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怎样进入绿色交通要道-罗传银-搜狐博客

     

每天,人们运用各种的交通工具行驶在自己的路上,总是希望用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利用怎样的交通工具,我们每个人的选择组合成社会资源合理分配,这个决策将关系到中国交通产业的合理布局。

前些日子,在一个论证会上宣布《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例》将于明年生效,它把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自行车划入“机动车”范畴,市面上大多数电动自行车都将于一夜之间变身为电动摩托车,主人需要上机动车牌照、考驾照等等。

此项决策将影响中国选择电动自行车的1亿消费者。

目前中国自行车协会提出暂缓实施申请,原因产生有多方面的:参与制定的单位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缺乏严谨的科学发展观精神;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公平性;可能造成城市交通拥堵混乱等等。

{zh1}的决策在左右摇摆。

 

无论结果怎样,我们应该跳出电动车的圈子,分析我国整个城市交通的发展布局。目前中国机动车增加不但造成交通拥堵,也导致汽车尾气成为中国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资料显示,北京市区部分主要干道高峰期的车速已降至每小时12公里,上海和广州则分别只有每小时15公里及每小时17公里。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吕斌教授指出,修建更多道路不是办法。中国道路面积率(大城市平均超过10%)虽比美国(超过30%)和欧洲(超过25%)低,但为容纳更多车辆而把道路修到欧美的水平,对高密度的中国城市来说“压力很大,要拆很多房子”。由于汽车产业对支撑就业及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中国政府出台政策限制机动车购买的可能性不高。

因此,城市交通要转型绿色,受许多客观条件和拉动内需矛盾的限制,但提倡绿色出行方式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

 

绿色交通一般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配合“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规划,注重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而非增加车行速度。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和以规范化的交通工具正逐渐形成社会各界的共识。

大运量的交通工具一定要发展,但缓和交通矛盾不一定要修地铁,公交车、一些电动小型汽车、电动自行车和电车也未尝不可。交通工具应该多样化,适合各种层次的人们需要。地铁和公交车换乘不便,机动车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是减少污染和提倡绿色交通的有效补充。

 

究其现象看本质,此问题应该涉及我国交通产业的合理发展和城市交通布局合理化问题。

事实上,人类向往最美好的前景是没有污染的健康生活。目前,中国已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上升到“国际承诺”,亦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低碳经济”也将真正走进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电动自行车或者即将来临的电动汽车,{zd0}的优点是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节能环保。电动自行车应该属于节能减排、环保设备的先进行业。禁止电动自行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人口增多,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会日益多样化。在许多大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趋于饱和、道路负荷增加、车辆行驶速度减低,停车空间不足以及居民出行时间延长等问题都很严重。

据统计,到2004年,全国有1亿以上电动车在公路上行驶,大大超过全国私家车拥有量为1078.2万辆;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人们交通工具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强拆了电动自行车的市场,数百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而且增加了对公共交通、私家车和其它交通工具的压力。

 

目前,大众的“机动化”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公交机动化(公交汽车加地铁和出租车)为主的模式和个体机动化(摩托车加助动车和私家车方式)为主的交通,特别是一部分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城市居民以电动自行车为主。

对私家车来说,车辆的购置和维护费用也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占到了相当的比例。唯有电动自行车成本低、速度快,吸引了广大中下层的消费者。因此,发展电动车是人们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效率的有效补充。

 

因此,对1亿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电动自行车是家庭的一大件,甚至是中国人普通老百姓出行谋生的必要助手。但是人们仍旧最害怕的还是电动感受的电动自行车秩序混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管理不到位,驾驶人道德意识薄弱等等。按照专家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应该分离车道,强化灯光、交通示意,修订标准应该看重尾灯设置和亮度、刹车灯、转向灯方面的规定,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意识。而坚持“非机动车道”原则是{wy}选择。

 

这样看来,发展电动自行车是必须的,本质上符合绿色交通,而出台潜规则是为了规范生产标准,这值得推广和借鉴。问题的关键是保障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维护交通秩序,即交通规制如何取得公信力和公共精神,才具备普遍服从性。

如果有{yt},人们自觉地接受电动自行车实施规则,安全地行驶在各自的道路上,人类所追求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也就真正实现了。

郑重声明:资讯 【电动车怎样进入绿色交通要道-罗传银-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