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积木小屋》:灯塔。坟冢。孤岛。 – 《回忆积木小屋》影评

《回忆积木小屋》:灯塔。坟冢。孤岛。

□.□.□  电影笔记

 

《回忆积木小屋》(2008)

 

导演:加藤久仁生

 

那座久已遗忘的村庄呵;房舍在稀疏的村庄,人群在流散的村庄,繁世的声响在喑哑着破裂的村庄。——陸支羽


烟斗,老人,积木屋

 

早前看海明威的“冰山体小说”,曾震慑于潜藏入海水中的伟力。隐而不蔽,溺而不散,如若一场透着微光的仪式。及至《回忆积木小屋》,逐帧逐帧地揣度其极力传达的内核品质,果真与海明威的作家气节是一脉相承的。老无所依的宿命潮水般涌入生命的弥留之地,一格一格,漏出年华的肌理、记忆的枝丫。那是2008年的影坛,一段关于“回忆”的细小的瞬间注定成为隽永的恒久,那埋藏于汩汩潮水底下的生命的烙印被一丝丝划破伤口,血丝涌入遗落的杯盏,化成疗伤的酒。那座久已遗忘的村庄呵;房舍在稀疏的村庄,人群在流散的村庄,繁世的声响在喑哑着破裂的村庄。

 

1,积木屋的逐层翻新预示着死亡的逼近,这样的隐喻是残酷而温柔的。作为全片重要的意象之一,其中所牵系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也势必为人所xx。在我以为,积木屋与“塔楼”相似,无论东方抑或西方,“塔楼”的概念皆源自于哲学,所谓西方的“塔罗牌”与东方的“佛教”,是一种横向的颇具建筑美感的“思想的屋舍”。伍尔芙在她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也曾“战战兢兢”地提及过暗夜中的“指明”。长此以往,“塔”的精神指向便愈益明晰起来。在《回忆积木小屋》中,老人对他的“塔”是饱含着深情的,这座“塔”不仅仅只是一处居所这么简单,长远来看,它实则是一座以一生的回忆为地基的“坟冢”。而一旦把死亡与“塔”牵系到一起,其内涵便也人为地被拔高了几个台阶,一如佛学上的“塔”往往关乎圆寂、涅磐。从这个层面深究故事内核,或许有些过分,却极好地把属于东方的“禅味”和盘托出了。再者,短片中的这座积木屋是浸润于海水中的,于此便有了许多寓意深邃的“能指”。灯塔。坟冢。孤岛。

 

老人像搭积木般一层一层地盖楼,这番场面与之后某一层的回忆中孩子们玩积木的场面遥相呼应。最早得遇这样的呼应是在阿伦·帕克的音乐电影《迷墙》中,它以“孩子的积木”与“成人的柏林墙”隐喻性的对位来反映现世的无力扭转。这样的呼应无疑是残酷的。当孩子们手头的游戏异变为成人求生的本能反应,那这游戏的潜在意义也太黑暗了。我们试想,或许老人会是一个好渔夫,但绝然不会是一个好泥水匠。在我以为,搭积木就是他盖楼技巧的xxx启蒙。

 

2,无论是形而上的“建筑”还是形而下的“追溯”,老人的生命历程都呈现出一种“竖行”的线性形态。这样的生命形态是积极向上的,却又而充满宿命的气息。老人的一生注定只够爬行到塔尖,守候“回忆”的韧劲使他甘愿独守“孤岛”。穷其一生,那高高垒砌成的屋塔便是岁月的不朽明证。这令我想及墨西哥导演伊纳里图的《巴别塔》,那些塔尖的风景美好而惨烈,东京暗栋栋的楼群间,女孩的胸脯战栗在夜风中,那是渴望沟通的低吼。而俄罗斯导演萨金塞夫《回归》中那高高的瞭望台,又该埋葬掉多少骇人的勇气和先辈的英魂呢?

 

3,《回忆积木小屋》的临场感很强,我们很容易进驻老人的内心,去细细体悟生活的苦乐。随着海水一层一层没过老人的躯体,一管烟斗牵引而出的回忆细细地渗透进身体的某处,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感伤。而影片的画风彰显出一种油画般的气质,是欧洲艺术家们所热衷的画风。磨砂玻璃式的画质又呈现出一种“平易中的魔幻”,带有日式的哲学气息,这种创作感觉在敕使河源宏的《砂之女》中可以找到例证。从整体而言,《回忆积木小屋》是东西方文化相得益彰的“衍生品”。

 

另外,短片浑然天成地触及到当今社会多层面的信息,如环保、养老等。海平面的逐层上升对应着全球气候变暖,而老人的孤独则是这个日趋老龄化的时代势必面临的心灵的“囚牢”。无疑的,这就是奥斯卡的选择。

 

《回忆积木小屋》海报

郑重声明:资讯 【《回忆积木小屋》:灯塔。坟冢。孤岛。 – 《回忆积木小屋》影评】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