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量攀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泥量的大幅增长。
根据《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报告(2010)》(下称《报告》)的调研,2009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量达280亿吨,湿污泥(含水量80%,下同)产生量为2005万吨,相当于日产湿污泥5.5万吨。按“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量年均增长12%计算,2010年我国污水处理厂湿污泥产生量将达2300万吨。“十二五”期间,随着在建污水处理厂大批投运,保守估计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产量将达到年均增长15%,年产生量将突破4600万吨,日产量将超过12.6万吨。 与污泥产量猛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滞后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根据建设部文件,由于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缓慢,目前全国近80%的污泥没有得到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处置,绝大部分仍是送往城市垃圾处理厂简单填埋,“二次污染”严重,事故时有发生。 政策缺失、资金缺乏、意识淡薄、技术落后等等一系列因素构成了上述矛盾的产生。在政府不断完善污泥技术标准政策体系、企业意识到污泥处理处置商机,积极性提高和行业技术提高的背景下,资金匮乏问题愈加凸显。就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黄鸥表示,从目前常用的污泥处理技术来说,处理1吨含水80%的污泥,浓缩脱水的成本为100元/吨以内;向污泥添加石灰干化,成本为90-150元/吨;消耗将污泥水分蒸发干化,成本在230-250元/吨。国内在建的污泥焚烧项目,根据污泥热值高低,测算成本也在280-500元/吨。显然,企业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去负担这部分成本。 那么这笔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如果只覆盖成本,企业是否愿意去从事污泥的处理处置?由此引申出目前国内污泥处理处置行业中的两大矛盾: 一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的来源。从政府层面上看,也就是政府如何为污泥处理处置未来的资金来源提出解决途径。虽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明确指出“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通过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对污泥处理处置收费统一、明确和详细的规定。而即使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调整,将污泥费用纳入其中,其支付的也只是污泥的处理费用,处置费用并未全部或者部分包括在内(北京的水价调整就是对其{zh0}的证明)。此外,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的征收也是个问题。据格瑞特污泥研究院首席运营官姚崑测算,费用折算到污水处理费,成本是0.1-0.5元/吨,即污水处理费中应含有0.1-0.5元的污泥处置费用。但是,目前部分地方连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还成问题,更别提污泥费的征收了,可操作程度也有一定的疑问。 二是在目前污泥处理处置费用未成为硬性规定的情况下,企业从何处获取资金。从政府层面上看,就是政府如何提供资金和资金的量如何制定的问题。在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缺失的情况下,政府补贴显得弥足珍贵,但是该项资金一方面往往不能涵盖污泥处理处置整个流程的成本,对企业从事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仅是“杯水车薪”,对提升其积极性的作用“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条件、地方政策、地域限制等因素,目前各地政府对污泥项目的补贴标准也不统一,不同项目补贴差距过大。 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报告》的调研,2007年的南京协鑫生活污泥焚烧发电项目获得当地政府每吨污泥给予86元的补贴,而同省的常州、无锡及浙江省部分城市补贴价格远远高于南京地区,对于南京的这个项目来说,较低的补贴价格,不利于该项工作的推广与健康发展。 2010年是“十二五”的规划年。年初,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十五”期间我国主要进行污水处理厂工作,“十一五”期间,重点是进行管网的配套,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将重点放在污泥处置等方面。应“千方百计地将污泥处置搞上去”,鼓励污泥无害化后进行土地综合利用。由此可见,“十二五”期间,国家政策有望进一步向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倾斜,本文所议的问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除了上述2大问题和矛盾,如何为污泥处理处置企业提供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如何借鉴污水处理行业较为成熟的市场化运走模式经验?如何通过技术选择,合理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可操作性?这些行业内值得热议的话题,在《报告》中也都将予以研究和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