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_小土_新浪博客

青    蒿  Qinghao 
       《神农本草经》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夏秋季花将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长于清透阴分伏热,故可用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邪伏阴分,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热病后低热不退等,常与鳖甲、知母、丹皮、生地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本品苦寒,入肝走血,具有清退虚热,凉血除蒸的作用。用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常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鳖甲等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本品苦寒清热,芳香而散,善解暑热,故可用治外感暑热,头昏xx,发热口渴等症,常与连翘、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凉涤暑汤(《时病论》)。
  4.疟疾寒热。本品辛寒芳香,主入肝胆,截疟之功甚强,尤善除疟疾寒热,为xx疟疾之良药。如《肘后方》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或随证配伍黄芩、滑石、青黛、通草等同用。本品芳香透散,又长于清解肝胆之热邪,可与黄芩、滑石、半夏等药同用,xx湿热郁遏少阳三焦,气机不利,寒热如虐,胸痞作呕之证,如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疟疾寒热。”
  2.《本草新编》:“退暑热。”
  3.《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有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性成分及其他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谷甾醇等。倍半萜类有青蒿素、青蒿酸、青蒿醇、青蒿酸甲酯等。黄酮类有3,4-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醇、猫眼草黄素、猫眼草酚等。香豆素类有香豆素、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东莨菪内酯等。挥发性成分中以茨烯、β-茨烯、异蒿酮、左旋樟脑、β-丁香烯、β-菠烯为主,另含α菠烯、蒿酮、樟脑等。
  2.药理作用:本品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有显著抗疟作用,青蒿素及衍生物具有抗动物血吸虫的作用。青蒿素、青蒿醚、青蒿琥酯均能促进机体细胞的免疫作用。青蒿素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以及降低血压。青蒿对多种xx、病毒具有杀伤作用。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与金银花有协同作用,退热迅速而持久。蒿甲醚有辐射防护作用。青蒿素对实验性矽肺有明显疗效。研究表明青蒿琥酯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口服体内实验对小鼠肝癌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与5-氟尿密啶有协同xx作用。此外,青蒿的特殊毒性实验结果提示,青蒿素可能有遗传毒性,青蒿酯钠有明显的胚胎毒作用,妊娠早期给药,可致胚胎骨髓发育迟缓。
  3.临床研究:据报道,青蒿及其制剂是xx疟疾的常用药,其所含青蒿素是抗虐的主要成分,对各型疟疾均疗效突出,且xx、低毒,临床xx率{bfb}。同时还可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用青蒿水溶部分制成片剂,每片相当生药1.5 g,xx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慢性xxxx、肺炎、尿道感染等所致高热44例,有效率在80%以上(中药临床新用2000:370);民间常用鲜青蒿搓烂塞鼻,或用蒸馏法将鲜青蒿制成滴鼻剂,xx鼻出血36例,痊愈36例;或将青蒿研末炼蜜为丸36~54g(生药量)或直接服用青蒿素0.3~0.6g,xx盘形红斑狼疮21例,缓解或基本缓解12例,有效6例;也有报道用青蒿或青蒿醚xx口腔粘膜扁平苔癣30例,显效14例,好转11例 (中华临床中药学1998:632)。此外,青蒿及其制剂尚可用于神经性皮炎、癌症发热、日本血吸虫病以及急性黄疸型肝炎等。
  4.不良反应:低毒性是青蒿的重要特点之一。青蒿浸膏片xx疟疾,仅少数病例(3.4%)出现恶心、呕吐、xx和腹泻;青蒿素水混悬液肌注有轻度疼痛;青蒿素注射液偶可引起过敏反应,应予注意。
  【其他】同属植物牡蒿A.japonica  Thunb.在我国部分地区也作青蒿用,与黄花蒿某些功效相似,但无截疟作用,应予鉴别。
       
     
白  薇  Baiwei
       《神农本草经》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切段,生用。
  【性能】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xx通淋,xx疗疮。
  【应用】
       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本品苦寒,善入血分,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若治热病后期,余邪未尽,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地骨皮、知母、青蒿等同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低热不退及昏厥等症,可与当归、人参、甘草同用,共收养血益阴、清热除蒸之效,如白薇汤(《全生指迷方》)。本品既能退虚热,又能清实热,与生地黄、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还可用治温邪入营,高热烦渴,神昏舌绛等。
       2.热淋,血淋。本品既能清热凉血,又能xx通淋,故可用于膀胱湿热,血淋涩痛,常与木通、滑石及石韦等清热xx通淋药同用。
       3.xx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本品苦咸而寒,有清热凉血,xx疗疮,消肿散结之效,内服、外敷均可。常与天花粉、赤芍、甘草等同用,xx血热毒盛的xx肿毒、毒蛇咬伤,如白薇散(《证治准绳》),也可配其他xxxx药同用;若治咽喉xx疼痛,常与金银花、桔梗、山豆根同用。
       4.阴虚外感。本品还可清泄肺热而透邪,清退虚热而益阴,故常与玉竹、豆豉、薄荷同用,xx阴虚外感,发热咽干、口渴心烦等症,如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4.5~9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
  2.《本草纲目》:“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
  3.《本草正义》:“凡苦寒之药多偏于燥,惟白薇则虽亦属寒而不伤阴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属血分之热邪,而不及湿热诸证。……凡阴虚有热者,自汗盗汗者,久疟伤津者,病后阴液未复而余热未清者,皆为必不可少之药,而妇女血热,又为恒用之品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强心苷等。其中强心苷中主要为甾体多糖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白薇素。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白薇苷有加强心肌收缩的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对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解热、xx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白薇又可xx其他疾病,如:用白薇、党参(或人参)、当归、炙甘草,水煎服,随证加减,xx血管抑制性眩晕11例,xx9例,一年未复发,有效2例;有用白薇、泽兰、银花、玄参、白芍等,水煎服,xx红斑性肢痛27例,疼痛缓解者25例,无效2例(中药学 2001:585)
  4.不良反应:现代研究证明白薇有较强的强心作用,内服过量,易引起强心苷样中毒反应,中毒量为30~45g,可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头晕、xx、腹泻、流涎等中毒症状,临床用药应予注意。
       
