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网络将加大岭南文化的辐射力_龙城碎月_新浪博客

各位领导好,各位兄弟姐妹好:

    广东这一百多年来一直就是个文化强省,一直在对中国各省输出新思想新文化。

    1000年前,苏东坡从经济繁华、文化昌明的中原,贬谪到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又一路向南,从雷州,再到海南。那个时候的苏大学士伤心的不仅是地理上和首都万里遥遥,更有一种被主流文化所抛弃的沉痛。所以他在一首诗写道:“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多数时候,岭南人对中原,对北方甚至对巴蜀之地的文化是仰视的。而到了清末,风水xx变过来了。

    现在一讲到文化,许多人容易把这两个字引向“产业”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东西,比如有什么样的小说、戏剧获奖了,有多少个赵本山、周立波、郭德纲这样的笑星,或者说弄了几台印象某某这样的秀。等等。这些其实在文化的层面,是低层次的。而真正决定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思想是否解放、眼界是否开放、人性是否自由。禁锢的圈子里精雕细作的文化产业或文化产品,可能会是一些类似套在小脚上的绣花鞋那样的东西。

    这一百多年来,岭南特别是广东一直是中国思想解放、文化创新的发动机。无论从思想层面还是制度层面,在中华文明遇到空前危机的时候,是广东这块土地上的仁人志士,为中国人找出路,找新的思想资源。比如康有为梁启超主导的变法,比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我老家是湖南的,作为广东北面的邻省,这一百多年来就受惠于广东许多。梁启超在长沙主持时务学堂,培养一大批三湘精英。单说梁启超那种饱含情感夹叙夹议的文风,就影响了当时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我们读xxx早年的文章,就能很明显看到梁任公文风的痕迹。

    这风水是如何转过来的呢?当然外因是中国在xx战争中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败,被迫开了广州等几个通商口岸,毗邻港澳,西方的器物,西方的文化随着过来。但广东之所以能的风气之先,能从离中原稍远的文化欠发达地区成为新文化策源地,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新技术特别是新的传播技术,使地理上的距离在缩短。

    清末民初,新的书籍和新的报刊首先在广东出现。而这些变化是依赖于新的交通技术和新的印刷技术。而广东是{zx0}引进先进的交通技术、传播技术的省份。比如说,xx战争后{dy}部真正达到近现代畅销书标准的出版物,可以算香山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部书书一出,朝野震动,各界人士纷纷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以致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礼部尚书孙家鼐将该书 推荐给光绪皇帝,光绪读后赞叹不已,下诏分发给大臣阅读。该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而且影响到后世,如康有为、孙中山就很受该书影响。这部书能由广东人写出来,并印刷出版,风行全国,一方面是因为广开放更早,广东人接受新生事物比内地人更早,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近现代新闻出版的技术、现代文化企业模式最早在广东生根落地。除了书籍外,清末民初岭南有《广东七十二行商报》《香港华字日报》《南越报》,这些都是近现代意义的报纸,和传统的红头文件-----只在官吏中间传阅的邸报相比,其对开启民智,建设新文化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而过去一百多年的所有传播技术进步对文化的巨大影响,远不如网络技术出现后如此巨大。报刊、书籍毕竟需要印刷、运输,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理距离的影响。在网络出现之前,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在中国说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一直呈现的状态,犹如一个石子投向水中泛起的同心圆波纹那样,处在涟漪中心的一定是政治中心,那么当然地是文化中心,然后一圈圈向外扩散,越到外面影响越弱。这一状态和中国《禹贡》里所说的“甸、侯、宾、要、荒”五服的结构是差不多的,离中心越远,越没有话语权,文化的影响也越弱。

    而互联网,xx改变了这一切!

    在网络出现以前,《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办得再好,也只是一种地方报,全国影响有限。而网络的出现,使媒体的影响从横的层面来说,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印刷版主要在广东发行的一些报刊,其影响是全国的,一篇深度报道或评论,往往引起全国读者的热捧;从纵的角度来说,打破了中国特色的媒体之间的级别差别,像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这些处级报纸-----老总也就是个高配的副厅级,影响超过那些正厅级报纸、副部级报纸甚至正部级报纸。而人际间、地域间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xx打破了传统的藩篱。文化圈、思想圈不再以地域划分而是以志趣爱好划分,民国时期那种“京派”、“海派”“岭南派”是受制于地理距离的结果,而今天同在北京城的知识分子,某些人之间可能老死不相往来,而拜网络所赐,其中一些人和广东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整天在msn、qq上交流,宛若就住在隔壁。

    以我自己为例,1999年上网,上的{dy}个门户网站是总部在广州的网易,后来经常去的两个社区网站,也是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影响很大的两个网站,天涯和凯迪的总部设在和广东有着近缘关系的海南,听说现在南方报业已经把凯迪给收购了。而中国年轻人用的最多的网络通讯、交际工具的QQ,总部设在深圳。也因为网络的出现,有了一批包括我在内的码字工匠,身在北京、上海等地,但思想却常驻广东,一年到头为广东的媒体写稿,xx广东媒体的内容。我算了算,我发表评论或文化专栏的报刊,广东的占了2/3,《南方都市报》、《南方xx》、《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南都周刊》、《广州日报》、《新快报》、《新周刊》《同舟共进》,而广东媒体请我写专栏,也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而不是我以前在供职的某中央媒体上以职务身份刊发的报道。一个公共事件发生后,北京、上海甚至东北、西北的公众,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往往会上网搜索,看广东的媒体是如何评论的。

    什么叫文化软实力?我想这就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某种文化所体现的思想高度,所呈现的价值观是不是与时俱进,是不是被多数人所接受所喜欢。而不是看其外表是否华丽。所以清末康有为还是个秀才的时候,身处南海边的小镇,写出那几部书,一下子就天下传诵,比那些一品大员翰林学士写出来词藻优美的奏章影响大得多。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大陆,广东一直就是个文化强省。文化强不强,不是看盖了大剧院,也不是看挖出几个帝王陵,更不是自欺欺人自我命名为“文化副都”,而是看在社会发展中,能不能及时提供先进的思想资源,能不能营造一种宽松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大众的舆论空间,只有在宽松的舆论空间里,人的创新能力最能喷薄而出。就凭广州市民可以批评“亚运会”,就能看出这是个文化强省。更不用说70年代末,改革从这里起步,90年代初,小平南巡,南方风来满眼春。

    当然,广东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今天,肯定不会满足于和大陆的兄弟省市相比,而要眼视野更开阔。看看作为岭南文化支系的香港,那么小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主导了整个东亚娱乐文化的潮流;台湾,也不大,也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邓丽君的歌声、三毛、柏杨等人的文字,影响着广袤的大陆,而台湾以弹丸之地,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维护,其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成绩卓然。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应该有超越港台的雄心,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香港、台湾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给思想以自由,给舆论以空间,这些,才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源头活水。

    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十年砍柴:网络将加大岭南文化的辐射力_龙城碎月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