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养生》清淡饮食,清淡心境(2) | Liveis

  《餐桌上的养生》,程凯,南京大学出版社

  咸味入肾,过度食咸则伤肾,水邪盛而乘心火,心在体为脉,其华在色,心伤而血脉凝涩而流行不畅,血行缓慢,血液黏稠而致瘀,瘀血色青或黑,改变了正常红润面色。这与高盐饮食和血瘀症密切相关的现代研究竟然xx吻合。

  苦味入心,多食苦味则伤心,心火乘肺金,肺在体为皮,其华在毛,肺伤则皮肤枯槁而不滋润,毫毛也会发生脱落。

  辛味入肺,多食辛味则伤肺,肺金乘肝木,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肝伤则筋脉拘急,爪甲枯槁。

  酸味入肝,多食酸味则伤肝,肝木乘脾土,脾在体为肉,其华在唇,脾伤则肌肤就会出现坚厚皱缩的变化,嘴唇上的皮肤也会开裂掀起。

  甘味入脾,多食甘味则伤脾,脾土乘肾水,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伤则骨节疼痛、头发脱落。

  无形的“痰”是指由痰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所以叫无形的痰。痰作用于人体,可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胸闷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昏迷等症状。

  外感六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伤以及饮食都可以生成痰浊。

  痰的致病有三大特点。{dy},它是随气流行的。我们知道,气血在人体各处正常运行才能防卫外邪侵犯人体,并营养周身。如果机体产生了“痰”,那么它随气而行,正可谓机体内外无所不至,痰本身是重浊、粘滞的,势必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人体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的症状。如果“痰”量较少,仅仅在局部凝结,则形成瘰疠(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核)、痰核(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肿硬如核大)等疾病。第二,痰是水湿聚集所致,如果凝滞在机体中,还容易阻遏气的出入,由此影响脏腑机能。例如,肺是以清肃为舒适的,如果痰停在肺中,影响肺气出入,则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状;而胃气是以降为和的,痰停留在胃里,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痰作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它的形成就代表了水液代谢出现了问题。而形成痰之后,它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影响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如果不加以xx,任它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比如会影响肾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如果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

  肾阳主水液蒸化,水液由肺输布全身,滋养人体后,又集聚于肾,在肾的作用之下,被泌别成清者和浊者两部分。清者,通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回到肺,由肺再布散周身,以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而浊者则被化生成尿液排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濡润。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像水库没有水源,身体自然得不到滋养。所以只有健脾xx,才能化生津液、通达阳气,才能有充足的津液随阳气散布。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看起来肺、肾、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都很密切,但是其中脾的作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脾胃受损,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就必然会形成“痰”。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这是因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滞留;反之,一旦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现在的多发病、常见病,你会发现很多有关于“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

  对痰淤的饮食调养有以下:

  喝温水。除了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点和油腻食物的摄入外,还要多喝温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脾胃的危害。如果嫌水没有味道,那么喝茶也可以xx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如果是刚吃完饭,那么注意一定要1~2小时后再喝温水,否则只会加重胃部负担。

  煎炸或甜点在制作过程中都免不了与油腻“亲密接触”,多吃自然容易伤害脾胃。煎炸食物容易引起脾胃热滞,导致xx或腹胀;而甜点吃得过多也会导致脾虚生湿,造成虚湿积滞,引发腹泻。对于消化功能失常的人来说,水果相当有效。这里首推橙汁和木瓜,因为它们都有去热滞的作用,因此,你不妨多喝几杯橙汁,或吃木瓜,也是饭后1~2小时后。

  要多吃新鲜蔬菜,少吃肉,以补充足够的纤维素。

  油腻吃多了,主食就要以粗粮为主,多喝粥和汤,比如小米粥、面条汤、疙瘩汤等,不妨配点咸菜。这些汤汤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让早已“不堪重负”的脾胃得到休息调整。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推荐食用素馅饺子。

  揉腹,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首先找到胸部正中两乳间膻中穴的位置,用力按下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是硬硬的胸骨,继续向下循按,不远处会感觉到胸骨的末端消失,中脘穴就位于这个位置与肚脐中央的中点处,刚好位于人体胃脘部。将掌根置于此,稍用力按下,轻轻揉动5~10分钟,可促进消化,缓解胃胀胃痛症状。

  通小腿部气血胃经气血。

  清淡少盐

  清淡二字,不仅仅是指口味上的清淡,思想上的“清淡”更为重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浮名、权利、钱财都乃身外之物,过度追求反而影响健康,得不偿失。

  七情之中,“怒忧思悲恐惊”六情属恶性刺激,只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它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

  肝的作用是疏泄,可以使得人的气血运行正常,从西医角度来看是具有“xx”的功能,但从中医角度看 ,它具有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各条经络里面的气血正常运转的功能,这样一个器官在情志方面的表现是怒,“怒则伤肝”。我们说一个经常发怒的人肝火旺,就是这个道理。

  “恐则气下”,就是惊恐、恐惧这样一种情绪会使肾主水、管理膀胱开阖的功能受到影响。恐则伤肾。

  过喜伤心,使人神志不清,变成了狂躁症,心神被扰,出现了精神方面的问题。

  思则伤脾,疲劳综合症,可如何解决呢?而从中医角度看,这些都是脾虚的表现。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指当饮食水谷入于胃中后,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脾为传送带,或是身体里面的物流系统。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意味着我们身体里的物流中心工作效率大大下降,传送带失灵了。本来需要运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营养物质运不过去,就堆积储存起来,不仅占据了宝贵的空间,阻塞了交通,而且营养不及时加以利用,时间一久就变成了垃圾,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另一方面,身体需要能量的地方却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疲劳感与日俱增。特别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餐后困倦,吃完午餐后一定要睡一会,不然整个下午都没有精神。面色也由红润变得萎黄,脾五行属土,五色为黄,脾虚气血不足则面色呈现不润泽、无血色的土黄色,人也显得萎靡不振。脾虚的人其实是很有特点的,就是非常“操心”。他考虑事情太多,记的事情太多,工作压力太大,思虑过度,使人的营养摄取和代谢功能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百病皆生于气”。气贵在平和,周而复始地循行在身体中,这样就不会致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xx、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软等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症状。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xx、健忘、多梦等。

  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慌,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xx、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xx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

  养神,最重要莫过于“清静”二字,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专心致志地工作、生活、学习。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先立志,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理想和信念是健康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确的志向,青年才会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重视健身养体,心胸开阔,情绪稳定,热爱生活。

  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地发挥。现代养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可以使精神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相关内容

评论

郑重声明:资讯 【《餐桌上的养生》清淡饮食,清淡心境(2) | Liveis】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