       
地  骨  皮  Digupi
       《神农本草经》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1.或宁夏枸杞L.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初春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切段入药。
  【性能】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甘寒清润,能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常与知母、鳖甲、银柴胡等配伍,xx阴虚发热,如地骨皮汤(《圣济总录》);若用治盗汗骨蒸、肌瘦潮热,常与秦艽、鳖甲配伍,如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2.肺热咳嗽。本品甘寒,善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则清肃之令自行,故多用治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常与桑白皮、甘草等同用,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血热出血证。本品甘寒入血分,能清热、凉血、止血,常用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经验广集》单用本品加酒煎服,亦可配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之。
  此外,本品于清热除蒸泄火之中,而能生津止渴,故与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可治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2.《珍珠囊》:“解骨蒸肌热,消渴,风湿痹,坚筋骨,凉血。”
  3.《汤液本草》:“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甜菜碱,尚分离到β-谷甾醇、亚油酸、亚麻酸和卅一酸等。此外,又从地骨皮中分得降压生物碱苦柯碱A(又名地骨皮甲素)以及枸杞素A和B。
    2.药理作用:地骨皮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及乙醚残渣水提取物、甜菜碱等均有较强的解热作用。地骨皮煎剂及浸膏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地骨皮浸剂、煎剂、酊剂及注射剂均有明显降压作用且能伴有心率减慢。地骨皮水煎剂有免疫调节作用,又有抗微生物作用,其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致细胞病变作用。此外,100%地骨皮注射液对离体子宫有显著兴奋作用。地骨皮的70%乙醇渗漉法提取物,可明显提高痛阈,对物理性、化学性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地骨皮在临床上尚可用于多种疾病,如:用本品与红花等量研粉,以植物油调匀,敷贴xx,胶带固定,xx鸡眼及胼胝,效果良好,孕妇忌用(中国中药杂志1992,7:434);用生、熟地骨皮各100g,分别研末,高压xx,外撒xx,用于化脓性溃疡,视脓液多少,溃疡深浅,选择生、熟品用药,临床xx30例,总有效率为{bfb},手术切开引流者亦可使用(中医外治杂志 1996,3:22);用地骨皮60g作煎剂,xx原发性高血压50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94%(中药临床新用,2001:240)。此外,尚可用于xx荨麻疹、皮炎等皮肤过敏性疾病。
  
     
银  柴  胡  Yinchaihu    
       《本草纲目拾遗》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 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产于我国西北部及内蒙古等地。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应用】
  1.阴虚发热。本品甘寒益阴,清热凉血,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多与地骨皮、青蒿、鳖甲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疳积发热。本品能清虚热,消疳热,故用治小儿食滞或虫积所致的疳积发热,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发焦枯等症,常与胡黄连、鸡内金、使君子等药同用,以共奏消积杀虫,健脾疗疳之效;亦可与栀子、人参、薄荷等同用,如柴胡清肝汤(《证治准绳》)。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鉴别用药】银柴胡与柴胡,名称相似且均有退热之功。然银柴胡能清虚热,除疳热,尤善xx阴虚发热、小儿疳热;而柴胡能发表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
  【古籍摘要】
       1.《本草从新》:“治虚劳肌热骨蒸,劳虐热从髓出,小儿五疳羸热。”
       2.《本草便读》:“银柴胡,无解表之性。从来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儿疳热,大人劳热,大抵有入肝胆凉血之功。”
       3.《本草正义》:“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固虚热之良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甾体类、黄酮类、挥发性成分及其他物质。
  2.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作用;还能降低主动脉类脂质的含量,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此外,本品还有杀精子作用。

       
胡  黄  连  Huhuanglian
  
       《新修本草》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e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主产云南、西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薄片或用时捣碎。
  【性能】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
       1.骨蒸潮热。本品性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退虚热,除骨蒸,凉血清热之功。治阴虚劳热骨蒸,常与银柴胡、地骨皮等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小儿疳热。本品既能除小儿疳热,又能清退虚热,故可用于小儿疳积发热,xxxx,腹胀体瘦,低热不退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楂等同用,如肥儿丸(《万病回春》)。
   3.湿热泻痢。本品苦寒沉降,能清热燥湿,尤善除胃肠湿热,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常与黄芩、黄柏、白头翁等同用。
   此外,本品能清大肠湿火蕴结,还可用治痔疮肿痛、痔漏成管,常配刺猬皮、麝香为丸,如胡连追毒丸(《外科xx》)。
  【用法用量】煎服,1.5~9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鉴别用药】胡黄连与黄连,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然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xx要药。
  【古籍摘要】
  1.《本经逢原》:“胡黄连,苦寒而降,大伐脏腑骨髓邪热,除妇人胎蒸、小儿疳热积气之峻药。”
  2.《本草正义》:“凡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泻血及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而小儿疳积腹膨之实证,亦可用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有环烯醚萜苷及少量生物碱,酚酸及其糖苷,少量甾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的根提取物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明显增加胆汁盐、胆酸和脱氧胆酸的排泌,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胡黄连中所含有的香荚兰乙酮对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对各种痉挛剂引起的平滑肌痉挛又具有拮抗作用。胡黄连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xx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此外,胡黄连苷Ⅰ、Ⅱ,香草酸、香荚兰乙酮对酵母多糖引起的PMN白细胞的化学反应发生和自由基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_小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