纸制品。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纸的一些新的重要用途,如印制纸币和制作霹雳炮等,这两者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纸的兴起及其制造技术的成熟,是宋代在造纸方面的重大成就。竹材质地坚密,结构复杂,要将其中的茎秆纤维分离出来作为纸料,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用竹造纸也比较晚。竹纸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东晋和唐两说。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提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增补事类统编》载梁萧子良曾提到张茂作箈纸,据考证,箈即嫩竹,等等。这是主张竹纸始于东晋的基本文献依据。但不少学者对此有异议,认为这些说法并不可靠。唐代关于竹纸则有可信的明确记载,如李肇《国史补》卷下载有“韶之竹笺”,段公路《北户杂录》提到睦州(今浙江淳安西)所出之“竹膜纸”等。近年一些纸史专著引用北宋苏轼所说:“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或认为这种说法与史实不符,或认为这说明竹纸在当时还是一种新事物,对其渊源尚缺乏了解。实际上,苏轼的原话是:“昔人以海苔为纸,今无复有,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王逸少竹叶帖,长安水丘氏传宝之,今不知所在,三十年前见其摹本于雷寿。”由上下文可见,竹叶帖是在竹叶上书写的,“以竹为纸”当指竹叶,将其解释为竹纸,显然是望文生义而造成的误解。北宋前期竹纸产量也许还不大,但并不鲜见,如有文献记载王安石好用小竹纸,士大夫翕然效之,等等。
    北宋初期所造竹纸比较脆弱,质量较差。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蔡襄《文房杂评》也说:“吾尝禁所部不得辄用竹纸,至于狱讼未决而案牍已零落,况可存之久远哉!”这种情况表明当时竹纸制造技术还不成熟,其生产工艺仍在不断的改进之中。xx书法家米芾曾在《越州竹纸诗》中写道:“越筠万杵如金版,安用杭由与池茧”,说明竹纸质量有所提高,甚至超过了杭郡“由拳”和池州“茧纸”等皮纸。他在《书史》和《评纸帖》中还提到,他在50 岁时始用竹纸作书,并曾亲自捶打加工竹纸,“予尝捶越竹,光滑如金版”,“十日数十纸”。陈槱《负暄野录》卷下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剡溪竹纸更是名满天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提到:“然今独竹纸名天下,他方效之,莫能仿佛,遂掩藤纸矣”,“竹纸上品有三,曰姚黄,曰学士,曰邵公,三等皆佳”。这些记载表明,南宋时期竹纸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制出质量上乘的xx品种,这是我国造纸术的重大进展。当时竹纸的产量也很大,以致超过了其他纸种,成为图书典籍、官府文牍和私家信笺等的主要用纸。
    可惜,由于自然气候的演变、历代战争和原始农牧的开发等原因,致使山西竹类至今濒于绝迹。稷山制竹纸技术、竹纸也销声匿迹。更为遗憾的是,当时印刷的一些图书实物,如今大多早已泯灭,无以观瞻了。前些时日,在网上见到一本拍卖的清代《二妙集》,这本古书特别指出是用竹纸印刷的,不知是否真实。若是,值得收藏。还看见一部竹纸书。是明代薛瑄的《薛文清公读书录类编》二十卷 8册全。 ,钤印:稷山王氏家塾珍藏书籍图章,也值得藏书家收藏。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510篇)竹纸上跃动着厚重文明_醉卧沙场杨继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